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特殊家庭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基于Z省的个案分析

2024-04-25 08:54:07张兰芬
当代教研论丛 2024年2期
关键词:单亲德育家庭

张兰芬

(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一、研究背景

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多个促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2020年和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将“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作为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Z省作为东部地区义务教育比较发达的省份,将推动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作为共同富裕背景下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随着当前城市化水平的提高,Z省H市某镇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出现越来越多新市民的孩子,他们逐渐成为农村学校的主体生源。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父母离异或意外死亡,在该地区又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单亲儿童”。特殊家庭的儿童在成长环境上与其他普通儿童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的情感关怀,导致儿童的心理和性格养成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整体表现为性格孤僻、自卑并且在社交能力方面也存在不足。[1]如果不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将影响未来人口素质结构分布,也会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障碍。将关爱农村单亲儿童工作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将农村单亲儿童问题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路径中的案例研究法。个案研究具有一定的扩展性,现实中的政策走向、区域特色、各个主体互动都在其中展开,通过分析诸多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共变关系,发现主要矛盾,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本研究调查一所位居城乡结合地区的农村学校,探讨身处动态背景变化中的结对农村学校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出路,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案例的选取

本研究之所以选择常路学校,主要出于以下考虑:常路学校是华东地区一所九年一贯制教育的农村学校。自1950年建校以来一直服务着辖区内的自然村落,以本地学生居多,但是随着东部发展战略的推进,周边工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及其安居设施的完备,学校出现越来越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而本地大多数有条件的家庭则更倾向于将其子女送往就近的城镇学校,新市民孩子已成为该学校主体生源。该校民族特色突出,这些孩子存在家庭文化背景不同、思想行为习惯不同、学科学习基础不同、身体心理不同等特点,给该校的办学发展带来了新的定位与挑战。随着义务教育城乡共同体政策的颁布与探索实施,常路学校与距离较近的城镇学校飞英学校结对,通过为新市民家庭撑起一片公平、均衡、优质教育的蓝天,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二)资料收集与整理

研究者接触到常路学校的原因是所就读学校提供的见习场所,导师建议初探城乡结合类型的学校。通过专业班主任老师的介绍,研究者于2023年4月17日至4月28日在常路学校开展了持续两周的调查。在调研的第一周,研究者在常路学校的小学部,主要跟随德育副校长和指导教师观察学校一周的教学安排,第二周则跟随党建办教师在另外一个校区。研究者每天通过观察、访谈、听课收集一手资料。其中访谈资料来源于德育副校长与“棘手”问题学生及其家长的正式访谈、研究者单独与问题学生及其同伴的正式访谈、研究者与办公室农村教师的非正式谈话,旨在尽可能多地了解该学生当前的身心发展及学习状况等。

(三)案例介绍

常路学校是华东地区W区的一所农村小学,该区下辖13个街道、5个镇、1个乡。截至2022年末,W区户籍人口44.9万人。常路学校建校于1950年,于2015年5月经湖州市吴兴区教育局批准成立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是由原湖州市八里店镇第二中学和原湖州市八里店镇八里店小学紫金桥校区合并而成。两个学校虽合并但地理位置无法同频转移,两个校区之间间隔了多个原本就存在的居民楼。周围村落居住的小部分本地居民的孩子还就读于此,主要生源来自周边工厂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当前,受该校合并背景以及自身土地面积因素的影响,小学校区以一至四年级学生为主,另外一个校区则容纳五至九年级学生。多年以来,学校陆续荣获“浙江省首批中学生共青团工作示范学校、湖州市文明单位、吴兴弘毅教育特色优势学校”等称号。但不可否认,新市民学生学习过程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且家长忙于生计,自身文化水平也不高,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理念,这都严重影响着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

三、特殊家庭儿童概况和特点

Z学生是从小跟随父母外出打工,随迁就读于结对农村学校,现读四年级。一年级时妈妈因家庭条件原因选择离开,家中老人因身体原因短期内休养于老家,现与父亲共同居住。父亲从事两班倒的工作,工作时间不固定,与孩子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较少。

(一)特殊家庭儿童教养的问题

1.特殊家庭儿童存在监护缺失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动机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每个人都暗藏着不同层次的需要,且在不同的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对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最主要原因和动力。[2]

爸爸工作性质特殊,是两班倒的工作,经常是一大早上就去上班或者是半夜才能回到家里。(德育副校长讲述的特殊家庭儿童当前家庭现状)

