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中和胃方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的临床疗效研讨

2024-04-24 09:18马云龙
系统医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胃脘脾胃有效率

马云龙

沂水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山东临沂 276400

脾胃气虚证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证型,患者会出现气短、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而且在饮食后还会出现胃胀痛、饭后胀满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必须对其进行及时的治疗[1-3]。西医常将“脾胃气虚”归类为“胃肠功能障碍”的范围,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因其毒副作用大,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低,而近年研究表明中医药对这一疾病有很好的疗效[4-5]。香砂六君丸是在六君子丸基础上加味木香、香砂而成,用于脾虚气滞、消化不良、脘腹胀满等症状,是目前治疗脾胃气虚疾病的常用中成药物。为了进一步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疗效,本研究将温中和胃方应用于在2020年5月—2022年7月沂水县人民医院中医科接受诊治的44例脾胃气虚证患者的治疗中,并对方剂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中医科接受诊治的88例脾胃气虚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研究组中男21例、女23例;年龄20~46岁,平均(33.02±3.46)岁;病程3~16个月,平均(9.54±2.05)个月。对照组中男22例、女22例;年龄21~48岁,平均(32.72±3.55)岁;病程3~17个月,平均(9.77±2.31)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数据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3-043-041)。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在内科常规检查后判定为中医脾胃气虚证;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患者存在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处于哺乳期和妊娠期。

1.3 方法

入院后给予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治疗的时候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各项检查结果开展对症治疗,口服香砂六君丸(国药准字Z41021828;规格:12丸/g),12丸/次,3次/d,患者共接受为期4周的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给予温中和胃方治疗,方剂组成:党参10 g、茯苓10 g、炒白术10 g、法半夏10 g、陈皮8 g、香附10 、枳壳10 g、甘草6 g,将所有药材放置于合适的器皿中,加入适量的凉水后,浸泡40 min,再重新加入适量凉水进行煎煮。分3次于每餐后服用,共接受为期4周的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地调整剂量。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症状。主要内容包括胃脘隐痛、胃脘胀满、嗳气、反酸、食欲下降以及咽部异物感的6项内容,每项内容的分值范围在0~5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该症状越明显。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在治疗后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判定患者的临床疗效。痊愈表示患者食欲下降,气短,乏力等症状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有效表示上述临床症状得到显著缓解,所有生理指标也基本恢复;无效表示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头痛、腹泻以及呕吐。

1.5 统计方法

采取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临床症状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检验,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计数资料,以例数(n)及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对比

治疗前,两组各项临床症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胃脘隐痛、胃脘胀满、嗳气、反酸、食欲下降以及咽部异物感的临床症状评分均有下降,且研究组以上症状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对比[(),分]

注:与治疗前的数据相比,aP<0.05。

组别研究组(n=44)对照组(n=44)t值P值胃脘隐痛胃脘胀满嗳气治疗前4.02±0.51 4.03±0.46 0.097 0.923治疗后(0.78±0.13)a(1.03±0.25)a 5.885<0.001治疗前4.26±0.34 4.19±0.35 0.952 0.344治疗后(0.85±0.21)a(1.17±0.33)a 5.427<0.001治疗前4.24±0.31 4.22±0.32 0.298 0.767治疗后(0.57±0.19)a(0.84±0.22)a 6.161<0.001组别反酸食欲下降研究组(n=44)对照组(n=44)t值P值治疗后(0.64±0.22)a(0.81±0.33)a 2.843 0.006治疗前4.21±0.38 4.16±0.42 0.586 0.560治疗后(1.37±0.51)a(1.87±0.66)a 3.976<0.001治疗前3.89±0.34 3.92±0.36 0.402 0.689治疗后(0.43±0.16)a(0.53±0.22)a 2.438 0.017咽部异物感治疗前3.79±0.65 3.82±0.62 0.222 0.825

2.2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对比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膳食结构的日益复杂,导致了脾胃气虚证在中医临床上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6]。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气血,若机体脾胃正气不足,则脾失健运,纳运不畅,长此以往,便可表现为少食、消瘦。同时还会在内脏中生成浑浊湿气,从而导致大便稀薄,并且还会因脾胃气虚导致的气血不足影响正常生活质量水平[7-8]。

本研究在遵循脾胃气虚证的治疗原则上开展温中和胃方的治疗,该方是在中医药方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味而成[9-10]。本方中的党参是常用的益气药,其作用是健脾益肺,养血生津;茯苓、陈皮和甘草是中医在临床上常用的健脾中药,其中,茯苓为利水除湿之药,有利水除湿、健脾安神之功效;陈皮、甘草的作用是理气化痰;炒白术为补虚之品,其补脾益气之功效明显;法半夏具有很强的降逆功效,可以有效改善因痰湿阻肺、降逆而引起的临床表现;香附有疏肝解郁,理气开中之功效;枳壳的作用主要是疏肝和胃,还能起到理气止痛的作用[11]。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党参具有改善微循环,增强机体适应性,调节胃肠动力,抗溃疡,抗菌,抗炎等功效;茯苓、陈皮、甘草对胃肠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枳壳具有改善小肠痉挛、调节胃肠道平滑肌节律、抗溃疡等功效[12]。全方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疏肝健脾之功效,从根源上消除了溃疡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同时还能达到固本培元,防止复发的作用。在长时间服用药物期间,患者可以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最大程度地防止病情复发。因此在研究结果中可见: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温中和胃方治疗后,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45%)高于对照组(81.82%)(P<0.05),同时研究组的各项临床指标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该结果与邓湘君[13]研究中,“实施理气温中和胃方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62%)明显高于采取常规中成药治疗的对照组(82.98%)(P<0.05)”的研究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温中和胃方在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中,能够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进而显著地提高对脾胃气虚证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胃脘脾胃有效率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很有效率
政治备考:如何背书最有效率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of osthole binding to human serum albu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