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勤
【摘 要】“三频共振”的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发展评价是以课程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创建课堂行为观察量表、设计过程性衍生融合任务、研制阶段性多元测评工具三种路径,建构“三频共振”的评价场域,形成课程评价新样态,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等进行多方位检验,学中有评,以评促学,赋予课程评价新内涵,从而有效达成课程学习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实现课程育人价值。
【关键词】三频共振 课堂观察量表 衍生融合任务 多元测评工具
教育评价是教育的指挥棒,是确保课程育人价值实现的关键一步,事关教育发展方向。随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发布,“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1]49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实际的课程评价,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定位偏差,课程核心素养引领不足。原有课程评价目标指向有偏差,无法满足新标准、新课程的要求。二是载体缺失,过程评价任务设计匮乏。原有课程评价比较重视知识、方法等显性要素的测评,缺少综合、完整的现实性任务。三是知行脱节,学生实际行为践履欠缺。纸笔测试是原有阶段性评价的主要形式,注重知识习得,忽略学生对正确价值观、规则等理解内化后的实际行为表达。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1]50为此,开展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发展评价的实践探究有现实意义。推行“三频共振”的素养发展评价,从关注学生知识习得的结果,走向关注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实现知、情、行的和谐统一,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
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形成课程评价新样态
“三频共振”的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发展评价是以课程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通过创建课堂行为观察量表、设计过程性衍生融合任务、研制阶段性多元测评工具三种路径,厘清核心素养与评价内容的相互关联,形成课程评价的新样态(见图1) 。
在素养发展评价过程中,“三频共振”评價通过聚焦问题、孕育孵化、统整要素、迭代设计等,解决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发展为何评、评什么、怎么评的问题,从而对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进行多方位检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实现课程育人价值。
二、以“三频共振”为场域,赋能课程评价新内涵
教师通过建构“三频共振”的场域,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赋予评价新内涵。
1. 频道一:课堂行为观察量表—观照核心素养起点
课堂学习行为观察量表应聚焦核心素养,设计系列指标,引领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指标作为‘导向标先于学习而呈现,有利于指引学生学习的发生、持续开展与不断优化,促使学习目标可视化”[2],从而激励学生不断改进与完善,促进素养发展。
(1)梳理要求与指标共通之处,常态化习得素养
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对于小学生而言,是相对抽象而理性的,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教师将这些素养要求简单灌输,学生难以理解、内化和习得。
梳理核心素养的要求和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共通之处,可以将理性抽象的素养要求,转化为可理解、可达成的三级三段式测评体系:一级指标对应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二级指标是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勾连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实际行为要求;三级指标是具体细化的若干个可观可感的表现性观测点。它们与课程核心素养中的部分要求高度一致,是课程核心素养真实落地的具体表现。
例如,“维护课堂秩序”既是核心素养“法治观念”目标,也是常规课堂要求。我们将“维护课堂秩序”的素养要求,细化为学生可理解、可达成的学习行为。对照一级指标“法治观念”核心素养要求,把相应的二级指标设定为“维护课堂秩序”,具体通过“提前进教室、发言先举手、别人说话不插嘴、不高声喊叫、不随意走动、不影响别人”等观测点,引导学生在日常课堂学习行为指标的引领下,常态化习得素养。评价的内容各有侧重,通过不同的角度、层面共同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促进素养的习得与发展。
(2)借助三份观察量表,开展课堂学习行为测评
教师将核心素养的高位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课堂学习行为,对学习态度、课堂纪律、行为表现要求用观察量表呈现,助力学生了解核心素养中相关内容的具体要求,并在实际课堂中理解、内化。
①“窗口式”自评:在现状写实中自我画像
