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曰梅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中重点提及的一个教学概念,指的是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应当形成或需要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与其他指向学生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素质不同,核心素养可以被看作一项整体性素养,其在课堂上更具体的呈现还与课程内容、学生学情等外部元素有关,简单来说就是身处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不同学科知识时,需要形成或具备的核心素养不同。本文主要是以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为切入点,围绕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路径展开研究,在简单介绍将核心素养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后,对如何在核心素养导向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探究。
一、将核心素养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必要性
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学科的知识特征,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需要形成或具备的核心素养大致分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十一项内容,分别指向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多个板块的数学知识。站在数学课程发展和学生个人成长的视角看,将核心素养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必要性可以总结为三部分,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其作用则不仅体现在学生当下的学习与成长上,也体现在学生未来的发展与提升上。
(一)助力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强调学生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新生态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路径和标志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而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多样化教学内容和多样化教学手段便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两大辅助元素。为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应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指向具体核心素养的例题和习题,以此锻炼并提升学生某项特定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基于教学内容的调整来引入更加多元的教学方法,如游戏化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素养能力。在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式都实现了针对性调整的前提下,整体的课堂教学质量也便自然地实现了提升,因此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
(二)助力学生兴趣的激发
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规律而言,大部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始动力和持续性驱动力都来源于兴趣,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学生才可能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展现出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也才能更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为保证学生能够实现个性化成长和全面性发展,教师需要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参与效果,要参考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设置教学活动,在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带来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基于此,核心素養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三)助力学习效率的提高
核心素养本质上就是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过程中应当具备和形成的能力、品格、价值观的集合,这些能力、品格、价值观与课程学习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逐步形成这些能力、品格和价值观,而且学生个人能力、品格与价值观的形成也能够反作用于课堂学习,尤其体现在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的提升上。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十一种表现形式,囊括与学生学习息息相关的意识、思维与能力,因此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可以认为是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和思维能力的锻炼,使学生能够在得到开发和锻炼的前提下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原则
核心素养是与新课标和新课改共生的教育关键词,在新课标导向下的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和提升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前应当关注的要点,而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需要遵循新课标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则,具体包括主体性原则、引导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其中,主体性原则和引导性原则主要关注课堂上师生的身份定位,学生才是新课标背景下课堂学习的绝对主体,教师需要扮演学生主体下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全面性原则主要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实际成长需要为参考依据,向学生提供全面且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和更强助力。
(一)主体性原则
在以核心素养为关键词的新课标与新课改中,强调“以学生为主”的主体性原则是教师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都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站在学生的视角上设计更新颖的授课活动,同时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探索和思考的空间,保证课堂教学能够适应且满足学生最真实的成长和求知需求。
(二)引导性原则
在围绕核心素养构建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在尊重并保障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实现个人身份和定位的转变,将自己摆在引导者的身份定位上。基于此,引导性原则也可以看作主体性原则的伴生和补充,在将学习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以后,教师需要站在其他视角下发挥自身的教育专业性,指导学生实现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三)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涉及面广泛的教育任务,教师需要从知识、意识、思维、能力的多重视角出发,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际表现来寻找教育的切入点,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探究和思考空间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和自主思考的机会,尽可能地保证学生能够在开放性认知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更全面的锻炼,进而再通过这种锻炼来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路径
