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宇
中医眼中的幽门螺杆菌
中医认为幽门螺杆菌属于“邪气”的范畴,从中医理论的角度而言,正气存内,邪气则不可干预,邪气所凑,其正必虚。如果机体存在后天不足,则更容易遭受幽门螺杆菌的侵袭。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是病菌感染的病理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还可能形成气瘀、血瘀和湿阻等其他病理性表象,这些病证都可以理解为是幽门螺杆菌的附着、繁衍。
不仅如此,幽门螺杆菌自身不仅属于“邪气”的范畴,更具有“热”和“毒”的特征,这一典型性特征还会根据个人体质不同而呈现差异性,比如有些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是从阳化热,再化燥;而有些患者则表现为阳虚阴盛,或从阴化寒、从阴化湿等。
除此之外,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其体质最终也制约着症候、预后、转化,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外邪侵体,造成机体出现脾虚、胃虚、湿阻,需要根据具体病症进行针对性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如果患者存在湿热、瘀血等多重病理性不适,采用上述所提到的治疗办法可能还会导致幽门螺杆菌反复感染,长此以往可能诱发机体出现胃癌的风险。
结合辨体论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
从中医治疗的角度来说,对于一些难以治愈的感染性疾病,如乙肝病毒的感染症候,存在诸多的无症状情况,所以,运用传统的中医四诊辨证(望、闻、问、切)对其进行诊辨是较为困难的,但可以借助体质辨证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这里就需要提及一点,就是耐药性。从临床医学专业的角度来说,耐药是患者用药之后作用于机体,因不同体质对药物敏感程度不同,从而产生的耐药性,如果个人体质较差,可能导致药效下降。
不仅如此,微生物变异与机体用药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因为体质的不同,微生物所处的环境也存在着诸多差异性,这也就是临床当中所提到的耐药性。
而从现代基因重组学的相关角度来说,个体诊疗是现阶段中医的一大看点之一,对于幽门螺杆菌来说,可以采用辨证论治后个体化诊疗的方式,注重辨证、辨病,结合辨体论识别患者病状的原因,比如湿热之阳虚可以切忌贪凉,湿热之阴虚不可乱补等,以此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必有成效。
目前来说,中医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无论是辨证分支治疗还是复方治疗,都具有较好的口碑和疗效。但是目前中医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治疗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就“邪”“毒”这两方面,进行对症用药还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如果只关注于清热解毒,无法消除幽门螺杆菌,所以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邪气侵袭,正邪相争,最终还是本着扶正祛邪的原则,达到杀死幽门螺杆菌或抑制幽门螺杆菌再生的目的,实现平衡阴阳,有效治疗。
不仅如此,治疗后要对患者个体进行有效调理,以此避免幽门螺杆菌定居或繁殖,二者相辅相成,从而达到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目的。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扶正祛邪对于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根除作用,但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效果与西医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因此,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后还是需要必要的护理手段,为患者制订治疗及预后干预方案,并结合饮食及其他中医辅助性治疗办法,对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总之,无论是从中医的角度,还是从西医的角度来说,都需要根据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自身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治疗和预后处置,才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键所在。
确诊后要改变生活习惯
首先,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来说,要严格执行分餐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传染,不仅如此,家中的各类用具均需要进行经常性消毒,建议使用专业消毒箱进行消毒即可。
其次,注意饭前便后均要洗手,但是需要借用消毒试剂以起到杀菌的作用,如含有7 0 %以上酒精的消毒液、香皂等都可以起到杀灭附着于皮肤表面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再次,幽门螺杆菌存在不耐热性,比如寒凉败胃伤脾,伤正气,给邪气机会发生感染,所以尽管是夏天也需要注意不要喝生水,也不要吃刺身等不熟的食物,从而有效避免幽门螺杆菌感染。
最后,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这类刺激性的食物会对胃黏膜造成影响,从而加重患者炎症或胃黏膜损伤等可能。
幽门螺杆菌的中药治疗
临床所应用的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中药,主要有黄连、黄芩、丹参和甘草等。
就黄连来说,其自身味苦,性寒,根据现代药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应用黄连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属于敏感性药物。该药物可以起到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但是黄连自身属于性寒类药物,因此还是需要根据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对于体质较弱的患者来说,就不宜多食,但是如果患者自身的体质不错,就可以结合黄连和甘草泡饮,以此就可以中和黄连的苦涩。
而对于甘草来说,它属于较为温和的药材,具有补脾益气的作用,不仅如此,像“甘草含片”这类药物,也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平喘的作用。
根据临床中药学相关理论研究,中药中的甘草,其自身所提取出的药物,可以有效抑制幽门螺杆菌的滋生,还可以起到修复胃黏膜的作用,以此就可以缓解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减少其出现胃溃疡的可能性。
但是无论应用哪类中药,都需要根据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配伍,以确保中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其他辅助性手段和办法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中药治疗以外,还可以结合穴位治疗的方式进行辅助性治疗,比如中脘穴治疗。这一穴位在人体的腹部处,在肚脐中间的上4寸位置,利用艾灸的方式可以起到调节脾胃、化湿的作用。不仅如此,这一中医治疗办法还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诱发的反酸、胃痛等生理不适症。
具体操作:将艾条点燃后,在腹中的中脘穴上方悬灸,距离皮肤约3厘米,避免烫伤。一般灸1 5分钟左右即可,这一操作需要避风,还要注意防止烫伤。
此外,像是足三里穴等也可以起到調节肠胃的功效,具体操作和上述所提到的中脘穴辅助性治疗手段存在相似性。
结语
总之,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大家不用如此诚惶诚恐。很多人都认为,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就会演变为胃癌,虽然并不排除这一可能性,但是进行常规治疗,是可以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而本文所提到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体质辨识,主要就是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采用差异化的治疗方法。因此无论是从中医还是从西医的角度来说,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均需要对症下药。
不仅如此,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还需要注意改变日常饮食习惯,而上述所提到的中医艾灸等辅助性治疗手段,均对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具备可行性。如果认为自己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可能,可以去医院进行病菌筛查,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