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凯迪 ,马思雨 ,王 莹 ,王云辰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如期、成功地举办,为全世界奉献上一届精彩非凡的冬奥会,这是中国对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与此同时,如何借力冬奥综合效应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带来的诸多风险同样意义重大。根据中央、国务院部署,当前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尤其是“六稳”“六保”中处于首位的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体育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理当在稳就业、促民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笔者在既往研究中发现举办体育赛事不仅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带动社会其他行业就业,还能借助各类赛事培训、实习、就职“锻造”劳动力,关照社会弱势群体就业[2]。据此推断,北京冬奥会将在促进社会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理论,利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及对比研究法,旨在研究冬奥会促进举办城市就业的特殊价值与国际镜鉴,并以此为关照,在测算2022 年冬奥会对张家口市直接就业带动贡献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后冬奥时代张家口市就业促进的优化策略。
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的经济效应是一个系统连续过程,其中重要一环是能够持续带动当地居民就业。相较夏季奥运会(以下简称夏奥会),冬季奥运会(以下简称冬奥会)在带动举办城市就业的基本特征、渠道方式与影响范围上都有显著区别,其促进就业的特殊价值不可忽视。
举办夏奥会与冬奥会能为举办城市乃至举办国直接或间接地创造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虽然冬奥会与夏奥会都能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但在带动就业的总量上,夏奥会明显多于冬奥会。夏奥会举办城市多为人口稠密、经济较为发达的大都市,冬奥会举办城市多集中在人口较为稀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此外,相较于夏奥会,冬奥会带动举办城市的就业人数占当地人口比重更大、就业增量效应更为明显,据笔者统计得出:2012 伦敦夏奥会带动就业人数仅占当地人口数的1.3%,而2014 索契冬奥会、2018 平昌冬奥会带动就业人数分别占当地人口数的13%和22%。
夏奥会举办城市多数为国际知名的赛事名城,在此举办夏奥会虽能提供一些就业机会,但其带动举办城市就业人数所占比例较小,就业促进效应较为微弱。冬奥会举办城市虽多数为人口较少、城市产业结构落后的小城市,但因其亟待通过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提高知名度、优化产业结构,因此能够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根据相关统计数据[3],举办冬奥会前,世界上仅有5%的人听说过都灵这座城市,其知名度仅限于意大利国内。举办冬奥会后,都灵成功从老牌汽车工业城市转型为冰雪赛事名城;加拿大惠斯勒(Whistler)原本只是一座仅有9 000多人口的小镇,虽然它拥有优良的先天冰雪资源,但由于知名度过低,其冰雪产业、旅游产业的潜能很难被激发。在2010 年温哥华冬奥会举办后,惠斯勒摇身一变从一座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小镇跻身成为世界顶级冰雪度假胜地。
消解非自愿性失业是各国政府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赛事产业具有产业进入门槛较低、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特征,它不仅能向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还能在吸收剩余劳动力、提升劳动力素质、消解非自愿性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夏奥会举办城市多为整体劳动力素质较高的大型城市,不缺乏通过大型体育赛事等特殊事件锻造劳动力的机会。冬奥会举办城市多为离大城市距离不远的小型城镇,如加拿大惠斯勒、距离温哥华约125 km,中国张家口、距离北京约220 km;或为先天冰雪条件优越、交通较为闭塞的山地小镇,如日本长野县、法国阿尔贝维尔、意大利科蒂纳丹佩佐等。