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兴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农业技术也在持续演进。传统的小麦栽培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求,因此,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只有充分掌握和运用这两项关键技术,我们才能确保小麦的高产,从而保障粮食的安全。
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石,关乎国民生计与社会稳定。小麦,作为全球五大核心粮食作物的一员,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小麦的培育过程中,各类病虫害问题层出不穷,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构成了严重威胁。在新的经济背景下,农业种植人员亟待更新观念,建立高效、高产的小麦种植理念。
一、小麦产量、品质影响因素
1、土壤因素
土壤的特质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如果忽略了对土地适宜性的细致考量,选择在那些墒情不良、质地过于黏重、地势低洼容易积水的地块,或是重度盐碱化、耕作层浅薄、透气性差以及土壤板结问题严重的土地上种植小麦,这些不利因素都会对小麦的正常生长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从而不可避免地拉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此外,如果种植地周围环境存在污染源,导致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超过安全标准,那么小麦的品质安全也将无法得到保障。
2、种子因素
种子选择是决定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如果农户在选种时缺乏重视,随意选择那些抗病、抗虫性较弱的麦种,就会大大提高小麦病虫害的发生风险,从而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另外,如果选用的麦种抗倒伏能力不足,那么在生长后期遭遇大风时很容易发生倒伏现象,进而对小麦产量产生不良影响。
3、施肥因素
在小麦种植的过程中,部分农民由于缺乏科学的施肥管理知识,肥料配比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他们往往过多地施加氮肥,而忽略了有机肥、磷肥和钾肥的重要性,这导致了小麦植株的过度生长,增加了后期倒伏的风险,从而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此外,对微量元素肥料的忽视,也使得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得不到全面的营养补充,从而导致了生长不良和产量下降。同时,不恰当的施肥量和施肥方法,都会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带来负面影响。
4、播种因素
小麦的种植过程中,播种量和播种密度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这两个因素没有得到合理地规划,那么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就会受到不小的负面影响。具体来说,不恰当的播种量和密度可能会导致麦田的光照和通风条件恶化,进而抑制小麦植株的正常生长。除此之外,播种时间的把握也是一门学问。过早或过晚的播种,都可能会使得小麦出苗情况不佳,进而对产量造成损害。同样,播种时的土壤墒情也是不能忽视的因素。如果墒情不理想,那么小麦的出苗率就会大打折扣,这无疑会直接反映在最终的产量上。再者,小麦的播种方式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播种方式不规范,那么小麦的出苗率就无法得到有效地保障,这无疑会对小麦的产量造成直接而严重的影响。辽西地区春小麦一般都是在4月5日前后播种。
二、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1、种子选择和处理
在小麦种植之前,必须做好周全的预备工作,首要任务就是挑选高品质的小麦种子。鉴于市场上小麦品种繁多,我们应当结合本地的土壤状况和气候特点来选定合适的品种,以确保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对于气候偏干燥或水源不充沛的地区,更应优选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种。适合辽西地区的春小麦品种有辽春10、辽春15、辽春17、辽春18、辽春31、铁春1、铁春4、铁春8、铁春6等品种,这些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较强。选种完毕后,接下来的种子处理工作同样重要。我们需要利用科技手段如机械自动化设备进行种子的筛选,剔除那些发霉、被虫蛀或烂掉的种子,保留合格的小麦种子以确保其良好的发芽率。此外,播种前的晾晒环节也不可或缺。我们应将种子均匀铺展在事先铺好的塑料布上,选择晴天进行反复晾晒,这样不仅能提升种子的活力,还能有效减少种子表面的病菌和虫卵。接下来是种子的处理环节。我们建议使用50℃的温水对种子进行浸泡,浸泡时间控制在5~10分钟,然后将种子晾干。晾干后,再使用种衣剂进行拌种处理。为了预防病虫害,我们可以选择使用杀虫剂和杀菌剂进行拌种。例如,使用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或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能有效防治蚜虫和灰飞虱等害虫。而施用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或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则可以预防黑穗病、茎基腐病和纹枯病等病害的发生。
2、精细化整地
