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乡村中小学“1+4”美育帮扶机制的建构与实施

2024-04-22 12:00刘春燕
中国教师 2024年4期

刘春燕

【摘 要】《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明确了美育浸润行动,在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强调了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教师美育素养、学校美育氛围与美育工作机制。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自2021年参与了“山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齐鲁师范学院对利津县中小学美育提供了持续性的定向精准帮扶,构建了高校与中小学“1+4”美育帮扶机制,推进中小学美育优质均衡发展。

【关键词】美育浸润行动 学校美育 帮扶机制 区域实践

教育部于2023年12月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乡村美育提质发展行动”中明确指出,要建立高校与中小学、城乡学校之间“手拉手”相互学习交流和帮扶机制。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扶机制,引导高校师生强化服务社会意识,支持高校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支持社会力量开展美育公益项目。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一些高校探索与乡村中小学合作,通过美育课程、师资培训和艺术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美育帮扶。本文以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的实践为例,探究高校与乡村中小学美育帮扶机制的建构与实施。

一、乡村中小学美育浸润的现状审视

《通知》明确指出,到2027年,美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展示机制基本建立,跨学科优质美育资源体系初步建成,面向师范类专业学生开设美育课程实现全覆盖,艺术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全面开展,建设一批学校美育名师工作室,培育一批国家级示范性学生艺术团,涌现一批美育特色鲜明的示范区示范校。再用三到五年时间,优质均衡的美育更加普及,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普遍提高,教师美育素养显著提升,学校美育氛围更加浓厚,学校美育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成效明显增强。审视当下,在中小学美育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美育课程延伸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1. 美育课程延伸不足

当前,我国乡村中小学的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其他美育课程相对匮乏。其他学科蕴含的美育价值与功能挖掘不够,未能构建音乐、美术、舞蹈与其他学科协同推进的美育课程体系。课程整体设置僵化,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有效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美育课程延伸不足的问题,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整体质量。美育如何融入课程,浸润在教育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美育如何融入学生的生活,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作用,提升美育的育人实效,都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师资力量薄弱

美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美育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乡村中小学的美育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且部分教师缺乏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经验,缺乏创新和变革的勇气与思维,存在教学方式陈旧、观念落后、理念固化的问题,未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全面成长。

3. 資源分配不均

美育的实施需要相应的资源配置与设施支持。然而目前乡村中小学的美育资源配置相对不足,缺少专门的艺术教室、教具和器材等,制约了美育开展的效果。在一些地区,由于资金、设施和其他资源的限制,学校很难提供高质量的美育课程。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美育资源配置存在差异,导致了美育发展不平衡。

二、构建高校与乡村中小学“1+4”美育帮扶机制

高校与乡村中小学“1+4”美育帮扶机制是指1个核心,即以美育浸润行动为美育帮扶的原点;4项帮扶行动,即美育课程优化行动、美育师资培训行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行动、美育资源共享行动(见图1)。

1. 1个核心:以美育浸润行动为美育帮扶的原点

以美育浸润行动为美育帮扶的原点,是指以美育浸润学生、教师和学校,构建一个充满美育氛围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推动学校的整体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教师将不断提升美育素养和教学水平;学校将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与中小学的美育帮扶要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取得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育人成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与乡村中小学之间的美育帮扶不仅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可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优化教育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帮扶过程中,高校与乡村中小学密切合作,在了解中小学美育现状的基础上制订合理方案,建立有效的帮扶机制,明确双方职责和权益。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自2021年参与了“山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齐鲁师范学院对利津县中小学美育提供了持续性的定向精准帮扶。为了避免只重点帮扶两三所乡村学校,齐鲁师范学院和利津县探索建立了多元的帮扶模式,包括长期与短期帮扶、全面与局部帮扶等,比如,在合唱课程建构方面,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了长期合作,从教师和学生合唱团的曲目选择、训练指导等方面开展长期的培训与指导;在教师能力提升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在教学基本功、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开展了面向全体美育教师的培训。

2. 4项帮扶行动:美育帮扶的实践进路

(1)美育课程优化行动

近年来,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强调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并要求学校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根据地处黄河口湿地这一优势,开设了“黄河岸边是家乡”“黄河陶艺”等特色课程,学生走出课堂用笔画描绘了黄河奔腾、芦花飞雪,描绘了湿地生态系统,用取之不尽的“黄河泥”捏出了黄河童趣、乡土人情,捏出了波澜壮阔的黄河文化与一代又一代人播撒希望、收获成功的漫长历程。美育课程的优化,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创新化、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体验,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体会美、创造美的能力。

