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的企业“明白人”大讨论

2024-04-19 05:06王怀乐
文萃报·周五版 2024年10期
关键词:明白人宝华当家

王怀乐

由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在今天看来是个常识问题。但是改革开放初期,在当时知识分子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的情况下,管好企业要靠“明白人”的提法一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一场激烈讨论。

“老大爷”“老大妈”当家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党中央决定加快工业发展,狠抓企业整顿。任务是把遭受严重破坏的企业管理体制、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重新恢复起来,重新启用工程技术人员、有经验的干部,对新工人进行文化、技术双补课。当时企业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干部问题、班子问题,突出的问题是知识分子政策没有得到充分落实。

当时的企业大致有这么几类情况。一种是企业由“糊涂人”当家,结果就是企业发展滞后。例如冶金系统有一家小厂,领导班子长期由一个自称是“老娘”的人当家,一切事都由她说了算,她不懂业务,不讲原则,不少事办得让人啼笑皆非,这家厂长期处于后进状态。当时这样的企业为数还不少。有些小厂还是“老大爷”“老大妈”当家,橡皮图章和钥匙挂在腰上,来个客人都要找厂长开抽屉拿茶叶,而一些高校毕业生却在推车拉料,根本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明白人”之说的正式提出

1982年4月,国家经委副主任袁宝华到北京市蹲点调研,北京市经委副主任王大明当时主持北京市的工业企业整顿工作,陪同袁宝华到近20家企业调研。在调研过程中,两人多次进行交流。袁宝华认为企业干部需要学习一些有关现代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王大明认同这一观点,并提出应当选择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明白人”管理企业。两人达成共识。袁宝华认同“明白人”这个提法,认为符合邓小平提出的干部要实现“四化”的要求,也可以避免“唯学历”“唯成分”“唯资格”等弊端,并鼓励王大明在当年的全国企业整顿会上发言。

7月10日,全国企业整顿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翌日小组讨论会上,王大明借用“明白人”这个词在会上进行发言,汇报了北京市的调查情况。这个“明白人”,不唯成分、资格、学历,就是政治上明白、业务上明白。王大明指出,北京市许多企业管理不善、效益很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领导干部文化、技术、业务水平低造成的。要提高经济效益,不按“四化”要求整顿好企业的领导班子,班子里没有几个“明白人”是根本办不到的。

邓小平平息

关于“明白人”的讨论

7月19日,《人民日报》以中央领导的批示作为编者按,摘发了王大明的发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这一发言借着报刊与广播广泛传播开来,一时间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想不通者亦有之。

关键时刻,邓小平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7月26日上午,邓小平同姚依林、宋平谈“六五”计划和长期规划。在谈到科学技术工作和人才培养使用工作时指出:“体制改革,中心应当抓住两条。第一条是建立起管理体制、责任制,制定出规章制度、定额等;第二条是解决好领导班子,选出‘明白人组成领导班子,这一条可能比第一条更重要。没有‘明白人出来当家,一个单位搞不出什么成绩出来。现在是应该把这个问题讲得更明白的时候了。衡量一个单位改革是否见效,不仅看它定了什么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看它选的人好不好,这是问题的核心。就像北京市王大明讲的,领导班子要有几个明白人,企业才能有效益。”邓小平的话一锤定音。后续袁宝华在企业整顿定期交流会上传达了邓小平的讲话,这场争论才逐渐平息。

转变思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阻力较大,北京市仍对全市企业领导班子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调整,提拔了一大批有技术的知识分子担任企业领导职务,对北京市工业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关于“明白人”一事,王大明后来总结道:“这是改革的一個突破口。我当时可想不了这么高,现在回忆起来,这实际上是中央,特别是邓小平同志站得高、看得远,以领导班子的调整为突破口,使企业成为有生产经营意识的经济组织,从而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摘自《百年潮》 )

猜你喜欢
明白人宝华当家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能“看到”的声像定位 Bowers & Wilkins(宝华)705 Signature
猴硐猫村:喵星人当家
宝华盛世胡满洪 “老Hi-Fi”的转型之路
“解疙瘩”调解室:居民身边的“法律明白人”
精灵当家
精灵当家
好当家直销初露锋芒
做个明白人
科技离不开“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