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寅昊 张淑贤 赵洋洋
我国已步入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阶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构筑在强大的生产力之上,新质生产力构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底座。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汇集先进产业生态和智能工业生产系统,能高效配置产业、创新等资源,形成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协作网络,为技术革命性突破营造活跃的创新环境,助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新质生产力”一词,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9月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的。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对2024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部署,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生产力变革跃迁的重要着力点。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生产力,是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先进生产力,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力概念的框架下理解新质生产力,其加入“算力”“网力”等具有时代代表性的新型劳动资料,数据要素成为新的劳动对象,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是主要劳动者,科技进步带动全要素生产效率提升,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由此可见,富含先进制造技术和模式的先进制造业(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制造业的先进部分)、未来产业等将是孕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
先进制造业采用先进制造模式,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形成先进市场网络组织的工业生产系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不断促进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产业、技术、人才、金融等,实现高效融合创新,提高区域生产效率,是地区和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9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作,截止到2021年共遴选出了深圳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无锡物联网集群等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综合分析这些先进制造业集群,一般具备以下关键特征:
(一)技术先进性与融合性。先进制造业集群拥有以先进制造工艺,以及制造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制造技术,涉及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材料技术、能源与节能技术等,具备高智力、高渗透、高投资、高收益特征。而且先进不只是特指新的技术和新的产业,传统产业集群运用新技术改造升级也具备先进性。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集群内表现出高端、高新产业变革,产业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跨行业跨领域的交叉融合在先进制造业集群内频发。如上海新能源汽车集群,以智能网联车主导,建成智能汽车软件园、汽车芯片产业园等载体,实现电子信息产业与汽车产业高度融合。
(二)产业组织形态先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具有完善的产业链融通发展机制,聚焦产业链的强链、补链、畅链、固链等环节,可以打造与本地资源优势相匹配、与本地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产业链条,实现水平分工的横向联合和上下游紧密协作的垂直整合。在数字经济赋能下,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生产制造、组织管理、分工协作与供应链网络形态重构,平台组织、生态系统、产业链共同体、生态型企业在集群内涌现,平台经济与共享经济顺势得到发展,集群产业组织形态实现虚拟与实体结合、线上与线下融合。
(三)网络协作紧密高效。社会网络理论视角下,集群主体间存在一系列的社会关系或社会联系,集群网络是集群同类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大学和科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等成员之间,基于市场交换或社会联结而产生的彼此关联互动的网络关系,由此形成的网络结构组织。先进制造业集群具备治理网络、创新(研发)合作网络、国际协作网络,分别以集群整体行动与共同协议、知识溢出与协同创新、参与国际合作与全球分工为主要方向。多种网络关系紧密结合,实现高效“结网和互动”。
(四)产业高端综合实力强。先进制造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赋予产业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高的高端性。國家遴选的4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13个、高端装备领域13个、新材料领域7个、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5个、消费品领域4个、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3个,涉及物联网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纳米新材料产业等。围绕先进制造领域,这些集群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拥有一批专精特新企业、行业隐形冠军企业、单项冠军和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行业标准、品牌建设、组织管理等方面具备较强的实力。
相比传统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对构筑区域竞争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具优势。在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知识(研发)协同、产业链协同、产业生态系统运作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路径可以参考以下四方面(见图1)。
(一)知识(研发)协同加速科技创新取得突破。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其高新技术、前沿知识区别于传统制造业集群,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集群促进及服务机构、专家知识库、产业技术联盟等各主体,建立集群知识源,搭建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集群成员从知识系统中挖掘和集成不同形式或非结构化的知识资源,知识创新活动和技术创新活动协同展开,包括知识集聚、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学习、知识创造等行为,呈现一种递进的顺序,并共同贯穿于制造业集群发展中各技术环节的创新活动,更有利实现科学技术创新目标,更容易迸发新技术新业态,孕育新质生产力。如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波士顿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等高度集聚了全球领域内最顶尖的人才、研发机构和企业等,领域内主要的创新成果几乎都源于这些集群。
