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峰 马小飞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范畴,它意味着构成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和渗透性要素均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生产力形态发生了质性变化和整体跃迁。新质生产力不是先验和超验的抽象产物,而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共产党发展生产力的历史探索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要求三者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新质生产力拓展和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为全球治理贡献了新力量。新时代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推动新质生产力要素的全面跃升,变革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以新发展理念指引新质生产力前进的正确方向,建设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高质量发展;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4)02-0005-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网絡空间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话语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1VSZ12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学理分析与动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3XDJ002。
作者简介:马俊峰(1969—),男,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小飞(1987—),男,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1]。新质生产力这一经济学新术语,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范畴,它意味着构成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和渗透性要素均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生产力形态发生了质性变化和整体跃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从学理层面探析新质生产力从何而来、有何价值与如何实现很有必要,这不仅有利于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精神实质,而且有利于在实践层面贯彻落实。
一、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
任何一种新概念、新理论、新范畴的提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必然有其深刻的生成逻辑。就新质生产力而言,它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者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从理论维度看,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理论渊源;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生产力的接续探索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提供了经验支撑;从现实维度看,新时代国内外发展大势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时空场域。
(一)理论渊源: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思想启迪
任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诚如马克思所言:“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2]。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新质生产力的直接理论渊源,为其提供了思想滋养和理论启迪。马克思批判性吸收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斯密、李嘉图、萨伊、李斯特等人有关土地生产力、自然生产力、劳动生产力和市场生产力的有关理论,从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双重维度诠释了生产力的内涵,揭示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解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揭示了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根本性力量,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3]。生产力指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生产力是促使社会发展进步最根本、最活跃的因素。马克思通过揭示生产力本质发现市民社会的基础和经济运行的方式,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的直接动因是破解东北产业调整、经济转型、实现全面振兴的根本举措。不难看出,新质生产力是着眼于新时代现实社会发展,思考如何提升生产力进而实现质量跃迁所提出的经济学新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4]532-533。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由落后向先进转变的进步状态。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更替和发展,代表了更高、更先进的生产力形态,意味着生产力质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阐释了构成生产力的基础要素,阐明了科技是推动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5]100。可见,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构成生产力的基础要素。进入近代大工业社会以来,科学技术、管理、制度等支撑性要素也成为影响生产力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从基础要素看,新质生产力要求劳动者具有高智力、高素质;劳动对象的领域由传统自然资源、自然之物向新技术、新材料、人工合成物等领域拓展;劳动资料从能源、资源等物质实体范畴向信息数字的虚拟范畴延伸。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6]405。资产阶级之所以能够产生这么大的生产力,是因为科学技术全面渗透到了生产当中。科学技术领域的发明创造,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以及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变了劳动者价值创造的方式。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特性凸显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的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技术上的创新与突破,尤其要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上实现创新,实现生产力发展动力的历史性变革,即由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由依靠资源投入向依靠技术变革转变。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论述了生产力所具备的双重属性,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是制约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因素。“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5]3。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生产力不仅具有物质客观性,也有社会历史性。这为新质生产力突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构建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方式,提供了理论启迪。新质生产力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性提出的具有鲜明社会形态属性的生产力范畴,遵循了马克思所揭示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态变迁规律,也符合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产生能动作用的原理。新质生产力超越了资本生产力,解决了资本逻辑支配下的劳资矛盾问题,克服了异化劳动和资本拜物教,释放出劳动者无限创造力,促进生产力效率极大提高,保障人类劳动创造的自由化成为未来社会生产的基本样态。
(二)历史积淀:厚植于中国共产党发展生产力的接续探索
“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4]540。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历史传承性,是以往实践活动的历史产物。新质生产力不是“先验”和“超验”的抽象产物,而是积淀于中国共产党发展生产力的历史探索。生产力标准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制度的真正确立和巩固要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毛泽东曾深刻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7]。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生产力发展实际,解决发展什么样生产力的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脉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深刻剖析了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发现中国经济的落后从根本上说是现代工业太少,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农业占比大。面对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实际,1934年,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8]。新中国成立后,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发展生产力成为党和国家的当务之急。工业化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根本标志,工业化带来的规模效应和技术变革,能够创造丰裕的物质财富。1952年底,毛泽东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发展工业生产力为主,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同时将旧的生产关系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摆脱国家贫困落后的局面,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9]28。究竟应当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这一时期,以计算机和生物学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科学技术越来越多运用于生产领域。邓小平考察了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9]275。科学技术渗透在生产力的各个基本要素之中,并能够直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发展科技生产力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核心命题。
