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兰
泰兴市人民医院麻醉科,江苏泰州 225400
高龄产妇是指预产期时年龄≥35岁的孕妇。自2015年10月国家出台“二孩”政策以来,我国高龄产妇数量不断增加[1]。高龄是导致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之一[2]。相比适龄产妇而言,高龄产妇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胎盘早破等妊娠并发症的风险更高,情况不容乐观[3-4]。疼痛是自然分娩常见的生理反应,可对产妇情绪、子宫收缩、分娩结局等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母婴身心健康。高龄产妇的身体机能下降,耐受力差,加上宫颈韧度强、宫口扩张缓慢,导致分娩难度大、疼痛忍受力低,造成产程延长,负面情绪加剧,不良分娩结局发生风险增加。因此,针对高龄产妇,如何解决分娩疼痛问题,保障良好分娩结局,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分娩镇痛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利用麻醉药物,来缓解产妇的疼痛。硬膜外神经阻滞是当前临床公认的麻醉方式,可行走性硬膜外分娩镇痛是指不限制活动,不影响孕妇下地活动及宫缩的硬膜外分娩镇痛模式[5]。基于此,本文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期间泰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高龄产妇8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可行走性硬膜外分娩镇痛对高龄产妇的效果,为高龄产妇的分娩策略提供指导依据。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收治的高龄产妇8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参照组(40例,常规分娩),研究组(40例,可行走性硬膜外分娩镇痛)。参照组年龄35~45岁,平均(39.64±3.48)岁;孕周38~42周,平均(40.08±2.17)周。研究组年龄36~45岁,平均(39.74±3.13)岁;孕周38~42周,平均(40.11±2.22)周。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彩超提示宫内妊娠;②年龄>35岁;③宫内单胎妊娠;④胎头位;⑤符合阴道试产适应证;⑥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有阴道试产高危风险者;②精神、行为异常者;③多胎妊娠者。
参照组:实施常规待产分娩干预。产前进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待宫口开至2 cm,协助产妇进入待产室,期间采取子宫按摩、调整体位、心理疏导、转移注意力、宫缩间歇期补充饮食等方法镇痛。定期观察孕妇情况,告知产程进展;宫口全开后送至产房。研究组:可行走性硬膜外分娩镇痛。待宫口开至3 cm时,行L2~3穿刺硬膜外置管,分次注入12 mL药物[0.0751%罗哌卡因(国药准字H20051519;规格:10 mL ∶ 20 mg)、7.5 μg舒芬太尼(国药准字H20054172;规格:2 mL ∶ 100 μg×10支)],后经硬膜外导管,连接100 mL微量电子镇痛泵,维持给药量为10 mL/h,直至宫口开全。期间,助产士可协助产妇下地行走活动。
比较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评分、疼痛数字评级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分别于镇痛前、镇痛0.5、1、2 h后评价。SAS[6]评分以标准分≥50为焦虑,50<SAS<60分为轻微至轻度焦虑;60≤SAS<70分为中度焦虑;SAS≥70分为重度焦虑。得分越高,焦虑越严重。NRS[7]共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厉害。
比较两组血清皮质醇(Cortisol, Cor)水平、血清泌乳素(Prolactin, PRL)水平。血清Cor水平分别于镇痛前、镇痛2 h后检测。血清PRL水平分别于镇痛前、宫口开全时检测。抽取静脉血3 mL,经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采用ELISA检测血清Cor、PRL水平。
比较两组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 MAP)水平。分别于镇痛前、宫口开3 cm、宫口开10 cm、胎儿娩出时评价。
比较两组异常胎心监护事件发生率、催产素使用率、产钳使用率。
比较两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阿氏(Apgar)评分。Apgar[8]共10分,分值越高,出生质量越好。
比较两组母婴不良事件发生率。可能出现的母婴不良事件包括剖宫产、宫颈裂伤、会阴损伤、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
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异常胎心监护事件发生率、催产素使用率、产钳使用率母婴不良事件发生率)以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SAS评分、NRS评分、血清Cor水平、PRL水平、MAP水平、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Apgar评分)以()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镇痛0.5、1、2 h后,研究组SAS评分、NRS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SAS、NRS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产妇SAS、NRS评分对比[(),分]
注:SAS:焦虑自评量表,NRS:疼痛数字评级量表;同镇痛前相比,*P<0.05。
组别SAS评分NRS评分镇痛前58.23±3.39 57.85±3.45 0.496 0.620镇痛2 h后9.18±0.37(3.12±1.18)*30.992<0.001镇痛1 h后9.26±0.34(3.25±1.21)*30.242<0.001镇痛0.5 h后57.12±3.14(50.01±2.09)*11.921<0.001镇痛1 h后56.34±3.21(42.29±1.16)*26.034<0.001镇痛2 h后54.15±3.11(37.03±1.04)*33.018<0.001镇痛前9.15±0.67 9.19±0.74 0.253 0.801镇痛0.5 h后9.19±0.11(4.55±1.67)*17.534<0.001参照组(n=40)研究组(n=40)t值P值
