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的证言

2024-04-20 10:07曹虹
名作欣赏 2024年4期
关键词:桐城派春意王先生

因这次筹办专题展的宝贵机会,拜观到先师王气中先生的手稿、遗墨,有很多感触和感动,在与先生哲孙王成至研究员与尹磊馆长接洽布展事宜的这些天里,不禁油然扣问,王气中先生留给我们什么样的精神遗产?2014年南京大学文学院百年院庆编写院史之际,我受命写了《王气中先生传》,当时以自己的理解,把先生的精神特质和人格结晶归纳为“秋风秋雨有吟龙”,即不惧命运颠顿,自保神完气足。我拜师王门时,先生已近八十岁,先生的暮年壮心和豁朗情怀给我们四届弟子留下极深的印象,甚至让人觉察不出雨雪风霜的前尘往事。这次非常感谢南京大学文学院和高研院、江苏省古代文学学会、中国民盟南京市委共同主办,南京秦淮河文旅基金会承办的专题纪念活动,并承蒙王先生家属以及诸位好友藏家慷慨提供了精心保存的先生手迹墨宝,对理解先生的精神遗产,增加了很多鲜活的史料与细节。

王先生的一生,几乎与20世纪相始终,在他自撰的《经历大要》《传略自述》《王气中小传》几种手稿中,我们看到他对自己的生日都有括注“正月初八,立春”,或直接括注“立春”。这种对自己生辰“揆余初度”的表注,与他“万事不如春意到”的诗情哲理,就像屈原自咏“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或者宋儒张载“为天地立命”那种与四时之气合命的超迈感。先生在120年前的立春诞生,在30年前的春天驾鹤西归,先生就是春天的使者。其实20世纪的中国不免风急浪高,先生经历了很多的困苦波折,他却总能找到一个窗口,看见生活的亮色,传递温暖的希望,并心怀善意的生活。用儒家美学的经典之语来评,“万事不如春意到”再现了“仁义之人,其言蔼如”的新典范!从诗世界来看,先生咏出的意境和力量,我还想举法国诗人夏尔的诗句来互观:“朝阳的精神状态是喜悦的,不顾白昼的残酷,不顾黑夜的记忆。凝血染上朝霞的淡红。”(《早起者》)无论是“朝阳”,还是“春意”,其实凝聚了勇者的抉择。在儒学体系中,仁、智、勇三者其实也是并存互证的。

先说勇,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韧性。在先生好学成性的青少年时期,就遇到过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少年时代他因为体弱,得到了父祖的怜惜,让他在私塾多读了几年,迁延到十七八岁才考入安徽第六师范学校。五年的师范学制到了第四年,最小的弟弟才一歲,父亲突然病逝,先生为此发病吐血,这样严重的身体病状,先生在《传略自述》手稿中写道:“1925 年病吐血四个月,从此屡犯,直到六十岁以后才好起来”,最严重的是在1943 年,大病吐血不止,无计可施,只好静卧床榻两三年之久。作为农家子弟,对付着“菜糠半年饱”的生计,要一层一层地冲向最高学府,经济上的艰难也超出想象。先生的“读书梦”受“五四”新思潮的鼓舞,想着读到大学才能更好地实现救治社会的使命,所以挺过了生活上的“艰窘”,先生的散文《我的大学时代二三事》写了如何节衣缩食,甚至到了严冬之际因典当的棉衣无法赎回,只得凌晨坚持跑步。

