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万里胜利魂

2024-04-20 06:57李明珠
青年文学家 2024年5期
关键词:东营胜利黄河

李明珠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一条河,这条河流淌着生生不息的血脉,灌溉着祖祖辈辈的岁月。伴随着人生轨迹的变化,这条河与我们或是愈加亲近,或是渐行渐远。但身为中华儿女,有一条河永远与我们也走不散,那就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河:黄河。此刻,我就站在黄河入海口,感受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诗意。

放眼望去,这是一条雄伟浑厚、绵延宽阔的河流,也是一条裹挟着泥沙奔涌的河流。讲解员告诉我们:“黄河作为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每立方米的水中就约挟带34公斤的泥沙。”“一碗水半碗沙”,这就是黄河的真实写照吧。在土地资源越来越宝贵的今天,因为黄河每年携沙入海,东营市每年约增加2万亩土地,这种自然奇观叫人不由得想起了“沧海桑田”,难道这不是现代版的神话演绎吗?

在驶向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途中,从大巴车的视角看来,东营的地貌是大片连绵的绿色:连绵的田野,茂密的树林,幽远的芦苇荡。据讲解员说,这里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保护区,拥有上万亩杞柳,以及华北平原面积最大的人工刺槐林,在这片葳蕤茂密的绿色中含有盐地碱蓬、旱柳、芦苇等685种植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黄河口“新、奇、旷、野”的美学特征,置身于此,让我深刻领悟了什么叫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踏上黄河故道—天然柳林木栈道,越往深处去,越听得到清越的鸟鸣,这是天然的湿地公园,更是鸟儿们的天堂。丹顶鹤、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这些隶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鸟类在芦苇荡中时隐时现,或栖息,或飞翔。最令人欣喜的是“放飞丹顶鹤”环节,只见饲养员打开硕大的鸟笼,这些美丽的鸟儿们便打开翅膀,腾空而起,一只接一只排成队,在天空中自在而优雅地翱翔,飞过流淌千年的黄河故道,飞过万亩杞柳与刺槐,飞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芦苇荡,引起人们的纷纷围观与啧啧称赞。声声鸟鸣令这片自然保护区处处笼罩着一种诗意,灵动而清远。

“天空中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黄河历经千年以来的流淌与沉淀,形成了东营独特的“大河文化”。对于任何一个走进东营的人来说,想要了解这个城市,首先要知晓黄河的历史。于是,我们来到黄河文化馆,去聆听一条大河所缔造的历史与文明。在“唱游黄河”文化体验厅的高清显示屏上,黄河一路蜿蜒而来,每个流经之处都承载着一首歌: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到《我们就是黄河泰山》,从《黄河入海流》到《黄河口放歌》:“走一走黄河入海口,看一看黄河入海流。海河交汇天地宽,百鸟翱翔展歌喉。走一走黄河入海口,看一看黄河入海流。百川奔流归大海,家是最美的守候。”气势磅礴的歌声如黄河水奔流而来,深情地流淌进每个中华儿女的心窝……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9个省,可以说是一路奔腾一路歌,最后她选择在东营垦利这个地方汇入大海,这是历经改道后的最佳路径,还是冥冥中的天意?抑或黄河自己最中意的选择?

众所周知,黄河是一条造福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她在赋予东营生机活力的同时,洪灾和凌汛也一直是这里的巨大隐患。特别是行至下游,河道陡然变窄,形成了驶入弯弓的“窄胡同”。为消除黄河下游凌汛威胁,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黄河南展宽工程便作为蓄洪区应运而生。一首《南展颂》抒发着东营人的家国情怀:“走过岸畔杨柳望黄河奔流,芦花儿轻轻摇唤醒了乡愁。南展区沧海桑田写多少春秋,搬离家园保胜利为祖国加油……”东营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完成了搬迁安置,而我们参观的杨庙社区就是南展区推进新型农村建设的典范。自豪又热情的杨庙人向我们展示着幸福家园的黄河里项目建设。蒲草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着,这从黄河滩的盐碱地里生长起来的植物柔韧而倔强,蕴藏着平凡而持久的生命力,仿佛东营人的那股子精神。

“荒原一部创业史,河海万里胜利魂。”多年前,一首《我为祖国献石油》唱遍大江南北。这次,我们也有幸参观了华八井及胜利油田优良传统展厅。华八井是东营的精神地标,两道高高挺立的不锈钢立柱直指天空,整体呈“H”型,看起来像一座巍巍矗立的钻井井架。基座上刻着原石油部部长康世恩题写的“华北油区第一口发现井华八井”,南北两侧分别为“钻井施工”“采油取样”的汉白玉浮雕。那高处镶嵌的红色铝质阿拉伯数字“8”像一团燃烧的火炬,诉说着石油人的信仰与奋斗,把我们带回了那个绽放着青春芳华的石油年代……

