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人与物的象征意义探究

2024-04-25 04:04朱寒婧婵王业昭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卡夫卡卡尔美国

朱寒婧婵 王业昭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安徽合肥 230031)

德语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是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是孤独三部曲(另两部为《审判》《城堡》)中最具代表意义的长篇小说。《美国》讲述16 岁少年卡尔·罗斯曼受女仆引诱,致其怀孕,因而被父母送上开往美国的轮船。旅途过程中,他结识轮船司炉,到达美国后,他遇到参议员舅舅,并与形形色色的人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小说中的客观事物极具象征意味,无论是在作者的创作意图,还是在小说人物角色塑造等方面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引起读者的共鸣。

一、人物的象征意义

《美国》主人公卡尔因犯下无可挽回的错误而被迫孤身前往美国,旅途中的经历以及在美国遇到的人和事构成小说的主要情节。《美国》是卡夫卡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未完成之作,他曾在信件中称其为“生死不明的人”[1],13年后该小说出版时卡夫卡的好友布罗德将小说改名为《美国》。

(一)饱受压迫却顽强独立的卡尔。作为小说主人公,小说开头便交待卡尔的身份背景。从轮船即将驶入港口开始,卡尔看到那尊从远处就可以被望见的自由女神像,她握着剑的手臂“仿佛刚刚举向空中”,周身散发着自由的气息,不禁暗自感叹,“真高啊!”[2]卡尔看到这个他从没见过的石像仿佛被“骤然变得强烈”的太阳光照耀着,他被眼前这一场景所震撼,他开始感到在这个陌生的国度,人都是自由的。即将下船时卡尔为了寻找雨伞而错入轮船司炉的房间,在听到司炉与司炉长的恩怨时,卡尔表达出自己的愤慨,此时在司炉的床上躺着就像在家一样。司炉的经历某种意义上与卡尔极为相似:对现实不满却又无可奈何,此时的卡尔像是找到家人一般,能够对不公正的事情表达真实的态度。卡尔跟随舅舅度过一段光鲜体面的生活,不久因为违背舅舅的意愿而被赶出居所,又回到初来美国时一穷二白的困境。之后卡尔到西方饭店工作,却因替流浪汉鲁滨孙支付饭钱,仅离开岗位几分钟再次被驱赶开除;在街上因为没有身份证差点被警察逮捕等等。但卡尔没有抱怨过自己处境艰难,他总是尽自己所能去做好自己的事情。尽管被人诬陷和误会,也总是顽强上进,诚恳善良,努力想要在美国社会中生存下来,但是他发现美国社会的底层是不容易被接受的。小说的结尾卡尔化名“内格罗”(Negro)加入剧团最终消失在这片土地上。“卡尔”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大多数像卡尔一样对美国这个地方怀有憧憬的人。他们在经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资产阶级的压迫之后,最终仍然无法被社会接受。

(二)不甘压迫却畏惧强权的司炉。司炉是卡尔到达美国遇到的第一个人,同卡尔一样,他们都处于社会底层,司炉能够切身感受到社会的不公和强权的压迫。卡夫卡生前极为看重“司炉”这一章节,他曾将此章节单独抽出发表,由此可见卡夫卡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珍视程度。司炉对头一次见面的卡尔很热情,铁汉般的外表,内心却充满柔情。他会主动对卡尔提供帮助,向卡尔倾诉自己过去所受过的屈辱往事,他的倾诉促使卡尔的思想态度与船上包括舅舅雅各布在内的权贵形成对立。而当与权贵们正面交锋时,司炉却又表现出他懦弱胆怯的一面:先是慷慨陈词,讲的是“杂乱无章的大杂烩”,字里行间充斥着对司炉长舒巴尔的种种埋怨;接着舒巴尔的到来让司炉彻底丧失信心和勇气,绝望无奈到极致,他叉开双腿站在那,空气从张开的嘴巴里进出,仿佛身体里已经没有了进行气体交换的肺似的[3]。此时的司炉仪容不整,站在从没有机会见到的上层统治者面前,与“潇洒自如,衣着整齐”“毫不畏缩”的舒巴尔相比,显然后者的话更容易使人信服,司炉还能说什么呢?当卡尔意外寻得身为参议员的舅舅时,司炉对自己与舒巴尔之间的纠葛已经毫不在意,甚至第一时间替卡尔寻得亲人感到高兴,想着去祝福他。同卡尔一样,司炉是在美国社会底层挣扎的外来人员,在这里不受尊重,找不到归宿感和人格尊严。司炉代表的正是这样一群人:自己过往所遭遇的种种苦难与不幸,面对自己的同类或者说是相同命运的人控诉自己所受到的遭遇与不公;而一旦面对强者的压迫,就会显得懦弱又无力,不敢反抗压迫,不敢同强权作斗争,最终只能独自吞下苦果。

