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高中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美育浸润行动研究

2024-04-22 12:00龚瑶陈琳
中国教师 2024年4期
关键词:跨学科美育美的

龚瑶?陈琳

【摘 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基本目标。作为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美育在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研究中具备独特价值和关键作用。教师通过整合学科美育资源、开发跨学科美育课程、迭代再造美育学习空间,可激发学生对于发现美、创造美的热情,提升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下复杂问题的审美意识与能力,进而达成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更高需求。

【关键词】素养提升 美育浸润行动

美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发展创造力与塑造独特个性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与《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對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作出全面统筹部署,为美育课程改革指明方向。文件中提到,要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美育价值与功能,强化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进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以真实情境为立足点,以国家课程为核心,融合创新校本课程,建设校本化美育课程体系是美育浸润行动的有效途径。

一、聚焦美育课程内涵的增值性建设

通过挖掘学科课程中的美育资源,开展多维融合的跨学科主题项目式学习,推动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从而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在通过跨学科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美育。跨学科美育有利于拓宽学科教师育人视野。教师面对真实情境,在学科教学的实践中寻求跨学科美育的锚点,促进学科教学与美育实践有机结合,围绕核心主题,整合课程资源,设定课程目标,制订阶段任务,引领学生在调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搭建跨学科知识网络的过程中以多维的视角将课本上平面化的文字通过艺术创作、舞台表演等方式再现,让知识立体丰满起来,在体验中增强对于经典文本的感悟,在创意中延续对美的理解,拓宽育人价值,最终在培育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与能力的同时反哺完善校本化美育课程体系。

1. 关注目标的外显与内隐

跨学科美育探索打破了单学科美育的限制,在培育学生审美素养的同时落实学科育人的核心素养。例如,立足于许多经典影片如今不再被中学生关注这一现实问题,我们围绕“如何让经典影片重新焕发活力”这一主题,以“美育”为核心,整合思想政治、历史、艺术等相关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要求,制订“致敬百年:经典影视创编”单元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让学生在感知和想象中体验经典艺术作品蕴含的人文内涵。

美育课堂的建设与目标设定围绕外显的“技能”与内隐的“素养”两方面展开,在“致敬百年:经典影视创编”的单元教学目标中既包括编写有思想有创意的微视频剧本、制作致敬百年主题微视频等外显的物化与技能成果,也暗含了提升艺术欣赏力、培养家国情怀、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坚定政治认同、提升文化自信等内隐的素养目标。

2. 注重内容的刚性与柔性

本教学单元是基于校园影像创作的跨学科主题式项目化活动课程。本单元的学习由四个阶段任务组成,涉及三个定向主题任务和一个开放主题任务,分别为选择并观赏经典影视作品,围绕“致敬百年”这一主题对经典影视作品进行剧本创编,拍摄并制作经典影视微视频,课内微视频展示与评价、反思与改进,如图1所示。

图1 “致敬百年:经典影视创编”单元任务设计

课程活动的设计以“美育”为核心,每项主题任务之间相对独立,但又为最终作品的呈现提供服务与学习支撑。学生在既定的课程框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求自己想要表达的二次创作形式,最终的作品呈现中有配音、预告片、场景还原、人物演绎等多种角度与样式。学生在实践性的学习任务中,深刻感悟近代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的深层力量,增强对于美的感知与创造,同时形成系统思维,不断深化所学知识技能,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培育创新素养,增强审美情趣,逐步从学习者转变为课程的共建者。

3. 聚焦实施的规则与灵动

“致敬百年:经典影视创编”课程单元整合了语文、思想政治、美术、音乐、通用技术等学科,特别强调既动脑又动手的实践,在驱动性问题的引领下,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创作的空间;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组建5~6人的学习团队,通过实践探究锻炼团队协作精神;在与他人的交流、展示、协作过程中理解与深化对美的认识,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同时,基于学生对学习的行为取向特征,教师提供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不同种类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创新、审美能力的培育,达成单元目标。