再说智。从先生留存的手稿《南京大学校训及其意义》看,先生似乎更喜欢这八个字——“开阔谨严,创新求实”,并阐释说:“以开阔补谨严之不足,以创新作求实之目标。”“谨严开阔,以之治学则博,以之作人则新。”他的博学素养在青年时代即打下功底,本来最爱物理,但入了文科,“对于社会科学和历史科学的兴趣,较之文学并不相上下”。三十七岁就当了河南大学教授,教过西洋通史。先生的外语高强,于英语外,还修日语、德语。1930年也就是大学毕业的那个暑假,先生翻译了探险家克拉米息夫用英文写的关于甘肃、新疆等地区生产资源的书,以《中国西北部之经济状况》为书名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先生在教书育人中,于50 年代指导过叶子铭的学位论文《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这篇论文成为现代文学研究中一本好评如潮的名著。据著者自述:他在确认选题时,研究方向从古代向现代调换,现代文学教研室的老师们任务已满,因王气中先生既熟于古代,又对新文学长期关注,故请王先生担任了这篇佳作的指导老师。先生在自传手迹中,确切提到,“从六师时期兴起的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兴趣也同样浓厚”,长期不懈地收集“五四”以后文学史资料,“当时重要杂志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创造季刊》,我都逐期看过”。于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成了这么优秀的教练员。先生具有通达而深邃的文学史观,1957 年写有《桐城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意在“五四”时期批判“桐城谬种”之后,倡导对桐城派再做历史的评价,先生的这种反思视野具有孤明先发的意味,犹如春信初报。1985 年先生又提出《桐城派探源》的议题,出席首届桐城派国际学术研讨会,与钱仲联、吴孟复等前贤共同引领桐城派研究的开拓之风。

再说仁。先生富于经世致用的情怀,他崇敬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照耀千古的范仲淹,王先生在经历早年的清贫家境和求学艰难时,脑中就想起范氏“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不厌食粥”的那种清苦自励,将古贤的榜样内化为自己的生命体验。他还敬佩清初大儒顾炎武,感应其“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的忠贞精神。王先生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教职是在安徽省立第六女子中学当教师,“师生协力,破除当时女校特有的管理方式,引进大批当时可能得到的进步书刊,形成了一种科学民主敢于对抗恶势力的学风”。先生在最晚年的1987 年4 月起稿的《我和张汝舟先生》一文中,也回忆了这段青年教师的激情岁月,还提到了当时轰动全城的事件,即教师编导、学生排演《红楼梦》话剧,并捐建图书馆,购买最新的新文学书刊。这些义举的动机,用先生的原话说就是:“我和汝舟只是凭一时的兴会和改革社会的热情,就毫不顾忌地做了起来。”这种敢作敢为也得罪了顽固的当局,结果在第五年的暑假以后,“就被迫离开了”。于此也可感知他投身教育、改良环境的仁勇。先生的古文大手笔早在1935 年撰《范鸿仙传》时就淋漓体现,范鸿仙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铁血孤胆,功勋卓著,1914 年在上海组织反袁起义时,被袁暗杀,国葬于南京中山陵东侧。这篇含元吐耀、精气四射的宏文,融入了先生深沉的家国精神。先生与师母相濡以沫,琴瑟和鸣,师母是诗词书法高手,今存的书扇手迹中有一首《秋瑾烈士颂》:“献身革命脱牢笼,别子抛家锦绣丛。中外驰驱拯华夏,从容就义女中雄。”于此也可感受他们一门之内的社会忧患之情,令人景仰。

四十年前,先生八十华诞,程千帆先生代表学科同仁赠以贺联:“学海文宗永享年寿;光风霁月常乐玄真。”王先生写有两诗以表酬谢:“八十今朝过,人生一短程。如登万里道,发轫自新正。”“余生春晓日,愧乏骏骐才。黾勉思君子,天涯芳草来。”先生以德智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人生的新起点,这就是“发轫自新正”的意思,并且相信未来的美好,因为“黾勉思君子,天涯芳草来”更是士君子优秀传统的喻示。

如果说最高的人性都应与天命归一,先生“万事不如春意到”的生命践履和智慧结晶,具有古今融通的士人精神史价值,更是我们后辈宝贵的精神遗产。

2023 年12 月17 日稿毕

(本文为作者在纪念王气中先生诞辰120 周年展览开幕式上的致辞)

作者: 曹虹,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骈文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参与主编《清代文学研究集刊》。研究方向是为中国古代文学、佛教、域外汉文学。

编辑:得一 312176326@qq.com

猜你喜欢
桐城派春意王先生
桐城派的山水书写与文脉传衍
不速之客
周作人“桐城派”批评之梳理与反思
融通诸体的桐城派文学理论
拾一抹春意,书一笺花事
春意客厅
警惕提升信用卡额度的骗局
春意
浓浓的年味,暖暖的春意
论桐城派“德行”观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