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先,刘家军,黄 凡,王成辉,赵 汀,于 扬,郭春丽,王 岩
(1. 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稀散元素又叫分散元素,包括锗(Ge)、镓(Ga)、铟(In)、铊(Tl)、铼(Re)、镉(Cd)、硒(Se)、碲(Te)8个元素,最早由苏联矿物学家弗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维尔纳茨基提出,并于1919年引入地球化学领域[1]。1987年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办公室主编的《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明确将这8个矿种划定为稀散元素矿产;2010年出版的《矿产资源工业要求手册》中将其归入金属矿产大类,因此,稀散元素通常也称作稀散金属。
稀散金属用途十分广泛,不但在冶金、石油化工、玻璃陶瓷、电气、农业、医药、轻纺等传统领域具有重要的用途,而且在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镓、锗、铟等稀散金属在电子科技、国防军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稀散金属已得到了全球极大的关注。
中国稀散金属矿的勘查工作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20世纪80—90年代,国内集中发现了四川大水沟碲矿、湖北鱼塘坝硒矿、贵州滥木厂汞铊矿、云南龙潭砷铊矿等一批稀散金属独立矿床,稀散金属矿的研究曾一度成为热点。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对稀散金属矿的勘查工作更加深入,对大多数伴生稀散金属矿进行了资源评价,并开展了全国资源储量核查等工作。本次工作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矿产地质志》,以2008—2011年全国资源储量核查的数据为基础,同时收集了各阶段全国地质调查的成果数据,对中国542处矿产地(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稀散金属资源进行了梳理,对其保障程度进行了客观评价,为中国稀散资源的合理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根据目前已公布的数据,全球稀散金属资源储量镓23 万t、锗8 600 t、铟11 000 t、铊65 万t、铼11 000 t、镉66 万t、硒99 000 t、碲31 000 t[3-7],中国稀散金属资源储量分别为镓约19 万t、锗3 500 t、铟8 000 t、铼585 t、镉9.2 万t、硒26 000 t、碲6 600 t。可以看出,中国镓、锗、铟资源储量在全球占有重要优势,分别占全球资源储量的80%~85%、40.7%和72.73%。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数据[8],2020年,全球镓产量327 t,中国镓产量317 t,占全球产量的96.94%;全球锗产量140 t,中国锗产量95 t,占全球产量的67.86%;全球铟产量960 t,中国铟产量540 t,占全球产量的56.25%。中国也是美国原生镓、锗、铟的主要进口国,2015—2020 年,美国50%以上的原生镓和原生铟、30%以上的原生锗均来自中国。
镓、锗、铟等稀散金属在战略新兴领域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如镓和锗是全球芯片制造业至关重要的战略原材料,尤其是半导体制作的两大核心原材料,因此,对镓、锗、铟等稀散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已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新焦点。美国、欧盟、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已相继将镓、锗、铟等稀散金属列入其关键矿产清单。
中国于2016 年11 月公布了《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 年)》,将包括8 个稀散金属在内的35 个矿种全部列入重点矿种。近年来,随着新一代技术革命的兴起,全球对芯片的需求大幅增长,促使半导体芯片产业发展迅猛,对镓和锗的需求呈现出明显增长的趋势。中国稀散金属资源的战略地位日益明显,引起了一些发达国家的不安。2022年10月起,美国宣布实施芯片出口管制措施;2023年6月,荷兰宣布进一步收紧光刻机出口政策,高端DUV光刻机自9月1日起限制向中国出口。2023年7月3日,中国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关于对镓、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的公告》,对镓、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该政策已于2023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国对镓、锗相关物项的出口管制被视为对外部围堵打压实施的反制,对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具有正面作用。
本次工作共收集中国稀散金属矿产地542处,对各矿床(点)的地理位置、矿床类型、成矿时代、稀散金属资源量、规模、品位等信息进行了系统梳理,全面客观地揭示了中国稀散金属矿的主要特征。
