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初中语文读说教学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

2024-04-22 12:00廖翠英冷永
中国教师 2024年4期
关键词:融合信息技术

廖翠英?冷永

【摘 要】在新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结合读说教学的现状与学生语文素养两个教学支点,充分利用当前新型信息技术,促使教材与教学融合、技术与赋能融合、效率与质量融合、守正与创新融合,全面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助力初中语文教学提质增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读说教学 融合 路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关注互联网时代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新特点,认识信息技术对学生阅读和表达交流等带来的深刻影响,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1]46,“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1]3。近年来,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数字化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教育教学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与必然选择。课堂是教学的核心载体,课堂教学承载着数字时代赋予的新使命。语文教师应以接受之心,以拥抱之姿,以融构之愿,与时代同频共舞,踏上语文教学嬗变、重塑、发展、成长的征程。如何借信息技术之力推动初中语文读说教学,开发实现性路径与可能性策略,优化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丰富语文教学样式,营造语文教学新生态,促使语文走向深度发展,成为教师亟须深入探讨的议题。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读说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

媒介融合的新时代,人工智能以汹涌之势赋能教学活动,推动教学活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迭代,为教育教学的再发展提供机遇。融合信息技术,开掘学科教学路径成为一线教师的新课题,这在初中语文读说教学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信息技术建构起“读”的平台,拓展了“说”的渠道,丰富了“读说”的教学格局,强化了互动的多样性,提升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等。

听说读写是语言学习中的四项基本技能,充分彰显了语文学科特点。语文课程着力培养学生这四项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其他非语文要素的作用下,“听说读写”教学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①教师机械遵从这一固有顺序,视“听说读写”为密不可分的关系,不顾教学内容特点与学情基础,搞平均用力的均衡教学,面面俱到、贪多求全反而导致浅尝辄止、面面不到的教学后果。②向语文要数据好看的GDP,直奔功利而去,搞割裂教学。例如,忽略“说”的教学,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因得不到有效训练而无法提升。

以上两种教学行为,罔顾语文教学规律,都是要不得的。笔者之所以倡导进一步强化“读说”两个方面的教学,是因为当下的语文教学对读说能力的培养远远不够。如何辨误与导正?不妨向信息技术借力,丰富“读说”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在保证纸质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跨媒介阅读。可以在班级里读,在个人公众号里读,在小管家里读,全方位拓展“读”的区域与样式,增强学生的读能训练。在对“说”的训练方面,可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口语交际空间,定期发布学生感兴趣的交际话题,随机安排说话对象,学生自选方式展开交流。有适度的沟通距离作缓冲,学生拥有相对自由的表达空间,舒缓了面对面的社交压力,表达思维被激活,他们有话敢说,有话要说,有话会说,有效提升了“说”的能力。

语言学习是真实生活情境下的实践行为,教师针对不同的学习素材、不同的学情基础,本着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的目的,对固有顺序适时进行合理调整、重新排列或按需重组,有针对性地培优补差,便可事半而功倍。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读说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与策略

1.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读”

“读”在“听说读写”四项内容中地位较特殊,它既是其他项的并列项,又是奠基项,是“说”与“写”的基础。可以这样说,“读”得不够,就“写”不出,也“说”不好。“读”直接影响其他项的质量。为做好“说”等内容,要先做好“读”。“读”是砍柴之前的磨刀功,“读”的基础牢靠,其他三项的大厦方能建立起来,建得牢固。然而,在现实语文教学中,“读”做得远远不够。

温儒敏教授说:“没有阅读量,语文能力无论如何是提升不了的。高中语文课标率先提出‘整本书阅读,就因为现在的高中生基本上不去读完整的书,一切指向高考。”“现在的语文教学的确存在某些普遍性的问题,讲得‘死、刷题又太多、与考试挂钩太紧、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与自主性,甚至还有一上课就敲黑板、列考点的,这完全是应试教育。这种语文教学是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不利于人才培养的。”[2]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语文教学长久存在的问题:从学的层面讲,学生不爱阅读,阅读量不够,尚未养成阅读的习惯;从教的层面讲,教师更关注考试,没给学生留充足的阅读时间,没教给学生有用的读书方法,没能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而信息技术使书籍触手可及,使阅读资源的抵达和共享更高效、便捷,学生的阅读行为可以随时随地发生,阅读领域更广阔,阅读方式更多元。

此外,纸质阅读亦可通过信息技术减负提效。以整本书阅读为例,初中阶段有多部名著需学生整读、深读、精读,单凭课上的时间,学生难以完成如此浩大的阅读任务。只在课上阅读,也不符合编者的编排目的。因此,要把阅读延展到课外,利用学生的居家时间推进阅读。但整本书如《水浒传》《西游记》等,篇幅长,书页多,书本厚,学生背来背去,阅读变成了一项体力活。为了让学生轻松阅读,教师可对整本书阅读任务做单日量分解,每日将阅读内容拍下来,制作成包括阅读内容、阅读任务与阅读方法指导在内的单日读书单,发布到班级群里。学生完成阅读后,将对指定阅读内容的批注等阅读痕迹拍下来,上传打卡,教师随时登录线上平台,开展批阅,及时把握学生的阅读动态,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点对点发送提醒和建议。学生不用搬动书籍,节省了体力,缩减了时间成本,阅读心情变得愉悦起来。