“窗口式”自评,是将与课堂行为有共通之处的核心素养、评价指标梳理在表格中,描述不同环节的学习要求,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有清晰的目标引领。表格留出若干窗口,让学生根据相应指标评判个体学习行为的达成度,并在空白窗口中自主评价记录,通过自我评价、同伴协商评价等对照、观察、记录不同个体学习的真实状态。
通过“窗口式”评价,学生既感知、理解了课堂行为要求,又发现了行为问题,在同伴、教师的友情提醒下不断调整行为,在“窗口”中看到自己的成长历程,也在自我画像中看到努力的方向。
②“划记式”互评:在同伴交互中镜面诊断
“划记式”互评,是一种封闭式评价,是在表格中规定不同环节的学习行为,允许学生在量表所限制的范围内进行勾选或者标识。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行为观测点,以低段学生“健全人格”中的二级指标“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为例,具体的学习行为表现有眼睛尽量看发言人、别人没说完少插嘴、听的过程中有微笑点头等动作这些具体的观测点,并在“常常做到”“大部分做到”“基本做到”和“继续努力”中进行互评。
“划记式”互评以每月课堂学习为单位,采用同桌、小组互评的方式,给学习伙伴进行镜面诊断。学生互相诊断也是给自己照镜子,不仅明晰课堂中的具体要求,同时也了解素养发展中的自我表现与发展前景,在诊断、对比、修正中不断提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③“递进式”多元评:在进阶记录中螺旋上升
“递进式”多元评,是将核心素养相关指标转化成层层递进的学习行为,后一个层级的要求是前一个层级的进阶。以“健全人格”核心素养中的“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为例,教师根据素养指标要求,将学习行为表现划分为“收集整理”“分享交流”“吸收反思”三个层级,每个层级下面又有清晰的行为表达,分别是“根据理解梳理整合,根据任务收集资料”“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愿意主动与同学交流”“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吸收他人分享的内容”。如此,把素养目标分解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子目标。学生每完成一个子目标,就会在相应的评价中获得自信、鼓励与激励,教师以此慢慢引导学生螺旋上升,不断精进发展。
教师采用三种观察量表,着力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的现场状态,对学习行为进行动态的、多元的、可持续的评价,实现评价指标生活化、评价方式多样性、评价主体多元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共同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从而观照核心素养起点,在起点上求发展。
2. 频道二:过程性衍生融合任务—发掘核心素养增点
研发各种相互交叉、渗透的延伸任务,以一个具有驱动性的任务为起点,记录学生在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可以实现价值共生,并产生新的问题,实现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的动态剖析,动态监测学生的素养发展。
(1)架构逻辑关联,提升核心素养可观测度
“核心素养是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具有内在的不可观测性。要把内在的不可观测的核心素养加以科学地测评,就必须把核心素养转化为外在的可以观测的行为表现。”[3]因此,我们需要在核心素养和评价之间架构起一座可以联通的桥梁(见表1)。
表1在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学段目标、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质量描述和评价方式建议之间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把核心素养的内在品质转化成可以检测的行为表现,把抽象的核心素养落实在具体课程内容的评价方案中。
(2)研发衍生融合任务,进行动态习得发展检测
①手账式表达,让素养形成“可视化”
手账式表达,是指学生对知识、概念、事件等理解后,通过制作连环画、观课笔记、思维导图,或者用图片、树叶等作品来记录、表达和展示个人的理解和创意思维。通过绘制图表、写下关键词等形象、直观的表达,教师能发现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及其独特的创意表现,引导学生发现潜能,让素养形成变得可见、可感。
②情境化模拟,让素养习得“具身化”
情境化模拟,是指教师依据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评价的需要,通过微话剧表演、案例剖析、情境对话等具体、直观的活动,在评价手段的辅推下,帮助学生发现感知、互动体验、调整适应、强化践行,使素养自然内化(见表2)。
学生在勾连生活的情景中复现经验,身心自然投入,评价成为学生意识表达的具身体现,学生在持续强化过程中健全自我人格。
③议题式辨析,让素养发展“内生化”
议题式辨析,是指教师以新課标为依据,遵循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生活性与逻辑性相融、隐形性和操作性契合、典型性与适切性互通的原则,以学生生活为起点,将事件转化为议题,学生在议题辨析时融入相应评价,推动生命体内自我发展,形成价值认同。
例如,在开展六年级上册“权力违法必追责”的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感兴趣、关心的问题设定议题,学生根据过程性学习评价单主动参与议题的多向性辨析,在辨析中明晰议题观点,逼近事物真相,并探寻法院作出判决的法律依据。在议题辨析过程评价中,强化法治认知与法治理解,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生长与运用,帮助学生达到知行一致,促发学生核心素养,推动学生成长。
教师制订看得见、摸得着的评价指标,开展过程性衍生融合任务,切实让学生“浸入”现实性任务中,运用已有经验分析问题,寻找问题解决方法,从而发掘核心素养增点,实现素养习得与发展。