“吃好饭去玩(爸爸做饭或自己做饭)。”(研究者与特殊家庭儿童及其同伴的正式访谈)

“孩子喜欢吃什么?”“土豆、芽菜、不喜欢吃鸡肉、鸭肉……喜欢吃鱿鱼、毛肚。”“平时在家吃吗?”“没吃过。”(德育副校长与父亲的正式访谈)

生理监护缺失包括体内平衡与食欲两方面,主要表现在监护人对Z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理需要层面存在监护不当或监护缺失现象。Z的年龄在18岁以下,处于儿童身体发展的高峰期,需要有相应的营养保证。但是,由于监护人工作的客观原因以及自身责任感薄弱的主观原因,直接影响Z的健康发展。衣、食、住、行是其他四种需要层次的基础,生理的监护缺失会导致Z生长受到限制。Z同学处于自由放养状态,除了在学校,在家里则难以保障其规律饮食,更无从提及从心理层面进行关照。

“爸爸的行为有没有发生转变。”“没有。”

“爸爸有没有跟你交朋友呢?”“没有。”

“妈妈有打过电话吗?”“没有。”

“爸爸不让?”“不是。”(德育副校长与特殊家庭儿童的正式访谈)

“跟家里人联系吗?”“联系,主要是询问过的好不好?让他们不用担心。”(德育副校长与父亲的正式访谈)

归属与爱的监护缺失包括接受他人的爱与给予他人的爱。儿童归属和爱的监护缺失表现为儿童没有归属感,失落、孤独等负面情绪囿于心中。无奈之感伴随着他们成长,导致在性格上会变得自卑、孤僻、胆怯、自我封闭。[3]母亲虽然偶尔会用通信联系,但也只会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和身体健康,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归属和爱的缺失必然导致情感教育的缺失,其中最为严重的影响是亲情抚慰缺失。亲情抚慰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最原始、最亲密的自然感情,它流淌着人性深处最神秘、最温暖与最幸福的情愫,是维系家庭幸福与儿童健康成长的人性根基。事实上,Z同学是强烈希望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的,但是父母难以企及。这必然影响Z同学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2.特殊家庭儿童易出现心理问题

特殊家庭儿童主要指在该农村区域内的单亲儿童。这是一个缺少关爱、温暖与教育的特殊群体,也是教育工作者传递爱心、输送关怀、教育辅助的工作范畴。[4]单亲儿童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环境下,其数量也变得越来越多。单亲儿童因为长时间缺少关爱,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安全感不足、自卑、消沉,对一切事物都抱有抵触心理等。小学阶段是系统教育起始阶段,也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小学教师不仅要做好学生基础知识教育,对于单亲儿童还需要强化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其能够尽早走出家庭阴影,使其学习及成长顺利推进。

(二)特殊家庭儿童监护人存在的问题

1.直系监护人文化水平偏低

“上周给的建议:比如,儿子,你去看看书,布置了要负责检查,完成得好就要及时夸奖,孩子是需要鼓励的,希望得到肯定。”(德育副校长在研究者到来前与家长的第一次正式访谈中给出的建议)

“杨老师,我不是不想陪孩子一起读书、写作业,只是现在的课本跟我们那个时候差别很大,现在的课本变化太大了,很多东西我都不会了,是我没有那个能力去教他了。”(德育副校长与父亲的二次访谈)

从上述对话中我们了解到,直系监护人受限于自身的知识水平,无法在现阶段的学习辅导中给予孩子有效的帮助,最多只能是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

“老师已经找过爸爸谈过话了,爸爸的行为有没有发生转变。”“没有。”“爸爸有没有跟你交朋友呢?”“没有。”“上周跟爸爸谈话,要与孩子当朋友,当大孩子看,爸爸没有做到,老师要批评爸爸。”(德育副校长与特殊家庭儿童的正式访谈)

“孩子其实是‘甜蜜的负担’,成长过程中要一直在,孩子其实是比较聪明的,但是需要引导。”(德育副校长与父亲的二次访谈)

但从德育副校长与孩子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监护人的转变效果不明显,榜样的示范功能发挥失效。这对孩子的行为方式和心理健康容易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隔代监护人精神关爱弥补衔接不上

