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陶韵黄河源头流淌的民族记忆

2024-04-20 04:51:34济南市博物馆西宁市博物馆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
旅游世界 2024年4期
关键词:马厂马家窑半山

济南市博物馆 西宁市博物馆 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

青海地处我国内陆西北腹地,与雄踞世界屋脊的西藏并称为青藏高原。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孕育了中华灿烂文明的黄河、长江、澜沧江都发源于青海,故又被称为“江河之源”“中华水塔”。

青海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三万年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敲打石器的铿锵之声,进入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原始先民就用自己智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谱写了人类彩陶文明史上最华丽、最绚烂的篇章。

青海河湟地区出土的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还有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青海特有的宗日文化、卡约文化等,从距今五千多年前完整地延续了两千余年,构成了人类史前文化的西部发祥区域。特别是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彩盆”和宗日出土的“舞蹈彩盆”“二人抬物彩盆”堪称国宝,为青海在彩陶文明史上赢得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在青海乐都柳湾墓葬遗址完整地发掘出1730座墓葬,出土的近4万件文物中,彩陶就有2万余件。像“裸体人像彩陶壶”“方形彩陶器”“系列蛙纹彩陶壶”“彩陶靴”等更是让人走进了梦幻般的彩陶仙境。

济南市博物馆与西宁市博物馆、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河湟陶韵——青海彩陶艺术文物展》,在济南市博物馆如期展出,此次展览共展出陶器、石器和骨器等精选文物117件套,绝大多数来自青海柳湾墓地。

一件彩陶,一个音符,一种类型,一篇乐章。彩陶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之源,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之根。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用深邃的目光,审视千年古陶,走进青海灿烂辉煌的史前文明。

马家窑文化远古文明之光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1924年由瑞典学者安特生博士及其助手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两岸的马家窑村,当时他把这类型彩陶命名为“甘肃的仰韶文化”。在这里有必要对安特生多介绍一下,因为他对中国的考古做出了不少贡献。

安特生,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1874年出生于瑞典。1914年,安特生受北洋政府邀请,担任农商部矿政顾问,在中国从事地质调查和古生物化石采集。1921年,安特生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仰韶文化遗址,揭开了中国田野考古工作的序幕。

20世纪40年代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对马家窑文化进行考证后,首先提出了将甘肃仰韶文化命名为独立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马家窑文化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类型——马家窑类型;中期类型——半山类型;晚期类型——马厂类型。这三种类型共同特点以细泥红陶为主,炊煮器则以夹砂粗陶烧制,陶器主要制作方法是泥条盘筑法。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

文化是历史的缩影、时代的一面镜子。马家窑文化的高度发展,是新石器时期华夏文明晨曦中最绚丽的霞光,折射着中华先民在远古时代的多项文化成就。

马家窑类型彩陶

马家窑类型彩陶主要分布在青海东北部地区。距今5300年至4750年。前后大约历经500多年。马家窑类型以细泥红陶为主,有一定数量夹砂陶,马家窑类型彩陶以黑彩为主,采用以点定位的方法,通体或器物大部分施以彩绘,晚期有黑白两种颜色绘彩,纹饰以旋纹和弧线纹为主,线条清晰、流畅、典雅。

舞蹈纹彩陶盆(一级文物马家窑类型)

高14厘米、口径29厘米、底径10厘米,卷唇平底,内壁绘有四道平行带纹,最上一道较粗,口沿处也有一圈带纹,上下两组纹饰间有舞蹈人三组,每组两边用内向弧线分隔,两组弧线间还有一条斜向的柳叶形宽线。舞蹈纹每组五人,手拉手,面向一致,头上有辫发,外侧两人的一臂均为两道线,似为表示舞蹈动作之意。每个人的体侧都有一尾状物,大约是模拟动物的一种装饰。舞蹈人足下的四道平圆圈线,可能是表示人们在湖边进行舞蹈表演的场景,富有诗情画意。

彩陶盆所表达的欢乐主题,集中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情趣。同时,彩陶盆的设计制作,还体现了当时制陶工艺的熟练和审美思想的进步。舞蹈者的形象以单色平涂的手法绘成,造型简练明快,三列舞人绕盆沿形成圆圈,下有四道平行道纹,代表地面。盆中盛水时,舞人可与池中倒影相映成趣。小小水盆成了平静的池塘,池边欢乐的人群映在池水之上,舞蹈的韵味让人心醉。关于舞蹈的内容,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大家一致認同的是它不仅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先民们群舞的热烈场面,更形象地传达出他们生机勃勃的活力。它是河湟流域最早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漩涡纹彩陶盆(一级文物马家窑类型)

