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荣春
初中那几年,我每天都要走过一段宽阔的马路,还有一段跨河的田间小路。无论是从家到校,还是从校到家,这条大约六里的走读之路,伴随着我的背诵和思考。
初中阶段,需要强学博记,当然也需要理解领会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的学习任务。严格来说,有相当一部分的背诵,我是在这条走读路上完成的。获取知识本身就让人心情愉悦,这条走读之路则为我的初中学习提供了一个更加舒心的美好环境。春天,嫩黄的柳条飘曳眼帘,青翠的麦田从脚下延伸到天边,还有在蓝天下轻捷翻飞的春燕;夏天,妖娆的柳梢招惹在头顶,蓬勃的稻田滚来一波波绿浪;秋天,湛蓝的天幕下,金黄的稻田充溢着成熟的香甜,还有野鸡、野兔在田垄间或沟渠旁出没;冬天,连成一片的雪野上镶嵌着晶亮的,甚至可以人行走其上的冰面,而那褐色的田间土路则将一片雪光反衬得更加晃眼,还有一串串细小的蹄印或爪印由近及远,让我禁不住停下脚步向着远处张望。
在这条走读路上,我常常放下书包,斜躺到靠近路边的一条干涸的麦沟里,任由一片青葱之色将我掩藏。那温馨的春风则从麦苗的叶片间轻柔地溜进来,温拂着面颊,舔舐着耳根,而离我稍远的只是那一方蓝天和点缀其上的云朵。在这条走读路上,我曾有几次坐在矮小的闸口上,将穿着凉鞋的双脚浸泡在那清凉而柔柔的渠水里,且疑惑着“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濯我足”的何尝不是“清兮”?
在这条走读路上,我常常走到路边的小河边蹲下来,久久地注视那像一团黑云般的蝌蚪群,我便想起那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注视到有一条母黑鱼紧跟在冒着细小水泡的一团鱼崽后,真像一块黑色的云朵,我似乎在自然界又找到了关于“母爱”的一点印记。因为,我曾经试图钓过紧随鱼崽群的母黑鱼,烈日炎炎炙烤着我的耐心,但母黑鱼就是不愿为自己讨一口吃的,而让鱼崽成为“孤儿”。从那一次后,我就再也不喜欢钓鱼了。
走读路曾让我感受过恬淡自然,也曾让我惊心动魄。初二那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当我跨过路上唯一一座桥时,就看到一个女性身影,在离桥不远不近的一側河边徘徊。那个时候冬天比现在要冷,况且又是傍晚时分,十二三岁的我怀疑那是一个要跳河寻短见的人。于是,我放慢脚步,心怦怦乱跳,我想折回到那个人身边,试探着问一下。我便向那个身影走去,而那个身影似乎因看到有人走近,也沿着河边越走越远。当想到“与我何干”时,我便再折回继续往家的方向走,但我还是忍不住向那个身影的方向望了好几眼。最终,我想做件好事。于是,单纯、幼稚,还有一点儿善良和一点儿勇敢,便构成了后来的我对这件事情中的“我”的评价。
更让我惊心动魄的是走夜路。在初一、初二的走读中,我通常天黑之前到家。初三即将中考,使得晚自习成了常规需要。当然,我也可以下午放学就回家,但晚自习的氛围让我尝试着晚自习结束后再回家。在明月的映衬下,这条走读之路变得无比荒凉,让我不禁后背发凉,两腿哆嗦,一个劲儿地往前走,不敢回头。
小时候,别人给我起个外号“三愣子”。“三愣子”就“三愣子”吧,“三愣子”毕竟还有关于勇敢的回忆。现在想想,也算是一种美好的回忆。这些与年龄不符的往事,往往让人心存感慨。毕竟怕就不要做事,而“愣子”可能更会珍惜和抓住机会。
常年在外求学、工作、生活的我,对这条走读之路的惦记,也渐渐变成了一种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