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当地劳动力素质水平相对较低、特殊群体及弱势群体聚集,相较于大城市,更缺少锻造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机会。举办冬奥会,不但给这些小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更给予弱势群体提高劳动技能、重返就业岗位甚至提高薪资的机会。例如,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也被称为“最具人性关怀”的冬奥会,其出台了多种为各种弱势群体的培训就业的政策,为数千下岗失业、残疾人及妇女提供了重新返回工作岗位的机会[5]。因此,在锻造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冬奥会对举办城市的就业效应是夏奥会不能比拟的。
奥运会为举办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可分为短期就业机会和长期就业机会。短期就业机会主要集中于赛事建筑生产、赛事运作专业人员等赛前和赛中岗位;长期就业机会主要建立在改善举办城市文化教育环境的基础上,吸引更多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带来的就业。从整体来看,夏奥会举办规模虽然比较大,但短期就业所占比例较高。此外,夏奥会的“低谷效应”导致很多在比赛期间提供的工作岗位随着比赛结束而撤销。以2004 年雅典夏奥会为例,该届奥运会总投资将近100 亿美元,预算超支20 亿欧元,超支高达37%[6]。虽然举办奥运会让雅典在2004 年增加了约15 万就业量,但至2005 年,由于奥运年后的投资和消费骤然变冷,希腊经济的增长率达到了9 年来的最低点,失业率也随之上升。
反之,冬奥会在稳定长期就业方面具有比较大的优势。一方面,冬奥会举办城市大多拥有独特的冰雪自然条件和文化,在赛事举办之前,多数人即从事冰雪运动、冰雪旅游相关职业。举办冬奥会进一步完善了当地的配套设施,将其优质的自然资源推向世界,有效改善了举办城市的文化环境,吸引了更多投资,从而提供了更多长期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借助举办冬奥会,这些城市成为了独具特色的冰雪旅游目的地和冰雪周期赛事承办地。例如,2002 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带动了整个犹他州冬季体育旅游的蓬勃发展。2004—2005 年滑雪季,犹他州创造了有史以来访问量最高的纪录,2006 年,犹他州的13 个滑雪场共接待了410 万滑雪者,如今,盐湖城仍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冰雪旅游城市在世界体育城市榜单中长久屹立[5]。
奥运会带动就业虽然具有在体育行业内部相对集中的特点,但是从运动项目种类和数量来看,夏奥会包含的运动项目众多且分散,冬奥会基于其特殊的季节性和举办城市自然条件,项目集中于冰雪运动。因此,相较夏奥会,冬奥会比较容易整合资源,利于着重发展冰雪运动项目产业。实践证明,运动项目产业在带动就业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其不但可以围绕核心运动项目的特点,结合自身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差异化产业链,还可以发挥产业融合特性和正外部性,带动核心运动项目周边的相关产业发展,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7]。
此外,举办冬奥会使得许多原本相对小众化、专业化的冰雪运动项目逐渐成为大众娱乐项目,滑雪用品制造业、冰雪旅游业、冰雪培训业、体育保险等相关衍生产业基于上中下游产业链条的有序推进,也得到良好的延伸发展空间[8]。例如,在1972年日本札幌冬奥会期间,北海道政府结合当地特色,力争全面覆盖游乐、美食、装备租赁、各级滑雪等项目,构建了“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共生的产业链条,吸引了全世界滑雪爱好者的到来[9]。经过冬奥会洗礼,北海道旅游的游客量突破了7 000 万人次,为之后50 年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0]。
往届冬奥会举办城市均期望借助冬奥会的综合效应赋能城市发展,尤其是结合实际情况,多措并举依托赛事筹办举办提升当地就业吸纳能力,这些举措为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就业促进工作提供了参照模板。