盆外壁、口沿及内壁均绘黑彩。内底中央绘一填充“X”的圆圈作为旋心,围绕其绘三组由弧线纹组成的旋臂,旋臂之间留白处填充弧线三角纹。现藏于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

同心圆纹彩陶盆(一级文物马家窑类型)

敛口,唇微卷,腹部扁鼓,腹壁向下收缩成小平底。橙黄色细泥陶质,表面打磨光洁,内外均以浓亮的黑彩装饰。口沿上饰有同心圆点纹,中间用网格纹的图案。盆的内壁满施彩,底部中央以圆心定位,画出同心圆圈,亦是同心圆点水波纹的艺术表现形式。器型规整,打磨精细,纹饰繁而不乱,线条流畅飘逸,整个图案在繁复之中透着一种活泼的韵律感。现藏于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

半山类型彩陶

半山类型彩陶因首次在甘肃省广河县洮河两岸的半山遗址发现而得名。半山类型彩陶在青海东部农业区有广泛的分布,其中以乐都县柳湾村为代表。距今4600年—4300年,半山类型彩陶是马家窑类型的继承和发展,并形成独特风格。其色彩为黑、红两彩,纹饰常以漩涡锯齿纹、波折纹、网格纹等为主,饰于器物的上腹,布局严谨规整,丰富多变,与饱满的造型浑然一体。

漩涡纹彩陶壶(一级文物半山类型)

半山类型随葬的陶器彩绘比马家窑类型的更加精致美观,从造型品种上看以淳朴、稳定和饱满为美感,种类有彩陶壶、彩陶罐、彩陶钵、彩陶盆等。常见的纹饰有漩涡纹、波折纹、方格纹、葫芦形纹等,大多纹饰具有锯齿和黑红两彩,布局严谨规整,花纹繁缛,与饱满的造型浑然一体,显得绚丽多姿。现藏于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

漩涡锯齿纹彩陶壶(二级文物半山类型)

半山类型彩陶壶的漩涡锯齿纹,是继承马家窑文化类型漩涡纹基础上,又在平行线绘上黑色锯齿而形成的一种代表性的创新彩陶纹饰。它由四个以上的漩涡勾连,左右两方连作。自半山类型开始,彩陶开始采用黑、红两种色彩绘图,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现藏于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

马厂类型彩陶

马厂类型彩陶因最早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马厂类型彩陶主要分布在青海东部农业区,尤以青海乐都柳湾墓葬遗址著称于世。在柳湾墓地1730座墓葬中马厂类型就占1041座。马厂类型大约距今4300年—4050年。

马厂类型彩陶是继半山类型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类型彩陶,这个时期也是这一地区古人类由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會的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对彩陶制作产生了巨大影响,马厂类型的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遗存数量最大、器形最多、彩绘纹饰最为丰富、艺术创造最为奇特的时期,人类生活中的锅、碗、盆、钵、罐、壶等各种器皿在这一时期彩陶制作中一应俱全。它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彩陶文化的绝唱。

裸体人像彩陶壶(一级文物马厂类型)

柳湾出土最具艺术特色的一件彩陶器,该彩陶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彩陶的出现,曾引起考古和学术界热议,人们对裸体人像彩陶壶人物的性别和表达的思想情感众说不一,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这件陶器为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浮雕艺术作品。裸体人像彩陶壶已载入我国美术史教科书。

人头像彩陶壶(一级文物马厂类型)

此彩陶颈部饰一人面像,人的眼下部有平行的线纹,壶腹部有5个圆圈。整个壶的鲜明特征体现着原始社会纹面习俗的装饰。原始社会不但在陶器上模仿人体形态,而且把这种人体形态的器物当作人体一样采取纹身、纹面的装饰,人头像彩陶壶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其装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观念和思维能力。人头像彩陶壶的装饰是墓葬中死者的容貌还是死者生前所用巫术礼器,至今不得而知。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蛙纹彩陶壶(三级文物马厂类型)

马厂类型蛙纹彩陶壶,是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器中最具典型的彩陶器形。它用黑、红两种色彩绘图,反映出原始先民企盼氏族部落能繁衍生息,迅速壮大的美好愿望。蛙纹早期绘图是全身像蛙纹,中期是以口沿代表蛙头的无头蛙纹,后期是变形蛙纹。

