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斯惟
摘 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创造了举世无双的奇迹,谱写了一首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红军长征途中涌现出的革命歌曲,以及长征胜利以后,以长征为题材创作的音乐艺术作品,让长征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彰显,长征精神也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这些经典音乐作品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长征精神;音乐作品;時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7-2210(2024)01-0063-13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创造了举世无双的奇迹,奏响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前奏曲,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史诗。红军战士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同甘共苦,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自然界的重重艰难险阻,彰显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钢铁意志,闯出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气概。长征中,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即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1]长征精神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成为“长征精神”主题音乐作品的创作源泉。
“长征精神”主题音乐作品是以长征为题材、展现长征精神的音乐作品,包括在长征时期,由红军和沿途百姓创作的相关歌曲,以及长征胜利以后,由音乐家们创作的有关长征主题的艺术歌曲、交响乐、组歌、合唱、歌剧、音乐剧、器乐独奏或协奏作品等。长期以来,音乐理论界对长征主题音乐作品的研究不少,但多数都集中在对作品创作背景的简述、创作手法的研究、价值意义的探索、传播路径的思考
如关于创作背景的简述研究论文有:向延生的《长征题材文艺创作的先锋—— 红军战士李伯钊与歌剧〈长征〉》,《人民音乐》,2016年第7期;关于创作手法的研究论文有:娄文利的《大型革命历史题材歌剧创作的新路径——评印青歌剧〈长征〉的艺术特色》,《中国文艺评论》,2016年第12期;关于价值意义的研究论文有:林大程的《对长征时期红军传唱革命歌曲的思考》,《兰台世界》,2018年第6期;关于传播路径的思考研究论文有:廖昌永的《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及其音乐传播学意义》,《音乐艺术》,2021年第2期。
等方面,对音乐作品中长征精神的内涵和价值的发掘还不够。鉴于此,本文将分别探讨在中国共产党四个历史时期“长征精神”主题音乐作品的内涵特征,进一步阐释音乐作品中的长征精神,探寻“长征精神”主题音乐作品中的精神力量源泉,以及音乐作品对长征精神的时代传承。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长征精神”主题音乐作品
红军长征期间产生了不少反映长征主题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从各个方面真实地再现了红军长征期间的重大事件。对于红军来说,他们中专职的音乐工作者很少,全体红军战士就是“词作家”和“歌唱家”。这些在长征途中所产生的音乐作品与革命实际紧密结合,唱响了中国革命豪迈的前进之路,这些歌曲是战士们用鲜血写成的,它们将流芳百世,永放光芒。长征时期产生的音乐作品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用彭家伦的话来说:“红军中,几乎没有什么事没有歌。”[2]这些歌曲赋予了红军战士巨大的力量,是推动革命事业阔步向前的精神支柱,是保障长征取得胜利的动力源泉。
(一)坚定革命理想信念,“团结人民救中国”
歌曲《长征歌》原名《长征小调》,创作于1935年10月,该曲曲调选用我国传统民歌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时调之一“孟姜女调”填词创作,采取中国传统民歌的叙事手法,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歌曲中的部分唱段在红军长征途中就已经传唱开来。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到达吴起镇后,陆定一和贾拓夫对该歌曲重新进行了整编,将歌曲分为13段,寓意中央红军长征历时13个月,即一个月写一段,每段选取该月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当这13段集合起来时,就组成了中央红军长征的过程。比如第一段歌词唱道:“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描写的就是1934年10月,中央发令,主力红军开始战略转移,由此拉开了长征的序幕,中央红军从于都河出发,在江西的新田镇打响了长征的第一仗,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长征歌》是第一首反映红军长征历程的颂歌,在风雨长征路上,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革命信仰是激励红军一路前行的不竭动力,正是靠着这样的信念,红军才能突破重围,开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征程。
