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虎 苏春景 王长征
(山东淄博德志学校,山东淄博 256403)
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教育越来越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效而精准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依法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是历史和社会赋予专门教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职能。在专门教育发展和探索的进程中,校本课程建设问题备受关注。作为一项理论和实践都需要赋能和发力的工程,山东淄博德志学校(以下简称“德志学校”)历经三年的“专门教育数字化课程”研发过程,带来的思考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在开展专门教育过程中,专门学校在教学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地开设有关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课程,尤其要设置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矫正课程。①宋英辉、钱文鑫:《我国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机制研究——以专门教育为核心抓手》,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6 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针对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对专门学校学生系统深入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科学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分清是非,明确基本的行为底线纠正心理和行为偏差”。多年来,专门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艺术体育教育、科学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学校或职业学校同频接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常态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作为体现学生针对性的矫正性课程,在发展和成长中,需要“破题”的地方很多,形势和任务对矫正性课程赋予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中国教育学会工读教育分会近年来致力组织专门学校校本课程的调研和推介,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和现场会,2023年11月20日在广州举办的年会上还组织了校本课程的展览。
总体来看,多所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课程建设已经明显滞后,发展也不平衡,真正的教材体系没有形成也是不争的事实,课程建设严重缺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大多数专门学校对课程建设重视不够,没有学校的课程总体规划和实施办法,校本课程开设存在着随意性的特点。面对学困生,缺乏有效教学对策,缺乏整体的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呈现出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在教育矫治方面,德育和法治教育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与现实需求有着较大差距;专门学校的养成教育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准确的设计及科学的实施,严重不良行为的教育矫治方法针对性不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矫治的系列性和专业性不足,专门学校法治教育缺乏权威的统一教材,教师专业性不够,教育方法单一。①王春生:“首届专门教育公益论坛”发言材料,山东理工大学国际学术会议中心,2023 年10 月27 日。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给出两个明确的信号。一是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为难度较大,标准比较高,所以仍然是“各自为政”,“零打碎敲”,没有权威性、严肃性、科学性和整体性的支撑,目前还没有可供全国使用的高质量教材。二是课程建设的任务十分迫切,有了完善的教材体系,才可能有完善的教学机制,最终才可能全面有效地提升教学教育质量,所以课程建设成为专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
德志学校尽管有着十三年运作专门学校的经历,也获得了诸多的心得体会,但是,矫正课程开发和运用这一“瓶颈”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德志学校也曾面临上述的难题和困惑,老师不会教,学生不愿学,教学机制相对混乱。说来说去,归因十分明确,就是缺乏课程教材。正如,盖楼房需要图纸,没有图纸谈何高楼万丈。课程教材就是学校的“图纸”,当没有“图纸”时,教学质量也一定会大打折扣。为了这张“图纸”,德志学校用了三年的时间打磨出了属于自己的课程体系,同时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将课程体系融合起来,打造了信息化的专门平台的。
