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农业中小麦种植技术的高效运用及强化管理论述

2024-04-24 08:14汪洪霞刘桂玲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10期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生长

汪洪霞 刘桂玲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从目前的小麦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其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影响了小麦的产量与品质。本文就现代农业中的小麦种植技术及对病虫害的控制措施作了详细的论述,以期为今后的小麦生产与品质的提升提供借鉴。

一、小麦种植技术分析

1、土壤的选择与整改

土壤条件对小麦品质及产量有着直接影响。在小麦播种前,要通过科学的方式来选择适宜的地块,一般要选择有机物质含量高、排水设施便利、耕作方便、地势较高的地块,才能确保小麦种植的高产优质。在有机物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小麦对养分的吸收能力强,生长快。根据其对水分的需求,可以采取适当的灌溉措施,防止干旱和洪涝。在挑选小麦种植的土地时,要充分考虑种植土壤的疏松程度、透水性和保肥性。同时,选择地势较高的土地,能够避免小麦由于降雨过多而造成的涝灾,提高其成活率。

在选好适合小麦种植的土地后,要对其进行具体改动。土壤平整、物质丰富是保证小麦正常生长的基础。在播种前,种植人员可以采用细耕的方法进行整地。整地时应使上层土壤疏松、下层土壤紧密,使其达到平整、均匀、疏松的标准。此外,小麦的生长过程对肥料的需求量较大,可以适当加入化肥,例如其需要的农家肥为4500kg/667m2。在翻耕前,可以将农家肥撒于地表,同时可以搭配尿素20—30kg/667m2、硫酸钾肥16—20kg/667m2共同施加。

2、种子的选取与处理

种植人员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用优良的小麦品种。在小麦种植中应选用具有较高抗病性、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小麦品种。其中种植人员要特别注意,在同一个小麦种植区内,要尽可能地种植不同小麦品种,确保该地区品种的多样性,防止因品种单一而導致暴发大范围病虫害,影响到种植效率。由于各地发生的害虫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小麦栽培时,要根据当地的农作物病虫害种类来对其精准防治。选择好小麦种植品种之后,要对其进行科学处理,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采用包衣拌种,提高种子对病虫害的抗性,将其播种入土后,不会被土壤中的病虫所伤害。该方法的优势主要包括三种:

第一,麦种包衣剂含有农药和杀菌剂,通过膜剂固定后,可以在麦种表面生成一层保护膜,该薄膜中的药剂组分既能杀灭种子内所携带的病原真菌,又能将外界的病原菌隔离,有效地避免病虫害对种子的伤害。此外,在小麦包衣剂中,农药和杀菌剂的作用时间较长,一般为2个月,比常规的种子处理方法效果持续时间长5倍,可以有效地防止麦长管螟蚜、蟒蜡等病虫害的危害。通过相关实验研究得到结论,小麦包衣处理能够比未涂膜处理增产5%。第二,涂膜可以提高小麦的生长发育潜能,提高其对低温的抗性。采用包衣技术可提高小麦的发芽率,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包衣剂中所含的化学成分能够促进小麦的萌发和生长,使小麦叶片能够更好地发育,提高植株的抗寒能力。通过研究分析,在低温条件下,涂膜处理后的种子在生长过程中发生的死亡率较低,且具有较高的抗冻能力。第三,麦膜处理能节约栽培费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被涂膜的种子对病虫害有较强的抗性,能够减少后期用药的次数,节省了栽培中的农药用量,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小麦种植注意事项

由于小麦的生长期较短,所以种植人员在播种的时候要把握好时机,并要根据当地的天气状况来选择适宜的播期。小麦耐寒性差,因此,栽培期内气温以l6℃—18℃为宜。北方地区冬季气温较低,适宜以冬小麦为主要栽培对象,适宜于10月上旬播种。在适宜的播期范围内,应根据该品种的综合情况选择合适的播种量。对于产量较低的大麦穗品种,应以180000—200000株/667m2为宜,而丰产高产的中麦穗品种则应以l60000—170000株/667m2为宜。

由于科技进步迅速,小麦机械化播种已得到普遍推广,小麦的育秧机械化节约了农民的劳动力。使用机械化播种时,必须选择宽幅度、精量化的播种机,其对种子的播种、施肥、压实等工作步骤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既简单快捷又方便实用。播种前,种植人员还需对农机设备进行检查和调整,选择科学的播种方式,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机播的时候要确保播种深浅均匀,避免出现重播、漏播的情况。机播小麦的行距一般为8—10cm,种植深度为3—5cm深。

