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香
新课程改革在初中教育教学体系中的深化,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师不再将理论知识的讲解和记忆作为重点,而开始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起来,并将其作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进而确保学生在理解掌握历史学科知识和观念的前提下,形成全新的学习和思维观念,促进学生正确历史观、价值观的形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教师要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手段,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初中历史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学科思维去对历史知识进行理解和评价,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学习能力,实现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一、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一)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初中历史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初中历史核心素养之一,而多数学生自身时空观念较为困乏,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使其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时空观念就是学生可以根据特定时间和空间因素对特定期间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分类,并可以基于时空要素将各类历史事件、人物进行串联,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版图,能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进行应用,借此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质量。
(二)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以及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理论。初中历史学习不仅仅是对我国、国际历史进行简单的讲解和记忆,而是需要学生可以通过历史事件的学习和分析去理解历史事件,保持理性的态度,辩证地看待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史实去阅读并思考历史事件,分析历史叙述和事实之间存在的差异。同时,学生还需要结合历史事件去理解历史事实背后的情感、三观,从而客观地叙述历史。
(三)史料实证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就是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使其可以结合史料还原历史。这个过程需要确保学生了解常见的史料类型以及获取的方法,掌握史料筛选的能力,可以筛选出真实可靠的信息,并在客观心理下对史料进行辨析和利用,将其和实际问题进行联系。
(四)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就是学生可以向大众客观地解释和评价历史。换言之,学生可以在史料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史料中的内容,并可以利用客观的语言将历史事件还原出来,在时间和空间因素下提出自身的观点。具备历史解释素养,学生可以从史料的表层含义,在自身知识体系的支持以及历史事件的深入挖掘下,明确历史事件中蕴含的因果关系,并将这种客观分析和论证的方式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对各类问题解决中。
(五)家国情怀
全球化、网络化给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现代社会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中具备的一种人文追求和社会责任感,也是国家进步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学习历史、辨析历史,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自身的历史价值观,促进学生三观的形成以及爱国主义情怀的形成,让学生可以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策略
(一)创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已经逐渐将注意力从学生成绩转移了出来,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了教学目标设计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但是受到中考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记忆程度,保障课程大纲顺利完成,在教学的过程中讲授式以及死记硬背依旧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途径。不仅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受到了限制,学生的思想以及核心素养发展也受到了阻碍,学习压力和负担增加,历史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低下。核心素养理念下,要想实现培养学生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目标,将历史育人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教师要结合素质教育理念、新课标理念以及现代化教育理念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来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促使学生产生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例如,在《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对盛唐进行总结,并借助书籍、影视作品去搜集、总结“唐朝衰亡”的原因,以及衰亡过程中经历的各种历史事件。在预习完成后,课上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彼此的问题,并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留出自主学习、探究以及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历史事件,指导学生辩证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借此提升学生辨析史实、历史解释的能力和素养。与此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还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思维和知识体系也得到发散和补充,对于提升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价值。
(二)优化教学模式,重视思维引导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不论是时空观念,还是唯物史观或者是历史解释都离不开思维能力的支持。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知识的讲解和记忆,也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确保学生可以参与到学习中,主动进行思考、探索和质疑,促使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分析历史对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实际生活产生影响。因此,核心素养理念下,在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通过情境教学、问题教学等将学生的思维以及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出来,让学生可以真正地参与到历史学习和分析中,主动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探索、研究和感知。其中,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在体验和参与中进行思考,产生真实的感受和對历史事件的看法,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教学模式则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情况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思考。
《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课涉及楚汉之争的内容,在讲解“鸿门宴”这个历史故事时,教师可以设置历史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去扮演“鸿门宴”中的人物,在扮演的过程中体验人物的性格、情感,并在扮演后客观地评价项羽、刘邦、张良等人物性格。这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性,也可以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想法,提升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能力。另外,在这一课,教师还可以应用问题教学模式,提出问题:“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著名的反秦将领都有谁?项羽歼灭秦军主力的战役及其特点?项羽刘邦之间的战争被称作什么?其目的是什么?刘邦获胜的原因是什么?”通过问题链去连接教材内容,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让学生去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
(三)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但是相对来说教材中的内容只是对知识点以及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等进行的简单叙述,内容的深度以及知识的广度实际上难以满足培养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在历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教学手段进行丰富,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视化技术、检索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充分应用起来,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发展需求去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学习途径,从而借助真实、丰富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课上,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和延伸,对教学中蕴含的历史知识、情感、价值观等进行深度挖掘。课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借助教育信息平台及互联网对这些知识进行检索,让学生可以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实现历史知识的扩展和延伸,进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使其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例如,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中的“三国鼎立”教学前,教师可以搜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图片、影视作品等,然后进行整理成微课,并在课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利用真实、直观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对教材内容学习、探索的兴趣,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为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另外,微课是教师依托史实制作的,合理的排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合理、真实的历史时空观,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三国时期各事件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中文字描述的内容,并在总结阶段创建表格,将曹魏建立、西晋统一、东晋建立、北魏统一北方、隋朝统一南北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过程、意义等制作成表格呈现在学生面前,借助时空框架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形成完善的历史知识框架。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闲暇时间阅读史书、传记、影视作品等,然后在课上和同学、教师进行交流,结合历史史实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在挑选课外学习资源、交流的过程中,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得到有效发展和提升。
(四)开展课外活动,增强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要求在传授知识、讲解历史的同时,要关注学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以及家国情怀的树立,保障历史教学效果,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换言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对历史事件中蕴含的道理、品质、思想等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引导学生去体会、感知,让学生可以和历史产生共鸣,实現情感的升华以及良好思想道德素养、历史观、价值观的树立。
教师需要从教材中以及课堂上脱离出来,从历史史实出发,为学生提供课外拓展和探索的机会,让学生进入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去观看历史、感受历史、体会历史,借此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知程度,并在深入体验中实现对历史的解读和感悟,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将历史学科重视起来,加强和社会、教师的联系,为历史学科课外活动提供必要的实践场所,为学生营造历史文化氛围,提高历史教学的开放性,让学生在历史文化环境以及实践中实现家国情怀的升华。
例如,在《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从当地的近代历史遗迹入手进行考察,也可以为学生留出自主探索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考察内容,然后确定活动目标:了解近代历史遗迹的地理位置,收集有关历史资料,利用史料等信息从不同角度去表述和再现历史,让学生可以在事件中感受到家乡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具体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组成4—6人的小组,通过阅读书籍、访问当地居民、查询资料等方式获取历史信息,并对考察的近代历史遗迹进行汇总,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成果展示,图文并茂地对近代历史遗迹进行介绍,讲一讲历史故事,回答一些历史小问题,并思考这一历史遗迹的未来将是什么样子的。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学生是活动以及历史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能够从身边事物中发现历史,提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感知,树立爱国、爱家乡和传承、保护文化的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是必然,是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成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初中历史教师要明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创新教育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借此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维和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同时,教师要将课外活动重视起来,开展多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感知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促使学生从历史学习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以及学习、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