20世纪、21世纪之交,江泽民从国际国内发展大局出发,以“建设什么样的党”为时代命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首要内容。先进生产力实质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先导的社会化生产力,意味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层次上是不断展开、在过程上是不断向前推移的,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胡锦涛从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方式的角度阐释生产力问题,他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高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生态生产力的原创性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已经蕴含了自然具有生产力属性的思想观点,强调生产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换的双向运动过程。“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5]169。生态生产力的精神实质在于破解生产力发展与保护自然环境的难题,生态生产力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生态生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系统性发展思维,构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双向运行机制。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具有其历史必然性,是继“发展工业生产力——发展科技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科学生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之后提出的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的接续探索。
(三)时代呼唤: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场域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4]12。新质生产力是回应时代变迁、把握时代潮流、顺应时代趋势、引领时代先声的时代产物,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和国内实现经济发展现代化转型的时代课题,开创性提出的关于经济发展的新概念新理论,是推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集中反映了党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进入新的动态变革期,需要寻找推进全球经济复苏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日益密切,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同时,世界经济深刻调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风险挑战加剧”[11]200。受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疲软,动力不足,不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世界经济还没有找到全面复苏的新引擎。当前,全球面临技术革命和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的时代大潮,世界经济复苏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必然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所形成的新质生产力。
从内部环境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交汇期,需要寻找促进经济恢复和转型发展的新路径。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书和路线图,能否如期实现这个宏伟蓝图关键在于经济转型发展,而经济转型发展目前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12]。这些困难和挑战都直接指向了生产力问题,这就必然要求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寻找发展新型生产力的路径: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而拉动国内有效需求;有利于破解依靠资源驱动型发展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有利于促进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破解社会预期偏弱问题;有利于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疏通国内大循环。概言之,新质生产力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我国经济恢复和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
新质生产力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工业化、现代化一般规律,为新时代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新质生产力既有理论价值,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又有实践价值,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还有世界历史价值,为当代全球治理贡献了新力量。
(一)为丰富拓展习近平经济思想充实了新内容
新质生产力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之间存在着紧密逻辑联系,具体表现在三个维度:从“新”的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与经济新常态、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等具有高度契合性。习近平经济思想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时空场域而展开,面对新问题、提出新理念、创造新办法是其首要特征,可以说“新”贯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全部理论命题。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新事物是相对于旧事物而言的,是旧事物通过量变积累和质变飞跃而产生的代表事物发展前进方向的新生力量。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未来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前进方向的生产力形态,是适应经济新常态、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支撑。而且,习近平经济思想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方略都蕴含着创新这一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金钥匙和主基调。从“质”的角度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总依据,统领着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其核心要义是强调质量的转变和提升。新质生产力强调质量的提升、质量的跃迁、质量的升级,意味着生产力水平、层次和形态发生根本性的历史变化,是质性的升级迭代,这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生产力”角度看,新质生产力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中涉及生产力的不同形式,如数字生产力、生态生产力、文化生产力等新型生产力的理性抽象和理论概括。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范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因素。习近平经济思想牢牢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坚持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事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形成新型生产力的重要“创新理论”。
新质生产力拓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视域。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龍江考察时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3]。新质生产力是针对东北全面振兴、产业转型乃至新冠疫情之后全国经济发展转型出路提出的前瞻性思考,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拓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视域。首先,拓展了生产力理论视域,深化了数字时代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比如,数字生产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构成要素分别有以算法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劳动资料、以连接为代表的数据要素的劳动对象、以分析师为代表的劳动者。其次,拓展了科技创新理论视域。科技创新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往的科技创新理论主要聚焦于科学技术本身如何创新,没有突破工具理性的理论视域。新质生产力所要求的科技创新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有机综合体,从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技术方向等多个维度展开整体性优化,发挥科技创新的联动效应。最后,拓展了宏观调控理论视域。发挥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是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盲目机械的,可以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予以政策引导。国家宏观调控的工具不只是财政、税收、金融,也表现为国家总体生产力的宏观布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要求就是通过国家顶层设计与宏观调控,从国家层面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二)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新质生产力有助于蓄积发展新动能。发展动力是驱动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和发展可持续性。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主要有能源资源驱动、创新驱动、市场规模驱动、制度变革驱动、消费驱动等,并且经常存在不同动力之间的协同演进和叠加效应。新质生产力是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一种生产力跃升,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实质是以创新驱动为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14]。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的培育主要依靠自主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和变革。通过科技创新,促进要素的高效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实现产业更替和升级,满足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市场经济的供需动态平衡,创造大量新兴的经济业态、经济产业和经济模式,逐步提升市场主体的发展预期,进而提振实体经济发展的信心。
