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英
为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思政教育,本文对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在学科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进行了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融合学科核心素养和思政教育的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立德树人大环境下,学科核心素养和思政教育变得更为丰富。教育部要求充分利用各学科及各类教学方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提高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能力,这为学科核心素养和思政教育明确了发展方向。地理学科因其综合性、实践性和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成为促进学科思政教学的理想选择。教师让学生参与真实情境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拓宽国际视野、深植家国情怀,促进课堂教学的全面转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概念基础
(一)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四个方面。
综合思维:指学生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及通过综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应用能力有很大帮助。
区域认知:指学生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以及理解不同区域间差异和联系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非常关键,也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重要基础。
地理实践力:指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地理知识,如利用地图来查找位置和分析地理现象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人地协调观:指学生尊重自然规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这种观念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环境认知,增强环保意识。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特征包括终身性和渐进性,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基础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认知习惯和学科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应利用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创造有趣的教学环境,通过问题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理念概述
将文化认同融入初中地理教学,实现核心素养培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是当前地理教学实践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与地理教学进行有效结合,不仅使学生学到扎实的学术知识,还能领略其中的深刻启示,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主线应当紧扣学生思想政治建设需求,突出“爱党、爱国、爱民”主题。
课程思政理念所涵盖的教育元素远远超出纯学科知识范畴,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地理课程的重点应该放在现实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爱国情怀、国际视野,以及自主思考、创新、实践能力。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与思政教育理念在本质上相契合,两者的协同作用可以推进初中地理深度教学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融合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措施
(一)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质上也是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部分。因此,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类比推理、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等方法,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地理学知识具有密切关联性,在解决复杂现实问题时需要广泛应用各种分散的知识点,如果缺乏综合素质思维训练,学生难以全面思考问题,会影响到结果的精确性。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推动综合思维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加强综合思维方式的指导,引导学生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以推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适当调整策略,充分发挥思维培养的作用。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和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思维水平,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传统的地理教学主要依靠课本,这种方式存在学习资源单一、信息收集效率低等局限,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视野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生动多样化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目标。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资源和工具,始终聚焦于课堂的核心,使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学习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三)创新地理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的地理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有着广泛的知识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何创新地理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1.创新教育方式。
面对当前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的地理教学观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创新教育方式:
首先,教师转变角色,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心,在教学中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进行个人或小组的研究项目。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教师创造多样化的教学场景,利用现代技术和多媒体工具呈现地理知识;借助电子地图、卫星图像、虚拟实境等工具,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利用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网络搜索和数据分析,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
创新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综合素质思维和核心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方式,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优化地理教学内容,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2.推广乡土教育。
初中学科地理教学中,为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教师需要推行乡土地理教学,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到实际活动中亲身体验。乡土地理教学需教师熟悉本地的地形地势、地质地学等状况,带着学生领略室外美景、感知地方独特魅力。实践活动中,教师可安排几堂特殊课程,以“了解本土地理风情”为宗旨组织探察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来分析城乡地理格局等,帮助学生洞悉地理特点。为此,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本地区的地理环境,提前进行探访工作,确保活动取得预期效果。
三、融合思政教育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一)分析思政要素,促进教育多元发展
地理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多以隐性的形式存在,教师需有意识地发掘并深刻解读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政内涵,拓展与之相关的地理思政素材,使思政教育与地理教学相辅相成。对此,教师应调整教学流程,找寻两者的契合点,采用适宜的自然融合教学策略。
首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教师要明确思政要素,即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和理论修养;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与社会现象、人类文明、生态环境等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环境意识和公民道德。例如,在讲解“城市化进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城市发展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平衡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其次,教师应通过多元的教学方法和教材选择来促进思政教育的多元发展。多元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理解地理知识,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辨和创新。同时,教师还应选择与思政教育相契合的教材和资源,如涉及公民道德、环境保护、可持續发展等方面的地理案例和实地考察,引导学生感知并分析其中所涵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最后,教师还应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启发性问题、让学生分享观点和经验、组织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关注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融合思政理论,重视实践教学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面育人方式,强调“立德树人”“德为先”以及“以人为本”,其理想形态并非简单地传授思政知识,而需充满“热度”,才能触动学生内心。因此,教师实施课程思政应当遵循“潜移默化促进成长”的原则,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阐述理论,带领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例如,在教授《青藏地区》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拉萨布达拉宫纪念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主题情境,让学生按照“天路”的线路去体验和了解青藏地区。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在主题情境下自主探究青藏地区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如气候、植物、河流、农业、交通等。同时,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读青藏铁路修建的主要原因、所面临的挑战及如何应对。比如,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青藏铁路不仅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铁路之一,还改变了高原地区贫穷落后的现状,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强了各族人民的团结,维护了国家安全。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民族政策的优越地位和环境保护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三)展现人文精神,提升思想素质
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地理学科涵盖了丰富的自然人文环境,对这些素材的深度研究可以纠正学生偏颇理解,加深他们对资源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态度。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他们从多个层面去分析和理解生活、学习以及社会现象,从而提高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例如,在教授“西北地区”时,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解读唐代名家王之涣的诗歌来引出西北的地理特征、地形地貌以及山水河流等知识,从而顺利进行地理教学;让学生在诗词描述的壮丽景色中幻想和思考,并将地理知识融入其中进行对比分析和思考。这种方式有助于推动地理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文化元素和具有象征意义的地理名称,如“黄河”“丝绸之路”“延安”等,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担起弘扬中华传统文明的重任。在实施纪律教导方面,教师可以运用项目式的授课方法,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主题展开研讨,如“挖掘西北地区的文化特色”“提供西北地区建设升级的建议”等。
最后,教师要对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成果进行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三个环节。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不但能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还能够加强引导、优化环境和营造和谐气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从而形成优秀的价值观和综合素质,为后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教学已转型向核心素养与思政教育,这对初中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明晰课堂的主要任务和核心目标。传统应试教学重理论灌输,影响了学生个性化成长,因此,地理教师需要改变教育理念,扬长避短,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和思政教育目标。教师要根据培养学生地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理念打破旧有教学思维,充分调动校内校外教学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提高地理学科整体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