(三)其他人物。在船上与司炉一别,卡尔跟随刚寻得的参议院舅舅一起离开,开启崭新的人生。整部小说共分为8个章节,其中关于舅舅的部分篇幅最短。虽然本篇幅短小,但正是“舅舅”这一章的存在,为卡尔后来在美国的种种经历埋下伏笔。小说中舅舅同船上的高级官员一样,都是美国社会中身处高位的人。舅舅虽然非美国本土出生,但是凭借自己多年来经营的事业,已然自视且被本土美国人视作美国上流社会权贵,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在他和卡尔相认后,所有在场的高级官员都向他给予热烈的祝贺,舅舅本人也是相当满意这个外甥,并带他去自己的公司发展。他给卡尔提供好的住所,安排各种学习课程,并将他当作继承人培养,寄予厚望。然而卡尔偶然一次违背他的意愿,他就毫不留情地抛弃这个外甥。“舅舅”这一人物代表的是傲慢自负,失去自我失去根本的一类人。在得知女仆为卡尔所生的孩子取名为雅各布时,舅舅想当然认为是卡尔对他怀有崇拜之情;当卡尔只身一人来到美国,身陷囹圄时,舅舅竟对他的遭遇感慨到:若不是卡尔遇上只有在美国才会出现的奇迹,恐怕就要沦落街头了。“舅舅”这类人物显然已经忘记自己的根本,用自己偶然的成功神化美国。

被舅舅抛弃的卡尔再次回到一穷二白的境地,相继遇到其他人物,比如西方饭店的女厨师长,两个街头混混鲁宾孙和德拉马什等。这些人物或帮助过卡尔,或拖累过他,或与他有过一番较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都是社会底层,底层之间相互挤兑。正是因为有共性的存在,卡尔才能和他们走到一起。鲁宾孙和德拉马什同卡尔一样,虽然都不是本土美国人,但长期混迹于底层社会,耳濡目染学会资本主义制度的恶习——剥削和压迫。他们迫使卡尔为自己服务,从而导致卡尔的逃离。

二、具体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软弱自我的象征——箱子。卡尔孤身一人登上轮船来到美国,随身携带的只有一把雨伞和一只箱子。其中“箱子”这一具体形象贯穿整部小说。有学者认为箱子一方面象征着卡尔的弱小无助,对父母的依赖,另一方面象征着卡尔与过去脆弱自己的联系,使他总能想起在德国家里的挫败[4]。笔者认为,箱子象征的是卡尔最后的一点脆弱软弱的自我。即将下船的卡尔第一次丢掉他的箱子时,急切地想要找回。卡尔被迫来到美国,初来乍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脱离有亲人们在的环境,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他的内心非常缺乏安全感,所以总是处处带着他的箱子,因为那是他与原生家庭最后的一点联系。不久箱子被找回,卡尔马上打开检查,发现所有的东西除了凌乱地塞在一起,一样东西也没弄丢。卡尔一直挂念的箱子并不值钱,箱子里的物件有父母合影一张,一截母亲亲手做的香肠,护照一本以及其他一些零碎物品。箱子的反复失而复得象征着卡尔内心最后的自我认同和坚持。在美国这个地方,卡尔的一切经历都在表明他试图努力在这个地方生存下来。卡尔年纪虽小,但性格却变得越来越成熟,遇事自己思考,不轻易相信他人,几次被驱逐也顽强独立地生存。小说结尾卡尔终于彻底抛开一直被他视若珍宝的箱子,化名“内格罗”坐上火车,消失在山谷中。箱子的彻底丢失象征着卡尔最终从过去的脆弱中蜕变,象征着他终于不再坚持自己的身份焦虑,而是作为一个异乡人,从此走上独立的人生之路。小说作者卡夫卡也是一位少数族裔作家,他的国籍十分复杂,他于188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后来奥匈帝国解体,于是改国籍为捷克斯洛伐克,卡夫卡几乎一生都居住在布拉格[5]。身份的确定对于卡夫卡来说或许同小说人物“卡尔”在某些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他们最终都对自己的身份问题妥协,承认身份焦虑并与之共存。