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已成为我国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2023年5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重点任务“专业支撑与数字赋能行动”中提出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学质量提升,要求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助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②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通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23-05-2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306/t20230601_1062380.html在万物互联的今天,专门教育更要体现开放性、包容性和专业性,在传统教育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借助数字化手段,使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高度结合起来,做到老师善教会教,学生想学能学,家长必学可学。专门教育的课程建设走数字之路的需要和呼声,让德志学校做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选项。
这次研发的“专门教育数字化课程”分两个系统,一个是自主研发的课程体系,即“课程”,一个系统是自主数字化教学管理系统,即“数字化”,是技术支持平台。两个系统的融合产生强大的聚变反应,大系统、多用途、可视化、智能化的功能基本显现出来,作为传统教育模式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借助数字技术,在课程内容输出形式、课堂教学方式、评估考核机制等新的模式改革上配合一套智能排课、备课、监督、评估、教学的系统,实现了学生、老师、家长三端的教育、评估、反馈、教案、课堂、课后、亲子、家校互通有无。如图1所示。
图1 “专门教育数字化课程”的基本逻辑
从专门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生理和教育转化、矫正规律,量身定制,科学施教。整个体系五百节课程,其中矫正课程300节,通识课程200节,采用微课形式,每节课十分钟左右,讲义在1300字到1500字,同时,配以教学大纲、教案、辅助教育视频、练习题与自助排课系统、管理考核和家长监控“共学”系统相对接。课程体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全部课程为原创,由专家和老师团队授课,现场录制。教师即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备课,选择数字“讲授”或现场讲授。如图2所示。
1. “三方”共享模块。所有学生根据入学时间、评估情况、问题类型、严重级别等每天按照计划进行团体性和个体性相结合自动化排课,让每一个学生按自己教育方案计划上课,节省场地和师资的同时,在学生每一节课上完都将相应的课堂评估和课程内容以微课堂的形式推送到家长的手机,让家长同步学习。系统会提前排完课后,待教务主任审核完成,会第一时间将对应课程内容和教案推送给老师提前备课。如图3所示。
图3 “专门教育数字化课程”的“三方”共享模块
2. 自动排课程模块。课程借助数字化工具自动排课,根据学生评估结果因材施教地定制课程计划,自动组合同时间、同类型、同阶段学生一起上课,节省师资,教学有序进行。老师该上什么课,学生该学什么内容,在哪个教室上课,屏幕上一目了然。
3. 自助学习模块。“闭环式”管理环境下,使用电脑终端系统,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通过台式或平板电脑,预习复习功课,完成作业,还能根据自动生成的试卷模拟考试。学生还可观看电影和进行娱乐活动、课外阅读,涉猎更广的教育空间。
4. “点评”模块。课堂上完后,老师一对一点评同步分享给学生家长,家长线上同步学习或观看课件视频,家长与老师互动,沟通探讨解决问题,家校协同,配合密切。课堂情况系统会随机抓拍,发至家长手机,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和表现情况,并对老师作出评价。同时系统还提醒约束家长同步学习,并根据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累计学分,作为对学生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相互督促,协作共赢。
5. 教育效果测评模块。系统有100多个测评量表及归因参考,这个软件相互支持、相互融合,从心理测量、学习成绩、日常表现 、习艺劳动、关系相处、奖励惩处等方面完成多层面的测评。每个阶段和单元课程完成都会有自动测评,自动生成分数,老师根据掌握的情况按要求,将平常的考核和测量参数,录入系统,学生也有自测项目,结果也录入系统。系统会将所有的资料和参数,汇入“成长记录袋”(电子档案),这些测评的分值和相关记录,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行评估。
6. 绩效考核模块。管理和教学实现计量化和标准化,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考核上比较粗放,准确度也欠缺。以数字化课程为主打的教学模式改革,将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都置于系统之中,动态分析,全程留痕,综合性评比,甚至本人的讲课过程和课件都随时可查,系统综合评分,与平常考核结合,更准确更合理地计量绩效和成果。
1. 教育路径高度可视化。从入学评估、教学计划、课堂实况、阶段考核、家校协同、毕业指导、专家督导等全程信息化,实景教学、虚拟教学、全程可视,有据可查,按账号登录手机电脑,根据权限,实现人机交互。
2. 课程内容体系真正落地。课程内容特别是矫正课程内容凌乱、随意性强、没有大纲,不成体系的问题,通过数字化课程得到了真正地落实,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