单篇文本阅读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激趣增效。笔者在执教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时,确定了群文建构的总体思路后,在“先读为快”“穿越历史”“给杜甫换脸”等教学环节中都运用了信息技术。“先读为快”环节,笔者让学生课前录制个人诗词诵读视频,学生可朗读、可背诵、可演读、可吟唱。以“读”为主线,不限“读”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相关的语文能力。教师通过这一方式达成提前预读经典古诗的教学目标。“穿越历史”与“给杜甫换脸”两个环节都是为了消弭学生与古诗之间的距离而做的设计。教师播放有关安史之乱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穿越时空,沿时光隧道进入公元755年至763年那段兵连祸结的时期。掌握历史真相,再来解读作品,学生就会更加尊重历史,思维开阔但有缰绳在,不會天马行空。在“给杜甫换脸”环节中,教师运用头像换脸术,将杜甫的脸换成学生的脸,学生化身杜甫,以作者的身份代入文本阅读,大大拉近了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贴近人物而走向深刻通透。

在语文“读”的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实现了阅读渠道的多样化、阅读容量的扩容化、阅读方式的革新化、阅读关系的亲密化,减轻了学生的阅读负担,缩短了阅读的距离,充分关照阅读对象的阅读心情,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这些全新的变化,推动了课内外阅读活动的顺利、高效、可持续开展。

2. 运用信息技术助力“说”

本文的“说”指的是口语交际。“说”和“写”一样,都是以“听”“读”为积累基础的输出。不同于“写”的书面输出,“说”是口头渠道的输出,是“听”的反映,表达个人观点,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个人沟通、交流的水平与能力。在“听说读写”四项中,“说”的教学是最不充足的。虽然“说”一直与其他三项并列,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说”在语文课程中全无身影。近几年,初中语文教材开始对口语交际有所涉及,但因考试不做要求,“说”在教学中依旧缺位,语文教材有口语活动设计,而教师无实际口语交际教学。在生活中,有声的口头表达比无声的书面表达应用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真正、扎实地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是顺时而为、势在必行。

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信息技术助力下的“说”的能力培养。以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专题“少年正是读书时”中的口语交际训练为例,此单元的口语交际主题是关于阅读的深入思索与探讨,思考自己和他人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笔者采用“四步走”的方式展开教学(见表1)。

现代化新型信息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便捷地强化了口语表达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解决了教材、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使教学过程与教学成果都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使“说”更具有时效性、开放性、交互性,同时,密切勾连了“读”“写”以及“听”,落实了多维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读说教学深度融合关系的思考

以“互联网 +”、数字化、智能化为显著特征的信息技术,使教师摆脱了固化刻板、单向度的传统讲授教学方式,教师在占有更丰富的教学平台与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革新了教学方式,开辟了教学路径,提高了教学参与度,提升了教与学的效度。信息技术是支架,是桥梁,是方法,是手段,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生产力。但信息技术与语文读说教学的不断深入交汇,也引发了我们新的思考,比如,二者的关系如何厘清?信息技术的介入有没有分寸?信息技术渗透进语文学科的程度要不要限定?有没有可能找到一条有效的、恰切的、理性的、科学的融合路径?有没有对应的评价体系?过分倚重信息技术,会不会成为教学的另一种“固定模式”?

笔者認为,信息技术遇见语文,本质是技术遇见教育和教学。信息技术落实在语文读说教学中,彼此交互,相互解释,但二者都没有消弭,也没有转化为另外一方。信息技术作为辅助,不会成为语文;语文作为学科主体,是信息技术的承载对象,也不应被完全信息化。因此,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读说领域不是教学目的,把信息技术引至语文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其功能优势,助推、改善语文读说教学,促进语文正向发展,增强学生与母语的亲密关系。信息技术是课程设计的构成部分,但不是语文的本体组成部分,二者是需则即、不需则离的关系。深度融合亦有度,不能因为引进信息技术,而改变语文学科本身的质地与属性,即便信息技术也交付教学“产品”[3]。语文教学要始终重视语文要素,以充盈、丰实语文为要义。

在读说教学中,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适应语文课堂,而不是让语文课堂适应信息技术。语文读说教学是身躯,借助信息技术之力,振翅飞向令人憧憬的高空。教师只有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价值,使其助力初中语文读说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温儒敏.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J].语文学习,2022(5):4-10.

[3] 张悦.“语文教学”书页中的“现代信息技术”书签[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3(7):92-95.

(作者单位:1.福建省漳平第三中学;2.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实验学校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融合信息技术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