中国稀散金属资源分布广泛(图1),在全国29个省(区、市)均有分布。本次工作收集的资料显示,中国稀散金属已查明资源储量共计102.82万t,其中,镓矿44.65万t,锗矿1.39万t,铟矿2.52万t,铊矿2.96万t,镉矿47.12万t,硒矿2.56万t,碲矿1.53万t,铼矿893.00 t。中南地区、西南地区和华北地区是稀散金属资源分布的主要地区,3个地区的稀散金属资源量占中国稀散金属资源总量的85%。其中,中南地区稀散金属35.61万t,占全国总量的34.62%,以镓矿、镉矿为主(图2),其次是铟矿和铊矿;西南地区稀散金属34.27万t,占全国总量的33.33%,以镉矿、镓矿为主,其次是铊矿和铟矿;华北地区稀散金属17.59万t,占全国总量的17.10%,以镓矿为主,其次是镉矿。西北地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稀散金属资源量相对较少,西北地区以镉、硒、碲为主,华东地区以镉、碲为主,东北地区则以镉、硒、锗为主。
图2 中国不同地区稀散金属资源量占比Fig. 2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dispersed metals resources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云南稀散金属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占全国总量的23.32%;其次是河南和广西,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3.18%和12.24%;稀散资源储量超过万吨的省(区)还有内蒙古、山西、贵州、广东、甘肃、湖南、四川、青海,这些省(区)的稀散金属资源总和占全国稀散金属资源总量90%左右。
单矿种的分布也相对集中(图3),镓矿集中分布在河南、广西、山西、贵州、内蒙古等铝土矿和煤矿较多的省(区),上述5省(区)镓资源量总和占全国镓矿资源总量的91.64%;锗矿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广东、贵州、云南、吉林、山西、山东等省(区),7省(区)锗资源量总和占全国锗矿资源总量的87.16%;铟矿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内蒙古、湖南、青海、广东等省(区),6省(区)铟资源量总和占全国铟矿资源总量的91.59%;铊矿集中分布在云南、广东、湖南、贵州等省(区),4省(区)铊资源量总和占全国铊矿资源总量的83%;铼矿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内蒙古、黑龙江、湖南、新疆、四川,这些省(区)的铼资源量总和占全国铼资源总量的84.42%;镉矿在各省(区)均有分布,超过万吨的省(区)有云南、广西、广东、四川、甘肃、内蒙古、湖南、青海、浙江、贵州,这些省(区)的镉资源量总和占全国镉矿资源总量的88.17%;硒矿资源量超过千吨的省(区)有甘肃、新疆、湖南、青海、黑龙江、湖北、广东、贵州,8省(区)硒资源量总和占全国硒矿资源总量的84.21%;碲矿超百吨的省(区)有广东、江西、甘肃、陕西、四川、湖北,6省(区)碲矿资源量总和占全国碲矿资源总量的98.14%。
图3 中国不同省份稀散金属资源量占比Fig. 3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dispersed metals resources of different provinces in China
稀散金属在地壳中含量低,且以分散状态存在,因此很少形成独立矿物,更难形成独立矿床。目前全球稀散金属独立矿床屈指可数,比较著名的有美国犹他州西南部的埃佩克斯(Apex)镓锗矿床[9]、非洲西南部的楚梅布(Tsumeb)锗矿床[10]、玻利维亚帕卡哈卡(Pacajake)硒矿床等[11]。中国稀散金属独立矿床极少(表1),云南南华龙潭砷铊矿床是发现较早的独立铊矿床,20世纪60年代提交铊资源储量138.5 t[12];20世纪80—90年代相继发现了贵州滥木厂汞铊矿床[13]、湖北恩施鱼塘坝硒矿床[14]、内蒙古乌兰图嘎锗矿床[15]、四川大水沟碲矿床[16-17]、云南临沧大寨锗矿床[18]等独立稀散金属矿床;21世纪初又发现了安徽和县香泉铊矿床[19]和内蒙古黑岱沟镓矿床[20]两个独立稀散金属矿床。
表1 中国独立稀散金属矿床信息一览Table 1 List of information on independent dispersed metal deposits in China
独立矿床数量虽然在中国稀散金属矿床中的占比极少,但资源量可观,8个独立稀散金属矿床资源量总和占全国稀散金属资源总量的6.64%。矿床规模以中型居多,也有超大型矿床和大型矿床。成矿时代以燕山期和华力西期为主,矿床类型仅浅层中-低温热液型和生物化学沉积型两种。中国西南低温热液改造成矿域是稀散金属独立矿床形成的重要区域[21]。
本次工作收集到的542处(包括矿床/点759个)稀散金属矿产地中,超大型矿床21个,大型矿床90个,中型矿床234个,小型矿床290个,矿点124个,中型矿床和小型矿床数占到稀散金属矿床总数的近70%,资源量总和占稀散金属资源总量的不足20%;大型矿床和超大型矿床数占稀散金属矿床总数的14.63%,但资源量总和超过稀散金属资源总量的80%。甘肃白家咀子,广东大宝山、凡口、大降坪,广西新圩、大厂,贵州猫场、小山坝,河南夹沟,江西城门山,内蒙古五牧场、黑岱沟、乌兰图嘎,山西罗疃,四川大梁子,云南金顶、都龙等21个超大型矿床的稀散金属资源量总和占全国总量的53.17%(表2)。
表2 中国大型、超大型伴生稀散金属矿产地一览Table 2 List of large and ultra large associated dispersed metal production areas in China
