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秀琴
户外混龄体锻活动构建了真实、体验、自助式的运动样态,让幼儿不受空间束缚、不受年龄限制,推动幼儿自信心、社会交往能力、运动能力和认识能力等教育价值的多维发展,让幼儿成为真正的游戏主人。混龄体锻模式改变了原有幼儿户外体锻的传统模式,依托园所实际资源和地形地貌,架构融合走、跑、跳、平衡、攀爬等多项运动模块的体锻场域,让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及需要自由选择游戏场域、挑战内容、共玩伙伴、运动材料等,进行自主运动,被越来越多的园所采纳,但园所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幼儿户外混龄体锻游戏开展中的问题
(一)户外混龄体锻强调“自由”带来的观察与评价问题
户外混龄体锻教学模式,为了激发幼儿的运动热情,一改以往在教师“眼皮子”底下运动的模式,依托园所地形和材料资源,为幼儿创建了一个内容丰富的循环场域,提供了较为宽松自在的游戏空间。不受场地和较多规则的束缚,幼儿的运动激情得到了充分释放。幼儿在活动中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择路线和游戏内容,因此各个场域的幼儿是流动不固定的,而教师却相对固定在某一个区域,且因为幼儿混龄交错,教师对于这些闪现在场域内的儿童相对陌生,无法深度跟踪较多数量幼儿的运动情况和安全防护,导致实施科学观察的困难增多,对观察主体的评价也相对片面,不利于游戏的深度推进。
(二)户外混龄体锻追求“自主”引发的幼儿社会性发展关注缺失问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基本路径是幼儿园之间的人际互动。”户外混龄体育活动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求的快乐活动,主张还给幼儿自主交往的空间,强调自主性、趣味性、社会性和具体实践性,整个活动的展开赋予了幼儿最大的自由度,让幼儿展示自我、挑战自我。但是,蕴涵在幼儿活动中的主动性同伴交往、同伴交往障碍等社会性发展问题也因为相对自由自主的游戏样态而被遗漏关注,难以有效发挥体育活动本身的治疗性元素,人员流动导致捕捉受限,师幼互动和幼幼互动的价值发挥同样受限。
(三)户外混龄体锻崇尚“创造愉悦”带来的教师支持问题
幼儿混龄体锻模式是一种非结构化的主动自由游戏,突出了“阳光、户外、创意、趣味”为主的时代感,主张幼儿在运动中积极与运动器械和材料展開互动,尝试运用幼儿与成人共建的运动体验场开展充分的体育锻炼,在实践中深得幼儿的喜欢。然而,一方面,相对于幼儿体育而言,这种模式刚刚起步,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对于如何精准地支持幼儿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另一方面,幼儿在活动中真实的体验感究竟如何等诸多问题,影响着教师借用实用的观察工具、规范的观察流程、有益的观察经验来有力支持游戏的推进。
户外混龄体锻模式的逐步推广,虽然研究过程中问题叠堆、利弊皆有,但教师从懵懂到看见,再到看懂和支持,跟随幼儿的运动脚步,观察、分析、评价、支持儿童,助力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游戏中调整运动步伐,给予适宜的引导和支持,最终助推混龄体育活动质量的提升。如何寻找一种支持策略去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园所纷纷展开研究。
“画语式”分享交流作为游戏后的一种新型补充延续模式,成为了很好的应对策略。其过程主要是引导幼儿回溯体锻游戏过程,用绘画方式记录自己认为有价值和意义的事件或者某个瞬间,后以讨论交流为主,借助幼幼、师幼共同的语言、非语言的互动形式,促使幼儿共享快乐、交流经验、解决问题以及设想计划,进而在汇集信息、思考分析、整理反馈的过程中积累新经验。这种游戏后分享交流的形式已经成为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常态性工作,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幼儿表达的需要,提升体锻质量。
二、户外混龄体锻“画语式”分享的价值
(一)从幼儿发展心理学的话语体系出发