推动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是稳定长期就业的关键。加拿大惠斯勒的冬奥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措施细致而富有成效。在2010 年温哥华冬奥会举办前,惠斯勒出台了一份本地发展规划:《惠斯勒2020 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份规划同温哥华冬奥会官方发布的重要文件:《冬奥会战略框架》《投资计划》《冬奥会总结》共同组成了支撑惠斯勒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系。规划规定,当地政府、社会组织以及社区要设置专门的就业管理部门,分门别类保障就业岗位落实。这一规定不仅保障了冬奥会赛后各方面的落实,持续提供了关于冰雪、旅游、奥运遗产保护等特色就业岗位,更从根本上将惠斯勒冬奥文化深入当地居民和世界游客心中,带来了未来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举办冬奥会是纾解社会弱势群体就业的一次重要契机,2010 年温哥华冬奥会在此方面的很多创新性举措让人印象深刻[5]。在冬奥组委的筹谋和协助下,“罗娜-温哥华2010”制作商店顺利开业。这家木工商店旨在为当地原住民、单身母亲等弱势群体提供木工培训服务,并让他们有机会亲身参与奥运、感受奥运。通过商店的培训,受训者中超过一半的人获得了一级红印木工资格,切实为他们提供了实际的专业技能,还为未来长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温哥华冬奥组委独具匠心,在奥运历史上首次将比赛失物招领部门工作移交给社区非营利团体。温哥华市中心社区服务社网络(NICCSS)与奥组委签订合约,共雇用14 名工作人员。通过约50 天的工作,这些受训人员不仅获得了赛时就业岗位,还系统掌握了赖以生存的职业技能。
冰雪运动与冰雪旅游相交织是冬奥会举办城市最显著的特征[11]。这些城市大多通过发展冰雪运动产业,带动冰雪旅游等促进就业。一方面,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转型更新。在举办冬奥会前,都灵一直是意大利一个以汽车产业为主的工业化城市。借助冬奥会,都灵从政府层面为城市转型提供保障,通过制定国际化发展日程、提高创新研发水平、提供冰雪旅游等新兴企业扶持政策等措施,摒弃一切以工业发展为中心的惯性思维,尤其是借助冬奥会赛事场馆的赛后利用,优化产业结构,将都灵转型为商业、旅游、体育为中心的综合休闲城市,提升都灵整体城市质量[12]。另一方面,能够塑造冰雪旅游核心竞争力,丰富产业链。日本札幌依托冬奥会,建设了一批一流滑雪场和滑冰场等基础配套设施,使北海道地区成为了日本滑雪场最多的区域,形成了“属于国民自己的自然观光娱乐之地”[10];结合北海道地域特色,政府还延展了冰雪旅游配套服务,如国民温泉疗养地、度假村等,使体育与旅游的产业链进行无缝对接,既为冰雪旅游业种下了高质量、差异化发展的种子,又使体育和冰雪两条产业链相互碰撞,丰富了札幌原本的就业岗位,为北海道地区就业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
历史经验证明,冬奥会对促进举办城市就业有“提振效应”,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除了历届奥运会后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低谷效应”外,与夏奥会相比,冬奥会在促进就业工作方面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
无论是夏奥会还是冬奥会,大多存在后奥运“低谷效应”的经济扰动现象。低谷效应是指由于奥运会前期过量投资以及过高社会心理预期导致的后奥运时期主办城市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或总体经济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特定现象。奥运会结束后,由于种种原因,举办国、举办城市经济会遭遇疲软或硬着陆风险。这种现象在夏奥会后尤为明显,冬奥会也不容小觑,经济水平倒退必然影响劳动力市场,导致失业率陡然上升。
总体来说,冬奥会赛后的“低谷效应”分为两种,一种是“前低后低”型,这种模式是指举办城市在冬奥会举办之前就呈现一个较低的经济水平,通过举办冬奥会,也没有对当地起到明显的经济拉动作用,赛后所在地的经济水平仍然较低。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多为举办城市存在政治、安全等特殊因素导致。另一种是“前高后低”型,这种模式是指举办城市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申办冬奥会只为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向世界人民宣传本地特色文化。但由于冬奥会经营不善、事与愿违,出现了巨大的财政亏空,使得举办城市赛后的经济水平反而出现滑坡。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由于奥运会赛前投资过量,赛后投资下滑,产生过热的“泡沫经济”,赛后泡沫破灭,造成经济下滑及居民失业;或是政府消耗大量公共财政资源运作赛事,导致政府背上巨额财政包袱,爆发债务危机等。