稀散金属矿绝大多数为伴生矿床,多作为伴生组分富集在一定类型的矿床中,如镓主要伴生在铝土矿和煤矿中,一水铝石是镓的主要载体矿物;铊主要伴生在铅锌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中,以黄铁矿为主的硫化物矿物是铊的主要载体矿物;铟主要伴生在锡石硫化物矿床中,闪锌矿、黄锡矿、黄铜矿、锗石等为铟的主要载体矿物;铼主要伴生在铜钼矿床中,辉钼矿是铼最主要的载体矿物。
本次工作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稀散金属高度富集在铅锌多金属矿床(38.07%)、铝土矿(30.44%)、煤矿中(10.87%),其次是钨-锡多金属矿(6.95%)、铜多金属矿(4.77%)、硫铁矿(3.09%)等矿床中(图4)。主矿种不同富集的稀散金属种类也不同(图5),如铅锌多金属矿中富集多种稀散金属,但以镉、铊居多;铝土矿主要富集镓;煤中主要富集镓、锗;铜镍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中主要富集硒、碲;钨锡多金属矿中相对富集镉、铟等。
图4 中国不同主矿种中稀散金属资源量占比Fig. 4 Proportion of dispersed metals resources of different deposit types in China
图5 稀散金属在中国不同主矿种中的资源量占比Fig. 5 Proportion of dispersed metals resources of different deposit types in China
稀散金属综合利用率普遍较低,如全球铝土矿中的镓资源量超过100万t,锌资源中也含有相当数量的镓,而铝土矿和锌资源中只有不到10%的镓具有潜在的可采性[4]。中国稀散金属的综合利用也相对较低,其原因一方面是提取技术难以突破,稀散金属往往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于特定矿物的晶格中,很难从中提取出来,因此对提取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另一方面是由稀散金属在选矿过程中的分配行为决定的[22],如在铅锌矿的选矿过程中,镉、铟绝大部分能在浮选过程中富集于锌精矿,回收率较高,但镓、锗在低温成因的铅锌矿中主要分布在闪锌矿中,大部分可以伴随主要目标矿物被回收,但在高温成因的铅锌矿中,则往往在选矿过程中进入硫精矿或尾矿,损失率比较高;Se、Te、Tl通常在硫精矿和尾矿中的分配率非常高,因此回收率较低。此外,回收成本也是决定稀散金属资源回收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稀散金属作为伴生组分如果回收成本过高,矿山一般不会有积极性。
锡铁山、凡口等大型铅锌矿山10多年前就开始了伴生稀散金属的回收工作[23-24],但目前仍有一些矿山未进行稀散金属矿产资源的回收,有的矿山可能还未对伴生的稀散金属矿产资源进行评价。相信随着中国稀散金属在全球战略地位的提升,国内稀散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也会不断提高。
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全国矿产资源储量统计数据,2020—2022年,全国稀散金属总保有储量分别为5.42万t、7.02万t和8.26万t,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分矿种情况不尽相同。
全球镓资源储量约23万t,中国镓金属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80%~85%[5]。中国原生镓产量居全球第一,2022年估算全球原生镓年产量550 t,中国占到98%[4]。中国铝土矿中伴生的镓资源潜力巨大,加之氧化铝企业对镓回收的高度重视,中国镓资源储备充足。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全国矿产资源储量统计数据,2020—2022年,中国镓资源保有储量分别为2.07万t、2.48万t和2.89万t,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23年8月1日,中国开始正式对镓、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中国镓资源保有储量也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全球锗资源储量约8600 t,中国锗金属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41%[5]。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锗产品生产国,2020年全球锗总产量140 t,中国占到68%,产量达95 t[8]。中国锗主要来源于丰富的煤炭和铅锌矿,由于开采条件便利,国内市场需求量也比较稳定,在全球锗产业中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全国矿产资源储量统计数据,2020—2022年,中国锗资源保有储量分别为1728.6 t、2162.9 t和2333.5 t,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中国对锗相关物项实施了出口管制,中国锗资源能够保障国内需求。