在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课堂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什么故事情节选择什么场景?同一个画面选择什么景别?同一个场景,用什么镜头语言表现?怎样使场景转化更流畅、更有蒙太奇效果?怎样的旁白和音乐与故事情节相吻合?人物的思想、情绪变化以及动作特征,用什么表情、眼神和对话表现?在这样反复磨合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慢慢得到提升。

4. 强化评价的主观与客观

美育的评价指标不应过分规则化,不存在任何规则让某个人根据它而必然地将一个东西认作是美的[1]。美育的成果不应该是同一个工厂模具里生产出来的同质化产品,应该赋予其独特性,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过程。以第二个阶段“剧本创编”任务为例,设计评价任务时,从客观的角度设计评价内容与方式,具体见表2。

转变美育评价方式,从静态的成果性、终结性评价转化为动态的过程性、增值性评价,关注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亲身经历、持续探究及情感体验。正如参与课程的学生所言:“你拍出来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你所经历的过程却是最美的。”课程评价虽然有客观的指标,但我们也不会轻易否定每一部作品在制作过程中为学生带来的美育价值。同时,学生在观赏作品的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也正是他们审美鉴赏素养的又一次提升与锻炼。

二、加强教育技术装备的效能性应用

技术赋能下,美育课程建设与实施有了更多的选择。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根据课程设置的内在需求,打造美育特色学习资源,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增强美育的延伸性,实现线上共享学习资源与线下个性化教学相结合的同时,立足学习空间的现状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建设结构化的跨学科美育学习资源库,实现跨学科美育的常态化。

1. 提升正式学习空间的“共情”能力

学习情境越真实,学习者越投入,距离教育目标的达成就越近。让学生成为学习空间布置的参与者,打造美育新环境,提升学生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在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同时,增强其对学习空间的认同,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空间获得“真实的体验”。在营造开放、共融的学习空间的同时,学生能够在选取、设计、讨论、布置优秀作品的过程中构建多样化的审美教学情境,加强师生与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提升学生学习的体验性、主动性,从而达成学习方式的变革,培育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审美素养与能力,凸显美育课程的延展性。

2. 拓展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跨学科美育课程

将真实的校园情境转化为优质的美育教学资源,开展因地制宜的美育课程。例如,聚焦“校园植物图鉴”这一主题,设置系列驱动性任务,引导学生在探寻、观察校园内各类植物的基础上,自主融合生物学、科学、艺术、影视等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如何通过显微摄影创作展现微观生物世界之美这一真实情境问题,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好奇与保护意识,最终呈现兼具艺术性与真实性的摄影作品集。学生可以在绘制校园植物图鉴的过程中,感受微观动态与宏观静态融合下的生命之美,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思维意识,落实社会责任,是一次从“知”到“行”的转变。

3. 变革学习空间中的美育学习方式

关注影视特色课程的需求,结合“致敬百年”的特殊主题,创设更多情境化的学习模块,为学生提供更具真实性的学习空间,如表3所示。例如,在制作“致敬百年:经典影视创编”微视频主题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共享学习空间(人文创意厅)的环境,营造真实场景,引导学生在赏析影片的过程中辩证思考,解决如何通过二次创作赋予经典影片新时代活力这一真实情境下的议题,丰富美育的内容与形式,转变学习方式,最终呈现具有时代性、故事性的微视频作品。学生从观看者转变为創作者,在实践中赓续红色基因,提升审美情趣,落实创新能力。

指向高中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美育浸润课程实践探索基于五育融合的教育时代背景,在重塑审美内涵认知、价值共识的基础上,发挥学科美育共同体同频共振的作用,推动“大美育”共同体的建设,最终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西方哲学史[M].邓晓芒,匡宏,等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330.

(作者单位:1. 上海市中原中学;2. 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胡玉敏

猜你喜欢
跨学科美育美的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