虽然多数冬奥会都对举办城市就业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只有少数举办城市主动采取措施拉动就业、保障就业。冬奥会是立志于改善人的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培养人的生活态度、形成“将尊严的生活带给所有人”的人生哲学[13],冬奥会的举办应该融入城市发展当中,使冬奥会与举办城市的发展轨迹相契合,从而实现多重价值。促进就业是冬奥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只将冬奥会经济效应的目光停留财政收入、产业发展上,不注重拉动当地劳动力市场就业水平,则是空中楼阁、无米之炊,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举办城市长远发展问题。
纵观近几届冬奥会,意大利都灵通过城市转型,着重扩充新兴产业就业岗位;温哥华冬奥会设立惠斯勒商会,专门提供赛事就业机会。除此之外,很少有举办城市聚焦就业问题,其就业效应大多是被动产生。如2018 年平昌冬奥会,尽管赛事期间产生了约23.2 万个就业岗位,但由于平昌冬奥组委不注重规划,随着冬奥会的落幕,赛后低谷效应很快到来,当地居民原本寄望的“冬奥饭碗”自然也难保[2]。韩国本设想借助举办冬奥会一举将平昌打造为世界闻名的体育城市,进而带动整个江原道乃至韩国体育旅游发展,可由于平昌冬奥组委没有提前制定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计划,导致奥运会赛中、赛后问题漏洞百出。首先,平昌的交通和接待能力不足以满足旅游城市的基本要求,使得打造冰雪旅游目的地的设想难以如愿。此外,12 个比赛场馆每年需额外投入142 亿韩元的巨额维护和运营费用使得当地政府不堪重负,为了摆脱沉重的“财政窟窿”,部分赛事场馆被迫闲置,赛事遗产无法充分利用,借助冬奥会保持长期的就业机会更是无从谈起[14]。
通过现有数据,在宏观经济学模型的基础上,对2022 年北京冬奥会对于张家口GDP 增长以及就业人数做出分析,从数据的角度更准确地凸显出冬奥会对张家口就业的促进作用,并为后续的政策制定、趋势预测提供理论和量化基础。
4.1.1 张家口市漏损率的计算
张家口市的漏损率指区域消费和投资支出流出的比例。本文计算流出张家口市的支出(产品和服务的净进口)除以最终消费与资本形成总额的和得到。根据表1:2010—2015 年的相关数据,计算出2019 年前8 年的平均漏损率-55.25%,以此作为之后估计分析的数据支持。
表1 总支出中漏损情况一览(亿元)Table 1 List of leakage in total expenditure
4.1.2 冬奥会直接支出张家口的首轮增加值的计算
根据冬奥会场馆投资内部调研数据,利用冬奥会直接支出在张家口支出的部分,再由第一步测算出的漏损率,来测算对GDP 的首轮增加值影响。通过相关数据可粗略地计算出2014 年冬奥会的全部支出中张家口市所占有的支出额为569.42 亿元,按照张家口市的发生额与(1-漏损率)的乘积,计算得到冬奥会直接投入对张家口市经济发展的首轮增加值影响为366.77 亿元。
4.1.3 含引致影响的冬奥会直接支出对张家口市GDP 的总影响
根据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原理,首轮投资增加的收入转化为各种要素收入,即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的形式流入生产要素所有者,并被所有者再花出去购买其他物品从而再形成GDP,如此往复,越来越小,最后趋向于零[15]。在我们已经计算出冬奥会全部直接支出中有多少流入北京经济首轮直接增加张家口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后,还需继续按照乘数原理计算冬奥运直接支出的引致影响。根据乘数原理,乘数计算基本公式为:
其中,β为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表示消费者直接用于消费的收入百分比。假定政府支出与税收收入相关,则政府也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在实际计算中,无论政府与消费者,作为整体,其直接用于消费的比例与总收入的比例,即最终消费率C。本文用最终消费率C 作为边际消费倾向β的替代指标,则乘数的延伸计算公式为:
另外,考虑到最终消费中必然会有一部分会流出张家口市,故其支出的乘数效应所引发的引致影响会相应缩小,因而需要加入漏损率n 对最终消费率C 进行修正。其修正后的最终消费率C 可以表示为:C'=C0(1-n) 。相应地,修正后的乘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C0为整个社会的最终消费率,n为漏损率。
想要计算乘数值的前提是要知道最终消费率和漏损率这2 个指标,利用2011 年以来的统计数据计算这2 个指标(表2)。
表2 2011—2018 年乘数值计算(亿元)Table 2 Calculation of multiplicative values,2011-2018
根据前文的计算,从2011—2018 年,漏损率平均为-0.553%,投资乘数的平均值为2.895。由此,利用冬奥会支出额与乘数值计算引致影响可求出冬奥会在张家口市支出的总体经济影响,见表3。
表3 冬奥会对张家口GDP 的总体经济影响测度(亿元)Table 3 Measure of the overall economic impact of Winter Olympics on Zhangjiakou's GDP