(二)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吃了牛肉”斗志坚
歌曲《吃牛肉歌》是红军战士过雪山草地时创作的。战士们穿着草鞋单衣在寒冷的雪地、
谱例1 歌曲《长征歌》
荒芜的草原里顶着饥饿和疲惫持续行军,有时候,好不容易打到了一头牛,可是分到战士手中时,大家都舍不得吃,小心翼翼地带在身上做干粮。各个连队还把分到的牛骨头集中起来熬汤,大家边吃边高兴地唱着这首《吃牛肉歌》。当没有粮食吃的时候,战士们也会唱起这首歌曲来鼓舞斗志,战胜严寒和饥荒。可以说,这首《吃牛肉歌》就是战士们的精神食粮。著名作曲家丁善德在1962年创作完成的《长征交响曲》第四乐章《翻雪山,过草地》的主题就是来自这首《吃牛肉歌》,在这个乐章中,《吃牛肉歌》主题一共变奏了三次,每一次在调性上都升高半个音,以此表现出红军战士在面对环境的险恶、饥饿的煎熬、生死的考验时的大无畏精神。
谱例2 《吃牛肉歌》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到陕北去”建立根据地
1935年9月18日,中央红军在攻占了哈达铺后,兵力已严重不足,战士们感到身心俱疲,而此时部队将去往何处也无人知晓。就在这迷茫之时,毛泽东从《大公报》上了解到:“陕北有相当大的一片苏区和相当数量的红军。”[3]随即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到陕北去,“改变俄界会议中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议,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定为陕北”,随后一首由彭加伦填词创作的《到陕北去》响彻了陇原大地。全曲短小精悍,虽只有两段,但歌词却气势磅礴、令人振奋。歌曲的第一段表达了红军保卫陕北和扩大苏区的信念,第二段则表现出红军北上抗日、为全国人民谋福祉、为中华民族求解放的愿望。歌曲《到陕北去》大量使用附点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使得歌曲充满了律动感,表现出红军“到陕北去”的激动心情以及北上抗日的决心。
事实上,将陕北作为长征最终目的地,并非党中央最初的、唯一的决定。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苏区开始,党中央关于长征落脚地的决定就因革命形势的不断变化而调整了7次,这一方面可以看出长征的艰辛程度,另一方面也充分地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
谱例3 《到陕北去》
(四)顾全大局、紧密团结,“提高红军铁的纪律”
严明的纪律和严肃的作风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中坚守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了红军前进的胜利方向。 歌曲《提高红军纪律歌》创作于1935年,当时红军刚进入藏族聚居的毛儿盖和波罗子地区,由于长期的行军,红军战士极度疲惫,加之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缺食少衣的困难,使得部队的纪律开始慢慢地松懈下来,作风也有懈怠的迹象。针对此情况,红军内部开展了一次纪律整顿。为加强红军战士的纪律建设,确保全军上下统一行动、统一思想、统一目标,彭加伦写了一首《提高红军纪律歌》的歌曲。该曲虽是在行军途中创作的,但从整体风格来看,曲作者并未用进行曲的形式,而是采用了传统的五声调式,小调风格,曲调欢快明朗,让战士们在欢快的旋律中,将各种纪律熟记于心。这首歌曲也颇受红军战士的喜爱,被红军战士广为传唱,很好地起到了整顿纪律的作用。《提高红军纪律歌》共分3段,每段歌词的前四句完全一样:“英勇的红色指战员们,百倍紧张起来呵,提高红军铁的纪律,保障战争的胜利”,这四句歌词就像动员训词一样,号召大家要紧张起来,不要松懈,增强纪律意识,保证作战顺利进行。后四句是对红军战士提的要求,包括对军纪、风纪和战场纪律的要求,对上级命令坚决执行的要求,对遵守时间、动作迅速、清洁卫生、爱护武器、文明礼节、积极主动的要求,这些纪律都需要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严格做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谱例4 歌曲《提高红军纪律歌》
(五)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火种愈燃心愈红”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生死相依,才能打好这场人民的战争。红军长征所到之处都和当地的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军民鱼水之情也印刻在了红军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上,一首首感人至深的音乐作品,唱出了老百姓对红军的感谢及不舍之情。特别是在长征途中,红军经过的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留下了大量极具民族风格的红色革命歌曲。如有苗族歌曲《苗家爷爷吹木叶》《红军在苗家心里生了根》,土家族歌曲《火种愈燃心愈红》《播满永,桑盼春来》,白族歌曲《革命有雄心》,藏族歌曲《跑马山啊跑马山》《大鹰飞回来》《红军经过我的帐幕》《生活,像春天的草原》《我心焦红军走了》,遵义花灯艺人创作的花灯戏《红军灯》《红军送我一把壶》《青年参军要出发》,等等。1935年5月,红军长征途经四川大凉山时,其严格的纪律,赢得了彝族同胞的尊重和支持,他们七天七夜护送红军通过彝区,为红军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赢取了宝贵的时间,并留下了一段“彝海结盟”的佳话。