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秀 吕梁学院
清代的康基田作为一名以治水安邦闻世的“官员诗人”,在其有限的诗歌创作中,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彰显强化“水”的意象,给“水”赋予人的思想感情,使其变得更加形象,更有艺术感染力,蕴涵着象征羁绊、寄寓离愁、惜时伤逝、为善不争、闲适恬淡,以及抒发壮志豪情等独特的审美价值。
关于诗歌,人们常常提到“意象”一词,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意象的象征性、暗示性作用之于诗歌不可或缺。我们发现,中国诗歌历来注重运用“水”的意象,来表达复杂多变的情感。水,作为一种自然物质,除了实用价值外,还附着了很高的审美价值。清代的康基田作为一名以治水安邦闻世的“官员诗人”,在其有限的诗歌创作中,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彰显强化“水”的意象,给“水”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变得更加形象,更有艺术感染力,蕴涵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康基田(1728—1813),字仲耕,号茂园,室号霞荫堂,山西兴县人。乾隆十八年(1753)举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進士,授江苏新阳知县,后迁广东潮州通判。乾隆五十二年(1787),擢江苏按察使,命每年大汛赴淮、徐襄河务。其后在安徽、山东、河南、广东、江西、江宁等地,历任巡抚、河道总督、布政使等职,在此期间,他都兼管河道事务。嘉庆十三年(1808)加授太仆寺少卿衔,嘉庆十六年(1811)致仕,十八年(1813)病逝。康基田一生著述丰富,有《晋乘蒐略》三十二卷、《河渠纪闻》三十一卷、《茂园自撰年谱》二卷、《霞荫堂诗集》二卷、《文集》三卷、《合河纪闻》十卷、《合河方言》二卷。
康基田中举之后才开始诗歌创作。据统计,现存他的诗作129首,其中记事诗29首,山水景物诗30首,怀古咏史诗等40首。总体而言,康基田个人生活遭际中真实的感受、情趣和见识在他的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他的诗歌倾注了满腔的忠君、爱国、爱民之情,具有鲜明写实的艺术特色。虽表现了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但并没有像杜甫那样面对重重社会危机,写下诸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样流传千古的名句,反而使他坚定了济世救民的志向,他的忧国忧民的感情,更具体、更实在地反映在他的诗作中。
通过梳理总结,我们发现,康基田诗中“水”的意象大致蕴含了以下几类情感:
一、象征某种羁绊和障碍
康基田以水象征某种难以挣脱的羁绊或者不易跨越的障碍,用以表达面对可望而不可即之事物时的惆怅、无奈、痛苦的心理。
《甲申秋雨夜赴寒山宿总持林闻苏方伯已下虞阳遄归舟中作》即是对人生阻隔的感叹。诗中写道:“不闻车马喧,但见溪水碧。”其本意实际不在“溪水碧”,而在于后面的“竹房满虚籁,禅定山更寂”,更是强调后面的“奔走逐风尘,碌碌徒自惜。何当脱鞿鞅,山棲恣所适”。很显然,是在抒发一种自感碌碌无为而产生的自弃惋惜之情,“鞿鞅”一词更是明白地告诉人们,自己深受羁绊,难以挣脱,只得来到深山古寺中寻求一份暂时的解脱。溪水在“转蓬”“凉夜”“秋汐”这样的衬托下,早已不是本来的“碧”,而只能让人陡然而生沉郁或者感伤了。
康基田的这种沉滞凝郁的情怀,在他后期的诗歌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咏史诗《范蠡》,据诗人所说只是“偶忆古人,率成新咏,无关大正,聊志管窥云尔”。“越绝书传人已去,苍茫烟水五湖中”,千古慨叹融入历史无尽的苍茫之中,现在读来,犹让人感觉到当年诗人立志报国的沉郁情怀。诗人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写有《戊申秋汛河平述怀二首》,其一写道:
追忆生平事饱谙,炎风朔雪数征骖。
人从代北归河北,地转江南接岭南。
治水源流三策异,导河形势一肩担。
刑牲沉璧民居奠,浩浩天功不敢贪。
通过怀古、忆旧,联想到自己奔波劳碌的一生,围绕“治水”生涯写建功立业的不易,表达了勇于担当的深沉心声及居功不傲的心态。
