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清明如橄榄

2024-04-20 06:46幽子
青年文学家 2024年5期
关键词:扫墓老屋外公

幽子

清明,像一颗橄榄,嚼一口,酸涩难耐;可静待须臾,清爽怡人,回味无穷。

慎终追远,缅怀先祖,这是一桩庄重而悲怆的事情;可踏青郊游,折柳赏花,又是一件悠闲而惬意的事情,这搞得那些精于世故的成人都有点儿不知所措了。也许老天爷也知道如此安排委实有点儿为难红尘中人,于是往往在这一天下点儿小雨,聊作悲伤气氛的铺垫,抑或对明媚春光的掩饰。

其实啊,它不知道,蒙蒙微雨中的春天更有意境,配上那点点桃花,加上那牧童遥指,杏花春雨,不啻是一幅浪漫的画卷。

而“清明”这个词,反映的是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候大自然拉开了春天的序幕,和风送暖、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清明是一个放歌纵情的好时日。然而,这个节令里又包含了扫墓祭祖这样的大事件,这如何不让人犯难呢?

我们不能如孩子那般的肆无忌惮,也不能像丰子恺老先生说的那样“借墓游春”,扫墓得有点儿扫墓的样子。于是,我也费心尽力地准备好了供品和鞭炮,鱼、肉、水果、糕点、老酒应有尽有;元宝、纸钱、香烛、花卉一样不少。物品准备好了,阵式排列成了,这才扶老携幼,折纸挽篮,来到墓园。

当我们来到墓地,看到了那一排排黑色的墓碑森然而立,林中的寒鸦的叫声令人蓦然惊悚。一阵悲啼过后,鸦群四散飞向天边。这时,即便是调皮的孩子也停止了嬉闹,空气突然间变得抑郁而沉闷。我默默拿出毛巾擦拭着刻有亲人名字的石碑,从外公、外婆到母亲,不需要春雨的点缀,也不要诗词的酝酿,自然而然地就会落泪。黄庭坚的《清明》曾言:“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放眼望去,桃红李白,含笑东风;低首再瞧,墳茔孤清,杂草丛生。这是多么大的反差,面对这一切,又如何能够不心生凄凉呢?

我原本没有多少哀愁的情愫,毕竟他们已经逝去了几十年,我更是连外婆的面都没有见过,可是当我敬上一杯浊酒,装上几碟水果,奉上几盘点心,来到外公外婆的坟前,一股说不出的酸楚在我的心头涌起。我虔诚地点上了一炷香,定定地盯着袅袅的香烟,迷蒙中似乎真有母亲的身影,可她是那么模糊、那么遥远。其实,我有很多很多的话语堆积在一起,可我不敢一一倾诉,我害怕太过贪婪,辜负了这一年一次的心语。

我看着那虚无缥缈的身影,喃喃自语,不管她有没有回应,我只当她已经听见,她应该能感知她唯一的女儿就在这里。我拥抱着冰冷的石碑,仿佛拥抱着母亲那僵硬的躯体。十九年前,母亲的身体也是一点一点变得冰冷;十九年前,我的心也是一点一点变得仓皇无助。我想告诉母亲,外公的老屋已轰然坍塌,老屋里有她的生活、她的回忆,我原本想保留下来,可是我高估了它的生命力,年久失修的老宅终于完成了它最后的使命,这是我的疏忽,我的罪孽。老屋倒了,外公的那张古老的雕花木床也被压碎了,这张床据说还是他的祖上遗存下来的。也许老屋已经疲倦了、困顿了,它守了几十年,它盼了几十年,没有一个人愿意留下来陪它说说话,它是那么的寂寞和无奈,于是它选择了放弃。

我觉得对不起老屋,于是在老屋的门前细细地清理,清理那些砖瓦、那些杂草、那些碎屑,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如同我曾经忽略了母亲的身体,直到她病入膏肓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可那又有什么用呢?我们常常这么稀里糊涂地做着追悔莫及的傻事,却不知一切都为时晚矣。有什么比“子欲养而亲不待”更令人懊丧的事呢?

我已经很久未到乡村了。四月的原野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释放着诗情和画意。这里有“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的迷醉,有“水溶溶,飏(一作扬)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的神秘,也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细腻,还有“红杏梢头挂酒旗,绿杨枝上啭黄鹂”的艳丽……

两只纸鸢在空中盘旋,三个孩子在田野追逐。这个清明,我以为我不会悲戚……

猜你喜欢
扫墓老屋外公
我们去扫墓
老屋回忆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老屋
我的外公
外公做的门
外公是个象棋迷
老屋夜雨
“代人扫墓”的是是非非
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