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培育竞争新优势。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增长路径,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日益展现出生产力属性,数字技术与现代新兴产业深度融合能够突破生产的空间限制,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延伸价值链。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集中表现,不仅涉及劳动力、技术、资本、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重组,而且涉及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还涉及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形态,新质生产力能够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很好地统一起来,在实践中实现两者良性互动,并形成发展合力。新质生产力要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突出表现为通过产业创新发展来打造新业态、开发新领域和开辟新赛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资本、技术、人才、管理、制度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尤其是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必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优势条件。
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创造增长新路径。生产力发展与进步是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的辩证统一,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全新生产力形态,核心要义是通过技术变革创新推动生产力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推进质量、效率、动力等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新质生产力意味着生产力实践方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体现在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从投资方面看,传统产业、房地产投资相对饱和,新科技、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现在更多要依靠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优势。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产能过剩的结果是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在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新型产业、开发新产品、塑造新品牌、培育新业态,构建高技术、高层次、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言以蔽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就是寻找经济增长新路径的过程。
(三)为当代全球治理贡献了新力量
新质生产力为全球经济治理开拓了增长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经济发展仅仅理解为数量增减、简单重复,是形而上学的发展观”[15]234。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依靠资源驱动、人口增长和经济全球化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进入换挡期,对世界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加之,世界主要经济体都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率下降的双重挑战,这为全球经济繁荣发展和全球经济治理带来了压力。全球经济治理的关键在于开拓新的增长空间,新质生产力为此提供了契机。新质生产力要求打造全球新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推进结构性改革,扩大全球总需求,推动世界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韧性发展。人类进入到数字时代以后,“自然”的概念已经从物理空间延展到数字空间,因而生产力的内涵也从经典政治经济学中改造物理世界的工具,变成了改造物理和数字两个世界的工具。因此,全球经济治理不仅要关注实体经济,也要重视数字经济,尤其是数字化生产关系的重塑。数字生产力需要数字化生产关系来匹配,当今世界的生产关系主要是适应工业经济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新质生产力参与并开始主导这一轮全球数字经济和社会秩序的重构。
新质生产力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新模式。在工具理性和经济理性驱动下,现代社会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峻,而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新质生产力着眼于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创新、知识、技术对于生产力增长的重要贡献,主张把人类经济社会活动限定在生态所能承受的合理范围。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并非直接指向自然资源,而是主要面向信息资源、数字技术等新领域,降低了对生态环境尤其是传统能源的依赖度。新质生产力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面向新技术、开辟新业态、形成新模式,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譬如,新能源技术降低了能源消耗,低碳循环的新业态减少了环境污染。总之,新质生产力更具生态意蕴和社会效益,着眼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其内在要求。
新質生产力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新技术。全球安全是事关人类社会永续健康发展的大事、要事。目前,全球安全面临着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双重挑战。传统安全是以国际争端、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为主要代表的军事安全,其治理手段主要是以和平对话的方式展开。非传统安全涉及的领域和范围更广阔,如重大传染病疫情、跨国金融犯罪、国际贩毒、全球极端气候、极地和海洋安全、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等。治理非传统安全需要依靠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手段,理念层面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安全观,技术和手段层面与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具有高度契合性。譬如,医药领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方向,研发新的药物、医疗器械和疾病监测技术,能够提升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能力,有效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再如,新质生产力在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中也发挥着显著作用,通过大力发展应急产业、装备和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全球应对重大事故灾难的水平。此外,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可以有效侦查国际贩毒、跨国金融犯罪,能够有效提升数字治理水平。
三、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新质生产力蕴含着深厚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拓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生深远影响。如何在新起点新征程上形成和发展这一新型生产力,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创新驱动:实现新质生产力要素的全面跃升
第一,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群。“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11]245。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经济内生动力的转变,核心在于科技创新,尤其是要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层面实现重大突破,而科技创新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16]。培育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布局创建前沿领域、学科交叉融合重大创新平台,全面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科技创业园区的建设,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布局,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第二,以制度创新为保障,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现代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熊彼特认为,创新驱动不仅包括改善技术和改进操作方法,也包括对生产要素的投入、需求条件的改善、产业结构的变革、企业战略的调整等因素。现代社会,制度创新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因此,要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制度格局,健全企业出题、协同攻关、政府补助的产学政合作机制,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产学政协作不畅、产业基础薄弱、科技成果转化难等问题。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新质生产力要素资源和技术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设高标准的技术交易市场,合理有序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到涉及新质生产力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新产业、新经济的技术创新当中。