以上这些诗中,“水”可以说是诗人某种情感的“阻隔物”。其实,水只是水,阻隔与沟通只是诗人的感觉,有情无情也本非流水所有。它只是离人之情,诗人之情,世人之情。
二、寄寓离愁别意
水,象征了别离的情感。水的纤柔,象征着离情的缠绵;水的悠长,象征着离思的绵邈。因此,古代作家常用水来写照离情离思。最善于将水作为别离主题的诗人无疑是李白。他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目送帆影远去后,将无限惆怅之情倾注在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中,流向目力难及的水天交接之处。《赠汪伦》用“桃花潭水”进行烘染,将水深与情深联系起来,其情该是何等之深?康基田的离别诗虽不及李白,但也自有其妙。“春残又策蹇驴归,五度乡闱愿总违。眼底游鱼看跋浪,天边飞鸟共忘机。思亲何日承颜色,惊病逢人问瘠肥。却怪壮怀消未尽,闻鸡起舞急披衣。”(《壬申春,恩科乡试落解病归》)写这首诗的时候,康基田当时已颇有文名,但四次乡试均落榜,病弱的身体和浓浓的乡思,都真实地反映在诗句中。
乾隆四十年(1775),康基田在长春亭上送“张刺史”到崖州赴任,酒酣耳热之际,写了一首送别诗。全诗如下:
水云深处敞华筵,把酒临风胜事传。
九曲河桥通碧汉,千家渔火映红泉。
长春亭畔明如画,清乐堂前醉欲仙。
高会越台频北望,风流儒雅忆当年。
此诗由写饯行酒点题始,继写坐于亭上的见闻和观感,后以告别回忆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想象奇伟,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诗人寓情于景的浓浓的惜别之情。“高会越台频北望,风流儒雅忆当年。”诗人不直接说自己如何如何舍不得,而说对旧事恋恋不舍,惜别之情跃然生动,言有尽而情无穷。
与后主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以及“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种浓得化不开的愁绪自是不能相比,康基田的离愁是在一种只可感受的别绪中,隐隐流露出来的一种关切和劝慰。这种离愁别绪当然说不上悲慨,也没有失意的情怀在内,但也涵盖了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的人生体验的慨叹。在康基田的诗中,这纷繁复杂的愁绪是内心的,不易触摸的,而运用“水”的意象,就外化为读者可以感知的了。
三、兴感时伤逝之情
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少用抽象的时间词去表现时间的变化,往往是用具体的视觉意象来表现的。江河水长流,时光不停留,往往能够产生启迪、联想的作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看到奔流不息的江水,容易多愁善感的文人们总有一种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流水”常常被人拿来象征流逝的时光。“水”强烈地触发着人们产生感叹光阴流逝的时间意识,寄托着诗人关于时间、青春、生命、功业的无限遐想。
乾隆三十年(1765),康基田曾督办寒山工程。二十三年后,他故地重游,看到当时景象,感叹说:“寺有老衲道前事,甚悉而余宦游南北,二十有三年矣,旷然有怀,率成一律。”这首律诗是这样写的:
中峰梵室拥青山,策杖重来鬓已斑。
廿载功名新使节,三宵版筑旧禅关。
举头回出风尘外,弹指同惊旦暮间。
骑竹儿童浑不识,千寻潭水自潺湲。
“鬓已斑”“弹指”都是比喻时光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借“千寻潭水”,在怀古自伤中感叹浮生倏忽短暂。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形象地表现了康基田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另一方面在时光荏苒中,又体现了对佛道哲学的一种认同。
乾隆三十年(1765),康基田游江苏焦山,作诗《登焦山》,在描述所看到的“吴楚当轩合,云山远水吞”的景象后,借用了典故、双关、暗示等手法,以两句纯写实的诗句“我寻高士宅,三诏石犹存”作结,融深沉的感叹于景物描写之中,使诗歌风格显得深沉委婉,富有深意,表达出了一种时光流逝的沧桑之感。在《九华山人墨迹宛然再叠前韵》其一中,“觐天陈底绩,滨水久为家。报国生平志,新霜感鬓华”,这种感叹似乎更为深邃。
