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事关国家未来。每年全国两会,教育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今年,代表委员们围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等议题建言献策。本刊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构建一流大学创新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代表:
高校要大力培养创新者,加快走融合创新之路。要发挥高校基础学科优势,与头部企业合作办新工科,协同攻关、合力育人,增强引领产业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建议支持高校构建长周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把产教融合纳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高校与企业协同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加快补齐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短板
贵州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邹联克代表:
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差异化发展,加快补齐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短板。要延续并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发挥东西部协作带动作用、支持设立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助力中西部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完善教育财政投入、健全教育经费使用机制、设立振兴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资金,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平台,重点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支持中西部高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增强办学实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加大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力度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代表: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不断壮大卓越工程人才队伍。要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提供激励性政策和资源支持;要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加大对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要推动高校和行业企业间的人才流动,加快提升校企导师队伍质量。行业企业要深度参与高校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全过程,协同高校打造高质量的工程人才实习实践基地和平台,培育更多卓越工程人才。
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体系深度融合
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晓静代表:
在教育模式转换方面发力,关键在于教育要素的改变。要改变长期以来只把信息技术当作辅助工具的局面,要设计出可操作性强、接受度高的智能教育应用场景,使人工智能深深融入教育体系。此外,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发力。重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展人才发展的想象空间。
普及生成式AI教育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委员:
一是优化资源分配,促进教育平等。建议通过国家层面的宏观规划优化资源分配,特别关注偏远和农村地区,确保其也能获得必要的资源。二是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领域同步。三是促进产教融合,增加实践机会。如设立“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实践基地”,增加学生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上的实践能力。四是加快企业导师的引进并设立专项奖励。通过企业导师帮助校内教师提升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和教学能力。
推进STEM教育高质量发展
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金葆康代表:
一要出台国家层面的STEM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加强对STEM教育的引领和规范,建立多部门协同合作机制,汇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STEM教育战略的顶层设计。二要构建完善的STEM教育体系,明确STEM教育的核心素养,建立STEM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常态机制。三要加强STEM教育师资力量培育,设定统一的STEM教师培养和招聘标准,建立STEM教师常态化培训模式。四要健全STEM教育协同生态,搭建学科实践活动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和产学交流。
推进高教、职教、继续教育协同
中国科学院院士樊春海委员:
一是大力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会地位平等。大力提倡并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二是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要做好“ 出口评价”,落实“ 宽进严出”。部分专业性强的职业教育课程可纳入普通高考选考科目,提升普通高中课程的专业化程度。同时推动更多本科高校以职教高考成绩录取职业教育学生。三是加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资历和资格互认。制定国家资历和资格框架体系,建立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建立學习成果认证与转化的顶层制度以及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加快发展职业本科教育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马玉霞代表:
一是依据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人才结构变化和需求,扩大职业本科教育规模,发挥职业本科教育在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开展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规模,调动地方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积极性。三是创新招生体制,完善省级统筹、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 职教高考”制度。优化“ 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结构比例和组织方式,职业本科院校和应用本科院校应拿出一定的计划直接面向中职学校招生。
统筹推进高中阶段普职协调发展
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仁祥委员:
一要调整优化布局结构,加固中职基础性地位。二是要着力提升中职质量,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三是要统筹推进职普融通,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需求。四是要完善现代职教体系,畅通中职学生成长通道。五是要积极做好宣传引导,扭转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刻板印象。
促进职教服务乡村振兴
萍乡学院院长刘林芽委员:
推进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职业院校和地方政府联合开展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完善乡村振兴人才职级评定标准,鼓励农业专业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互认,培养与农村发展“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制定支持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发展涉农专业的相关政策,适当提高涉农专业生均培养经费标准,落实好对涉农专业学生的资助补助。此外,将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其办学评价体系的重要部分,考察专业设置与区域乡村产业契合度、毕业生本地乡村就业率等
指标。
让民办教育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力军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李孝轩委员:
要加大政策供给,更大力度促进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议国家加快出台引导支持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文件,支持办学规范、质量高、口碑好、有潜力的各类民办学校更好发展,鼓励支持一部分民办高校率先发展、提升办学层次、开展硕士点建设等综合改革。
推动教育家精神落地生根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代表:
抓紧推动教育家精神落地生根,转化为每一位教师的具体行动,转化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务实举措。一是支持建设一批理论研究项目和培育弘扬基地。二是进一步完善国家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强化国家级的教师表彰奖励,推出一批教育家型的优秀教师典型,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三是建立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同时,多出台强师利师惠师政策,提高教师待遇保障,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臺。
大力推进教师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委员:
一是设立重大课题,尽快启动教师资源的供需关系研究;二是拓展教师供给参与主体,构建分层分类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构建师范院校为主,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为辅的师范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三是持续跟踪问效,做好重点区域和紧缺学科的教师供给工作。四是建立需求动态监测机制,优化教师供给配置
效率。
根据学龄人口趋势 科学配置教育资源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吴瑞君委员:
一是加强区域学龄人口趋势的动态预测,通过综合考虑常住、户籍、非户籍等不同类型的学龄人口数据,提高师资测算的准确性。二是依据区域发展战略,兼顾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规模,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三是促进区域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在提高教师整体待遇的基础上,着力解决青年教师在职称评审、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面临的问题。进一步优化人才项目的区域配置,营造潜心育人、事业留人的教育生态。
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杨德芹代表:
加强和完善鼓励企业扩大招聘高校毕业生的相关政策,通过减税、降费、增贷、专利、补贴等方式,激发就业市场活力。统筹职业
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通过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术研发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要聚焦主要支撑产业,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到学生的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中来。
(整理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科学网、齐鲁视点等。整理/王霖)
责任编辑:夏英 邮箱:chinadisedu@zxxx.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