第三,以管理创新为支撑,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主体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要以管理创新为支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立以现实生产力为目标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制,着力提高科技创新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宣传教育和政策引导,不断提高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在财政政策上向着创新方向倾斜,鼓励企业家大胆创新。针对不同的创新情形,政府要发挥差异性的作用,在技术路线非常明确的地方,更多地加强组织引领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创新所需要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对技术路线仍然具有较强不确定性的前沿技术领域,政府要更多发挥倡导、鼓励、保护、支持的作用,动员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技术创新的实践探索。
(二)改革赋能:变革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形成和发展一种全新形态的生产力,其一般路径有两条:一条是从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和支撑要素着手,进行优化、调整、组合,推动生产力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一条是从生产关系着手,变革一切不适应甚至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操作制度,不断释放发展生产力的空间和活力。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7]。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1]。因此,对任何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都应加以变革,使得一切有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济要素不断得到释放,全面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首先,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国“一盘棋”格局。我国地区发展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为主的城市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地区,这些城市群是“十四五”时期经济优势地区,其产业链条、产业发展阶段、技术水平、产业要素集聚水平都具有显著优势,这些优势地区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24年2月1日至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指出,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18]。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优势地区主动权作用,引导不同区域从区域间竞争向参与国际高端竞争转变,依托市场机制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地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掌握国际供应链主导权。另一方面,要促进优势地区与其他地区联动发展,通过要素关联、产业关联深化拓展优势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中西部、东北地区要探索形成符合中长期发展需求的差异化动力源,构建统一的区域协同发展体系,探索形成有效的优势转化机制。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统筹规划和合理调配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布局。
其次,出台新质生产力一揽子配套政策。加强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设立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持和培育基金,针对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进行政策资金扶持。从税收、融资等政策上扶持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发展,构建金融有效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水平。优化民营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营商环境,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投资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能源、铁路、电信等行业竞争性环节的市场化改革。政府对于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坚持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营商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
最后,构建科技创新领域的新型体制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着眼生产力发展面临的核心技术瓶颈障碍,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从中央层面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顶层设计。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制定奖励机制,实施成果研发的过程奖励和成果转化的持续奖励。构建毗邻地区之间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打造科技创新的全新格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津要加强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8]。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知识产权,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与成效。
(三)理念引导:新发展理念指引新质生产力前进的正确方向
一要崇尚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提质增效。创新发展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实现我国科技水平由跟跑并跑到领跑转变。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全面加强创新资源协同整合,统筹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实现从0到1的突破,集成创新实现从1到N的突破,对技术、工艺、设备等进行有效组合。壮大创新主体规模,提升成果转化成效,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二要注重协调,实现新质生产力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强调资源配置均衡,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增强发展的协同性、平衡性和整体性。邓小平曾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19]250。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关键要注重统筹协调、整体谋划,以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指引,注重国内大循环市场建设,推进产业区域合理布局,提升重大生产力布局质量,实现不同区域协调发展。深化地区之间的分工,支持东部沿海地区在关键高新技術领域优先布局、合理分工,培育区域在全国创新链不同节点的错位协同。三要倡导绿色,加快新质生产力绿色转型。绿色发展强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绿色水平。新质生产力具备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特征,强调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引导企业加快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节能减碳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持续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新增国家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推动能源转型,建立清洁能源中心。四要厚植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力场域拓展。马克思曾指出:“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20]。开放发展强调要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竞争生态,提升我国的开放性经济发展水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构建全方位、全领域的开放新格局,倡导国际创新合作,超越疆域局限和人为藩篱。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加快提升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吸附能力、新型要素资源的整合能力,更好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继续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大胆吸收世界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先进管理办法。五要推进共享,彰显新质生产力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15]214。新质生产力最终是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为价值旨归,坚守人民立场是其根本立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探索创造和努力奋斗,新质生产力产生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也应当由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东西部地区共享关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资源,市场主体之间共享国内外高新领域前沿发展动态讯息,全体人民共享新质生产力带来的产品和服务。