户外混龄体锻活动以一种具象、新鲜的游戏形式落地生根,支持儿童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自主选择材料、勇于面对挑战,进而向更高水平发展。因此,在分享与交流环节中,教师关注幼儿运动能力、习惯与品质的提升,看到具体的、情境中的、丰富真实的儿童,通过细致观察、深入了解,发现儿童的个性化表现,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全面聚焦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等这些幼儿发展所需的经验,让其成为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二)从幼儿体锻评价的质量要求出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户外混龄体锻这种新型的运动游戏模式对于儿童体格发展的评价提出新的要求。通过“画语式”分享,儿童用自主绘画的方式记录游戏过程中的某个片段和瞬间,通过师幼互动分享交流的形式,聚焦动作技能发展、运动兴趣、社会性发展等多种内容,助力儿童解决问题、形成经验,进而有效推进混龄户外体锻的不断优化和进阶。
(三)从尊重幼儿的需求出发
儿童拥有表达表征的权利和需求,需要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复盘经历过的游戏、观察等活动,教师应该重视和发现各种偶发的教育契机,抓住活动中幼儿感兴趣或有意义的问题和情境,指导幼儿以新的方式主动学习,及时给予有效支持。“画语式”分享作为混龄体锻后的一种分享方式,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拓展、提升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经验,让幼儿在畅言中感受到尊重与认同。
幼儿园户外混龄活动中,儿童走出以年龄阶段为划分的班级场域,与异龄伙伴在运动场上相遇、对话、协同行动,这满足了其与不同年龄段伙伴交往合作的社交需求。幼儿在获得新鲜的感官体验的同时,也逐渐呈现出感兴趣、沟通、参与、解决问题、承担责任等有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幼儿对自然、运动,对挑战、创造、对话、解决问题等都会有自己的思想、观点与独特的精神世界。“画语式”分享与交流环节也是教师深化对幼儿的了解和理解的途径之一,教师需要在维持儿童体验的前提下与儿童交流,有效促进户外混龄体锻的质量提升。
三、户外混龄体锻“画语式”分享的方式方法
(一)组织形式
1.户外混龄体锻“画语式”分享的組织方式。
户外混龄体锻“画语式”分享指向在户外混龄体锻结束之后,教师组织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在运动游戏过程中的一些事件、经历、困惑或者思考,继而组织全体幼儿分享交流解决问题形成经验的过程,形式可以为分组交流、集体交流等形式。班级教师可以为每个儿童准备一本运动日记,便于幼儿运用碎片时间随时记录运动情况,同时与同伴间相互交流学习;根据某一内容或者某一阶段的重点关注问题进行小组绘画,然后通过师幼、幼幼研讨的方式找到最优解决方略,班级的墙面、区角活动区或者展示桌呈现幼儿的绘画表征,教师则依据不同的情况开展集体或者小组式的研讨。
2.户外混龄体锻“画语式”分享的组织频次。
画语分享的时机选择非常重要,教师需要在前期关注幼儿的绘画,了解和分析其所要表达的内容,然后选择集体交流或小组研讨或一对一倾听的模式进行15分钟到30分钟谈话。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者减少频次或者研讨时间,杜绝形式化走过场,以保障分享交流的教育效果。
(二)分析维度
1.画语分享的分析维度。
户外混龄体锻“画语式”分享的目标非常清晰,主要以解决户外混龄体育运动中幼儿所遇问题及提升质量为要,因此这类分享交流活动与其他谈话活动有所区别。教师需要在分析作品信息和交流互动中关注以下几点:
(1)体锻内容的拓展:识别幼儿绘画表征中体锻相关内容,关注场地设置、材料提供、难易程度、幼儿体验感等信息,及时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连接,推动幼儿的运动兴趣与经验提升。
(2)学习品质的培养:关注幼儿在运动过程中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借用生动的表征案例开展针对性研讨。
(3)情绪情感的关注:鼓励幼儿表述在运动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关注个别儿童性格特征、情绪情感,个性化研讨和常态化研讨相结合。
(4)画语分享后的活动延展:努力发挥“画语式”分享对户外混龄体锻的助力作用,引导幼儿从游戏进阶的角度深度研讨,最终促进运动游戏不断提质。
2.“画语式”分享的儿童视角。
