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4-04-22 04:14裴永斌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颈椎病颈椎颈部

裴永斌

(枣庄市山亭区城头镇卫生院,山东 枣庄 277212)

颈椎病的产生主要是出现退行性改变的颈椎间盘对颈动脉、神经根、交感神经及脊髓等组织造成压迫或刺激,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综合性症状,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且具有发病率高的特点[1]。中老年人群是颈椎病的高发人群,近年来,受生活及工作压力增加等因素影响,年轻人群发生颈椎病的几率逐年增长,导致该病的发病率呈现出显著的年轻化趋势。在临床中,该病的主要诱发原因包括:颈部外伤、姿势不当、过度疲劳、受凉以及颈部在某个位置长期固定或睡姿不良等。根据患者颈椎刺激部位、增生程度、退行性病变等区域,颈椎病在临床上主要分为以下6 类:颈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及混合型颈椎病[2]。颈椎病不仅损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还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是颈椎病的主要临床治疗方法,其中康复治疗、中医治疗、单纯神经阻滞及中西医结合等为非手术治疗方法,适用于大部分患者。本院为了掌握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应用效果,选取本院收治的98 例颈椎病患者为对象,进行深入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获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展开。选取2022 年1 月—2023 年1 月该院收治的98 例颈椎病患者为对象,根据奇偶数列法进行分组,各49 例。对照组女25 例,男24 例;年龄25~62 岁,平均年龄(41.57±3.18)岁,患病时长5 个月~13 年,平均患病时长(5.03±1.15)年,疾病类型为混合型5 例,颈型17 例,骨髓型15 例,神经根型12 例。研究组 女26 例,男23 例;年 龄23~61 岁,平 均 年 龄(41.15±3.72)岁,患病时长4 个月~12 年,平均患病时长(4.93±1.26)年,疾病类型:混合型6 例,颈型18 例,骨髓型14 例,神经根型11 例。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体征:上肢和肩部活动受限、肌力下降、感觉障碍,颈椎棘突及旁侧压痛;压颈及旋颈试验呈阳性,臂丛神经牵拉实验及压顶实验呈阳性,部分患者颈项区可扪及痛性结节等、条束状痛点等。临床表现:颈背部酸胀不适、麻木、疼痛、头痛、颈性眩晕、胸闷、心慌等。影像学检查:通过X线检查或是CT检查,结果显示椎间隙变窄,颈椎棘突偏歪生理曲度反弓或生理曲度变直,且存在椎体后纵韧带钙化、韧带钙化以及不同程度骨质增生,椎间孔失去正常的卵圆形体等现象。

(1)纳入标准:满足以上对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有良好的治疗配合度;将研究详情告知患者和家属后,自愿签订同意书加入研究。

(2)排除标准:伴随严重的内外科合并症者;伴随抑郁症等心理障碍性疾病者;伴随全身肝、肾、心等器官严重疾病者;寰枢关节脱位者;病理性脊柱病变者,如:脊柱骨折肿瘤等;颈椎先天性畸形者;颈椎外病变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西医神经阻滞的方法进行治疗,注射药物为:40 mg曲安奈德混悬液、1 mg维生素B12注射液、5 mL2%利多卡因注射液、2 mL当归注射液。颈椎旁阻滞的常用位置包括:颈椎椎旁肌肩胛附件综合区、斜方肌、肩胛骨腋窝缘、椎间孔、项韧带区、肱骨结节沟综合区、枕下三角区、肩胛骨内上角、颈椎横突等。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阻滞位置,每处注入混合药物2~10 mL。

