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的样本:跨界生长与精神灿烂

2024-04-25 05:13柯莎程志
师道 2024年4期
关键词:样子跨界文本

柯莎?程志

如果我的记忆没有发生偏差的话,遇见苏祖祥老师应该是在一次笔会上,地点是在大连,而彼时的我还是一个年轻的中学语文教师。只因为参加者都爱好读书、写文,所以相遇在那样一个场合。如今想来大概都是缘分所致,是属于“精神尺码一致”的人。此刻,当我拿到苏老师的最新作品《做一个“三栖”教师》时,再次印证了这种投缘。如果用一个相对比较浪漫化的比喻,可以这样来理解我与苏老师的关系,某种意义上我们算是“忘年交”。我绝对是苏老师学生辈的人,而我也相信我在他的学生当中也算是年轻的。因为苏老师对于教育的热忱已经持续了近三十年之功,而我在他面前只是一个“逃兵”的角色。我从中学出走,只能解释说自己还不够热爱,或者说我不适合做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尽管我热爱课堂,也热爱教书,也知道自己热爱阅读和写作,但是中学的生态及其日益琐碎的“激情猎杀”机制让人很难全身心地集中在自己所真正热爱的事物上。因此,当我手捧着这本苏老师的力作时,我更是自惭形秽的,因为我知道我并没有他的那份坚韧、执着和智慧。

“三栖”教师,正像是我们这个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一样,多元、魔幻,同时充满着对任何一个群体的隐喻。他们不再是单一的角色,或者是单向度的精专角色。他们必须是“多面手”“复合型人才”“斜杆青年”……种种表述背后大有“肯定人的价值及其探索自我的愿景”,而不可忽视的是,这种词汇背后掩藏着巨大的危险性,即它肆意忽视专业领域的边界意识,或者说它无限放大人们自身的跨界能力。尤其是在当前新高考改革和国家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突破边界原有的预设或者跨界对话俨然已经成为了创新的代名词,人们对跨界或者“一专多能”是抱有某种兴奋的想象性。因为在他们看来,此刻思想界的万马齐喑、科技界的停滞不前、教育界的固步自封都是因为专业领域的“圈子化”“层级化”和过度“师门化”所导致的。因为过度专业化,很多时候就会导致对话的门槛化,因此专业内的事情就成了圈子的游戏或者圈层内的修辞操演,多少会给专业的发展带来一种僵化的危险。但苏祖祥老师开宗明义向我们展现了作为一个中学教师的“多栖”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跨界成为时代的代名词。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在《跨以成人:跨界教育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一文中认为:“这是一个以大跨界为标识的社会转型新时代,跨界生存、跨界共生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教育应当为此发挥关键作

用……教育做出根本改变的方式之一,在于推動跨界学习和跨界教育,使其逐步成为人类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新常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跨界社会的到来必然要求跨界教育的实现,即我们必然要迎接一个如李教授所言的“从‘学以成人到‘跨以成人的时代”。是的,跨界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知识人的“签名”,一个没有跨界能力的人是不能很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但前提是,我们首先要成为一个拥有专业的人,只有专业本身才能为跨界奠定一个扎实而良好的基础。

苏祖祥老师我认为本身就是一个跨界的人,无论是在专业领域,还是其他旁涉的领域。我经常能看到他对高考语文的发声,比如他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对高考作文的看法,他也经常谈论家庭教育,比如他在《爸爸妈妈,你们慢慢来》当中谈论家庭教育及如何教育子女,比如他对跨界阅读的理解……这些都凝聚着他对教育的思考。而他之所以能够在教育的多个领域内纵横驰骋,发表看法,恰恰是因为他常年浸润在基础教育中且有大量的实践和阅读。尤其是在《教育写作:澡雪精神、表里澄澈的需要》一文中他细数自己一路成长的过程,这既是一个教师的精神发育史,也是一个教师的精神成长史,更是一个教师的教学阅读写作史。是的,“斜杠青年”天然带有某种社会学意义上的美好想象,但现实是跨界和“斜杠”往往并没有媒体报道中的如此易得。就笔者所熟知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则更是如此,任何一个可以实现“多栖”的人都是在专业领域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之后才开始以此为中心不断向外探索而得来的结果。它是一个历史性的“叙述事件”,它必然有起始、经过和重要因素的参与,从开始到现在,它必然接续着一个教师的心灵成长、现实困顿、自我解惑与披荆斩棘。而眼前这本苏老师的书很好地向我们阐释了这样一个跨界的命题,并向广大读者讲述了这样一个令人欣慰的教师成长的样本故事。

