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诏 刘珊珊
摘 要 县域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普遍存在学校之间发展不均、教师科研能力不足、科研品质不高等问题。优化县域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有三条路径:一是优化评价,实施基础发展、差异发展和卓越发展三级评价,为教育科研工作均衡发展定向导航;二是优化阅读,实施专题研修、专业引领和制度推进,为教育科研工作优质发展加油助力;三是优化指导,通过弘扬研究文化、普及科研方法、做细指导内容,为教育科研工作持续发展治弊纠偏。
关 键 词 县域学校;教育科研;优质均衡发展;发展评价;专业阅读
引用格式 王诏,刘珊珊.县域学校优化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4(08):26-28.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 明确指出,教育科研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1]。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县域中小学校“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科研兴教”意识不断增强,教育科研热情高涨,但是学校之间发展不均、教师科研能力不足、科研品质不高等问题始终制约着县域教育科研工作的整体发展。对此,县域学校可优化三条路径,促进教育科研工作的均衡、优质、持续发展。
一、优化评价,为教育科研工作均衡发展定向导航
所谓“均衡发展”,不是指所有学校同一水平发展,而是指每一所学校在自身基础上的最大限度、最优质发展。以此理念为指导,县域学校要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念,设计基础发展、差异发展、卓越发展三级发展性评价指标,明确方向与原则,引领学校发展。
1.基础发展评价:形成规范
基础发展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第一级台阶,评价的目的是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实现规范并具有一定规模。因此,本级评价设计指向规范与规模的共性和底线指标,比如,课题申报书填写要素完整、逻辑清晰、依据充分;研究过程体现完整的研究方法,数据准确;研究报告格式规范、重点突出;承担区级课题数量达到本校教师总数的25%,结题率达到80%等,以此引导学校寻找差距,实现基本规范和要求。
2.差异发展评价:催生个性
差异发展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第二级台阶,评价的目的是实现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本级评价不设统一的指标和要求,而重在进行动态的指导与评价,可设计两个实施途径。一是县域教育科研部门全程指导发展评价,即县域教育科研部门根据学校发展需要,通过调研评价学校现状,为其提出差异发展方向,同时指導学校设立与实施相关的研究项目,并抓住关键节点进行专题评估和具体指导。这种全过程的指导和评价,促使学校发展稳步向前,对科研实力一般和薄弱的学校尤其适合。二是学校自主发展评价,即县域教育科研部门提出差异发展的原则,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经验,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彰显可持续发展观念,自主确定差异发展主题,然后设立相关研究项目并组织实施,同时报县域教育科研部门备案。县域教科研部门参与学校项目论证过程,并在实施过程中实施动态评价和指导。这一途径适合有较强研究实力的学校选择。
3.卓越发展评价:锻造品牌
卓越发展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第三级台阶,评价旨在锻造学校品牌,实现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最优化发展。因此,本级评价可设计最高指标,比如学校办学特色鲜明,育人效果显著,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氛围浓厚,科研成果内涵丰富,在县域教育科研工作中具有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被评为市级以上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学校科研强师成效显著,拥有一定数量的省、市名师与名校长、学科带头人等。在实施卓越发展评价时要引导学校追求实现自我能动发展并趋于最佳境态,形成良好的科研文化。在评价过程中要着重考查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内涵实绩和社会反响,坚决摒弃以包装炫耀为目的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倾向。
二、优化阅读,为教育科研工作优质发展加油助力
朱永新指出,如果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教师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2]。同理,没有持续有效的专业阅读,就不能实现高品质的教育科研。专业阅读要伴随课题研究的始终。因此,县域要不断优化教师的专业阅读,为教育科研工作发展加油助力。
1.专题研修:保障专业阅读的科学性
一是加强专题研究。通过专题研究,围绕教师专业阅读的功能与定位、专业阅读内容结构的设计与选择、专业阅读时间的分配与利用、专业阅读方法的类型与选择、专业阅读成果的体现、专业阅读的组织推动等基本问题构建教师专业阅读体系,是优化专业阅读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点很重要、很关键,县域教育科研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并组织专业力量予以攻坚。
二是普及阅读知识。在组织专业阅读研究的同时,要坚持边研究边推广的原则,以系列讲座或微课的形式细致入微地宣讲教师急需的专业阅读知识,比如专业阅读层级、专业阅读策略、专业阅读成果表达。基于教学教研需求的检索阅读、主题阅读与文献阅读等,既有利于教师针对自身成长需要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又能促进课题研究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2.专业引领:保障专业阅读的有效性
一是全面引领。在专题研修的基础上可研制“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阅读行动指南”,对教师专业阅读的行动目标、行动序列、行动要求等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通过专业阅读,调节工作节律,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情感;在专业阅读中获得深度体验,形成自我感悟,引领自我成长,优化工作品质;通过专业阅读,突破职业倦怠,实现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准,产生高度自觉的专业兴趣和专业动力;通过对教育人生、教育生活的积淀思考、灵性发掘,达成专业情感、专业理性和专业信仰的高度圆融,实现个体教育智慧与教育生命的升华;带动学校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助力”。这些内含一定层级的专业阅读行动目标能使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从中找准各自的发展定位。
