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

2024-04-25 04:47:04
辽宁高职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辅导员协同

潘 雪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了上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要性,并提出其他各门课程也要同步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到上下贯通,形成齐抓共管的效果。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重要任务之一,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形成“三全育人”的思政工作新模式,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构建齐抓共管的“大思政”格局。新时代下高校应当找准突破口,将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角色紧密结合在课程思政建设之中,实现专业技能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融合,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和实践育人。

一、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发展现状

(一)协同育人意识有待提升

目前,部分高校教师认为,政治思想教育属于辅导员职责,专业课教师只负责专业课的教学工作。这种观念忽略了两者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关联和影响,导致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1]。事实上,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等工作,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而专业课教师则负责专业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只有明确协同育人的具体含义,深刻认识到协同育人的真实意义,才能使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实践达到一个良好效果[2]。

(二)协同育人的合作交流平台有待拓展[3]

缺乏意识和观念,一些高校可能缺乏对协同育人重要性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合作交流平台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管理体制障碍,在高校的管理体制中,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通常归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这可能导致两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受到一定的限制;缺乏有效的机制和平台,缺乏合作项目的组织和实施细则,缺乏统一的交流渠道和平台等;教师和辅导员参与度不高;资源投入不足,由于一些高校可能缺乏对这些资源的投入,导致合作交流平台的数量和质量都受到限制。

(三)协同育人监督及考核机制不够健全

专业课教师一般不太参与育人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学校评价制度的影响[4]。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导致协同育人的推进缓慢,甚至出现混乱的情况;缺乏专业的考核评价标准,很难对协同育人的效果进行准确的评估,也无法对参与人员进行有效的考核;缺乏对过程的监督,很难保证各方按照既定的目标和要求开展工作,也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缺乏对结果的考核,很难判断协同育人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也无法对参与人员进行有效的评价和激励。

二、高校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符合时代发展对人才培育的现实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展现和形式创新越来越丰富,这彰显了新时代的现实需求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课程思政理念符合时代发展对人才培育的需求,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和活动的全过程[5]。在第二课堂以及课程教学中通过挖掘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和道德品质等爱国主义精神,筑牢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根基,促进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知行合一的转变,是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育的现实需要。

(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课程思政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6],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理念的协同性,体现了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本的育人目标和根本任务,两者的契合性满足了时代发展对高职高专人才素养的需求。我国高校在课程思想政治建设中,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讲授时,要向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导向方面的内容。这不仅延伸和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本质,而且对促进高校立德树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形成“三全育人”思政工作模式的客观要求

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中提到“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促进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协调辅导员、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及有关部门教师之间的合作。在学科教育、学生管理和服务中融入思政元素,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

三、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意义

(一)跨界融合,发挥各自优势

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需要密切配合,共同育人,才能实现高校内涵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两者拥有巨大的合作空间和价值,他们的相互跨界融合能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发挥各自优势,打好跨界学科的组合拳,无论在思想引领上,还是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都能对学生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给学生更全面、更准确和更科学的指导。

(二)工作互补,形成育人合力

辅导员对学生日常生活、思维方式的指导,对学生思想的引导、思维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专业课教师在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个人能力的锻炼、逻辑思维的整合方面也起着独一无二的作用。虽然两种教育力量面向的是学生的两个方面,但目的是统一的,工作对象是一致的,工作内容又是交叉的,所以可以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三)全方位育人,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提高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意识,是实现良好协同育人效果的关键所在。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要明确协同育人的具体含义和真正意义,在强化培训、建立协作机制、制定激励政策、强化宣传教育等方面,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切实做到齐抓共管。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只有通过良好的协同育人实践,才能取得好的成绩[8]。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通力合作,以新的时代特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共同打造提升思政时效的全方位育人模式,共同培养思想坚定、立场明确、是非分明的高端应用型职业人才。

四、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

(一)提升协同育人意识,肩负全面发展使命[9]

建立合作机制: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应该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并分工协作,共同实施。

强化育人意识: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都应该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共同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深化教学内容: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应针对课程内容和特色,结合社会热点、文化传承、道德伦理、相关问题等话题,在学习内容中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从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养。

加强沟通交流: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探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强调示范引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要十分重视示范引领。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他们应通过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拓展合作交流平台,提升思政教育教学

组织学术交流活动:高校可以定期组织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以及思政课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共同探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方式。通过互相学习、分享经验,提高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

搭建跨学科合作平台:高校可以搭建跨学科的合作平台,鼓励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探讨教学方法。通过跨学科合作,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打造联合师资队伍:通过分工合作、取长补短的方式,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助力,形成一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联合师资队伍。

举办联合研讨会:高校可以定期举办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以及思政课教师参加的联合研讨会,共同探讨思政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实践。互相启发和交流能够促进思政教育教学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开展校际合作与交流:促进政治教育教学发展,是开展校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互相学习、分享经验,高校之间可以共同探索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提高思政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三)健全育人监督机制,提高思政水平质量

建立定期督导制度:高校可以建立定期督导制度,组织专家对全体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以及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10]。

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高校可以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对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以及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考核。

开展学生评教活动:高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评教活动,了解学生对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以及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的反馈意见。

设置奖励机制:高校为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可设置奖励机制,表彰奖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以及思政课教师。

强化反馈与提升:各高校对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的反馈与提升应加以重视,对教育教学工作也应加以重视。通过定期的督导、考核和学生评教等活动,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教学的改进和发展。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想政治背景下的协同育人机制,是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有效方法。大学生是培养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重要对象之一,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当以课程思政为主导理念,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培养学生成为时代所需要的新一代民族复兴者。

猜你喜欢
专业课辅导员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16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协同进化
生物进化(2014年2期)2014-04-16 04:36:26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