(二)产业链协同推动产业创新和深度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具备企业专业化分工程度高和要素集聚度高的双重优势,以此形成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通过构建“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上下游“专精特新”企业紧密配套的垂直分工体系,使产业链供应链更加灵活。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同时,先进制造业集群也成为产业创新的“策源地”,集群中一大批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聚焦主业、精耕细作,迅速成长为行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带动产业链创新升级。同时,先进制造业集群长短产业链有序整合,具备较高的协同效率,推动集群产业从低附加价值、非战略环节向高附加值、战略性环节攀升,实现深度转型升级。
(三)产业生态系统助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产业生态系统为集群发展提供资金、人才、土地等基本要素。集群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数字化管理平台、产业服务平台更是为先进制造业集群带来平台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带动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形成新的经济生态。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应用是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根本属性,“数据+算力+算法”的模式赋予集群智能制造发展路径,为微观层面的集群企业塑造“企业大脑”,推动构建AI生态体系,全要素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四)集聚高端化复合型人才提供持续创新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动力,产业技术的高端性和融合性要求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集聚更多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用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高端人才,也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可持续的高端劳动者。以无锡物联网集群为例,其集群发展促进组织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依托自身职能定位,建立高端人才集聚区,通过自有平台汇聚了物联网领域21位两院院士和51位全国知名专家,同时依托无锡科研平台、骨干企业和专业机构,广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助力集群每年培养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2000多人。
把握创新型产业组织优势,以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主阵地,践行培育打造世界级集群目标,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
(一)加大对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支持力度。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关键性技术自主可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一是加大政府对集群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的支持,引导先进制造业集群前瞻性布局人形机器人、通用人工智能、未来材料、工业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大力资助基础研究机构,保障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可持续,促进新兴技术赋能制造业。二是着力在集群培育具备全球影响力和引领力的高等院校、科技机构、龙头企业,培育技术创新主力军团队,打造初始创新核。三是完善集群核心技术攻关体制,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合作研究中心,引导政产学研联动,激发协同创新释放最大效能。四是加强集群内各类创新平台载体的协同与整合,借鉴欧美成熟运营经验,突出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提升创新平台的质效与活力。
(二)加快应用数字技术赋能制造模式变革。数字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智能制造的重要方向,聚焦先进制造模式和先进制造技术的融合跃升,一是推广建设全连接数智工厂。利用5G、AI等技术新建或改造生产现场,形成生产单元广泛连接、ITOT深度融合、创新应用高效赋能的先进制造工厂。二是借鉴全球“灯塔工厂”建设路径,集群内平台型企业、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可以广泛利用全球制造资源,建设具有超大规模、分布式、多品种制造能力的智能工厂,发展创新活跃的数字化平台,数据赋能制造模式创新变革。三是推行共享制造模式。示范试点基础上,综合未来工厂、全连接示范工厂资源,围绕共性制造需求和关键瓶颈环节,共享通用性强的高价值生产设备,带动核心业务场景创新应用。
(三)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推动深度转型升级。一是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利用数字技术进一步驱动共享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要素支持,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共同创新、共享创新成果创造条件,构建以数字经济赋能为核心的融通生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二是围绕供应链打造资源共享模式。立足“链主”企业的供应链梳理,推动供应商、供应渠道等资源共享,助力集群企业在生产计划、工艺流程、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等生产的各个环节逐步形成协调、匹配的协同发展网络,为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链转型提供支撑。三是促进集群五链融合。依托先进制造业集群,以产业链为主要载体,推动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塑造五链一体相互支撑的和谐体系,加速产业链深度转型升级。
(四)加速创新科技成果集群内本土化应用。一是多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融合应用。推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量子计算等技术在先进制造业内融合应用,走各技术领域融合发展之路,促进多学科交叉碰撞与多技术跨界融合成为常态,生成产业新形态。二是突出市场对创新成果的应用检验。市场需求是新质生产力应用的关键,政府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基础上,应重点以市场为主导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集群利用技术和市场运作不断孵化出更优质的产品和更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将这些企业在新质生产力方面的突破应用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三是创新成果或者典型场景在集群内试点示范应用。由政府或集群促进服务机构主导,开展创新成果应用和场景应用试点示范遴选,在集群内形成广泛的试点示范带动效应,持续提升制造业含“新”量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