二是组织引领。在县域层面成立由各学校热爱读书的教师组成的读书会,在不同学段选择读书氛围浓厚、条件优越的学校设立教师读书活动中心。读书会每月组织一次读书沙龙,或按读书进度交流分享同一章节的读书心得,或围绕书中的内容进行思想碰撞,引发深度阅读与思考;每学期组织一次案例研讨,推进阅读成果的转化应用。在进行各项活动的同时可向学校进行实时分享,这样既培养锻造了县域骨干,又可引领带动各学校读书活动的有效开展。县域读书会启动运行良好后,可适时启动学校各层级的读书会,落实有计划的读书活动,形成全员阅读的习惯。
3.制度推进:保障专业阅读的持久性
专业阅读行动贵在坚持,为此县域教育科研部门可制定6项配套制度,包括专业阅读专项课题管理制度、优秀读书人物评选制度、教师阅读优秀成果评选制度、教师阅读随笔评选制度、优秀成果推发制度、年度汇报展评制度,形成专业阅读的长效机制,促进读书研修活动的持续有效开展。
三、优化指导,为教育科研工作持续发展治弊纠偏
教育科研素养是教师的核心素养[3]。由于缺乏对教育科研知识的系统学习,加之实践中缺少有针对性的指导,导致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不高,在教育科研工作中普遍存在畏惧感和无助感。对此,县域教育科研部门可通过优化指导,破除“三感”,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养,为教育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治弊纠偏。
1.弘扬研究文化,破除对教育科研的畏惧感
一是发掘研究文化。每个县域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历史和文化,组织教师回溯县域研究历史,发掘其中的优秀文化,可以增强教师的研究自信,破除他们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畏惧感。
二是传承研究文化。要在深入挖掘县域研究文化的基础上做好宣讲和传承。一方面要通过每学年的教学或科研工作会议,由领导宣讲县域教育科研工作的历史和突出成绩,分析其中蕴含的优秀研究文化,帮教师树立研究自信,增强他们传承文化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可聘请老科研工作者讲述他们开展教育科研的故事,使教师在聆听故事中体会县域研究文化,感受教育科研工作的幸福和乐趣,学习老一辈教育科研工作者勇于探索、不惧失败的研究精神。
2.普及科研方法,破除对教育科研的神秘感
一是普及行动研究范式。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小学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4]。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专业发展)》明确把“中小学教师行动研究”作为培训的内容。可见国家提倡的中小学校教育科研范式与专业机构有很大不同。中小学校和教师应做扎根实践的教育行动研究[5]。为此,县域教育科研部门要积极普及行动研究的相关知识,指导教师了解行动研究的内涵及特点、意义和价值、主要内容、策略和路径,并在理解的基礎上组织教师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使教师逐步掌握研究要领。
二是实施县域研究课题。教育科研方法只有在具体科研行动中才能真正被掌握。教育科研部门可以县域课题为引领,带领教师在做中学研究。县域课题是指县域统一命题、设计,组织中小学校和教师实践探索的课题。课题整体设计由教研部门负责,教师主要按照统一设计进行实践探索。这种参与式的研究模式能引领教师快速学会研究,对于普及教育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县域课题要突出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特点,这样有利于教师把专业阅读、教学实践和反思研究融为一体,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解决教师日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破除研究的神性感,提高研究积极性。
3.做细指导服务,破除对教育科研的无助感
一是配备科研用书。中小学校教育科研往往停留在经验层面,缺少对经验本质及内在机制的挖掘,不会从教育理论上解释教育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教育理论和科研知识。为此,县域教育科研部门可根据教师研究需要为教师配备两类图书:一类是教育理论类的“三学三论”,包括 《教育学》 《心理学》 《学与教的心理学》 和 《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保障教育科研始终遵循教育规律,接受教育理论的指导;另一类是教育科研常识类,如烟台市教科院组织编写的《教师科研有问必答》《当代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必修课》,提供教育科研行为规范。
二是建立文献资源库。做一项研究必须掌握某一主题下的重要研究资料,但中小学校和教师往往缺少收集文献资料的途径,因此造成重复研究或研究质量不高。为此,县域教育科研部门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或热词,搜集报刊资料和网络资源,整理形成县域文献资源库,并结合学校研究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为学校研究提供服务。
三是实施关键能力指导。实践证明,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必须从“写”和“做”两方面加强指导。围绕提高“写”的能力,可从“申报书各要素内涵与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课题研究报告撰写”“教育论文写作”等方面开发培训课程并进行指导。围绕提高“做”的能力,可在课题开题、中期、结题三个节点进行重点指导。开题阶段,就“学校如何组织开题会议”的主题,发挥市级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设计研究课展示、开题报告、理论讲座、科研骨干经验交流等环节进行实践引路。中期阶段,重点做好中期研究视导[6]。视导时走进每一个课题组,通过听课题研究课、听主持人汇报等多种途径了解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针对课题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提出指导意见。结题阶段,重点做好各种结题材料整理分析的培训指导。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课题研究工作QQ群,推送优质研究案例并进行具体分析,就教师的困惑进行解答,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EB/OL].(2019-11-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7049/201911/t20191107_407332.html.
[2] 朱永新.专业阅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J].教育科学研究,2009(06):1.
[3] 曾天山,王新波.中小学教科研亟须走向3.0版——基于3000多名中小学教师教科研素养问卷调查的分析[J].人民教育,2017(20):32-40.
[5] 蔡京玉.行动研究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作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6] 李颖,李凯.学校教育科研视导:区县科研管理新突破[J].中国教育学刊,2012(04):81-84.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