(二)光明与斗争的象征——自由女神像。纽约港口的自由女神像是卡尔踏上美国土地所见到的第一个壮观的意象。彼时的卡尔单纯天真,他看着自由女神像“手持利剑,仿佛刚刚举向空中”。真实的自由女神像是手持火炬而非利剑,有学者认为此处作者卡夫卡将火炬换成利剑,是别有用意[6]。笔者认为,火炬象征着希望和光明,而利剑象征斗争和反抗。卡夫卡想要表达的是卡尔同过去的自己作斗争,最终战胜软弱,走向独立。《美国》作为卡夫卡第一部长篇小说,文风与之后所著的另外两部略有不同,《美国》故事内容或多或少还能看出将至而立之年的卡夫卡对资本主义所持乐观态度的年轻心态。自由女神像象征着自由与希望,正契合卡尔此时的处境:在德国家里犯严重错误被送到这里,只身一人来到异乡盼望有个新的开始。

三、名称的象征意义

细读作品可以发现,卡夫卡在给小说人物角色命名这一方面十分值得研究。小说中“卡尔”的命名与德文版《圣经》可能有所关联,意为“马人”[7],而在小说结尾卡尔隐姓埋名,不使用其他曾经使用过的名字,而是选择使用“内格罗”这一假名加入剧团。在登记姓名时,剧场主任所说的话也十分耐人寻味:“他不叫内格罗”,主任与卡尔此前并无任何交集,为何此时主任觉得自己无法做违背良心的事,要说这样一句话呢?卡尔临时使用“内格罗”这一名字,实际上可能象征着身份认同。内格罗即negro,意为黑人,众所周知,在美国社会中,外来人种黑人一直受到本土美国白人的压迫,这种歧视当今也依然存在。卡尔作为德国人,虽然不是黑人,却也是一个外来民族,鉴于小说中卡尔的处境一再变得艰难,最终“消失”在广袤的美国大地,卡夫卡或许正是在用“内格罗”这一名字象征美国的种族歧视。结合当时美国黑人的处境,也许卡尔未来的命运就如同黑人一般,游荡在这片土地上,难以拥有自己的姓名。

纵观整部作品,并联系作者卡夫卡生平,我们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卡夫卡本人从未亲自去过美国,他为何要杜撰这样一个发生在美国的故事,并且将小说定名为《美国》?卡夫卡本身经历身份族裔的困扰,深刻明白国籍自由的重要性。卡夫卡本身国籍就难以确定,而当时大批犹太人移民去往美国,这可能也是卡夫卡将小说故事背景设定在美国的原因[7]。事实上这部小说是卡夫卡一生三部长篇小说中的第一部,关于小说定名的问题,他曾经写过诸多小说只以大写字母命名。卡夫卡在写给好友布罗德的信中,称呼这本小说为《失踪的人》或《失踪者》,但在他去世后3 年,好友布罗德才将小说定名为《美国》出版。现在的发行本大多名为卡夫卡的《失踪者》。“失踪者”一名十分贴合小说原文内容,卡尔最终使用假名离开纽约,德国来的“卡尔”失踪了,暂时美国大陆上不会再有卡尔,有的只是顶着卡尔皮囊的“内格罗”。而“美国”一名作为小说出版名,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于卡尔而言,美国是自己被放逐的地方,这里象征着自由,象征着新的开始,新的希望,同时又是一个充满未知的地方。卡尔初到美国时天真单纯,但这些特质在一次又一次的驱逐和残酷的社会洗礼中褪去,结局的卡尔是一个独立顽强却又内心孤独的人。

小说开放式的结尾让人很难想象卡尔最终会变成怎样的一个人;于司炉而言,美国人傲慢自负,实际上却是由于自己的懦弱而没能为自己争取到辩白的机会,或者说是,没能做足准备而白白丧失宝贵的机会;于鲁宾孙、德拉马什等人而言,美国是一个能够到处投机取巧的地方。他们两人处在社会底层,流浪汉一般的存在,不懂得如何正经谋生,只学会如何剥削同类,最终还是遭到社会的抛弃;于舅舅雅各布而言,在美国的成功使得自己跻身上流社会,在这里至少拥有一定话语权,能够受到本土人的尊重,美国又是一个处处充满奇迹的地方。

结语

《美国》中充斥着大量意象,无论是小说开头的自由女神像,司炉这一角色,还是贯穿全文的卡尔的箱子,这些意象都充满暗示与象征,也正是这种象征的运用赋予各种意象更深刻的艺术魅力。从象征意义的角度出发重读这部作品,读者能获得极大的震动与启发。通过分析小说呈现的大量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我们可以发现卡夫卡虽然身处于一个混乱的时代,但通过对主人公卡尔命运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本人依然对资本主义世界充满希望。同时,通过使用象征手法解读小说意象也更能有效扩大读者的想象空间,体会作品的包容性,从不同的角度更好理解小说主题与主旨,产生更具洞察力的文学性思考。

猜你喜欢
卡夫卡卡尔美国
《卡夫卡传》
卡尔几岁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你不知道的故事
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是时候看看卡夫卡了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你好,亲爱的卡尔
我在此处,很高兴你在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