蛙纹是马家窑文化中最发达和最富特征的纹饰,它实际上就是一种人形纹,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有相同文化隐喻的象征,这种形象均与生殖崇拜有关,是有关生命、生殖、交媾的文化现象。有学者认为其是和萨满教中的祖先崇拜、地神、生殖神等合为一体的,也有学者将此与女娲传说联系在一起,认为蛙即娲,是“女娲造人,化万物”的信仰理念。现藏于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

四大圆圈纹彩陶壶(三级文物马厂类型)

四大圆圈纹是马厂类型又一独具特色的纹饰,采用黑、红两种色彩绘图,是在继承半山锯齿漩涡纹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外圆寓天,内方代表土地,流露出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现藏于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

四大圆圈“卐”字纹彩陶壶(三级文物马厂类型)

“卐”符号是远古人类普遍使用的神秘符号。我国西北地区特别是甘青地区史前文化的马家窑文化中均有出现。最初人们将其视为太阳或火的象征,以后普遍被作为一种吉祥的标志。

马厂类型纹饰与半山类型的异同

马厂类型早期仍然保留着相当一部分半山类型时期的黑红复彩构图,并延续了已变得有些潦草简化的锯齿纹样。到了马厂类型的繁荣期,即马厂类型中期,这些半山类型时期的因素才彻底消失,彩陶流行红色陶衣黑彩,锯齿纹也没了踪影。

马厂类型时期彩陶器中长颈器减少,与此相对应,颈部的花纹也更为简单、程式化,腹部花纹则出现大量的新内容,但这些内容又或多或少与半山类型时期的花纹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漩涡纹演变而来的四大圆圈纹,变化丰富的蛙纹,以及菱格纹、圆点纹、网格纹等。总之,马厂类型时期的各类花纹的主题都可以在半山类型中找到亲缘关系。

齊家文化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

齐家文化是以甘肃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并且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名称来自其主要遗址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是分布在河西走廊地区的一支重要的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

1924年4月,安特生在兰州见到了精美的灰陶罐,顺藤摸瓜来到宁定县(现广河县),在齐家坪发现了大量的历史遗存,并撰写了《甘肃考古记》,把齐家文化列为“六期”文化(指的是齐家期、仰韶期、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和沙井期,由瑞典安特生所创建)之首。

齐家文化是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等黄河上游地区在继承马家窑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彩陶文化类型,距今4000年—3600年。齐家文化陶器出现于我国青铜器开始使用的时代,青铜器的出现使陶器的使用总体上呈现衰退趋势。齐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源之一,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是中国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

齐家文化陶器有细泥质红陶、夹砂红褐陶及夹砂灰陶。早期绘有三角纹、网线纹等,纹饰简明、凝练,之后以素陶为主,表面常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弦纹、划纹等。器形以单耳壶、单或双大耳杯、侈口篮纹罐、敛口瓮、三足陶鬲、鸮面罐等器型。

辛店文化三千多年前先民的智慧

辛店文化是1924年瑞典人安特生在甘肃省临洮县辛甸村首先发现的,因音译将“甸”写成“店”,所以一直称辛店文化。辛店文化的早期特征与齐家文化晚期遗存有十分明显的继承发展关系。

辛店文化彩陶遗存的分布范围比较广,在青海主要遗存在东部农业区,距今约3600年—3000年。辛店文化彩陶以夹砂红褐陶为主,质地较粗,器形古朴厚重。从色彩纹饰分析,已显露出浓郁的游牧民族风格特征。

猜你喜欢
马厂马家窑半山
马家窑文化彩陶异形器
视野(2024年9期)2024-05-22 07:14:40
月泊半山温泉度假酒店
现代装饰(2024年1期)2024-02-27 08:35:22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云南画报(2021年6期)2021-07-28 07:10:42
马家窑彩陶器型的发展与演变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美感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14
文明厚土 再添华彩
东方收藏(2019年6期)2019-08-08 05:56:48
视频讲习:便民 节资 增效
当代贵州(2018年25期)2018-08-09 12:24:48
王安石
峨眉半山七里坪 邂逅半山梦幻嘉年华
绿色天府(2017年12期)2018-01-04 01:53:26
拱卫京津的运河军事堡垒
——马厂炮台及兵营旧址的调查与研究
人间(2015年29期)2015-12-02 21: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