为了确保小麦的高产和优质,种植人员必须确保土壤养分充足。持续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会导致土壤養分耗竭和土层变薄,这将对小麦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如秆细、倒伏和早衰等问题。因此,实施科学的轮作制度对于维持土壤养分平衡、改善土壤结构和减少病虫害至关重要。①在前一轮小麦收获后,种植人员应立即进行深松耕作,深度约为20cm,以促进土壤对雨水的吸收能力,以备下茬栽培。②为了有效改善土壤环境和条件,并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应施用足量的基肥。此外,可以考虑将秸秆进行焚烧处理后再利用,这样做可以将秸秆中的有机肥料成分释放到土壤中,为小麦生长提供所需的养分。但需要注意的是,秸秆焚烧处理应遵守当地的环保法规,确保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3、合理密植
确保小麦种植的质量和产量,关键在于科学合理地控制种植密度。通过调整种植间距,小麦能够更有效地吸收光照、土壤养分和水分等关键生长因素,从而为高产创造有利条件。在播种时,建议将深度控制在3~5cm范围内,并采用等行距宽幅播种方式,最佳行距为22~26cm,这样的设置更便于后续的机械化操作。播种过程中,应使用分散式粒播技术,确保种子均匀分布,以避免出现缺苗、断垄或种子过于拥挤的现象。若使用机械设备进行播种,操作人员需严格控制播种速度,确保种子均匀下落、播种深度一致、行距整齐划一,防止发生漏播情况。此外,在选择播种时间时,还需综合考虑小麦品种、土壤条件等因素。一般而言,小麦轮作周期以3年为宜,这样的轮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小麦的成活率,还能有效减少各类病虫害的发生,从而进一步保障小麦的产量。同时,合理的轮作倒茬制度也是防控病虫害的重要手段。
4、播种技术
①种植方式。在确定种植方式时,必须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因素,因为不同区域的种植方式会存在差异。例如,在我国东北辽西地区,由于地势以丘陵为主,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备,且年降水量少,适合春小麦生长。因此,可以采取套作的方式种植春小麦和春玉米,或者选择将春小麦与大豆套种,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作物的总产量。②播种时机。播种时间的确定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变化以及小麦的品种特性,以增强小麦的抗冻害能力。过早播种可能会导致小麦秧苗过度生长,从而影响其后期的发育;而过晚播种则可能因气温不适而影响小麦根部的正常生长。在土壤肥力较强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偏向春性的品种,并适当推迟播种时间。一般来说,当日均温度在16~18℃之间时,最有利于小麦的出苗和壮苗的形成。③播种技术。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可以选择使用机械化精量播种设备进行播种。这种设备可以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以及镇压等多项工作。在播种前,需要对机械设备进行细致的调整,以确保播种的深度一致,通常播种深度在4~7cm之间,间距控制在8cm左右,行距则保持在28cm左右。在播种过程中,要避免播种量不足或过重的情况,播种完成后及时覆盖土壤,以保证苗全、苗齐,防止出现缺苗或断苗的现象。
5、及早查苗补缺
为了达到小麦的高产,确保幼苗的完整性和均匀分布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小麦播种之后,务必及时检查田间的土壤湿度和幼苗的生长情况。特别是在那些玉米秸秆还田的地块,如果土壤湿度不足,应立即在小麦播种后浇灌“蒙头水”。而当土壤湿度适宜时,可以划破土层以帮助幼苗顺利出土,从而促进小麦幼苗的完整性、整齐度和健壮度。一旦发现地块中存在缺苗或断垄的情况,应尽快采取措施进行补种。补种的具体步骤包括:首先选择与该地块相同品种的种子,并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处理;然后在开沟后均匀撒播种子。在补种之前,可以适量浇水以提高土壤的湿度;播种后,覆盖土壤并进行镇压,以增加土壤温度和保持湿度。对于在分蘖期后依然表现出缺苗现象的弱麦田,可以采取就地疏苗补稀的方法进行疏苗移栽作业。具体操作包括边移边栽,去除弱小的幼苗而保留健壮的幼苗;移栽后,及时夯实土壤以保证移栽的成活率。这些措施为小麦的高产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6、田间管理
小麦生产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田间管理的精细程度,这涵盖了诸如土壤压实、调整苗距、清除杂草、补充肥料等多项操作。为确保小麦的健康成长和高产高质,农业人员需针对小麦的特定生长条件和需求,进行系统的田间管理规划,使之与小麦的生长周期紧密配合。以下是几个关键的田间管理措施:①苗期检查与补苗。小麦出苗阶段,可能由于种子品质、土壤环境、基肥状况等多种因素,导致出苗不齐或断行。农业人员应定期检查田间,对缺苗区域进行及时补种或移栽,以确保全田的苗情均匀,从而维护整体产量和经济效益。②杂草控制。杂草因其较强的生存能力,常与小麦争夺养分、水分和生长空间,不仅影响小麥的正常生长,还可能干扰收割作业。因此,有效的除草措施是田间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环。农业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中耕除草、人工拔除或化学除草等方法,以控制杂草对小麦生长的不良影响。③灌溉管理。合理的灌溉对于保障小麦生长至关重要。农业人员需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和土壤墒情,科学安排灌溉计划。通过使用软管灌溉、窄口浇灌等节水灌溉设备,可以实现水源的高效利用,同时满足小麦对水分的需求,确保其健康生长和高产高质。
