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光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这意味着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遇到某些特殊生态环境问题而没有国外先进科技手段可以借鉴和引用时,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进行科技自主创新。
城市“灰盖”成为棘手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以城市大气环境治理为例,重点区域如京津冀等,PM2.5浓度由80微克/立方米级别,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级别,蓝天白云回到百姓身边,人民群众总体上是肯定的。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美丽中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质持续好转”,这里没有提到空气质量变化,说明大气环境质量改善遇到了复杂情况。
直观观察,近几年我国内陆城市经常出现无风、静稳天气,空气流动小,每当此时,城市上空就容易出现灰蒙蒙、能见度低的中轻度污染,犹如一个“灰盖”扣在城市头上。在北方和西部特大城市,驱车从郊区向市中心进发,远远能看见中心城区上空有一个不清晰的“云团”。乘坐高铁由北向南行驶,可以发现中原几个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明显低于周边城乡地区。这种城市“灰盖”的本质是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了城市空气自我净化能力。当前,城市“灰盖”成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棘手难题,也是今后精准治污的主要对象。
城市“灰盖”难治,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近年来城市大气污染源减排开始到达瓶颈期,产业结构调整、清洁能源替代、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电动汽车推广、油烟排放管控等,各个城市使出了浑身解数,效果非常明显,但同时边际治理效益递减,减排成本激增,改善空气质量进入了“一微克一微克抠”的艰难时区。二是城市经济发展还处在增量扩张状态,除北京提出“减量发展”概念外,其他城市都在谋划地域、产业和人口的增长,大气污染排放源在增加,虽然努力加强排放管控,但城市大气环境容量有限,在不利气象条件下,污染物排放量达到或超过大气净化能力,矛盾十分尖锐,“灰盖”频繁出现。三是近年来常出现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无风、逆温、静稳天气增多,据研究,相比2018年前后,现在气象条件对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率下降了20%左右,人努力而天不帮忙,有风时晴空万里,无风时灰暗阴沉,是否刮风成为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总体上看,城市“灰盖”是我国特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因为世界上同时兼具人口密度大、环境容量小、产业强度高这三者因素的情况并不多,即使曾经有,也通过产业转移等方式而缓解了压力。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是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国家。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支柱,没有哪个城市会放弃工业强市的路线,因此,解决我国城市污染排放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不能走产业转移的路,而必须从降低排放强度和增加环境容量两端发力,后者尤其依赖重大科技创新。
谁能“生风”?
2023年国务院印发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部署了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结构,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和多污染物减排等重点任务,总体上把着力点放在减排上,这是非常正确和必要的。我国城市发展水平差别很大,还有很多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工业和交通排放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大气污染物减排潜力很大,对这些城市,突出强化污染减排是改善空气质量的主要对策。
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的城市,特别是那些没有海洋性气候条件可以利用的内陆城市而言,在继续强化减排的同时,有必要考虑开发大规模增加大气环境容量的技术,或简言之,开发能够引致城市空气流动的人工技术。
风! 风! 风! 多少城市盼风来。只要有风,即使污染物排放量大一点,也能一吹而散,风和日丽。只要有风,就可以把过高的减排成本节省下来,用于提高产业经济竞争力和城市福祉水平。曾经有人建议兰州市在城市河谷东端劈山凿洞,生成城市“穿堂风”,引起热议,说明人们对改善空气质量的心情多么迫切,也说明通过人为手段调节环境容量并非不可想象。
人工“生风”是人工影响天气行为中的一种。人工影响天气是指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对局部大气的云物理过程进行影响,实现增雨、增雪、防雹、消雾、消云等目的的活动,人工“生风”可以包含在其中的“等”字中。在人工降雨出现之前,人类只能通过祈祷或祭祀等方式求雨,不敢想象通过技术手段可以达到人工增雨的目的。同样,现在提出人工“生风”,也并不一定是天方夜谭或遥不可及。总之,人工“生风”是在城市“灰盖”难题出现后产生的新需求,而且是我国特有的需求,应该通过我国自主技术创新来应对和满足。
从科学原理上讲,引起空气流动的人工方式很多,例如,风扇直接吹动,制造温差引起空气对流,通过爆炸引发空气震荡,等等,科学家可以列出很多途径。生活中的电风扇是最小规模的人工“生风”,而对于城市这样大尺度的人工“生风”,不仅有很大的技术难度,还有高昂的经济成本,因此,人工“生风”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科技“大招”,需要作为重大课题进行攻关。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推进‘科技创新2030-京津冀环境綜合治理重大项目”。《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提出,“开展沙尘天气过程发生发展机理研究”。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必然是针对中国特有难题、研发中国式技术的行动,期待以人工“生风”破解城市“灰盖”难题的技术研发能够纳入其中。
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我国拥有大量生态环境科技人才,他们是改善和守护生态环境的科研“猛士”。过去他们把科研重心放在研发减排技术上,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做出了贡献,现在可以动员和依靠他们转战扩大生态环境容量的科研新战场,此乃国家之幸,也是个人之幸。
编辑|李思楚sichu.li@wtoguid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