研究组患者则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西医方法与对照组相同,中医方法如下:(1)中药外敷。药方为当归30 g、五加皮30 g、桑枝30 g、荆芥30 g、防风30 g、灵仙30 g、丹参30 g、葛根40 g,上述药物先用适量米醋浸泡,再煎煮30 min,药汤滤除后放凉到适宜温度;将5~6 层棉布叠成肩颈部病变区域大小,浸透药汤后敷在肩颈部,注意药汁不得低落,每次外敷20 min,2 次/d。1 剂药使用5 d,期间可以在药汤中加入米醋再次煎煮。如果在外敷后出现皮肤过敏症状,需暂时停止或是局部擦白矾水,待皮肤恢复正常后再进行中药外敷;1 个疗程10 d,共治疗2 个疗程。(2)中药内服。药方为:胆星8 g、全蝎8 g、甘草8 g、菊花10 g、红花10 g、刘寄奴10 g、珍珠母12 g、葛根12 g、白芥子12 g、桑枝12 g、路路通12 g、天麻15 g、牛膝15 g、五灵脂15 g、香附15 g、羌活15 g、姜黄20 g、地龙20 g、白芷20 g、川芎20 g、桃仁20 g、赤芍25 g、没药25 g、丹参25 g、秦艽25 g、当归25 g。辨证加减,因为气血虚而出现肢体乏力症状的患者,药方中增加杜仲10 g、栀子10 g、鹿角胶15 g、黄芩15 g、熟地黄15 g、党参20 g、龙胆草20 g、黄芪20 g;因为湿寒热盛而疼痛剧烈的患者,药方中增加桂枝10 g、葛根10 g、海桐皮10 g、威灵仙15 g、细辛15 g、何首乌20 g、制附子20 g。所有药物用清水煎煮后,滤除400 mL药汁,每天服用2次,1 剂/d,一个疗程10 d,共治疗2 个疗程。(3)中医针灸。穴位选择:风池、颈夹脊、天宗穴为主穴,肩中俞、田总、肩井、后溪、列缺等为配穴。选择1.5 寸毫针,其中颈夹脊穴是向着颈椎斜刺45°,风池进针方向朝鼻尖,天宗穴为直刺,手法为平补平泻法、提插捻转法;肩井、肩中俞等其它穴位使用1.0 寸毫针进行斜刺,保持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期间每5 min行针1 次,1 次/d,1 个疗程为5 d,共计治疗3 个疗程,每2 个疗程之间停1 d。(4)颈椎牵引:患者保持正坐位,根据患者的体重和耐受程度调整牵引重量,开始阶段为1.2 kg,慢慢的增加到5.6 kg左右,30 min/d,1 次/d,1 个疗程10 天,共治疗2 个疗程。(4)手法按摩:每次牵引结束后,依然保持正坐位进行穴位按摩,不同穴位使用不同手法,其中大椎阿是穴、肩井、风池穴位进行点揉,颈夹肌、头夹肌进行推按,肩胛肌进行弹拨提,斜方肌则进行捏拿;之后从上至下顺着颈肌向肩部用指腹揉捻,最后进行拍打,20~30 min/次。患者保持正坐位,医生从背面用前臂将患者的双肩压住,除拇指外的四只手指和掌心将患者下颌托住,而2 个拇指置于患者枕头后方,通过手臂力量向下压患者肩部,并通过腕指力向上提起患者的头部,小幅度环转摇晃,再慢慢的转正头部;在提起牵引的状态下,前屈、后伸头部,各2 次。动作避免草率粗暴,要柔刚渐进、灵活、谨慎、手法轻巧,防止引起新的损伤;1 次/d,1 个疗程10 d。以上两项手法按摩方法治疗10 个疗程后,进行自我颈部康复练习,早上起床后头后伸看天,尽可能地让前额处于最高位置,再恢复原状;之后闭口、头前屈看地,尽可能地让下颌紧贴前胸,再恢复原状。

1.3 评价指标

(1)临床疗效:治疗后,无颈部疼痛感,头痛、颈性眩晕等症状消失,且恢复正常的颈椎活动功能,则为痊愈;颈部左右旋转不受限,疼痛及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正常生活不受影响,则为显效;颈部伸直后能抬高10°,基本恢复颈部关节活动功能,疼痛及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则为有效;颈部活动功能、疼痛、临床症状等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则为无效。

(2)疼痛程度:治疗前和治疗后评估2 组疼痛程度,所用工具为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根据疼痛程度分为10 个档,以患者的主观感受为标准进行判断,0 分为无痛感、10 分为剧烈疼痛。

(3)颈椎功能和颈椎病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2 组患者的颈椎功能和颈椎病情况做评估,评量方法: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从主观症状、临床体征、适应能力3 个方面进行测评,分别记做18 分、73 分、9 分,病情越轻总分越高。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从提起重物、个人护理、疼痛强度等10 个方面进行测评,每一项最高5 分,颈椎功能障碍越轻总分越低。

(4)观察病记录患者出现的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情况;同时,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6 个月,记录病情复发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2 组VAS评分对比

治疗前,2 组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VAS评分对比(±s,分)

表2 2 组VAS评分对比(±s,分)

分组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研究组 49 5·25±1·48 2·06±0·59 14·015 0·000对照组 49 5·31±1·17 3·97±1·04 5·992 0·000 t 0·223 11·182 0·824 0·000 P

2.3 2 组颈椎功能评分对比

治疗前,2 组CASCS评分、NDI评分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ASCS评分高于对照组,NDI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颈椎功能对比(±s,分)