小麦在生长期间需要多次施肥,不断地补充养分,为其高产提供养分支撑。要加强对小麦施肥的认识,科学合理地给小麦施肥。首先,在播种前,要将肥料撒在已经犁过的土地上,这样做是为了让底肥提高土壤中的养分,帮助小麦更好地吸收肥料,保证小麦的出芽率。其次,小麦在生长期间,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会出现肥料流失,养分不足等问题。种植人员要加强对小麦生长发育的监测,对其进行周期性检测,结合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对其养分进行研究,在养分缺乏的情况下,要进行二次施肥,以保证其养分充足。在生长后期,作物生长不均衡,这时需要在作物稀疏区域持续施肥,促使土壤稳固,提升小麦的生长发育。最后,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要控制好氮肥的使用量,不能让小麦过度生长,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规律。在小麦拔节期到灌浆期这段时间内,可以选择0.1%的二氢钾溶液进行多次喷洒,通过光合作用,促进茎秆能够粗壮生长,提升小麦的抗倒性。

4、小麦栽培技术要点

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工作,可以将小麦病虫害的发病率降到最低,还可以方便农民根据小麦的生长情况进行农药施用、田间灌溉等,使小麦的最终质量和产量得到有效提升。所以,在小麦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其田间管理。从施肥的角度来看,种植人员在播种前,要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增加适当的基肥,提升土壤的肥力,促进小麦生长发育。在小麦生育期,可以根据小麦的生长发育情况,合理施用各种化肥。在其生长过程中,为其补充钾、氮、磷三大养分,能够增加小麦产量。种植人员还应对农田的灌溉工作给予足够关注,小麦缺水严重时,会使其蛋白合成出现障碍,导致小麦品质下降。在小麦生产初期,可以采用人工浇水的方法,保证小麦的健康成长。此外,农田中水分过多也会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在雨季时要着重注意田间管理,做好排水工作。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机械化耕作、秋收等作业方式在全国主要农业区都已得到推广。但采用机械收割小麦也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科学地选择收割时间。当小麦处于成熟期时,种植人员可以选择使用联合收割机对其收割处理。其次,在小麦收割前,要做好田间调研,填平麦田,清除障碍,保证机械化收割工作顺利进行。最后,在选用收割机械时,要根据小麦品种的特点来选择,保证机械化收割的效果。

二、小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1、合理提升土壤肥力

小麦在幼苗期会由于土壤肥力不足,发生根腐病、纹枯病、茎腐病等病害。侵蚀麦田的主要害虫包括蜜虫、红蜘蛛以及地下的金针虫和地老虎等,这些害虫都会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蜜虫经常出现在苗期,吸取小麦的茎秆汁液,在灌浆后期还会吸取果实汁液,若不加以控制,任由吸食,会导致小麦枯萎死亡。红蜘蛛同样会吸食麦子的汁液,被吸食过后的小麦叶子上会出现白点,之后叶片会变黄变干,植株表现矮小。种植人员应时刻保持土壤肥力足够,避免病虫害发生。耕作区域的土壤质量好坏,对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有较大影响。由于受地形、气候、生态平衡的破坏和土壤本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土壤渗透性会降低,不经翻耕的农田极易滋生红蜘蛛等地下害虫。土壤病害是经常发生的一类问题,会给小麦的后期生长带来了潜在危险。为此,要先对耕作区域翻耕处理,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透气性,让土壤中的有机物进行光合作用,降低作物病虫害发生率。另外,在翻耕时,适当的施肥、灌水也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施肥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时期,经过专业人员细致的观察、总结和对比,发现有两个时期播种产量最高。一是在播种前期,可以在播种后施入少量肥料,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提高出苗率。二是从出苗期到抽穗期,施肥一般以氮磷钾为主,根据小麦生长状况,选用不同品种的肥料,促进小麦生长。

麦苗期在拔节期是非常关键的时期,要时常注意其根茎叶片,防止其缺乏营养。如果早期施肥太多,叶片颜色也会变成墨绿色,叶片会变得又宽又软,此类麦苗不应再追施氮肥。施用氮肥的主要目的是让植株吸收营养,让植株的葉片变得更翠绿,施肥时要注意控制浇水,给小麦的生长提供适量的水分,同时稀释多余的养分。若小麦的叶片呈现驴耳状,且叶片较长、颜色青绿、叶尖倾斜、间距适中时,可以追加适量的氮,结合磷、钾的用量配合浇水施加。当苗叶呈马耳状、叶色深绿、叶片细窄、分枝极少时,则证明小麦已经出现了缺肥现象,需增施碳酸氢铵或尿素来解决问题。