全球铟资源储量11000 t,中国铟资源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73%[6]。中国铟生产居全球第一位,2022年全球铟产量约900 t,中国铟产量530 t[4],占全球总产量的58.9%。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全国矿产资源储量统计数据,2020—2022年,中国铟资源保有储量分别为1793 t、1999 t和1926 t。中国铟矿虽然具有较大的潜力资源,但主要集中在广西和内蒙古,目前整个广西富铟资源开采利用程度较高,同时国内铟的回收利用程度不高,铟资源的供给能力会逐渐减弱。此外,中国铟矿的出口也较高,2018—2021年,美国铟进口量的18%来自中国[4],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国内铟资源危机。
全球铊储量目前没有最新数据,2011年全球铊储量约38 t[25],中国铊资源非常丰富,储量位居世界前列。中国铊资源储量主要集中在广东和云南两省,两省铊资源储量占全国铊资源储量的86%左右。铊虽然用途较多,但用量非常少;在大多数医学成像中,锝被用作铊的替代品,也使得铊的用量减少;此外,由于金属铊及其化合物是剧毒物质,铊的用量也受到限制。2005年以来,全球铊产量基本没超过10 t。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全国矿产资源储量统计数据,2020—2022年,中国铊资源保有储量分别为342.5 t、803.6 t和1582.4 t,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能够满足国内需求。
全球已查明铼资源量约为11000 t,探明铼储量约为2400 t[26]。根据自然资源部资料,2022年铼的保有储量仅19.2 t。2022年全球铼产量58 t,中国铼产量2.5 t[4]。虽然近年来,铼的查明资源量逐年增加,显示中国具有较大的铼成矿潜力和找矿空间,但随着航空航天业和现代工业发展,铼的需求量也会大幅增加,中国铼资源的保障程度亟待提升。
全球镉资源量估算约66万t,中国镉储量9.2万t[6]。2022年,全球镉产量2.4万t,中国镉产量1.0万t[4]。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全国矿产资源储量统计数据,2020—2022年,中国镉保有储量分别为1.85万t、3.42万t和3.77万t,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镉资源丰富,高度富集在铅锌矿中,铅锌矿中的镉资源量占到全国镉资源总量76%,云南金顶铅锌矿提供了全国近45%的镉资源。金顶铅锌矿目前已采损至少三分之一[6],且该矿山对伴生镉并没有进行充分回收,这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了镉的保有储量,应引起高度重视。
全球硒资源储量9.9万t,中国2.6万t[3]。2022年,全球硒产量3200 t,中国硒产量1300 t,居全球第一位。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全国矿产资源储量统计数据,2020—2022年,中国硒资源保有储量分别为6052 t、3362 t和5015 t,呈波动变化。硒主要富集在铜多金属矿床中,随着主矿种的持续开采,如果伴生硒没有充分回收利用,势必造成硒资源保有储量的显著下降。中国是硒资源消费大国,占全球硒资源消费总量的50%以上。自产硒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每年需进口大量的产品硒和原料硒,对外依存度较高,需加强硒资源保护。
全球碲资源储量31000 t,中国6600 t[3],2022年,全球碲产量640 t,中国340 t。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全国矿产资源储量统计数据,2020—2022年,中国碲资源保有储量分别为3024.5 t、807.2 t和3109.5 t,呈波动变化。中国碲资源丰富,与硒相同,主要伴生在铜多金属矿床和铜镍硫化物矿床中,随着铜矿的持续开采,有可能造成碲保有储量降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碲资源国、消费国和生产国,近年来,碲产业发展较快。碲作为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重要的原材料,特别是随着太阳能产业的持续发展,碲在国内和全球的需求量持续增长,中国碲资源有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可以看出,稀散金属镓、锗、铊资源保障程度较高,能够满足国内需求;铟、镉、硒、碲、铼资源保障程度较低,需加强资源保护。
稀散金属资源储量数据是动态的,随着矿石的开采及开采可行性的降低,资源储量有可能减少,但随着新矿床的开发,或者当前开采矿床的进一步勘探,以及经济可行性的提高,储量资源有可能增加。因此,对中国稀散金属资源储量应进行动态跟踪。根据目前所收集到的资料,总结中国稀散金属资源特征如下所述。
1)中国稀散金属资源分布广泛,但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和华北地区。中国中西部地区稀散金属分布极少,但并不意味着该区域没有稀散金属矿,有可能该区域还未进行伴生矿的评价,随着找矿程度的加深,中西部地区也有可能发现更多的稀散金属矿。
2)独立矿床极少,绝大多数为伴生矿床,矿床规模中、小型居多,但超大型、大型和独立矿床资源储量超过稀散金属资源总量的80%。
3)中国稀散金属主要伴生在铅锌矿、铝土矿和煤矿中,3类矿床集中了近80%的稀散金属资源,钨-锡多金属矿、铜多金属矿、硫铁矿等矿床也是重要的伴生稀散金属矿床。
4)中国镓、锗、铊资源的储备充足,但硒、碲、铼、铟、镉资源相对缺乏。加强稀散金属矿的调查评价、找矿勘查,制定合理的出口政策,是中国稀散金属资源保障的有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