(四)教育推动: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深刻指出:“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6]204。可见,生产力不是超历史的实体,它是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是在人的劳动中形成的,是人们以往活动的产物和实践能力的结果。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19]40。教育是发展生产力的基础,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做好科教兴国这项事关千秋的宏大事业。一要根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要,聚焦前沿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调整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和学科定位,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赋予高校科研管理自主权,支持高校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二要推进更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动态和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加强国际联合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建设。从引聚国际教育高端要素、提升全球教育资源配置能力等方面综合施策。三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把教育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1]。四要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充分发挥战略科学家、高水平科研领军人才的科技领航作用,聚焦带动形成一批多层次、多领域融合的高水平创新团队,不断壮大科研创新人才队伍。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和支持力度,完善青年科研人才培养机制,面向基础科学、交叉前沿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稳步推进培养青年科学家的计划项目。
(五)产业支撑:建设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21]。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根本支撑在于发展一批具有技术含量高、国际竞争力强、发展空间大的新型产业。一要大力发展与数字经济有关的人工智能、未来网络、数字化运用等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是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在品牌、应用场景和产业规模方面实现突破。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二要大力發展与生态经济有关的新能源、清洁生产、绿色环保等产业。新质生产力具有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特质,要强调绿色为底色,发展以氢能、核能、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绿色新能源,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环保产业,打造生态产业集群。三要大力发展与文化事业有关的文旅产业、文创产业。文化产业为朝阳产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由出版、影视、传媒、娱乐、演出、音像、网络文化产业以及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文化产业群。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和市场整合,以转变经营模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效益增长,实现壮大实力、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的目标。释放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发挥文化产业园区作用,依托经济与文化高度发达的城市,以聚集形态形成文化产业园区。四要大力发展与工业经济有关的高端装备制造、钢铁冶金、新材料等产业。工业是现代经济的压舱石。推动航空航天、深海开发、轨道交通、智能装备、芯片等高端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要以龙头企业为牵引,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吸引更多经营主体进入工业经济领域的产业形态,尤其是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18]。五要大力发展与健康领域有关的生物制药、中医药、医疗器械、健康管理等产业。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生产力尺度不仅表现为创造物质财富,而且也表现为实现人的自主活动乃至人的解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以全新的方式渗透到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全部领域,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坚持健康中国战略,加强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大力推动一系列康养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1.
[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9.
[8]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0-131.
[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4.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李强作总结讲话 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会议[N].人民日报,2023-12-13.
[13]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 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蔡奇陪同考察[N].人民日报,2023-09-09.
[14]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N].人民日报,2023-03-06.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6]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20:19.
[17]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1.
[18]习近平春节前夕赴天津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 祝各族人民幸福安康 祝伟大祖国繁荣昌盛[N].人民日报,2024-02-03.
[1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
[2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Formation Logic,Value Implication and Practical Approach
MA Junfeng, MA Xiaofei
a:I-U-R-P
Abstract: The joint construction of a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twork with multiple types of innovation units is an important governance concept fo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health technology innovation. However, it remains to be explored how to identify the diverse joint characteristics.With multi-layer network analysis approach, the paper absorbs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theory, and designs a "Pluralism - Collaboration" analytical frame work from the dimensions of technology population and network topology to diagnose the collaborativ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ary logic of the multiple types of innovation units in China's 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actice.Taking coronaviru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CPT) as an example, the study finds out that the technology population richness of network continues to increase, and the association of multiple technology populations shows an evolutionary trend from "I-U-R-P" to "G-I-U-R " and then to "G-I-U-R-H-P". The network joint synergy effect is insufficient, and there is a risk of alienation between " Pluralism" and "Collaboration". The network presents an evolution path from "Open-Tight" type to "Closed-Tight" type and then to "Open-Loose" type.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the governance concept of distributed collaboration, and explores the practical path towards "Pluralism - Collaboration" in the CPT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twork in China from the dimensions of manufacture differences, protection differencesand coordination differences.
Key words: health technology innovation; multi-layer network; distributed collaboration; innovation ecosystem
责任编辑:刘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