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流金,琉璃厂的百年传奇

2024-04-21 02:43李雪如
美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琉璃厂照相馆首都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原创剧目《今昔照相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第二届酒旗戏鼓天桥市开放日期间精彩上演。这部剧通过沉浸式的戏剧场景,为观众完美展现了老北京市井生活的独特韵味。

《今昔照相馆》的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北京的琉璃厂街道,这里充满了老北京人文气息,发生过许多奇闻轶事。

一天,琉璃厂街道的今昔照相馆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吴妈。吴妈带来了一件珍贵的青花瓷瓶,想请照相馆老板帮忙保管这件价值连城的宝贝。没想到,这个消息却被正在照相馆拍照的富家大小姐Miss绮听到了——她正想替父亲寻找一件古董。然而人人都清楚,她的父亲正在为洋人做事,古董青花瓷瓶一旦落入他们的手中,就免不了流失海外的命运。正当照相馆老板一筹莫展之际,来洗照片的大学教授徐任东为大家解了围……

《今昔照相馆》以一件险些流落海外的国宝青花瓷瓶为线索,展现了民国时期琉璃厂街道的众生百态,表达了保护国宝、传承中华文明的深远意义。

為了让观众有更好的沉浸式体验,戏剧创作团队在区域设计方面也用尽了心思,他们巧妙地将琉璃厂街道布置在观众席中,各种各样的曲艺杂耍表演穿插在整个公共空间内。茶馆里的店小二、街头巷尾的小商贩、身怀绝技的卖艺人……他们身着民国时期的服饰,言谈举止间充满了京腔、京味儿,将观众瞬间带回到那个包罗万象的喧闹街头,让观众沉浸式体验老北京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老北京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观众沉浸在充满历史感的氛围中,流连忘返,难以自拔。此外,剧目的配乐还采用了民间传统乐器,再现了浓郁的京腔、京味儿和京韵,全方位还原了百年前老北京的生活场景。

《今昔照相馆》的编排与创作主要依托于学校“博物馆大剧院”艺术人文跨学科融合课程中“一人一城一北京”的单元主题内容,该课程通过走访、参观、讲座、工作坊等多元化形式,整合了丰富的校内外艺术资源,帮助学生开拓了艺术视野。

在课堂交流中,授课教师讲道:“老北京的一砖一瓦、一椽一木,都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早已融入人们日常的生活中,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传承下来,铸就了这座城市的精神。”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突破了书本知识的局限,走进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探访老北京胡同、采访文化名人、参与城市漫游声音剧场……他们通过观看展览和剧目,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在形式多样的艺术体验中,学生逐步加深了对城市的历史、发展和未来的理解,并初步构思出《今昔照相馆》的剧本大纲。在参与《今昔照相馆》沉浸式戏剧演出过程中,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了戏剧情境中时间、空间、人物等要素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主题课程的深度学习和剧目创作与表演的实践,在团队合作中完成戏剧人物的塑造,体验了戏剧之美,培养了人文情怀。

在戏剧创排过程中,小演员们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整场表演中的台词、背景、音乐,无一不包含着老北京的历史文化元素。非传统的舞台布景设计和近距离互动的表演方式,让演员与观众近在咫尺,令观众沉浸其中,体验更加生动、真实。”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校长陈国荣在参与本次沉浸式展演活动后表示,在剧目创作前期,师生以圆桌论坛、主题访谈、参观博物馆等多元方式对“一人一城一北京”这一主题展开深度的交流与讨论,这是校园戏剧课程的一种创新形式。由学校艺术审美教育中心精心打造的“博物馆大剧院”课程,以追求卓越为目标,使教师们致力于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活动以及设计评价方式,充分展现出学校先进的创新教育模式,助力学生“五育”并举,融合发展。

《今昔照相馆》的大胆尝试和创新,为学校戏剧创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未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的师生将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深刻感悟经典、传承文化、体验融合、开拓创新,为戏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主创人员Q&A

黄 静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艺术审美中心主任

Q:剧目创排的契机和初衷是什么?学生在此过程中有哪些特别的经历?

A:《今昔照相馆》这部剧是学校“博物館大剧院”课程中“一人一城一北京”这一主题单元的艺术创作与实践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学校以大概念为引领,进行戏剧创作的课程特色。“一人一城一北京”主题单元涉及美术、戏剧、历史、语文四个学科,通过九场专家访谈、一次首都博物馆参观、一次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参观、一次北京中轴线实地考察、一次学生与专家学者的圆桌论坛,最终呈现这部以老北京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戏剧作品。可以说,《今昔照相馆》这部作品沉浸式的表演方式源于它沉浸式的孕育与创作方式。我们通过系列课程的实践使老北京的城市样貌与文化内涵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渐清晰、活化。所以,观众在《今昔照相馆》中看到的不仅是北京琉璃厂街道的一个小小的空间,而且是一座城池的气息、生活、脉动与历史。

李雪如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戏剧负责教师、制作人

Q:如何将学校戏剧美育的特色与剧院平台的艺术教育进行深度联动?

A: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作为北京中轴线上的文化艺术综合体,每年以艺术演出、活动、空间运营等形式为青少年搭建艺术普及与教育融合的展示平台。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是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的校外美育实践基地,双方在多年默契合作的基础上,逐步梳理了艺术教育的全新合作模式和实践方法,最终提出了以馆校合作模式带动区域美育教育的有效路径。学校自创剧目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公共空间开展一系列有规划的艺术展示,使校园文化传播突破学校平台,让学生的艺术成果以更加多元的形式呈现。

陈 坤

导演

Q:如何看待戏剧中的沉浸式表演?

A:从演员的角度来看,进行与观众近距离的表演是充满挑战的。演员需要用极强的信念感使观演关系达到平衡,这样才能够更加准确地将演员的情感及内心世界呈现给观众。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近距离地表演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观众更容易与演员建立情感上的联系,感受到剧中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能够加深观众对剧情的理解。演员与观众的巧妙配合,能推动整个戏剧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了戏剧表演的张力,从而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黄钦姊

舞美设计

Q:如何运用多维度的艺术表达呈现沉浸式的戏剧故事?

A:《今昔照相馆》的舞美设计主要围绕两个思路展开。一是充分展现故事本身的历史背景。这部剧的舞美设计在尽量还原一百年前老北京风情的基础上,也融合了当下流行的南洋风格元素,让舞台充满历史感的同时,也洋溢着一种浪漫的复古情怀(南洋风格在色调和质感上与这个故事的内核是相契合的)。二是要服务于沉浸式的表演模式。设计尽量简单、真实,给演员留出更多可发挥、可调度的空间,让演员更好地融入其中,也能让观众更好地沉浸其中,感受那个时代热闹的烟火气息。

郭静璇

参演学生

Q:本次演出有哪些收获?

A:参与《今昔照相馆》的表演,让我感受到了沉浸式戏剧的独特魅力。置身于舞台上精心布置的琉璃厂街道,我仿佛真的穿越到了民国时期的老北京。老匾额上的字迹、店铺幌子的色彩、商贩的叫卖声……这些生动的细节都让我感受到了老北京独特的人文气息。与观众的近距离互动,让我变得自信和勇敢。观众的眼神、微笑和掌声都成为我表演的动力和灵感的来源。我们与观众共同创造了一个真实而又梦幻的戏剧空间,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很快融入角色中,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与观众交流的机会。

猜你喜欢
琉璃厂照相馆首都师范大学
奇趣照相馆
琉璃厂的传说
首都师范大学
清代北京艺术品市场的探索与演进
印象·琉璃厂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A LONG LENS
琉璃厂重生记
黑白照相馆逆袭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