《做一个“三栖”教师》是一本体例结构极为清晰的书,三辑恰如其分地对应着教师工作的三个方面,“教”“读”“写”三部分完满地拆解了教师生活的原本面貌,而且应该算是一种理想的面貌。因为在基础教育能够完整实现上述三个理想且协调并进的教师可以说是不多的,如果有,笔者以为那一定是一个很成功的老师,至少从世俗意义上他一定可以获得很多普通教师所不能获得的东西,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一个教师受人肯定首先是因为你是一个会教书的老师。换言之,作为一个老师你首先得是一个“教书匠”,教书的基本功得扎实,孩子通过你的课堂有所受益、启迪,获得知识和精神的同步成长,在你的课堂上他们会不自觉受到某种鼓舞,拥有对未来的想象和人生的希冀。而这种“鼓舞”一定是因为作为教师的你不断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班级所达到的。个人以为要成为“名师”首先得是“经师”,一个拥有丰富的课堂经验,懂得孩子心理,熟练掌握本学科的体系性知识的教师一定是对自己的专业有深刻认知度,并且时刻在自己教书的过程中有所思考、有所反省的教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有所思”既是现实的基本要求也是自我提升的根本路径。

“三栖”教师,既是教师的身份指向、角色指向,同时也是一个带有某种期待的“理想指向”。因为当我们观察现实的基础教育时,很多时候的无奈在于我们只能做好“一栖”,即“教有所思”的教师。这既是基本要求,也是核心要求。如果一个教师连自己的讲台也难以站稳,不能让你的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有所得,还谈何跨界、成为一个“多栖”教师?但是人还是充满了可能性,作为“人的教育”也充满了可能性,作为教育的跨界,强调的是一种主体的可能性和能动性。我们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个极为鲜明的特征,苏祖祥老师谈论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教材文本,也可以作为高考作文的文本,还可以是纯粹的文学文本,当然也有不少是一些优秀的电影文本。从文本的跨界来看,就已经印证了苏祖祥老师的跨界能力,他所能驾驭的文本和批评对象早已超越了教育或者说是语文教育的范畴。

当然,从这本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其精神生活的灿烂性。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先生曾经在一篇名为《做一个精神灿烂的人》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教师的精神、思想、理想、情怀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处在消费时代,享受和娱乐是绕不开的问题……如果,我们的专业发展被‘专业所限,那必定忘却教育的尊严和境界的超越。”毋庸置疑,成老看到了当前教师成长所面临的巨大危机,其中之一就是消费社会巨大的诱惑力,其次就是作为专业群体的教师队伍越来越进入一种“专业化的围城”之中,呼吁教师的生活不能只有专业,更应该要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而他也肯定“教师,应当是个精神丰富的人,精神灿烂的人”。无形中,也印证了上述关于跨界的相关论述。诚然,苏祖祥老师新书的出版就正好是一个教师精神世界丰富性的明证,并且我们也更加确信只有精神灿烂的教师才能走进学生。你看,他跟学生别永超、王晶之间的互动,他与女儿之间的相处,他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的智慧之思……毋庸置疑,苏祖祥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正是他丰富灿烂的精神生活影响着孩子们的精神结构和精神世界。李政涛教授在《活在课堂里》的后记中说道:“我的样子,就是课堂的样子,课堂的样子,也是我的样子,每一种课堂的样子,都是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主动活出来的样子,活出课堂的样子,其实就是活出生命的样子”。从这个角度来说,苏老师不仅活出了课堂的样子,还活出了生命的样子,他的课堂就是他精神世界得以呈现的场域,孩子们在这个丰富多彩的精神场域中发现了人生的美好,发现了人性的美好。同样的,他的这本书也是他精神世界丰富性和灿烂性的例证,它向我们诉说着一个教师关于自我成长的故事,讲述着一个新时代教师精神生活何以铺展的故事,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更多的老师去读、去看、去反思。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样子跨界文本
跨界
跨界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子呢!
最想要的样子
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之《少年,来玩我吧!》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