红军走后,白色恐怖再次笼罩彝区,彝族同胞更加想念红军,他们坚信只有红军才能解放他们,相信红军也一定还会回来。彝族同胞为了抒发他们对红军的思念之情,在每年火把节时,都会来到结盟地“彝家海子”跳锅庄舞,唱盼红军的彝族歌《清清海水流不尽》,“彝家盼红军啊,三天三夜啊,说不尽;吃饭想红军啊,燕麦糍粑吞不进;走路想红军啊,浑身都无劲;彝家想红军啊,成了‘想思病;彝家受尽千年苦啊,彝家有苦无处倾;一心啊,盼红军,盼你啊,回来救彝家人”。以上这些歌曲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革命情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长征精神”主题音乐作品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4]1949年3月23日,中国共产党人从西柏坡出发,以“进京赶考”的姿态,开启了新的长征之路。革命的胜利不仅让劳苦大众翻身做了主人,更开启了新中国文化创作的新局面。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中国人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革命的艰辛,因此,长征自然也成了艺术家们创作的题材。
(一)交响乐《长征交响曲》
交响乐是一种能表达深刻思想内容与情感,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音乐形式,它可以运用丰富的音色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因此,像长征这样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用交响乐的形式来展现是非常合適的,它既可以彰显长征的伟大,更可以刻画出红军战士信念坚定、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意志和精神。
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是我国第一部以长征为题材的交响音乐作品。他于1959年开始创作,1962年完成全曲。作者为完成这部作品,曾亲自到瑞金、井冈山、贵阳、遵义、娄山关、重庆等采风。作者根据交响乐的创作特点,选取了长征中的五个方面,通过交响乐的创作手法表现长征精神。如第一乐章《踏上征途》,作者采用奏鸣曲的结构,在主部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曲调作为主题素材,创作具有进行曲式的伴奏音型来模拟红军行军时的坚定步伐,通过5次变奏来展现出红军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第二乐章《红军,各族人民的亲人》,作者采用了回旋曲结构,综合了苗族、瑶族、藏族等各民族歌舞音乐素材,通过复调的技法、配器的变化等创作手法来表现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鱼水深情。第三乐章《飞夺泸定桥》,作者采用谐谑曲结构,大量使用对比、模仿、模进等复调手法,以及十六分音符、重切分音等节奏型来模拟战斗的激烈场面,刻画红军机智、勇猛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事迹,展现出红军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第四乐章《翻雪山,过草地》与第三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抒情的慢板为主,采用不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引子部分用弦乐的八度和五度来描绘高山积雪、荒无人烟的景象,呈示部用大管吹奏出《吃牛肉歌》的旋律,并通过3次变奏展现红军不怕苦、不服输的坚强品格,中间部以切分音和重音节奏型为主,展现红军坚毅的性格,收束部用小提琴奏出藏族山歌的旋律,刻画出红军坚韧不拔、敢于斗争的乐观主义精神。第五乐章《胜利会师》采用没有展开的奏鸣曲结构,主部用陕北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和陕北集体舞两个主题来表现红军胜利会师时的热闹欢乐景象,副部引入颂歌和陕北舞曲的元素,描绘出陕北民众欢迎红军的亲切场景,整个乐章表现出红军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
《长征交响曲》曾多次被国内外著名交响乐团演奏并录制成唱片,包括上海交响乐团、日本名古屋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捷克斯洛伐克广播交响乐团以及俄罗斯爱乐乐团等。[5]通过交响乐团的演奏,不仅传承了长征精神,也让世界人民钦佩于长征精神的不朽与伟大。
(二)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由萧华作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首次公开演出。该组曲一经上演,就在全国上下引起了热烈的反响,《长征组歌》高亢激昂的旋律,瞬间传遍了大街小巷。自1965年《长征组歌》上演以来,演出的场数早已超过了上千场,并成为我国合唱史上的经典作品。1966年,遵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长征组歌》开始走出国门,先后在东欧国家及苏联、日本等国进行访问演出,得到了世界观众的认可和喜爱,他们不仅被长征的壮举所折服,更被长征精神所感动。
