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引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深度思考

2024-04-22 15:36蔡莉
家长·下 2024年3期
关键词:新课标色彩美术

蔡莉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学习美术,能够更好地感知美、表达美,锻炼形象思维与创新能力,这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至关重要。美术教育有助于整合情感、认知与实践能力,强化跨学科学习与生活应用。新课标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融合及与其他学科的联动,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文情怀,实现全人教育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在新课标指引下,小学美术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审美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并重,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实施跨学科整合,关注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新课标指引下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注重审美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新课标强调美术教育应注重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感受美、理解美,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判断能力。同时,鼓励小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力进行多元化的艺术创作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创新的乐趣、发展创新思维。

(二)融合生活实际与跨学科整合

新课标倡导将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实现美术教育的生活化。同时,提倡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结合科学知识进行自然描绘、结合历史人文进行主题创作等,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三)个性化教学与发展学生个性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特长,提供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发展需求,旨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美术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展现独特的艺术个性。

二、新课标指引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一)审美启蒙与创新能力涵育

1.赏析经典美术作品,培养学生鉴赏力。

除了进行基本的课程教学外,教师还应提供多元的美术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赏析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术作品,让他们在艺术欣赏中熏陶情操,培养审美感知力和鉴赏力。

以人教版教材《色彩的和谐》一课为例。教师应精心准备丰富的美术素材库,包括古今中外关于色彩运用的经典美术作品,如梵高的《星夜》以其独特的色彩对比展示了情感表达的力量,中国传统工笔画中的色彩搭配则体现了和谐而雅致的美学追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些作品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高清图片或多媒体投影等方式直观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色彩语言和表现手法。在赏析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观察和讨论,分析作品中色彩的冷暖、明暗、对比与调和等原理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整体画面的情感传达和视觉效果。同时,借助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故事的讲述,使学生理解色彩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对色彩和谐之美的认识。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互动式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创作等环节,鼓励学生亲自尝试配色实践,按照所学的色彩理论知识去构建自己的“和谐”画面。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经典作品进行色彩复原,或者自由创设主题,利用色彩表达特定情绪或意境。

这样,教师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在《色彩的和谐》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成功实现审美启蒙的教育目标,帮助小学生逐步建立起深厚的审美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表达,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应积极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环境与丰富多元的创作机会,让学生摆脱传统框架束缚,大胆尝试个性化和创意性的艺术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对美术技法的理解与掌握,还能培养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通过解决实际创作中的问题,学生能够学会观察生活、提炼主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特视角的艺术再现,从而有效发展和锻炼创新思维能力,为未来成长为具有审美创造力的人才打好基础。

以《動物的花衣裳》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潜能,使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创作活动,理解和欣赏动物皮毛、羽毛等自然纹理的美,并将其转化为艺术表达。首先,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丰富的动物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种类动物独特的花衣裳,如斑马的黑白条纹、孔雀开屏时斑斓的羽毛等,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好奇心理。其次,讲解动物的花衣裳与其生活环境、生存方式之间的适应关系,融入科学相关知识。在探究环节,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解释动物为何会有这些特殊的花衣裳设计,并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后,在创作阶段,教师可提供多样化的艺术材料,如彩笔、水彩、剪贴纸等,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个人想象为动物设计新的“花衣裳”。这一过程不仅强调模仿真实动物纹理的写实性,还强调学生创意性的发挥,如结合现代元素或抽象表现手法,以此培养学生个性化与创意性的艺术表达能力。

这样的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动物的花衣裳》课程内容的实际运用,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学科融合与生活情境链接

1.整合、运用跨领域知识,拓宽艺术表现维度。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够拓宽学生对艺术表现的认知维度和实践空间。教师应当主动将美术教育与语文、科学等学科内容相结合,构建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各学科核心素养。

以《太空新居》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整合美术之外的学科知识,以创新和立体化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构建对未知宇宙空间的艺术想象与科学理解。如,从语文故事或科幻文学的角度出发,分享有关太空探索、未来居住环境的文本片段,引导学生沉浸在宇宙科幻的语境中,激发他们对“太空新居”的想象和叙事兴趣。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中的环境描写、角色设定和情节构思,尝试用语言文字描绘自己心中的“太空新居”,锻炼其口头表达和书面创作能力。再如,引入科学教育元素,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解关于太空物理环境(如微重力、真空、宇宙射线)、航天科技材料(如高强度轻质复合材料)以及生态循环系统等基础知识,鼓励学生基于这些科学原理设计他们的“太空新居”概念画作,确保作品既具有艺术美感,又符合科学逻辑。

在具体绘画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现失重状态下的人类生活场景,如何利用色彩、光影、构图等美术手法传达出太空环境的特殊氛围。同时,还应启发他们考虑生态平衡问题,比如如何在画中体现封闭生态系统的设计理念,包括氧气生成、废物处理等要素。这种美术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更能提升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从而实现全人教育的目标。