1950年12月,西方产油国对我国实行石油全面禁运封锁,迫使我国加紧了石油勘探的脚步。正如毛主席所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这句话道出了我国对石油的渴盼。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华北大平原上先后诞生了七口探井,从老大至老七,让石油人弄清了地质构造、明确了勘探方向,为华八井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轰隆隆……伴随着沉寂多年的黄河三角洲第一次响起的钻机声,华八井开钻了!阳春三月天,只见一块0.45米长的岩芯慢慢地被挤了出来,褐黑色的油砂泛着光。大家如获至宝,捡出一块儿砂样装进瓶子,系上红绸子,郑重地写上“华北探区第一块油砂”,并发加急电报向上级报喜!石油部部长余秋里拿着放大镜端详着这块油砂,兴奋又风趣地说:“这个小宝贝可是比金子还贵重得多了!”

一块油砂鼓斗志!1961年4月16日,华八井在井深1207.8米至1630.5米井段,设置8個油层,用9毫米油嘴试油,获日产原油8.1吨,首次在华北平原30多万平方千米的地下喷出第一股工业油流,这是中国油气勘探史上的重大发现之一。华八井的出油,就像华北平原的一声春雷,一举粉碎了我国“华北无油论”,揭开了华北油田勘探的新纪元,标志着胜利油田的发现,宣告了渤海湾油区的诞生。

关于“胜利油田”的名字由来,讲解员告诉我们,因为在胜利村打出了我国第一口千吨油井,因此被命名为“胜利油田”。但我觉得“胜利精神”的深刻内涵并不仅仅由于这个油田出自胜利村,而在于石油人那种打破“华北无油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追求胜利、敢于胜利、勇于胜利!成吉思汗说过:“越不可越之山,则登其巅;渡不可渡之河,则达彼岸!”

创业艰难百战多。为了勘探和开采,石油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华八井就是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被开钻的。被称为山东“北大荒”的东营,没有树也没有水,当时条件尤其艰苦,每人每月定量的27斤粮食,主要是地瓜干和高粱面,即便如此,每人还要每月省出3斤物资救济困难的老百姓,为了填饱肚子,井队每天都要抽出人去挖野菜、找草籽,然后合上谷糠、麸皮混在一起当饭吃。面对这些困难,石油工人没有人叫苦叫累当逃兵,而是意气风发打井忙:“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

就是在这片盐碱地上,石油人涉险滩、拓荒原、战戈壁:“头戴铝盔走天涯,莽莽草原立井架。云雾深处把井打,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多么壮美的画卷啊,石油人那天不怕地不怕的昂扬斗志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胜利精神”:即使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与磨难,依然不能阻止那面胜利的旗帜盘旋在石油人的心头,不屈不挠地高高飘扬!最令我们震撼的是那部珍贵的影像资料《战井喷》:1983年4月29日0时30分,永69-1井发生强烈井喷,井下140多个大气压的油气夹杂着泥沙,以每小时1万多方的流量向外喷射。霎时,泥涛奔涌,而井内咆哮的天然气如同埋在井口的千吨炸药,只要碰上火星,整个井场将会变成火海!

井场如战场,井口似虎口!翻涌的泥浪中,勇往直前的战士们瞬间被浇透,泥沙不停地灌进嘴里耳中,但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眼睛始终紧盯法兰盘、对准钢圈,用尽全身力气拧紧螺栓、抢装闸门,发起一次又一次总攻!经过68天的昼夜奋战,井喷终于被制服,而那一个个灌满泥浆的身影,如同一尊尊雕塑,永远镌刻在胜利油田的创业史上。

“一部艰难创业史,百万覆地翻天人。”一代代胜利人从华八井出发,锤炼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獻”的“胜利精神”,这种精神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东营人,也铸就了这个城市的精神之魂:曾经经历多少苦难,就能积聚多少辉煌。如今,东营人在这片盐碱地上搭建生物育种与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培育耐盐碱植物新品种,比如航天大豆、航天小麦、耐盐中草药等,开启了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的新篇章。

八月骄阳下,试验田里的新品种手挽手站成一片连绵的绿色,连吹过的风也被它们染绿了……站在这希望的田野上,我想,如果给东营画一幅大印象,什么是她的底色呢?因为有一条古老的河流灌溉,东营的底色应该是黄河的黄色;因为油田的蕴藏与开采,东营的底色要增加石油的黑色;因为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的创建,东营的底色要添上耐盐碱植物的那抹新绿。这是一片盐碱地,也是一片孵化着梦想的土地,因为承载着梦想,所以这片土地永远年轻。

猜你喜欢
东营胜利黄河
坚持就是胜利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坚持
十九大胜利召开
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山东东营
山东东营黎宁化工有限公司
断—盖时空匹配及其对油气聚集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南堡凹陷中浅层东营组为例
在东营看“黄河入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