《长征组歌》选取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其进行艺术性的处理,将长征沿途各地的民歌、戏曲等音乐元素作为素材,包括江西采茶调、湖南花鼓戏、云南花灯小调、藏族歌舞、陕北民歌等,创作了10首具有浓厚地方韵味的声乐作品。这10首音乐作品充分展现了声乐的独特魅力,融合了混声四部合唱、混声二部合唱、女声二重唱、齐唱、领唱等不同的演唱形式,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歌唱性。词曲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是想通过舞台艺术的重现,让观众在音乐中重温长征的艰苦历程,感悟并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因此,《长征组歌》中的声乐作品与长征时期为了战斗、为了鼓舞红军士气而创作的歌曲有很大的不同,描绘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歌颂了红军不屈不挠、英勇善战、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长征精神在音乐艺术层面上的鲜活呈现和高度凝练。
1.信仰的力量
回望长征这段历史,我们不禁会想,是怎样的力量才能够把几十万的热血青年汇集到一起,即使他们明知征途漫漫,充满了荆棘和坎坷,但却没有丝毫的畏惧和退缩,视死如归,前赴后继地奔向一个共同的目标。也许答案就是《过雪山草地》里的那句“革命理想高于天”吧。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不但要面对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而且要与穷凶恶极的追兵斗智斗勇,即使在最艰难的情况下,红军战士的理想信念依然没有过任何的动摇。“风雨侵衣”只会让红军的“骨更硬”,“野菜充饥”只会让红军的“志越坚”,艰难困苦可以摧残人的肉体,但只要“官兵一致同甘苦”,一切困难都会被征服,理想信念永远闪耀着火热光芒,支撑着每一位红军战士阔步向前。《过雪山草地》是一首领唱与混声合唱的音乐作品,利用复调手法,让领唱与合唱、男声与女声彼此呼应,呈现波澜起伏、豪迈壮阔的听觉效果,彰显出红军战士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2.人民的力量
离开中央苏区后,红军将士面临长途跋涉和连续作战,在一次次危机中转危为安,并不断发展壮大,最终走出一条胜利之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其根源就在于依靠人民群众。一句“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高度地概括了红军与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群众就是红军的亲人,他们为红军送粮、送水、送棉被、送情报,还送丈夫和儿子当红军。当红军离开时,他们万般不舍,“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当党中央领导人力挽狂澜,成功挫败张国焘的分裂行径后,“边区军民喜若狂,红旗招展迎亲人”,这些歌词都是人民群众衷心拥护红军最直接的表现。
3.团结的力量
长征路上,红军战士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团结一致,共同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战士们一路高唱《提高红军纪律歌》,面对蒋介石优势兵力的围追堵截,红军战士“不怕流血不怕苦,前仆后继杀虎狼”;面对张国焘的分裂图谋,“全军怒斥张国焘,高歌北上并肩行”;面对人类生存的极限挑战,“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红军战士们始终同甘共苦、互帮互助,在生与死的考验中见证了战友爱,在血与火的锤炼中升华了阶级情,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团结力量,最终三大主力军胜利会师。
4.斗争的力量
红军战士为了革命理想、为了救国救民,将危险抛于脑后、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不仅要与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斗争,还要与敌人浴血奋战。“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调虎离山袭金沙”“健儿巧渡金沙江”“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浪歼敌兵,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红军战士能够在装备落后、弹药奇缺、衣食匮乏的情况下,爬雪山、过草地,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赢得最终胜利,靠的就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革命精神。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长征精神”主题音乐作品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大幅提升,人民的生活有了显著改善,中国的音乐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种音乐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特别是像长征这样的重大历史题材音乐作品,创作水平较之前有了质的飞跃。音乐家们将“长征精神”主题音乐作品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音乐作品中不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6]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而不断努力奋斗。
(一)二胡协奏曲《雪山魂塑》