(2)美育师资培训行动

教师是美育的主导者,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美育的质量。在高校与乡村中小学的美育帮扶中,高校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对乡村中小学美育教师的培训和指导,为美育教师赋能。齐鲁师范学院开设了钢琴即兴伴奏、合唱指挥、集体舞蹈编导、民族器乐认知与传承等课程,得到一致好评,还让参训教师沉浸式体验高仿真乐团排练演出场景、传统乐器的认知模拟演奏等,开阔了参训教师的视野。

(3)校园文化建设提升行动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具有重要的美育功能。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有助于让校园文化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塑造精神环境、促进个人成长,而且能有效提升教育质量。一是利用教室、走廊、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创作主题墙绘、校歌、课间音乐等,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二是可以组织文化节活动,展示校园文化特色和学生才艺,包括音乐、电影、戏剧、舞蹈、摄影等各种主题,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三是高校通过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将高雅艺术融入中小学校园生活,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茁壮成长。例如,高校与乡村中小学共同举办音乐会与画展等,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让更多学生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

(4)美育资源共享行动

高校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基地,拥有丰富的美育资源,可以为乡村中小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弥补中小学美育资源的不足。例如,高校的艺术教师拥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派遣高校艺术教师到中小学进行授课或开展讲座,可以有效提升中小学的美育水平。高校的图书馆、艺术系和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作为教学素材,而且可以为中小学举办艺术展览提供支持。高校经常举办各类艺术活动,如音乐会、画展、戏剧表演等,乡村中小学可以参与其中,或在高校的支持下举办自己的艺术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建立美育资源平台,将部分美育资源共享给乡村中小学,为乡村中小学美育提供有力支持,从而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下,使得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优质的美育资源,弥补不同区域和学校之间的差距。

三、构建高校与乡村中小学美育帮扶评价体系

高校与乡村中小学美育帮扶机制的构建旨在促进美育的均衡发展,提高中小学美育水平。实践中,我们探索从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结果运用四个方面(见图2),构建高校与乡村中小学美育帮扶评价体系。

1. 评价原则

美育帮扶评价体系旨在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高校与乡村中小学美育帮扶机制研究的实施效果,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美育帮扶工作的持续发展,提高中小学美育水平,促进中小学美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价应遵循科学性、公平性、操作性、持续性的原则。评价指标和方法的科学合理,能够客观反映帮扶机制的实际效果;评价过程要公平公正,避免主观因素和人为干扰;评价体系要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和实施;评价结果要定期反馈,并根据反馈进行改进和调整,保证帮扶机制的持续完善。

2. 评价内容

高校与乡村中小学美育帮扶机制评价体系包括帮扶实施、资源利用、成果转化三个方面的内容。从帮扶工作实施方面,评价高校与乡村中小学美育帮扶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如帮扶计划、实施过程和帮扶效果等;从资源利用方面,评价高校与乡村中小学在美育帮扶过程中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投入和使用情况;从成果转化方面,评价高校与乡村中小学美育幫扶工作取得的成果,包括研究成果、实践成果和社会效益等。

3. 评价方式

相关部门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专家评审、对比分析等多种评价方式,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对高校与乡村中小学的美育帮扶工作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实施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向参与美育帮扶工作的教师、学生等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帮扶工作的看法和评价;邀请美育领域的专家对高校与中小学的美育帮扶工作进行评审,提出意见和建议;对高校与乡村中小学美育帮扶工作前后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帮扶工作的实施效果。

4. 评价结果运用

相关部门根据评价方案进行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对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初步评估报告;组织专家对初步评价报告进行评审,提出反馈意见;撰写正式的评价报告,总结帮扶工作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针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组织相关的培训和研讨活动,提升中小学美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在不断的提高[1]。美育浸润背景下的高校与乡村中小学美育帮扶机制构建,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可以弥补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补齐学校美育的短板,对促进美育优质均衡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健全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稳.当代高校美育现状以及新出路的探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3):122-124.

(作者系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中心学校教师,利津县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音乐教研员,东营市音乐学科带头人)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