2.融入生活素材,实现美术教育的生活化。

美术教育的生活化,主张教师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巧妙地融入课堂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从平凡中发现不凡的美。教师需要加强引导,鼓励学生以艺术的视角审视和记录日常生活场景、物品或事件,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与细微变化,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力,使他们认识到美无处不在,无论是家居摆设、街头巷尾的景致,还是四季更迭、人物百态,都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这既能够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又能够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线与造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各种线条表现形式,如观察自然界的枝叶脉络、建筑结构的几何线条以及衣物褶皱的曲线变化等,让学生认识到线条不仅存在于绘画之中,更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元素之一。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或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他们捕捉并记录下身边的线条特征,以初步建立起“生活即素材”的认知框架。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创作任务,如,让学生描繪家乡的一座桥的结构线条,或者利用线条来表现家庭成员面部表情的特点;让他们用线条重新构建一次亲身经历的场景,如城市公园的漫步路径或自家厨房内炊具摆放的轮廓等。

其次,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线条(直线、曲线、折线等)表达不同的情感和主题,体验线条在艺术创作中的情感传达功能。如,硬朗的直线可能代表秩序与力量,柔和的曲线则象征着流动与和谐。学生通过理解这些概念和进行实践操作,能够灵活运用线条塑造和记录生活中的形体与情境。

最后,除了传统的手绘方式,教师还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摄影、数字艺术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尝试用更广阔的视角去探索线条在生活中的无限可能性。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感知生活之美的同时,通过艺术手段记录和创造生活之美。

(三)个性差异关注与多元评价引导

1.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潜能。

学生所拥有的潜在艺术才华,是指在其内心深处尚未被充分发掘与培养的艺术潜能,这种潜能可能表现在对色彩、形状、线条、质感等视觉元素的敏锐感知和独特理解上。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识别并激发学生的这些潜在才华;创造一个包容和支持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我,不受既定框架限制,敢于尝试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的艺术技能指导和审美素养培育,使他们能够在提升技术能力的同时,发展独到的艺术见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最终目标是帮助每一位学生将自身的艺术潜能转化为可见的作品和成果,实现从“潜在”到“显现”的艺术才华升华过程。

以《我设计的自行车》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于自行车的认知程度、兴趣爱好以及个人特长。有的学生可能对机械结构感兴趣,有的学生则擅长色彩搭配或图形设计,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指导。例如,对于对结构有独特见解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通过手工制作设计出具有新颖传动系统或舒适骑行体验的自行车;对于喜欢色彩搭配和图案设计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专注于自行车车身涂装和装饰元素的设计。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提供多元化的创作材料和技术支持,如纸质模型制作、三维建模软件操作等,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创意。

通过上述方式,《我设计的自行车》这节课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各自的艺术特长,挖掘其潜在的艺术才华,提升其创新设计能力和审美素养。

2.全面评价,过程与结果并重。

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育应避免单一化的评价方式,要让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前者关注学生最终完成的艺术作品质量,包括构图设计、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综合水平,其直观反映了学生的艺术技能掌握程度和创作成果;后者聚焦于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思考方式、探索精神以及进步轨迹,其涵盖了从构思创意、素材收集、草图绘制到成品制作等一系列环节。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既肯定了学生的艺术产出,又认可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其内在潜能。

以《风景写生》教学为例。在结果性评价层面,教师需关注学生的风景写生作品的质量,包括观察学生是否准确捕捉了自然景观的形态特征、空间关系,以及他们在色彩搭配、构图布局等方面的表现,依据画面最终呈现的效果,评价学生对绘画技法的理解、运用程度以及审美能力的发展情况。然而,仅仅评价作品成果是不够的,更需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在风景写生的过程中,教师应全程参与并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思考过程。比如,观察学生如何选择视角和主题,如何分析实际景物,提炼关键要素,并尝试通过草图初步构建画面的结构。此外,教师还应当注意学生在面对复杂环境时如何调整自己的观察方法和创作思路,如对光线变化的敏感度、对细节描绘的取舍等。这样既鼓励了学生追求高质量的艺术作品,也肯定了他们在挑战自我、克服困难中所取得的进步与成长。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标指引下的小学美术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赏析经典美术作品,启蒙他们的审美意识,培养其敏锐的鉴赏力;鼓励学生自由创意表达,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活力。学科融合与生活情境教学既能拓宽学生的艺术表现维度,又可使美术教育真正实现生活化,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美、创造美,进一步提高美术教育的实效性;因材施教充分尊重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规律,能够促进其个性化发展;评价机制上倡导过程与结果并重,能够全面衡量学生的艺术成长历程及成果。这些策略能够促进美术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新课标色彩美术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