户外混龄“画语式”分享旨在站位儿童的视角,归位儿童的运动权力,在儿童的表征中倾听他们的想法,赋权于每一个幼儿,鼓励他们的尝试与发现,支持他们的每一个想法与行动。注重运动分享的品质,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鼓励他们参与规划、挑战器械、形成规则、尝试挑战的激情;在师幼、幼幼讨论中引发深度思考,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运动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运动困惑;在思维碰撞中相互借鉴启发,分享运动后的收获和喜悦,坚定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获得情感的满足。我们需要什么材料?材料何时添加?同一种材料如何玩出不同花样?我们什么时候需要休息?……这些问题的研讨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与幼儿同频共情,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释放幼儿的运动天性。
(三)户外混龄体锻“画语式”分享的注意点
“画语式”分享作为一个专门性的谈话活动,目标更为清晰,指向提升幼儿混龄体锻质量。因此,这种研讨活动既具有一般分享活动的特征,也区别于其他的“画语式”分享,教师需在实施的过程中关注以下几点:
1.确立一个中心话题。
在“画语式”分享的过程中,幼儿挑战的内容、场域、运动水平等具有差异,在画语表征过程中出现的内容较多且较为零散,因此,教师要从幼儿的表征中筛选中心议题,即内容选择需要聚焦,形散而神不散,避免冗长而无效,充分发挥研讨的作用。
2.注重多方位的信息交流。
关注谈话活动的形式,进行个人、两两、小组、群讨,全方位的语言交流。在幼儿“一起说”的过程中捕捉体锻活动中的困惑、问题和亮点,从安全问题、经验发展、情绪情感、社会品质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
3.营造宽松自由的交谈氛围。
“画语式”分享中,教师的角色应该为倾听者、旁观者、欣赏者、质疑者,用“你有什么想说的”“你有什么想法”这类语言营造一个宽松的交谈氛围,不需要太关注语词语句规范性,重在宽松自由、不拘形式。
4.教师起到间接引导的作用。
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给幼儿以平等的感觉,在思辨过程中分析幼儿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如运动中的偶发事件、对挑战失败原因的探究、人际交往方面、对规则的强调、对新场地环境、器械的适应问题等。教师要引导谈话的思路,把握谈话的方式,采用平行谈话的方式做隐性示范。
5.及时有效的“画语式”解读补充。
“画语式”分享中,教师角色更适合是一个倾听者,或有趣地导入中心问题,或简短地互动提问,或夸张地疑惑或热情地鼓励,或让孩子与孩子之间碰撞与争论,尽可能多地满足幼儿的感受与经验建构,解读、补充幼儿的画语,以更为科学正确地解读幼儿“画语”背后的感受、动机与需要。
6.为画语分享做精准准备。
一次好的“画语式”分享并不是随意无目的的,需要教师前期做精心的准备,才能让每一次的分享都为后续的游戏发展增效。教师要注意积累,如储备符合幼儿年龄段的运动发展规律;让讲解富有趣味性;示范动作规范;社会认知的融入;组织形式多变;精炼观察记录——记录完整、解读精准、陪伴持续等;刻意练习谈话——谈话的方式、技巧以及回应支持的精准度。
7.尝试让幼儿成为研讨的主人。
为了避免分享活动的始终如一,分享活动的主持人选应适时变化,让幼儿成为谈话的主持人,鼓励他们想说、敢说;由幼儿选择同伴的绘画表征,择取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与话题。这样的谈话更指向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真实体验,针对幼儿的真问题加强幼幼间的学习互动,在碰撞中尝试解决问题。
四、结语
户外混龄后的“画语式互动分享”给予了幼儿自由表达的机会,从儿童的视角审视运动过程中幼儿所经历的喜悦、收获与困惑,通过画语表达,共同审视安全问题、场地规划、材料提供、运动技能水平以及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特质,是游戏延续的一种方式,纵向直观地反映着游戏的进阶过程。这种方式的探索与尝试,虽不能替代集体教学活动,但是为游戏的分享和交流带来了至关重要的教育作用,我们需不断挖掘,继续提升,以高质量的游戏分享赋能幼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