3. 搭建了教师的培训平台。丰满的内容体系在提高老师的培训效率和降低教育实践成本的同时,让老师不迷惘,教学相长,寓教于乐,融学于趣,化教于心。解决了老师不知道上什么课,怎么上课的问题。专门学校的老师身兼多种职责,既传授知识,又参与管理,既要做个别教育,还要防止出现人为安全事故。这就要求老师们是“杂家”,又应该掌握“杂学”。数字化课程系统包含的业务培训知识库、业务技能测试系统和一系列课程示范视频等,让老师实现随时随地学习,线上交流讨论。系统还会对老师的学习情况和成绩进行自动评价和考核,从而开辟了老师新的学习阵地。
4. “一人一策”基本实现。无论是对于矫治教育还是转化教育,由于学生入学时间不同、问题类别不同、恶习轻重程度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家庭环境不同等,所以务必要实现个性化教育矫正的因材施教策略,才能尽最大的可能性对学生进行精准矫正,保障触达每一位学生。传统模式中需要做大量的测算和安排,而且执行起来很难协调匹配,容易造成混乱,使教育过程支离破碎。专门教育数字化课程恰恰切中了这一“痛点”,通过“算法”,精准地对学生应学该学必学的课程列出清单,通过不同的考核测评结果,有序地指导老师施教和学生学习。如图4所示。
图4 “专门教育数字化课程”中“一人一策”策略的实现
教育乃立国之本,兴国之基,而教材又是基础教育之基础,是国民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最基本载体和最直接体现。①张学鹏、周美云:《改革开放四十年教材建设的回顾、成就与问题》,载《教学与管理》,2018 年第33 期。专门教育的课程建设特别是矫正课程的建设,突出“专门”二字的意义,多年来没有全国统一的大纲,也没有鲜有统一编纂的专业性课程教材。德志学校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课程建设开发中的不足和“短板”,也认识到课程教材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带来的重重压力和艰巨性。
专门教育是一个小众学科,可学习借鉴的成果和模本并不多。虽说多年来,专门学校在课程研发方面做了诸多的工作,也产出一些好的作品,但是也只是在“体内循环”,“自产自销”,课程体系在较低的层次上运行。将“外援”与“内援”,校外与校内的人力资源整合调动运用起来,德志学校最先启动的是“人才工程”。参与课程开发的有大学老师、研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政法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中小学教师、专门学校教师等40余人,其中大学教授、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有教育行业的知名专家、有关部委聘请的授课专家、央视《法律课堂》主持人、全国优秀律师、警官、法官、检察官、精品课和优质课讲授获奖者,在心理咨询和文化传播深耕多年有丰富经验的一线工作者。这支队伍上接“云端”,下接地气,既体现了课程的学术性和先进性,又能深入到一线课堂,拿出“真材实料”,既能现身说法亲自授课,又能设计出讲义和课件。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让最会讲课的人讲课,让最好的老师登台,这是数字化课程研发中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专门教育数字化课程”是以课题形式启动的。德志学校认识到,没有调研成果做铺垫,没有理论成果的智力支撑,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就没有保证。以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鲁东大学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研究院院长苏春景,中南大学教授唐海波博士,知名网瘾戒断和家庭教育专家郭铁军,山东省法学会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王长征、湖南省汨罗市人民政府原督学邓庭保为核心成员,所有课程开发人员参与的课题组,课题研究启动后,课程研发与“课程课题”并行,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使课程研发扎实而理性地推进。课题组先后就课程的设计理念、大纲框架、学生的受教特点、内容分类、教案撰写、讲授技巧等,进行不同形式和规模的研讨活动。德志学校还协办了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司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创办了“专门学校公益论坛”并举办研讨会,通过研讨成果助推课程开发。课题组提出了“三段式”阶梯形发展的思路,用三年的时间打造课程体系的“基础工程”,然后在“提升工程”和“精品工程”方面持续发力,目前所完成的只是“基础工程”,但广阔的前景和后劲值得期待。
课程体系内容是研发中的难点、更是重点。课程如何分类、逻辑关系如何处理、讲什么、如何讲,从起初的无所适从,一头雾水,到现在的分门别类,井井有条,与科学的定位是分不开的。
首先,是三个必须坚持的原则。一是守正原则,所谓“守正”,就是课程要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习近平的教育思想、党和人民对未成年人的关爱,渗入到教材课程,让红色文化基因伴随整个的教育过程。二是法治原则,课程研发不仅仅是合法合规,更重要的是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与学生关系紧密的法律融合到课程体系中去,让学生增强法治意识和守法习惯。三是“对症”原则,专门学校的学生不是普通学校的学生,更不是未成年罪犯,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问题学生。在课程设计上,不能“太软”,又不能“太硬”,将课程分解为通识普遍课程,不良行为的转化课程、严重不良行为矫正课程三个梯度,建立三个课程存储库,系统或老师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排发课程,进一步做到针对性和精准度,便课程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其次,是三个必须奠定的基础。一是建立在把普通学校的课程教材研究深入的基础上。绝大多数学生来自普通学校,所不同的只是他们具有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习惯,除此其他的教育属性和普通学生都是一样的。将普通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全面系统地研读和分析,做好知识的衔接,同时,通过这些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建立在这些教材的基础上,再进行课程的研发。二是建立在把专门学校的相关课程教材借鉴好的基础上。向同行学习,征集同行们的研究成果和已经投入使用的校本课程,博采众长,这些包含同行心血和精神能量的作品,都值得很好地学习参考。三是建立在把教学实验做实的基础上。边研究,边评估,边出笼课程,边投入试讲,边修改完善,征求老师、学生、家长、专家的意见,将课程做得精细、优质。