Z同学觉得上学没意思,在学校里呈摆烂状态,经常不来上课,来了上课也睡觉,作业不做,特别想回老家。但Z同学的奶奶认为爸爸目前的精神状态不好,希望Z同学能够陪伴在爸爸身边,让爸爸有个寄托。(德育副校长讲述的特殊家庭儿童当前家庭现状)

在缺少父母关爱的情况下,祖辈的关爱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孩子内心缺失的情感。但据目前所了解的信息显示,大多数祖辈对孙辈的情感状况、学习情况、人际关系都不够关心,祖孙间存在代沟,对孙辈的关心远不及对自己下代的关心。这种情况有时会对特殊家庭儿童在情感上造成二次伤害。

四、特殊家庭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自身原因

农村小学单亲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自身原因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例如,由于父母感情问题造成家庭破裂,会使孩子精神受到一定的创伤,很多单亲儿童都因此而对外界变得警觉和敏感,甚至还有些学生觉得自己是弃儿。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很难过,因此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此外,小学生心理本就尚未成熟,还没有经历过挫折,所以整个心理调适能力、应对挫折与打击的能力自然不足,家庭破裂的现实会对其心理以及学习造成较为消极的影响。

(二)家庭原因

首先,家长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家庭也是教育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媒介之一。父母主要的任务就是抚养以及教育自己的孩子,可是单亲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其无法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这自然加大了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然而,农村家庭还有很多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看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关系时,大部分的家长倾向于把学校教育放在首位,把孩子往学校“一送了之”,认为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事,自己对孩子不闻不问,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应该承担的那部分教育责任也转嫁给了学校。

其次,家长忙于生计,无暇在孩子的教育上倾注更多精力和时间,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脱节。部分家长非常在乎孩子,但教育观念落后,比如,在教育观念上重智育、轻德育,在教育投资方式上,重“物质投资”轻“感情投资”等,不能很好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农村家长的学历普遍偏低,接受教育少,文化底蕴差,不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5]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效果极为有限。

最后,相当一部分儿童因父母双方多数时间用在工作上,这些家庭教育的重任也自然落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身上,其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且父母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家里的祖父辈老人,不是体弱多病,就是文化程度低,不能有效教育和约束孩子。有的老人没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又宠孩子,通常就是溺爱,不敢责骂,所以对孩子学习的管理比较松,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教育方法也有局限性,与孩子存在代沟,对孩子往往只能给予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做不到在心理、德育方面深层次的关心教育。

五、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认清现阶段家庭现状,强化父母的职责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大家注重家教,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当承担起教育后代的责任。”[6]家庭教育事关儿童发展,关系国家民族之未来。实施家庭教育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更是如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应最大限度承担起教养孩子的重任。[7]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双方的关爱。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需要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要多主动了解孩子的需求,加深情感上的联结,引导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如果现实情况不允许,也要通过手机微信、电话等方式加强与孩子的沟通。深入了解孩子的生活情况和思想状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双方依旧关心、爱护着自己。

(二)加强祖辈和父辈沟通,互相尊重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我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和实施使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这也表明了家庭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这意味着政府将会从法律和政策层面上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管理和支持,鼓励家庭所有成员积极参与子女教育,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得到科学、有效、全面的教育。

虽然祖辈和父辈在教养观念和处事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他们本质上是“爱孩子”“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基于这样共同的情感基础和目标追求,三代人需要互相尊重,加强沟通,变封闭的互动关系为平等的对话交流,发挥父辈在理论学习上的优势和祖辈在实践经验上的长处,促进两种教育方式优势互补,打造“亲代”和“隔代”强强联合的新型家庭教养方式,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与发展。

(三)完善基本教育工作,防止越位教育和忽视放任

由于农村儿童心理问题偏多,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关爱,让学生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首先,加强学校心理健康宣传教育,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并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留心观察,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做好与心理教师衔接的工作,及时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促进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其次,农村学校需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家访,让教师和家长共同教育学生。教师需要及时了解班级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在家里的表现。教师和家长要建立有效联系,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再次,教师和家长可以共同建立教学平台,这样既能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还能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教师也需要定期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在生活中和学习中给学生提供帮助。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以身作则,让学生了解教师的爱心。

猜你喜欢
单亲德育家庭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单亲妈妈如何谋划未来
理财周刊(2022年4期)2022-04-30 21:32:54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恋练有词
单亲妈妈以爱的名义把女儿拉下水
单亲妈妈张柏芝
海峡姐妹(2016年5期)2016-02-27 15:19:58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