镇痛2 h后,研究组的血清Cor水平(25.55±3.67)μg/dL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口开全时,研究组血清PRL水平(273.12±97.18)ng/mL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血清Cor、PRL水平对比()
表2 两组产妇血清Cor、PRL水平对比()
注:Cor:血清皮质醇,PRL:血清泌乳素,同产程开始时相比,*P<0.05。
组别参照组(n=40)研究组(n=40)t值P值Cor(μg/dL)PRL(ng/mL)宫口开全时(225.18±86.37)*(273.12±97.18)*2.332 0.022镇痛前31.65±4.67 31.25±4.74 0.380 0.705镇痛2 h后28.79±4.11(25.55±3.67)*3.718<0.001镇痛前202.76±83.34 201.25±82.21 0.082 0.935
研究组不同时刻的MAP水平,同镇痛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宫口开3 cm时、宫口开10 cm时、胎儿娩出时的MAP水平,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MAP水平对比[(),mmHg]
表3 两组产妇MAP水平对比[(),mmHg]
注:MAP:动脉压,*分别同镇痛前相比,*P<0.05。
组别参照组(n=40)研究组(n=40)t值P值胎儿娩出时(146.12±15.16)*138.59±13.04 2.381 0.019镇痛前140.63±13.22 139.61±13.25 0.345 0.732宫口开3 cm时(146.16±15.15)*139.23±13.02 2.194 0.031宫口开10 cm时(147.46±15.58)*139.45±13.63 2.447 0.016
两组异常胎心监护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催产素使用率、产钳使用率比参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表4 两组产妇异常胎心监护事件发生率、催产素使用率、产钳使用率对比[n(%)]
两组产后出血量、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均比参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5。
表5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比()
表5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比()
组别参照组(n=40)研究组(n=40)t值P值产程时间(h)第一产程8.16±1.13 7.18±1.45 3.372 0.001第二产程1.46±0.14 0.76±0.05 29.780<0.001第三产程0.59±0.05 0.16±0.02 50.501<0.001产后出血量(mL)224.23±21.39 219.26±20.45 1.062 0.291 Apgar评分(分)9.12±0.14 9.11±0.12 0.343 0.733
与参照组相比,研究组母剖宫产、宫颈裂伤、会阴损伤、胎儿窘息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6。
表6 两组母婴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分娩期间,产妇应激反应强烈,伴随分娩疼痛[9]。剧烈的疼痛,是导致产妇放弃自然分娩的重要原因之一。相比非高龄产妇而言,高龄产妇分娩时的风险更大,且在恐惧、焦虑的影响下,更直接导致高龄产妇对自然分娩的信心下降,增加剖宫产率。随着麻醉医学、妇产科学的发展,分娩镇痛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10]。研究表明,可行走性硬膜外分娩镇痛模式在足月单胎初产妇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将此模式用于高龄产妇,是否能够起到明显的分娩镇痛效果,值得研究。
结果表明,研究组产妇镇痛0.5、1、2 h后的SAS评分、NRS评分更低(P均<0.05)。证明,可行走性硬膜外分娩镇痛模式,能够明显减轻分娩镇痛,减轻焦虑。这是因为:硬膜外神经阻滞通过借助麻醉药物,比如罗哌卡因,使其注入硬膜外腔,对神经根产生阻滞作用,从而发挥镇痛效果[11]。同时指导产妇行走、正常的饮食,可增强高龄产妇的体能,更有效减轻焦虑情绪。
另外,研究组镇痛2 h后的血清Cor水平更低、宫口开全时的血清PRL水平更高(P均<0.05)。证明,可行走性硬膜外分娩镇痛模式,能够明显减轻应激反应。这是因为:应激反应强烈时,血清Cor水平呈现增加趋势。受到应激反应等因素的影响,产妇血清Cor水平较高。血清PRL水平是产妇分娩过程中的重要激素,但分娩疼痛可导致血清PRL水平降低。此外,研究组不同时刻的MAP水平,同镇痛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也进一步说明,可行走性硬膜外分娩镇痛模式的应用下,产妇应激反应更轻,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考虑与罗哌卡因等的药物的使用,对血流动力学、宫缩的影响轻微有关。
此外,研究组的催产素使用率5.00%、产钳使用率2.50%、母婴不良事件发生率2.50%,均低于参照组的22.50%、20.00%、15.00%(P均<0.05);研究组的产程时间更短(P<0.05)。证明,可行走性硬膜外分娩镇痛模式,能够明显减少催产素、产钳使用率,降低母婴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产程。这是因为:经硬膜外神经阻滞,同时指导产妇行走,利于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子宫收缩的频率,加快产程。且行走时,处于直立位,利于胎头的下降,进一步加快产程,减少催产素、产钳使用率。此外,罗哌卡因等药物对宫缩的影响非常轻微,不易通过胎儿屏障,不会影响新生儿出生质量[12]。邓毅芩[13]的研究中,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采取可行走硬膜外分娩镇痛干预后,产后出血量(218.26±70.18)mL、新生儿Apgar评分(8.35±0.44)分,分别同常规分娩干预的(213.36±68.57)mL、(8.32±0.46)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说明,可行走性硬膜外分娩镇痛模式安全有效,不会影响新生儿的出生质量,与本文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将可行走性硬膜外分娩镇痛,用于高龄产妇,可发挥良好的镇痛效果,并缩短产程,临床分娩结局更佳,且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