二胡协奏曲《雪山魂塑》是作曲家刘文金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而作的,初稿完成于2006年,2007年作者又对整首作品进行了大幅的修改。该作品由4个部分组成,即《征途》《雪山》《战友》《朝霞》。第一部分《征途》是对长征整个过程的叙述,作曲家大量采用小军鼓的節奏型来展现红军一往无前、奋勇前进的状态,表现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第二部分《雪山》讲述了红军战士过雪山草地的事迹,作曲家采用减三、增三和增六等不协和和弦来制造紧张的氛围,用14度大跳来展现过雪山的危险,用连续八度上行音来刻画皑皑的雪山,用抖弓来表现红军战士的瑟瑟发抖,该部分内容讴歌了红军战士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三部分《战友》展现了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深情厚谊,该部分内容在《十送红军》的伴奏声中,奏出一段江西民歌的旋律,刻画出红军战士思念亲人、爱护战友的温情画面。第四部分《朝霞》,作曲家在乐段的一开头就用分解三和弦和连续三连音模进上行来预示革命的胜利,同时还选用了陕北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旋律来作为该乐段的主题,展现出红军战士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音乐话剧《雁叫长空》
音乐话剧《雁叫长空》是厦门歌舞剧院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而特别创作的。《雁叫长空》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5位女战士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不畏艰险,以超乎常人的毅力,追寻大部队的感人故事。该作品不同于一般的音乐剧,也区别于一般的话剧,它是介于音乐剧和话剧之间的一种形式。创作者对全剧的对白、唱段和舞蹈进行了巧妙的编排和设计,在极力突显音乐叙述功能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音乐与舞蹈的情感表达功能,将人物内心的活动,立体、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另外,剧中有几段主旋律反复出现,其中一段是《蚂蚁歌》,这首歌曲以一群蚂蚁抱团过河的场景来歌颂红军长征时顾全大局、团结一致、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长征精神”主题音乐作品,大部分是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而创作的,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出现了新的题材形式,其表现手法也更加多元。艺术家们通过不同的音乐体裁、丰富的艺术想象和精湛的艺术技艺,结合自己对长征的理解及感悟,用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方式和表达方式,对这段伟大的历史进行艺术上的重构,他们充分发挥音乐所特有的向心力、感召力和凝聚力,让观众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精神的启迪和共鸣,从而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长征精神”主题音乐作品
“长征”一词经过80多年的不断洗礼,早已有了更新、更广、更深刻的时代价值和意义,也打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烙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征永远在路上。……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7]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音乐家也有一代音乐家的责任担当。在新时代,如何用音乐艺术的力量来传承、弘扬长征精神,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砥砺前行,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是当代音乐家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音乐家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持续深化长征精神的时代内涵,在继承经典音乐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拓展音乐艺术的表现空间,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长征精神”的主题音乐作品。
(一)歌剧《长征》
歌剧源起于西方,不过从它传入中国的那一刻起,音乐家们就开始走上了探索中国歌剧的道路。歌剧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受到如此多人的追捧,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同它与生俱来的“宏大叙事”优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创作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征精神”主题歌剧,是几代音乐家的夙愿。事实上,在1951年,人民艺术剧院就已创作并上演了一场三幕九场的歌剧《长征》,歌剧选取了长征中的几个重要历史事件来串联整个长征的过程,通过大量的合唱来彰显长征的气势磅礴以及红军战士不怕牺牲、不惧艰险、理想信念坚定的革命精神。可惜的是,在当时,由于人们还缺乏歌剧创作的经验,所以这部歌剧在艺术性特别是音乐方面还有一些欠缺。[8]当然,在此之后,音乐家们又经过了几十年的不断摸索,中国歌剧逐渐成熟,并走向了国际舞台,向世界传播了中国声音。2016年国家大剧院版的歌剧《长征》就是最好例证。
