洪忠佩
你闻闻,空气里有青草和泥土的味道,春天就要来了。
——路 遥《平凡的世界》
春天,枯黄的原野变绿了,新绿的叶子在枯枝上长出来。
——巴 金《春天里的秋天》
书摘
从樱花路到观鸟亭,是我去婺源县石门村必走的村道。直行、左转,沿河畔蜿蜒的青石板路漫步,不经意就步入了水口幽深的秘境。那树干虬盘、枝丫斜逸的古树,在河面上倒影成林。
观鸟亭与石门洲之间,桥是唯一的通道。桥下的河水,源自星江河,星江河在石门洲的上面开始分流,仿佛把一方伸展的洲滩拥入怀中。若是站在对岸俯瞰,呈长条形且带着弧度的石门洲,一如月牙。久而久之,人们给石门洲起了一个“月亮湾”的美称。石门洲上,香樟、槐杨、槠树、枫香、乌桕,还有糙叶树,苍苍翠翠,成了蓝冠噪鹛等珍稀鸟类栖息的家园。于是,这方树木葱郁的洲滩与粉墙黛瓦的石门村,一同被列入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中心区。
“星源嵌山而邑,隙山而田,婺乘所記其大概也。石门壤接负郭,渐当东北二港之汇,水潆回而土平旷,于万山中另辟一境……”这是我在《石门俞氏家谱》中读到的有关依山傍水的石门村的最初样貌。虽然时过境迁,在南宋绍兴年间俞氏建村时“两石对峙似门”的巨石,早已失去了踪迹,但我发现一代代村民秉承“树养人丁水养财”的传统理念,致力于守护一方山水的情怀未曾改变。
谱牒中的“星源”,即历史上婺源的别称。石门作为自然村,虽然隶属秋口镇王村,如今却毗邻城郊了。我常去石门,主要是奔着蓝冠噪鹛神秘的生境去的——石门村周围330公顷土地,早在1993年就划入了自然保护小区。20世纪一度被人们认定已经灭绝的蓝冠噪鹛,就是在石门村保护小区内发现的。
蓝冠、黄喉、黑脸、褐腰且啼声清脆悦耳的蓝冠噪鹛,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鸟中大熊猫”之称。尽管在秋口石门、鹤溪以及太白曹门等地都发现了蓝冠噪鹛的灵动身影,但总数却一直没有突破250只。它们每年4月在婺源现身,8月初又神秘匿迹,此间会完成产卵、孵化、育雏的全过程。至于其他时间它们在哪栖息,还是留给鸟类学家去研究吧。
家住樱花路旁的俞旺金,是石门村护鸟志愿队的发起人之一,退休前曾任村小学校长。他与其他志愿者不同,没有在蓝冠噪鹛产卵和育雏期间去防止鼠和蛇的侵害,而是带领十几名学生向观鸟者开展护鸟科普宣传活动。“鸟儿拥有森林,生命才有依托。人们希望在绿色中生活,鸟儿渴望在森林中唱歌。在此,我们共同倡议……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为鸟儿的安全栖息繁衍提供有力保障。”他们的《爱鸟护鸟倡议》,不仅写在村庄的墙上,也写进了观鸟者的心里。
随着石门村鸟类博物馆、研学基地的建成,观鸟者络绎不绝。树上的鸟儿,如云朵般欢快,忽而飞翔,忽而栖枝。树下的少年护鸟志愿者亦然,他们有时相互追逐着、嬉闹着。鸟的鸣叫声、少年的笑声,在河畔交织、回荡。
除蓝冠噪鹛之外,究竟有多少鸟类栖息在石门自然保护小区?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杨军给我揭开了谜底——栖息其中的有寿带、鸳鸯、黄鹂、领角鸮、黑冠鹃隼、虎斑地鸫、蓝喉蜂虎等40多种。
鸟,藏着生命的奥义,不断丰富着婺源乡村的生态叙事。数据显示,婺源野生鸟类由2012年科考调查时的286种,增加到了2023年的35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3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62种。山清水秀的婺源,不仅跻身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还成功入选“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春华秋实。如果说婺源乡村的春天处处是油菜花海,那一到深秋,色彩就更为丰富了,家家户户晒起了收成。我看到许多徜徉于石门晒秋广场的游客来到“笑脸墙”前,被一张张村民的笑脸照片感染了,也纷纷在笑脸墙前留影。确实,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石门自然村所处的王村,是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近年村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都得到了很大提升。通过发展茶产业和乡村旅游,村民在家门口端起“生态碗”,吃起“旅游饭”,走上了富裕路。
事实上,石门村只是婺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全县各地聚焦优化乡村风貌、产业、生活三大空间,让农民吃生态饭、发山水财,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特色村,建成了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景观村、田园村,涌现出了一批有特色、有品质、有温度的幸福村。比如以“晒秋”景观闻名的篁岭,不仅晒出了“最美中国符号”,晒出了“中国乡村旅游模范和乡村振兴样本”,晒出了“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还晒出了2023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选的“最佳旅游乡村”。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这山环水绕、粉墙黛瓦的婺源村庄,宛如乡土之上水墨洇染出的古韵悠悠,又不断散发着新时代的新气象,一同展开“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的美丽画卷。
或许,正是村里村外有了这样的生态文明底色和乡村振兴画卷,婺源才成了人们追寻的精神家园,还有向往的诗与远方。
结语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经过一代又一代江西人民的努力,我们家乡处处绿意涌动、生机勃发。在青山绿水间,一幅幅大美画卷在徐徐展开。作为新时代的江西少年,应守护好这一方山水,担负起属于自己的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