可见,冬奥会在张家口市的支出额对张家口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通过对比更易看出冬奥会对张家口市的重大影响。从2019 年张家口市的统计公报可知,2019 年张家口市的全市生产总值是1 551.06 亿元,而冬奥会对张家口市的影响就达到了张家口市全年生产总值的68.45%。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冬奥会在张家口市的支出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是必然的,很多人只注意到支出增加后的前期影响而忽略其滞后影响,但现实的经济规律告诉我们,无论是经济政策还是经济变量的变化都是渐进影响经济主体的过程,并且通常滞后影响的总和会超过首次影响,通过表16 的数据也可以清晰看到这个规律,引致影响值大约是首轮影响值的1.9 倍。
为了分析冬奥会对张家口市就业的影响,笔者利用冬奥会直接支出带动的GDP 除以人均生产率来测算冬奥会能够带动的就业人数。首先需要确定张家口市劳动生产率。利用全市生产总值与从业人口的相关数据对2011-2017 年张家口市的劳动生产率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详见图1,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可知,张家口市的劳动生产率并没有较大的变化,基本维持在13 万元/人左右,因此本文利用这一数值对冬奥会所带动的张家口市的就业人数进行计算。
图1 张家口市劳动生产率变动情况(万元/人)Figure 1 Change of labor productivity in Zhangjiakou
由于前面已经对冬奥会直接支出带动的GDP进行了测度,综合首轮影响和引致影响的总影响为1 061.68 亿元,劳动生产率为13 万元/人,则可估计出冬奥会带动的就业人数约为81.67 万人,这个数值对于一个地级市来讲是非常大的影响。另外,张家口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2018 年每年的新增就业人数缓慢增加,相关数据可参见图2,通过这张图也可从侧面看到,张家口市就业人数增加与冬奥会投入的时间上的高度吻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张家口市就业人数的增加与冬奥会的举办是存在一定关联性的。
图2 2012-2018 年张家口每年新增就业人数(万人)Figure 2 Annual new employment in Zhangjiakou,2012-2018
按照经济学相关理论,某一国家或地区就业人数的增加定会对其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而经济良性发展的成果又将进一步对其就业产生正向冲击,这将有利于形成一个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在本文的实际案例中,冬奥会的举办对整个张家口市来讲势必是个较大的经济刺激,不仅带动其经济活力,而且会对其未来实现更高的经济目标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本文的测算仅仅是基于冬奥会的直接支出所做出的测算,并不包括借助冬奥会举办的契机,张家口市与国际化大都市北京市的进一步融合所带来的经济带动效应,如果将其加入,其影响将更突出、更深化。
综上所述,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就2022 北京冬奥会对张家口市GDP 增长贡献以及对张家口市就业的直接影响进行测算分析。结论如下:
第一,经过测算,冬奥会对张家口市GDP 的总影响高达1 061.68 亿元,可占到张家口市2019 年GDP(1 551.06 亿元)的68.45%[16],表明承办冬奥会对张家口市具有极为重大的经济影响力。
第二,冬奥会对张家口市GDP 的首轮影响为366.77 亿元,引致影响为694.91 亿元,引致影响约是首轮影响的1.9 倍。这表明冬奥会对张家口市的经济影响是连续渐进的过程,并且滞后影响效应远大于直接影响。
第三,根据冬奥会对张家口市的经济影响,以及张家口市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估算出冬奥会将带动张家口市新增81.67 万个就业岗位。这一新增就业规模不仅对于张家口市而言相当可观,在冬奥会历史中也可算里程碑式的突破。
第四,依照张家口市就业整体趋势,根据理论分析可知,冬奥会对于张家口市的就业促进效应将不仅局限于直接经济影响释放的就业岗位,还将通过推动张家口市形成一个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而产生更加深刻、长远的就业潜力激发作用。