传统理念导向下的课堂教学在身份定位、内容筛选、实践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既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又难以满足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使得教学整体呈现出一种目标不够明确、方法不够多元、评价不够有效的现象。这不仅难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助力,还可能造成阻碍。在基于核心素养构建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优化需要以问题为参照,结合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来做出整体性调整,将对学生的素养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构建一个更贴合学生实际发展情况也更能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完整教学体系,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收获更多、成长更多。
(一)在课堂导学中渗透素养教育,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欲望
导学环节是完整课堂教学活动的准备环节和导入环节,导学的方式和效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有效性。对此,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对课堂导学的内容和方式做出优化,有意识地将素养教育渗透到课堂导学的全过程中,引入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来拓宽学生的思考方向和提升学生的思考深度,也借此实现对学生主动探索欲望的激发。
以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走进新农村——位置与变换”教学为例。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会如何用东南西北来表示物体的位置,以及如何判断运动的方式。在小学生需要形成或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中,这类型的数学知识主要指向空间观念、推理意识等素养与能力,因此在课堂导学环节,教师需要以对学生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的培养为出发点,借助数学故事和数学图形来引导学生寻找数学规律,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和平移、旋转两种现象用数学图形表示出来,再鼓励并引导学生对更直观的数学符号展开深入且全面的探索,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总结并延伸其中的逻辑规律,进而引出这一数学知识模块中的重难点知识。在此过程中,无论教师选择哪种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第一步都是激发小学生天性中最原始的好奇心,用学生能理解且感兴趣的事物来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此基础上逐步养成自主探知的意识。
(二)在课堂实践中设置多样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数学思考
与传统理念和模式下以教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活动相比,教育新生态下以核心素养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活动更看重思考。这种思考既要贴合和适应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也要为小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提升提供助力。在基于核心素养开展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将问题看作敲门砖,借问题来展开与学生的对话和引导学生展开与同学的对话,然后借助师生、生生间的对话来引发数学思考,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以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巧手小工匠——认识多边形”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三角形的性质,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然后以“三角形由什么组成”“三角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关系”“三角形三边的边长有什么规律”“三角形三个内角的角度有什么规律”等问题为引领,要求各小组的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制作一个三角形,并围绕这个三角形展开观察与分析。在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明确了“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为180度”等规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延伸性思考与讨论,如“四边形、五边形等图形的內角和是多少?”“不同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否一定相同?”等。在引导学生探究与之相关的知识时,教师还需要将教学的侧重点落在对学生学习技巧的培养上,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存在一定规律的意识”,让学生通过找规律的方法展开新知识学习。
(三)将游戏元素引入数学课堂,从根源上提升教学趣味性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学内容的枯燥和教学方法的单一是学生学习路上最大的阻碍,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最大制约,同时还对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此,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入游戏化教学的理念和方法,结合游戏元素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削弱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晦涩性,从根源上实现教学趣味性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图案美——对称、平移与旋转”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称、平移与旋转的性质和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游戏情境,并在游戏情境中引导学生开展游戏化的探究与学习。结合这一课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以“寻找它的另一半”为主题的数学游戏,结合对称、平移、旋转知识点,带领学生对给出的图形进行配对和分类。学生在对给出的图形进行配对和分类时还要说明原因。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需要在小组内完成对给出图形的配对,并准确地将配对好的图形组划归到对称、平移与旋转的三个区域中。这种在游戏中融入课程知识,再以游戏的形式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和巩固知识认知的教学方式,不仅具备极强的趣味性,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究和思考空间,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四)将生活案例引入数学课堂,从根源上建立生活关联性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存在密切关联的学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和形成的思维、能力最终都将被应用到现实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在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着眼于生活,借助生活元素和生活案例来帮助学生捋顺抽象的数学逻辑,从根源上为数学教学建立生活关联性,而后再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类比思维深化数学认识,最终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提升。
以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丰收了——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为例。结合对这一课内容的分析,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要将对学生“数感”“量感”的培养与知识教学结合起来,借运动会上的方阵表演、军训过后的阅兵仪式、场馆门口的入场队列等生活场景和生活经验,为学生建立对“数”“量”和“数量关系”的完整认知,通过对图片中人数的对比,学生能够直观地感知到100以内数的大小,之后再结合这种直观感知与主观了解来建立“数感”和“量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时代教育的主要追求之一,立足核心素养培养来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效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强助力。小学数学教师在着手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时,需要先站在整体视角下做出统筹式规划,再站在细节视角下完成针对性调整,有意识地将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设计的全部环节中,为课堂教学制定更明确的目标、设置更多样的活动、打造更完善的体系,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也借此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的魅力,进而完成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