2016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印青作曲、邹静之编剧、吕嘉执棒、田沁鑫和杨笑阳执导的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长征》于7月1日首次与观众见面。歌剧《长征》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艰苦的长征历程。该剧从红军战士和平民百姓的视角入手,展现了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血战湘江、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赞颂了红军为了理想信念而英勇牺牲的崇高品质。国家大剧院版歌剧《长征》充分体现了“歌剧思维”这一基本范式,作曲家印青给剧中的主要人物都设计了相应的声乐主题,这些主题会随着剧情的推进而不断发展。第一个声乐主题是村姑演唱的、具有浓郁江西民歌风格的歌曲《三月桃花心中开》,该主题展现了革命者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个主题始终贯穿全剧,分别在歌剧的前、中、后三处反复出现,其优美的旋律配以战斗生活情景,瞬间把观众拉回到历史的场境。第二个声乐主题是《神圣的自由谁敢来侵犯》,该主题表现出红军战士不惧任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首歌曲的旋律铿锵有力,作曲家还将歌曲的A段,用作全剧“红军群像”的主题,通过移调、变奏等手法将“红军群像”主题穿插于全剧中。第三个声乐主题是《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展现了革命者为了救国救民,牺牲自我,胸怀天下的大无畏精神。同时,作曲家提取了这首声乐作品中的骨架音:mi-re-la,表现深情的呼唤。[9]歌剧《长征》的创作者们在遵从“歌剧思维”的总体原则下,充分融合中西方音乐的特点,努力寻找音乐技法与艺术审美之间的平衡点,用符合当代中国观众审美习惯的歌剧样式,来展现长征的史诗性、民族性和英雄性,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2019年8月1日,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联合奥地利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数字平台对歌剧《长征》进行了首次海内外直播,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观众讲述长征的伟大历史,让长征精神走向世界。
(二)交响套曲《长征》
2016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作曲家张千一在仔细研读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和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曲》的基础上,综合两部作品中的器乐表现方式和声乐艺术特点,将交响乐体裁与声乐体裁进行巧妙的融合,创作了大型交响套曲《长征》。这部作品共有9个乐章,分别为《送亲人》《血战湘江》《山歌情》《征途》《勇士/飞夺泸定桥》《彝海情深》《雪山草地》《红军到咱羌寨来》《大会师》。作曲家在音乐作品中极力挖掘交响乐与声乐之间音色和声部的平衡,用混声合唱、童声合唱、女声二重唱、女声独唱、男声独唱等多种演唱形式,运用江西民歌、陕北民歌、彝族民歌、藏族民歌、羌族民歌等音乐素材,将地方民歌进行交响化的处理,使得该部交响套曲既有时代性又有交响性,更富有民族性。如第一乐章《送亲人》,作曲家采用江西民歌素材,来表现红军被迫长征,苏区人民依依不舍送别亲人的場景。其中,具有兴国民歌特色的衬词“哎呀嘞”不仅在第一乐章中出现,也在第三、第九乐章中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呈现。第六乐章《彝海情深》的第一部分“晨曦”主题来自彝族民歌《打跳来》,作曲家通过提炼民歌中的下行二度、四度音程,并不断对其进行发展、扩充和叠加,最后乐曲在热闹欢快的、具有民族团结精神的“彝海情深”音乐中结束,展现出红军与少数民族亲如一家的真挚感情。另外,作曲家还充分利用节奏和不同乐器音色的特点,来表现不同的场景。如第二乐章的《血战湘江》就用了不协和音响和不规则节奏来表现激烈的战斗情景,第五乐章的《勇士/飞夺泸定桥》用木管急速的上行和下行来展现激流滚滚的大渡河,以及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场面。第七乐章《雪山草地》的引子部分运用小二度的不和谐来表现过雪山草地的艰难,用三连音、切分音、附点等节奏型来展现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与恶劣的环境作斗争的精神。
五、“长征精神”主题音乐作品的时代价值
从红军踏上长征征途的那一刻起,关于长征主题的音乐作品就不断涌现,无论在长征途中红军和沿途百姓创作的歌曲,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家们创作的不同体裁的“长征精神”主题音乐作品,都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红军战士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理想信念坚定的革命精神。红军战士在漫漫征途中千锤百炼,形成了举世瞩目的长征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也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更需要用长征精神来指引新时代的长征路。那么,在新时代,长征精神是如何发挥其音乐文化自觉和价值引领作用的呢?我们又应该怎么更好地利用音乐艺术来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呢?