2、改善种植管理方法

小麦的种植管理方式影响着病虫害的发生。专业人员提出了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可有效地提高小麦的产量,防止病虫害的发生。苗期要做好田间沟渠的清洁工作,并根据出苗后的雨量状况,及时疏通沟渠,以防涝害。对过于密集的部分进行移栽,对缺苗部分进行补苗、移栽。要分清小麦中杂草的种类,选用特定的除草剂。在冬天,要视麦苗的生长情况来选用有机肥,配合少量的氮肥,促使受冻的小麦恢复正常。

种植人员应结合耕锄清理工作,对田间的各类杂草进行处理,防止田间土壤变硬。在秋冬季节,水分蒸发较慢,不会导致土壤中的水分损失过大。在小麦抽穗后,会逐渐步入夏季,多雨天气要注意田沟的排水,如遇旱灾,应做好灌溉用水的贮存。孕穗末期不宜施氮,此时小麦的密度达到最大,是锈菌、白粉病的高发时期,可以适当施药针对。

在小麦播种时,可以掺入一定的农药,可以起到较好控制病虫害的效果。但要科学施用肥料,小麦的预制药剂要注重安全,使其不会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任何的不良影响,减少对种子的正常生长造成的影响。冬季还可以采用灌水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控制害虫。在抽穗前进行二次耕翻,能有效地杀灭害虫体内的寄生生物,降低病害的发病率,确保土壤的渗透性,增强土壤的疏松度,促进植株的正常生长,达到小麦增产的目的。

3、科学技术防治方法

在小麦的生产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虫害。因此,种植人员应采取高科技防治病虫害的治理方式,根据防治手段,可将其分为生物、物理、化学三种方式。一是,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自然技术,其核心是根据自然界的规律,采用天然的物质成分生产的生物工程药物。该技术可以采用生物自身或其代谢物来控制病虫害。例如,昆虫致病菌、农用抗生素及其他生物防制剂等,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蔓延,适当地替换部分化学农药的使用。该技术对小麦及其周围的土壤状况没有任何污染,且其药效持久稳定,对于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以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为目标的农业方式中,生物防治技术已经逐步取代了化学农药,成为了新型有效的控制害虫的方法。但想要彻底控制病虫害的蔓延,就必须要对当地的种植环境进行细致调查,以免复杂的生态环境影响到病虫的天敌生物生存,导致病虫害防治效果不佳,甚至危害局部生态。二是,物理防治技术是指利用电、磁、声、光等技术,研制相关装备,应用于防治病虫害,该技术能够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实现小麦产品能够健康完整的增产,保障生态健康安全。采用土壤电杀方法,可以降低土壤中的细菌,为小麦秧苗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气传病害类可采用空间电场防病促生方法;采用光诱、色诱和味诱相结合的方式,并配合防虫网的使用,可达到有效杀虫的目的,提高小麦产量。物理防治技术具有无毒无害的特点,运用该方法能够使农作物产品更加安全健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该技术已经被群众广泛运用。三是,化学防治技术是利用化学药剂的开发与使用,实现对各类害虫、杂草、鼠害的综合防治。其防治效果好,方法简单,急救性强。但运用该技术会产生化学残留,对农作物及土壤等都会有一定的污染作用。化学药物的污染治理耗时较长,对土壤恢复影响较大,且使用化学药剂时较难控制用量,使用不当易造成危害,因此我国已停止销售或限制采购农药。

不同的综合防控措施对病虫害的治理效果不同,在防治过程中种植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防治技术,以期在保障自然生态平衡发展及粮食作物健康高产的同时,促进小麦的绿色健康成长。

4、小麦储藏减损措施

小麦成熟期是小麦种植的最后环节,此时期病虫害高发,主要表现为虫害、鼠害、小麦发霉等。采收时间不恰当、储藏时不通风、防潮能力差等问题都会对小麦的最终产量产生不利影响。小麦收割要选择适当的时机,以减少收获期的损耗。最佳的人工收获时期是蜡质成熟后期,此时小麦茎秆已经发黄,大部分的谷粒都已成熟坚硬。在小麦收获后要及时晒干,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把麦子摊放在热晒场,以杀灭害虫和细菌。要把小麦堆积到一起,温度控制在45℃左右,趁热储存,晾晒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因温度变化引起小麦返潮、霉变。在小麦收割期间,由于温度较高,害虫的生长和繁殖非常迅速,因此,要做好储存工作。在高温密闭的情况下,可以投放少量的药剂进行熏蒸,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提升小麦产量。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推进小麦种植产业的发展,农业种植部门要注重小麦种植技术的高效使用,同时强化栽培管理,健全病虫害防治措施,推进小麦种植产业的规范化生产,促进我国小麦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小麦病虫害生长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碗莲生长记
哭娃小麦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