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玲
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考察时强调:“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乡村是大后方也是大舞台,是国家这个组织肌体中的“末梢细胞”。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基层党组织都是为“末梢细胞”输血供能的“红色细胞”。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丰厚滋养,以昂扬斗志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其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担当作为。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作出重要部署。202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也是统筹城乡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大战略举措。它基于农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历史经验,立足当前国情,描绘了一幅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美好画卷,也必将激励我们全身心投入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是党的坚强后盾
从古至今,中国都是农业大国。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农耕文明是贯穿其中的一条重要线索。至近代,中国社会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即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中间阶级。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筚路蓝缕、波澜壮阔,充满了艰辛曲折,遇到了种种挫折磨难。但是,中国共产党都能成功化解,最终化茧成蝶,并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大革命高潮时的近6万人锐减至1万多人,辛辛苦苦经营起来的家业遭受严重损失。八七会议作出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的决定。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先后发生,却不同程度受挫。关键时刻,出身农家、了解农村农民的毛泽东力挽狂澜,顶住巨大压力,带领部队退到了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在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并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指引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巩固新生政权的基础和前提。要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同样迫切需要公有制的经济根基。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决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中国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支持、参与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为巩固新生政权,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农民率先拉开改革大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全面进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村民“包产到户”的大胆创新,带来了当年粮食的大丰收,在给农民群众带来希望的同时,也为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贯彻实施、激发农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夯实了基础。
时代在变,创业精神不变。农民群众是创新的重要主体,是革命建设改革的主力军,百年来的党史一次又一次证明:乡村,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后盾。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中国共产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者。在近现代中国发展史上,乡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当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时,乡村却落后了。当前,城乡之间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城乡之间比较突出。人民群众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发展越滞后,农民就越往城市涌。一个人带动一家人,一家人带动一批人,最后,大量人口的外流,使得中国的“空心村”逐渐增多。农村留不住自己人,更难吸引外来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随之加大。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中国共产党基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基于现实发展需求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国共产党是乡村振兴的领导者。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乡村振兴作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于乡村振兴的领导体现在方方面面。实施精准扶贫,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核心目标,让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派驻第一书记,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农村全面、可持续发展。10多年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有序推进、稳妥解决农村发展中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中国共产党是乡村振興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从中央组织到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再到每一个党员,中国共产党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农村党组织是党的政策执行层。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分布在我国广袤农村的各级党组织是组织者、实施者。作为组织者,主要是通过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实现人、财、物等方面的组织,汇聚乡村振兴的最大合力;作为实施者,主要是通过宣传、发动、组织群众,调动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地农村想方设法引进各类项目、资金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改善人居环境,通过各项有力举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显著。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
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也是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要成为群众致富的领路人,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真正成为战斗堡垒。”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
抓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选优配强支部书记是关键。当前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人口越来越少的农村,支部书记的培养选拔成为一大难事。针对这个问题,基层党组织要切实担起组织引领的责任,创新方式、多渠道选优配强村支部书记。例如,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了事的人选出来,把那些威望高、在外担任过领导职务、创业当过老板、有管理才能的人选出来,把那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选出来,把那些有知识、有素养的人选出来,切实解决村支书人选问题。同时,基层党组织还要加强对支部书记的锻炼和培训。例如,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县级党委每年至少专题研究1次党支部建设工作,党支部书记每年应当至少参加1次县级以上党组织举办的集中轮训。轮训、培训的方法可以多样化,可以是讲授式、案例式,也可以是现场考察。例如,培训期间可以组织前往一线城市考察,拓宽视野,启发思维。坚持选拔任用培训相结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支部书记队伍,夯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
抓党员队伍管理。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美好蓝图“变现”的重要支撑。党员教育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保持,关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果。推进乡村振兴,党员队伍是关键。一要把好党员“入口”关。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要求,通过吸收政治立场坚定、知识素养高的年轻人加入党的组织,进一步优化党员的年龄和知识结构。二要把好党员“教育”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段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要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党员的能力水平和党性修养,确保党员先进性。如通过对理论的学习,认真把握理论精髓。要以《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遵循,每年至少对党员集中培训1次。培训过程中,要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结构化研讨等方法,把内容讲透彻,把道理讲明白,把故事讲鲜活。三是把好党员“管理”关。“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越是任务艰巨,越要遵守纪律规矩。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要强化党员的纪律规矩意识,教导党员严守纪律规矩。作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要倡导务实的作风,引导党员躬身入局,多与群众打交道,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用良好的形象赢得群众的认同,巩固党在农村执政的群众根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利用网上课堂,建立党员教育管理网络平台,采用微党课、微宣讲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激发党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党员学习的效果,提高农村党员的综合素养。
抓党组织能力提升。乡村振兴包含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和水平。一要认真、及时学习中央精神,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压实农村基层党组织抓乡村振兴责任,教育引导基层党组织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二要充分领会中央精神,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用科技和改革为农业现代化增添动力和活力。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防止返贫监测,落实帮扶措施,增强內生动力,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四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推动农民持续增收。五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凝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磅礴伟力,集中力量办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建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通过提升党组织能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