再次,是课程体系的分类架构和内容要从实际出发。德志学校的课程体系最终确定为道德与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红色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生命教育六大板块,同时,还附有女生的专属课程。这些课程自成体系而又相互支持,基本涵盖了专门教育的应知应学内容。在课程设计上,充分考虑12周岁到18周岁年龄段的特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讲实话,把道理讲清楚。特别是课程内容体系体现“以点带面”特点,如道德与法治教育重点是以案释法,以身边最熟悉的事件,切入需要讨论的道德话题;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点”切入主题,以普及心理知识和辅导为主;红色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以红色人物、事件、地名、名词等,以传统名人、名言、典故、诗词等为话题展开讨论;习惯养成教育、生命教育结合生活和学习中的最容易出现行为偏差和不良习惯,摆事实讲道理。女生专属课程主要针对女性心理和生理特点,以保护的角度展开讲授。每一堂课自成体系,一次一个知识点,一次讲明一个道理,看似“碎片化”,实质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德志学校还将课程内容体系中精心选出66堂课,将讲稿以《开卷有益---启迪人生的66堂微课》为名结集出版,供学生阅读,线上线下课堂知识融会贯通,多重覆盖,使教育效果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
三年的开发研究实践,德志学校初战告捷,华丽转身。2023年11月20日,中国教育学会工读教育分会在广州举办的年会上,淄博德志学校校长曹虎在大会发言中,介绍了“专门教育数字化课程”体系,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国教育学会工读教育分会还专门为此颁发证书称“效果显著,受到参会代表的一致好评”。“专门教育数字化课程”第一次亮相全国,便收获了信心和底气,展现出良好的示范效应。
在逐步植入教学和教育的过程中,作为一项创新,数字化课程受到师生的欢迎。山东省的淄博德志学校、湖南省的岳阳春雷学校、君山善一学校、资兴德志未来学校四所学校先后进行的试点和推广。近两千名学生和300多名老师的反馈表明,数字化课程师生、家长喜闻乐见,解放了师资,教学安排更加合理,有助教学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学生参与性强,主动性高,表示出较大的兴趣,心中有数,对学习更加有信心。作为家长方面也给出了通过人机交互,对学校工作越来越放心、从中获得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与学校的配合度越来越高的评价。该系统可以自动记录班级数据、心理辅导教师数据和教学数据,真正实现了全过程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管理的难度,提升了教育矫正的效果。表1至表3展示了以山东淄博德志学校为例,在2023年6月到2023年12月期间自动记录的数据,覆盖率都达到96%以上。
表1 山东淄博德志学校班级记录数据汇总
表2 山东淄博德志学校心理教师辅导记录
表3 山东淄博德志学校教学数据汇总
许多到校参观视察的领导和专家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大伟参观淄博德志学校,在观摩课程教学后,欣然提笔写下了:“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像老师对待学生一样,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激励全体德志人再接再厉,继续发扬追求卓越的精神,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专门教育新的篇章。中国教育学会工读教育分会理事长王春生观摩本课程教学后,对课程的数学化改革成效表示高度赞同,称“淄博德志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指出:数字化是引领教育未来的动力引擎,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谋求教育新发展。他还强调,以教育数字化为引领,重塑教育教学新生态。德志学校所作出的尝试,只是开启专门教育数字化建设的序幕,得“数字”者得天下。任重道远,未来可期。在继续探索和研发的道路上,德志学校的思路是:着力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的支持,不断提升数字化课程档次,着力推动上升为国家或省部级科研课题,融合更优质更多的人力和智力资源介入,扩大课程体系的容量,丰富教育形式,以专业化的课程和海量的教育资讯,匹配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使数字化课程更具网络化、多媒体化,使数字化课程的交互性、开放性、生成性、情境性、社会性、兼容性进一步发扬光大。德志学校也希望以现有成果与专门教育同仁共享,更希望更多力量献计献策,共同为专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