第一,唤起血脉之中“长征精神”红色歌曲的记忆价值。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创作的歌曲,是长征留给人类历史的珍贵记忆,每一首正气凛然的歌曲都记录着红军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每一段歌词都书写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每一段旋律都讲述着长征可歌可泣的战斗史诗,每一个音符都镌刻着中国工农红军的辉煌长征路。“长征精神”这一抽象的概念,通过红军长征歌曲实现了价值和意义的输出,并在人们的反复传唱中,将长征精神不断地弘扬,这些歌曲也成了长征这段伟大历史的显著文化标识,定格了一代人精神的记忆。80多年过去了,这些经典的旋律从未消失,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显现出它的价值。如《提高红军纪律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铁一般的纪律,它是党和军队建设的“传家宝”,守好这个“传家宝”,对于我们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唱好《提高红军纪律歌》,真正发挥好它的价值作用,让这首歌曲常唱常新。
第二,赋予“长征精神”主题音乐作品新的时代价值。今天,我们面临革命战争时期那样的生死考验少了,但是,我们面临的各种风险与挑战却并没有减少。长征时期,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红军战士唱着《吃牛肉歌》,坚定《到陕北去》的信念,最终让《三大主力军会师歌》唱响在会宁的上空。这些“长征精神”主题音乐作品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为我们党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样,在时代的不断变换中,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家不断赋予“长征精神”主题音乐作品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出了“长征精神”主题的歌曲、歌剧、音乐剧、器乐作品等。这些音乐作品,在不同年代赋予了长征精神不同的时代价值,特别是在新时代,创作的有关“长征精神”主题的音乐作品,对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10]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拓展“长征精神”主题音樂作品的传播路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80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鼓舞和激励着全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利用好新媒体互动性好、不受时空限制和受众规模大等优势,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网络平台,拓展传播途径,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如2020年上海音乐学院推出了新时代版的《长征组歌》,为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范围,上海音乐学院分别通过音乐会、手机和计算机客户端、纸质传媒等各种形式对新时代版的《长征组歌》进行专题报道和网络直播。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音乐学院还专门为新时代版《长征组歌》研制了一款高清电子阅览器,来提升其传播力度。[11]上海音乐学院通过这样的传播方式,让新时代版《长征组歌》的阅读量突破了百万次,让观众在音乐中重温经典,领悟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主题音乐作品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和艺术的感染力,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长征精神”主题音乐作品通过音乐艺术的形式,让其精神内涵和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和传递,潜移默化地形塑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知,起到了价值引领的推动作用。可以说,人民群众通过创作、演唱和欣赏“长征精神”主题音乐作品,使长征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弘扬,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7]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2日。
[2]彭加伦:《中国工农红军中的诗歌》,《解放军文艺》,1959年第2期。
[3]张注洪:《中国现代史论稿》,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7年版,第456页。
[4]《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页。
[5]张烁:《中国交响音乐百年经典》,现代出版社,2019年版,第167页。
[6]《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86页。
[8]向延生:《长征题材文艺创作的先锋——红军战士李伯钊与歌剧〈长征〉》,《人民音乐》,2016年第7期。
[9]娄文利:《大型革命历史题材歌剧创作的新路径——评印青歌剧〈长征〉的艺术特色》,《中国文艺评论》,2016年第12期。
[10]《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7页。
[11]廖昌永:《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及其音乐传播学意义》,《音乐艺术》,2021第2期。
(责任编辑:孙开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