四、表明某种心志
诗人常用水营造的氛围来寄托自己的心志。在古人眼里,水是“善”的代表物,道家有“善利万物”之说,体现了老子的“三宝”,即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品质。乾隆四十三年(1778),康基田在河南杞县赈水灾期间,写了一首诗,“参天翠柏影交加,老幹中分岁月赊。倒映虯枝明镜裏,天教水木占清华”(《庚子五日,偕存斋卢太守,林虑鲁大伊游珍珠泉四首》其三)。以“参天翠柏”比拟心中之志,将晋人谢琨《游西池》中的“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入典,以“水”的意象表白高洁人生。《登京口多景楼》写道:“双峰拱贝阙,一水接鸿濛。霸气东南歇,朝宗江汉同。”就是说无论受到怎样的阻隔,“一水”终将东流大海。《听泉》写得更是明显:“穿岩洛石阻且深,一泓清照自泂洑。”无论经历怎样的艰难险阻,对于“水”来说,从来都是在朗月的光中“自泂洑”,与世无争的样子。
在康基田看来,水,是不争的,这象征着灵活和智慧。水遇到阻碍,不会像一头牛一样直线冲击,而会就势转弯,绕过前面挡路的东西。虽然看起来水的方向总是在转变,但是一条河最后总是会流向大海。这里面,也可以看到一种意志:水要东流入海。这就是水的坚定的意志,但不一定是使用蛮力气直接冲向大海的方向。
水又是谦下的,不会在无谓的争强好胜上耗费精力。水这些意象,就是康基田这样把他所推崇的人格境界,很简明清楚地展示了出来。我们从中可以想到诗人内心所要追求的就是一条大河,平静中蕴含着力量,滋养着河边的草木,沿着自己的道路流向大海。
五、表达闲适逸趣
作为一名“能臣干吏”,由于常年奔波在治水的辛劳中,康基田极少在诗里表达悠闲恬适的意趣。他不是不想那样的生活,实在是身不由己,其内心固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也不允许他去追求那样的生活状态。看《长日》一诗中的“长日小年静,夏云如水纹。微风吹不散,郁郁复纷纷”,写的却是一份恬静的心态。如水的云彩,和煦的夏风,衬托着诗人对世俗之外的境界的一份神往。
诗人还常用水营造的氛围来衬托特定的心境。“人在蒹葭外,鸦翻夕照前。坐看弦月上,菊酒共陶然。”(《重阳前一日爱园小酌二首》其一)“云衬秋江水,霞明两岸花。奉身游物外,酌酒问天涯。”(《重阳前一日爱园小酌二首》其二)描述的是这样两幅情景:其一,当一轮弦月升起时,饮酒的人坐在水草旁,看乌鸦翻飞,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其二,诗人乘舟顺流而下,时而抬头望云,时而低头看水,时而欣赏着两岸霞光中的繁华,一份恬淡之情油然而生,读来尤让人爱惜。
六、抒发壮志豪情
诗言志,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意向和决心。《王猛》写道:“君臣鱼水称同契,千载符刘迈等伦。”借古喻今,抒发了君臣同契的愿望。而《大河东下》,竟写了十个“水”字,是诗人写“水”字最多的一首诗。先写“水狂堤薄”洪水危势,然后夹叙夹議治水的过程与所思所想,把自己忠君忧民的心态写得淋漓尽致。“以土壅水水更亟,何如以水御水水不激。蓄浑出清藉蕃垣,引水入垣得水力”,这是写治水的策略;“水去沙停堤岸高,一番吞吐一番绩”,则是写治水的效果;他念念不忘的就是“藉平水土尽臣职”,于是最后“诗成把酒掀髯笑,欲视黄河滚滚东流浪作堆”,用滚滚黄河水衬托自己内心的豪迈。前引《戊申秋汛河平述怀二首》,整篇都在用“水”阐发人生哲理的深思,发出了自己人生宣言,“治水源流三策异,导河形势一肩担”,用容纳万有的气度来寄托诗人治国安民的愿望。《德云庵池上小轩旧额牛舫易以虚舟题句》写道:“一鉴当轩澈,澄心与道谋。都将人我相,长共水云流。钓渚因风泊,青溪为月留。住还无所住,不系是虚舟。”其展现了一个治水而披肝沥胆的官员形象。“一肩担”“不系”,这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
康基田的一些诗歌表现出了一种拼搏向上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从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诗人胸有丘壑、心存天下的博大胸襟。
本文系吕梁市科技局项目“历代咏吕梁诗词整理、研究与传承”(项目编号:2021RKX-2-76)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