7、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农户必须增强防治意识,结合运用多种防治手段,包括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方法,来有效应对病虫害,从而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在农业防治方面,核心措施包括:谨慎选择种子,进行药剂拌种处理,挑选适宜的麦田地块,深松土壤并合理施肥,控制播种时期和播种密度,以及强化田间管理(如补苗、除草、灌溉、排水、追肥等)。这些措施能够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进而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物理防治手段主要利用害虫的某些特性进行诱杀,如利用灯光、黄板、性诱剂、糖醋液等。这些方法安全无污染,对保障小麦品质尤为重要。生物防治则侧重于利用天敌、有益菌和生物农药来消灭害虫。这种方法绿色、环保、无污染,在现代农业病虫害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于化学防治,关键在于科学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农药。应优先选用广谱、绿色、低毒、高效且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控制用药量和使用方法。这样既能确保病虫害防治效果,又能避免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例如,在防治条锈病时,可使用12.5%的特谱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防治茎基腐病时,可选用18.7%的丙环唑·嘧菌酯悬浮剂;防治纹枯病时,可喷施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付麦蜘蛛时,可使用20%的哒螨灵1500倍液;而在防治吸浆虫时,则可喷施20%的杀灭菊酯乳油4000倍液。
8、适时收获作业
适时收割对确保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至为关键。小麦的最理想收割时机通常是在蜡熟阶段尾声到完全成熟阶段的开始。在收割过程中,推荐使用机械化收割技术,并恰当地选择收割设备。此外,对机具参数的细致调整以及机械设备的规范操作也不容忽视,这样才能将杂质含量和破碎率有效控制在行业标准之内,从而在预防安全事故的同时,确保小麦的收割品质达到预期。
三、高产小麦栽培管理技术推广策略
1、科学运用排水灌溉技术
科学而高效的排灌技术对小麦的生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增强小麦应对多变气候条件的能力,进而确保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在多雨地区,土壤容易因过量雨水而缺氧,导致小麦根部发生腐烂,并可能引发各类病虫害问题,因此,合理的排水措施显得尤为关键。在干旱地区,实施恰当的灌溉技术则能有效满足小麦对水分的需求。对于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可以在田间铺设适量的稻草或谷壳等覆盖物,以减缓土壤水分的蒸发速度,保护幼苗免受持续干旱的伤害,从而防止小麦减产。播种完成后,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合理补充水分,调整土壤的基础坚实度,使小麦种子保持适宜的湿润状态。这样做不仅可以加快小麦的生长速度,还能提高其返青率,对实现小麦高产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在小麦进入生长阶段后,若遭遇连续的干旱天气,水分供应不足,小麦的抽穗和成熟过程将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导致小麦后期产量大幅下降。因此,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适时适量的灌溉浇水至关重要。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小麦的生长阶段等因素,科学制定灌溉计划,确保小麦获得充足且稳定的水分供应,以支持其健康生长和高产目标。
2、制订科学的施肥计划
在小麦的栽培管理过程中,科学施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既要确保满足小麦早期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又要防止因施肥不足而导致小麦生长不良,影响其后期的抽穗和成熟。同时,还要避免过量施肥,以免浪费肥料并可能引发烧苗现象。相较于传统的施肥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能够显著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和工作成效。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不同小麦品种的特性选择适当的肥料类型,必要时可进行复合施肥,以确保小麦达到最佳的生长状况。此外,随着小麦生长阶段的变化,需要灵活调整肥料种类、规格及施肥比例,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类肥料的利用率。值得注意的是,采用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时,施肥量通常要高于常规栽培技术。这是因为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更加注重小麦的生长发育需求,通过增加施肥量来满足其更高的营养需求,从而促进小麦的健壮生长和获得更高的产量。
小麦病虫害的绿色防控与生态种植在农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种植户应牢固树立环保防治理念,选用恰当的种植方法,并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农业知识。通过深入学习小麦种植技术,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策略,种植户可以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从而增加经济收益,为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