2022 北京冬奥会已经落下帷幕,但把握后奥运时代就业促进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依据上文分析可知,相较夏奥会,冬奥会在带动举办城市就业方面具备独有价值。同时,往届冬奥会历史镜鉴表明,在政府、奥组委合理施策下,冬奥会能够极大地发挥就业促进效应,但也须谨防赛后“低谷效应”的发生。因此,后冬奥时代,张家口如何化“低谷效应”为“长尾效应”,把因冬奥会带动的就业岗位延续下去,并稳定吸纳更多社会劳动力须多管齐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17]”因此,作为冬奥会举办城市的张家口市在后冬奥时代冬奥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必须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首先,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冬奥会不仅会在赛前、赛时为当地创造大量短期就业机会,也会在合理规划的情况下产生可观的长期就业机会,要为此制定专门的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其次,要把就业促进计划纳入当地冰雪运动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中,预防政策执行偏向,确保冰雪运动产业规模扩大、产值增长等显性目标完成的同时,也能保障民生,促进就业。最后,要加强就业服务工作。持续关注因冬奥经济生发的市场主体,促使企业生存、成长,从而稳定向劳动力市场提供充足就业岗位。更为重要的是,张家口市要总结筹办、举办2022 北京冬奥会在赛前、赛时促进就业工作时形成的宝贵管理经验和成功做法,健全后奥运时代就业促进机制,包括健全冰雪运动产业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
奥运赛后的“低谷效应”是研制就业促进计划必须攻克的难题,因此,需要合理运用相关政策工具,应对赛后“低谷效应”的严峻挑战。一是,要正确认识“低谷效应”的负面影响,提前谋划、精准施策确保冬奥会赛后的“软着陆”,加强冬奥会遗产赛后的可持续利用。科学研判冬奥会产生的有效性需求,以及因此而出现的就业机会。政府要在理性投资前提下最大程度激发大众冰雪运动消费潜力,避免出现经济过热的泡沫化现象。二是,在冬奥会赛后继续通过资金补贴、融资帮扶、税费减免等方式扶持张家口市本地冰雪运动产业市场主体稳步发展,使得相关企业持续吸纳社会劳动力。三是,引导赛时灵活就业人群在提升相关工作技能后进行职业规划,给予政策性支持和择业补贴,最终实现安置再就业。
借助2022 北京冬奥会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深化的良机,张家口市也可在优化地区就业结构、吸引高素质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力。第一,促进资源与劳动力的流动。依托京津资金、人才、市场等优势,充分发挥张家口市资源区位优势,主动将冬奥会带动的新兴产业以及新兴职业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北京高端优势资源向张家口市转移,逐渐改变此前本地较为不合理的就业结构[18]。第二,构建京津冀人才共培机制。改变过去落后地区“只重招商,不重招才”的局面,提高本地从事冰雪运动相关产业的劳动者素质,吸引更多高素质劳动力投入到张家口市冰雪运动产业中来。第三,吸引人才扎根就业创业。利用2022 年举办冬奥会的特殊政策资源,将工作重点放在面向全球吸引国内外各类人才、技术来此创新创业,实现以旅游为基础,体育为突破,用人才流带动资金流的发展路径。
未来张家口市应借助冬奥契机,打造冬奥产业体系[19]。首先要延伸产业链。借助冬奥会契机,张家口市要围绕冰雪优势,大力发展冰雪产业全产业链,构建“跨四季、全周期”的冬奥产业多元化发展模式,打造冰雪旅游融合型产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对接,资源整合,促进产生新业态,拓宽就业渠道。其次要提升价值链。要积极发挥“崇礼品牌”叠加功能,努力打造张家口市冰雪旅游核心竞争力,通过拓展产业融合路径提升价值链,推动冰雪旅游复合增长,不断提升冰雪旅游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最后,还要积极支持冰雪产业链条上各类小微企业的创新创业。通过市场主体培育,最大限度扩大本地就业市场容量。
奥运会对举办城市文化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向全世界展示当地文化,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本地居民的文化素养以及奥运认同度,有效提高和改善了举办城市的文化教育环境,吸引更多的招商投资机会,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20]。厚植冰雪文化,首先要抓住冬奥契机普及冰雪运动,激发群众冰雪“热效应”。其次要丰富群众冰雪活动,鼓励民众亲身参与冰雪活动。各企业、单位等要积极组织开展冰雪休闲娱乐项目,促进冰雪运动消费。最后要推进公共冰雪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公益性冰雪活动。此外,在城市文化品牌塑造方面,要将“冰雪之城”深入人心,让文化也成为张家口市冰雪产业之“魂”,将张家口市打造成全球闻名的冰雪旅游度假目的地,从而持续为本地居民创造长期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