表3 2 组颈椎功能对比(±s,分)

分组 例数 CASCS评分 NDI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49 72·06±6·87 86·43±8·26 32·04±5·51 17·16±4·83对照组 49 71·53±6·15 80·29±9·25 31·72±5·63 20·27±4·38 t 0·402 3·466 0·284 3·339 0·688 0·001 0·777 0·001 P

2.4 2 组不良反应及治疗后6 个月复发情况对比

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6 个月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 组不良反应及治疗后6 个月复发情况对比(n,%)

3 讨论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因脊髓、椎管、神经根等组织受到长期压迫,影响了颈椎的局部血液循环,造成纤维渗出及肿胀等问题。颈椎病的发病率极高,受人们工作方法及生活方式转变的影响,其发生率进一步增长。患者普遍存在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头晕、恶心等多种临床症状,不仅损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当前,在颈椎病的治疗中,西医的主要治疗方法为神经阻滞,即将药物注射到阻滞部位,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但是,临床研究发现,只采用西医治疗方法取得的效果有限,且不能够对疾病进行根除,容易反复发作;而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达到内外同治的作用,对提高临床疗效有着重要意义。

颈椎病在中医理论中,被归入“颈肩痛”“项筋急”“头痛”“眩晕”“痹症”等范畴,该病的产生主要是外伤、风寒、劳损等因素,造成气血不畅、经脉不通,不通则痛[3]。在早期阶段,患者主要是风寒湿邪入侵,表症入里,层层深入经络、关节、血脉,导致荣血泣、卫气去。因此,病机所在是本虚标实、气虚血瘀,在中医治疗中要以活血化瘀、通络、祛湿热邪、疏风散寒为主。另外,在西医理论中,认为该病是颈椎间盘退变而造成的,而在中医学中椎间盘属筋,主控脏腑为肝,因此该病还要从肝论治。所以,在中医治疗中可以将内服法、外敷法、针灸以及按摩等方法综合以来,以达到良好的脏腑、气血、经络调节效果。

通过中医药内服能够辩证加减,以祛风除湿、强壮筋骨、通络活血、补肝益肾;通过中药外敷能够让药物有效成分直接作用到病灶,达到扩张血管、软坚散结、化瘀止痛、温经散寒的效果,特别是在外敷时中药用米醋炮制,能够促进骨刺软化、钙化组织吸收[4]。将中医内服法和外敷法相结合,一方面能够让患者气血旺盛、去除病症,另一方面能够直接抑制抑制骨刺生长,从而延缓病情发展[5]。针灸也是经典的中医治疗方法,不同的穴位能起到不同的作用,其中针刺风池穴能够疏风解表,针刺颈夹脊穴位能够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疏通颈部气血,针刺肩中俞、肩井等穴位能够舒经通气、活络止痛[6]。现代医学理论认为,针灸可以对椎动脉及相关组织产生刺激作用,有效扩张椎动脉血管,对局部血液循环产生调节作用,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组织修复,减轻组织粘连症状,缓解局部炎症和水肿[7];同时还能缓解椎动脉神经压迫,减轻患者颈部疼痛、酸胀等症状。颈椎牵引治疗则可以扩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促使颈椎间盘复位;在牵引治疗后再进行手法按摩,可以更好的消除肌肉痉挛、纠正错位关节、改善肩颈部血液循环[8]。其中,手法按摩应用到力学、热学、生物电、生物场等作用,能有效抑制病变继续发展,加速颈椎功能恢复[9],当然手法按摩中还能发挥如下作用,首先是解痉、消炎、消肿、镇静、止痛等作用;其次,纠正错位的关节,让关节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然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10]。所以,患者牵引治疗后进行手法按摩,有助于改善机体面应、促进器官功能恢复,对减轻颈椎病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有着良好的作用。

在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进行西医治疗的对照组(P<0.05);同时,经过治疗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CAS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N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说明,在西医神经阻滞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综合性的中医治疗手段,可以更好地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颈椎病程度,更好地促进颈椎功能恢复,达到更加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另外,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P>0.05);随访6个月发现,研究组患者病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会给患者增加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能保证治疗的安全性;而且能够从根源上进行治疗,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所以疗效更加持久,患者病情不容易复发。

综上所述,颈椎病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案,能提升临床疗效,减轻疼痛程度、改善颈椎功能、降低病情复发率,同时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颈椎病颈椎颈部
颈椎不能承受之重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改良颈部重要外敷方法
颈椎病与老年痴呆
游泳 赶走颈椎病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颈椎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