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晓忠
作者:龙登高 出版单位: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8月
历史中有富矿。经济史学家龙登高教授所著《市场中国两千年》,就是一部挖掘传统中国经济发展史,增益新知、启迪智慧的历史学作品。
中国传统市场建立于井田制瓦解的基础之上,经历了战国秦汉初兴,在西汉全盛期以后转向衰落,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曲折发展,五代两宋金元时期再度兴盛,明清时期走向成熟,最终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全书视野宏阔、内容翔实,对中国传统市场发展演进史实进行了钩沉及理论分析,多有创见,既展现了重要的学术价值,又对现实有启发意义。
在作者笔下,市场“既表现为交易行为,又表示交换场所”,“既反映人们之间交换的种种关系,更是一种经济机制”。而市场的基因,深嵌于中国历史深处。
著作援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话指出,一切文明民族都是从这种公社或带着它的非常显著的残余进入历史的。中国,自然也不例外。在原始社会末期,交换的出现已经意味着市场滥觞。而市场真正起源,则要等到奴隶制社会盛行的井田制瓦解之后。
在“市场”产生之后,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以个体小家庭为交换主体的市场形态,延绵了数千年。战国秦汉,以个体小家庭为交换主体、以商人为媒介的商业活动,推动了传统市场的形成、发展及扩大。
唐宋至明清,市场发展也建立在个体小家庭生产能力提升与分工扩大的基础之上。唐代均田制瓦解后,家庭生产力提高,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又进一步提高了商品供给。茶叶异军突起后,给唐宋商品市场带来新变化,商业活动规模扩大,交换手段、货币供给也有了新发展。乡村草市、镇市兴起,并与城市市场日益联结在一起。在交通运输条件发展的基础上,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有了长足发展,市场整合程度随之提高。市场整合,则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资源的流动与配置,从而将不同的个体家庭、不同地域和行业的生产与加工纳入市场体系中来,个体家庭与市场的联系因此而更加紧密。
明清时期,行业与地域分工带来商品供给扩大、地域性商帮形成,商人资本发展、白银货币供给充足、交通条件改善等因素汇聚在一起,在宋元市场基础上,最终通过跨区域贸易形成了全国的统一市场。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舞台。
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直有人怀疑中国市场经济道路的可行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错误地认为中国不存在市场经济的历史基因与传统,或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排斥市场经济。而本书的研究,以雄辩证明,中国不仅有两千多年的市场发展史,而且在朴素市场的演进下,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作者认为,中国的商品市场发达,然而劳动力市场发展相对迟滞,个体家庭经营具有很强的生命性与合理性。
以明清江南纺织业为例,分析了这种生产体系的特征——当时的丝织业主要通过商品市场的联系进行,即以包买商发料收货的方式,实现分工与专业化的生产,而不是直接组织手工工场生产。这种特征,与该区域劳动力市场发展相对迟滞,而商品市场发达有关。
自宋代以来,中国就形成的市场体系,通过细密的商业网络,将分散的、细小的个体小生产者纳入市场体系之中,并通过有效的价格传递,组织各地商品的集中与分销。相较于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劳动力,这种体系能更充分地利用中国传统经济的特征。
书中提到,中国古代王朝的严厉控制主要集中于政治领域,对民间经济与市场,则施以朴素的自由主义政策。历代统治者的主流意识形态,大多以“藏富于民”为正统,以“与民争利”为耻。中国古代,从来不缺市场,也不缺以市场促进分工、促进资源流动与要素组合的发展方式。这些洞见,均显示了作者卓越的研究眼光。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实质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成果。
回顾历史,传统中国市场发展,存在着几个高峰。这些高峰,激发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释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资源的流动和配置,从而迎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繁荣。中国传统市场发展过程中,从来不乏制度创新。
这样看来,我们今天市场化经济的发展,从来就不是无本之木,而是渊源有自。历史中蕴藏富矿,从历史源流与发展演进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把握市场。如同作者序言所说:我们要对中国市场经济道路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