3. 频道三:阶段性多元测评工具—促发核心素养远点
阶段性测评不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记忆性测评,“学业质量评价既连接课程与教学,更连接学生的现在和未来……要让学业质量评价成为……‘学习体检和‘成长体验。”[4]研制小学道德与法治阶段性多元测评工具,通过评价让学生看到素养发展更远的前景和坐标,更应使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
(1)厘清关联之处,实现素养的精准测评
学生通过教材不同主题内容的学习,逐渐习得不同层次的核心素养。因此,阶段性测评工具研制的内容素材主要来自教材,工具结构要素紧扣核心素养,以水平目标为核心,通过多向细目表厘清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学业水平质量要求一一对应的逻辑关联,精准设定测评目标,解决阶段性测评“评什么”的问题。教师通过改革、创新考题的方式,把简单、机械的填空、判断、简答,转化为将识记、理解、运用融为一体的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综合题,以解决阶段性测评“怎么评”的问题。
例如,三年级下册阶段性测评卷中的题目。
以“探访古镇之旅”为情境,在“准备篇”“出行篇”“探访篇”“分享篇”中有机融合三年级下册学习内容。在“准备篇”中以“出行方式我选择”为驱动任务,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图中列举的交通工具里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 ),并联系课文内容学习判断爷爷小时候会选择的出行工具是( )。通过两种不同出行方式的对比,写下自己的感受。
此类开放性题目避免了学生的死记硬背,可以更好地检测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不同出行方式的对比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厘清核心素养要求与多元测评工具之间的关联之处,在核心素养要求的指引下,关联课程学习内容,可以清晰地检测学生阶段性学习后的素养发展状况,在情境中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2)研制多元测评工具,检验阶段性学习成效
核心素养导向的阶段性多元测评工具的设计,强调创设真实的情境、提供现实的驱动任务、描述两难的真实案例等,引导学生运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准备好充分的素养。
①主题测评,从单一走向丰富
主题测评是立足学科核心素养,从学业质量标准出发,将学科知识、能力的考核用大主题、大情境统领,在特定主题及相关情境中,學生参与游戏、活动,无痕完成多方位测评。主题测评方式活泼多样,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及学习规律。多元化评价内容的设置,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时事紧密联系,重视考查学生生活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②习题评估,从零散走向整体
习题评估是学生完成不同阶段学习的系列评价载体,构建开放的评价运作范式,探索合理、多样的评价方式,提升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将以往零散的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整合为相对聚焦的综合任务,让评价载体从单兵作战的“零散”走向有关联的“整体”。
③项目学评,从平面走向立体
项目学评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整个学评过程,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带着任务完成评价,以评促学,不断完善用已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也更为全面立体地呈现评价过程与结果。
例如,教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请到我的家乡来”时,教师统整两课时内容,将本课四个话题以家乡风光鉴赏会、家乡特产发布会、可爱“家”人推荐榜作为项目的驱动性任务,组织学生收集、整理家乡有关自然风光、特产物品、可敬可爱之人的资料,课堂上小组成员通过实物、照片、视频等展开汇报,并将评价落到微项目汇报全过程。
整个项目化学评过程以核心素养为轴心,不同评价路径结构要素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全面关注学习过程与成果展示,更好地促进课程核心素养的习得与发展。
综上所述,“三频共振”的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发展评价,让评价嵌入教学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通过梳理核心素养与课堂学习行为的共通之处,架构核心素养与过程评价方案的匹配之处,厘清核心素养与阶段性测评内容的关联之处,打通了核心素养与具体评价载体间的壁垒,为素养落地开凿了顺畅连贯的通道,以评促学,以评育人,实现学生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曾文婕.评估促进学习何以可行——论学习为本评估的符号媒介和社会媒介[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11):120-128.
[3] 韩震,万俊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203.
[4] 恽敏霞,何永红.引领区域教育发展的学业质量评价改革研究 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中小学学业质量评价研究[J].上海教育,2022(33):50.
(作者单位:浙江·嘉兴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