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树
想起来,自从我喜欢的法国理发店换了人,我已经有两年没有剪头发了。那时我常去的是一家法式美发店,离我家有点距离,位于一条破烂的街上,它不是那种昂贵的美发沙龙,没有精致的装修,看上去一点也不吸引人,除了一盏水晶灯,其余都保持着原生态的样子。这家美发店只有两名员工,一男一女,女的个子娇小,一头栗色的披肩发,留着精致的法式刘海儿。他们都很有礼貌,既不过分热情,也不沉默死板,在剪发前,我往往会选一杯咖啡,拿几本杂志,有些是法国原版的时尚杂志。前几次都是男美发师帮我剪,我的要求就是剪短一点,刘海儿要适合我的脸型,越自然越好。这里从来没让我失望过,虽然看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可是线条感我喜欢,简单实用好看。女美发师似乎更懂我的要求,不过她也更忙一点,有时候约不上她。
这几年,我只在这家店剪头发,去的次数多了,他们也都认识我了。我们依然不怎么聊天,只是笑容会多一点儿。有次,我提出下次想挑染,女美发师问我,愿不愿意让她的实习生帮我染,可以给我免费。我说没问题。那天我按预约的时间到了美发店,结果他们正在忙,让我等了半个小时。我也不着急,一边喝咖啡,一边翻杂志。既然是法国人的美发店,就别再要求准时了。这可能是法国和德国的一大区别。既然我也不会选择一家德国美发店,等一会儿又如何呢?我没有白等,结果令我非常满意。实习生在她的监督下,为我小心翼翼地挑染着头发,她在旁边指导,最后又亲自上手,出来的效果很自然,这是我们的共同合作,我们都特别高兴。
后来疫情来了,大约有一年多的时间,我没有去美发店。再后来有一天,我按预约来到美发店,发现装修完全换了风格,音乐也变成了迪厅曲。两个熟悉的美发师都不在,换成了两个打扮时髦的男人。我心惊胆战地让其中一个剪了头发,他一直在鼓励我剪得更短一点,拿出来一些照片给我看,原来现在他們主打的风格是街头时髦风。如果拿时装来举例,那就是曾经是香奈儿小黑裙,现在变成了巴黎世家的帽衫。也不能说不好,只是这不是我想要的。
又过了几个月,想再去理发的时候,我从网上查以前的美发师的名字,一无所获,只看到了她的几张照片,照片上她是黑色的长发,栗色的眼睛,像小鹿一样忧伤。第二天我打电话过去问,前台答,她不会回来了,她回法国了。简直是当头一棒。
我真的不能没有她,找到一家适合自己的美发店是多不容易啊。我在柏林的好友也对我说,她曾经去剪头发的美发店关门了,现在她只在旅行的时候剪头发。我们想要的并不是繁复到光彩照人的发型,也不是时髦到需要时时照料的发型,而是尽可能自然,又比自然多一点儿额外的东西。那点儿额外的东西很重要,审美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
对头发的要求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它让我意识到,我是多喜欢所谓的法式审美,你问我后来头发怎么样了?我从网上找到自己剪刘海儿的视频,自己动手,剪了个法式刘海儿。我想象着如果她在旁边,肯定会笑,或者会指点“这里,这里,哎,慢点儿”。
馅饼小的时候,我们曾经约过很多看孩子的阿姨,有一次,约了一个新的法国阿姨,其实是奶奶了,年纪大概六十岁。她涂着艳粉色的唇膏,整个人看起来特别有活力,热情洋溢,让我觉得自己有点萎靡不振。她临走借走了我的一本法国文学期刊,上面有我写的一个当代文学的稿子。
她说自己来德国三十五年了,是来拍电影的,她也写歌词,还画画。现在年纪大了,当保姆,说这很自由。有一次,我发现她正在看我放在架子上的香水,便跟她聊起香水,她说前一阵刚买了瓶香奈儿五号,作为给自己的生日礼物。我送了她几瓶试用装,她很开心。
好几年过去了,有次我去游泳,在游泳池里发现一位打扮漂亮的老妇人,她正仰着头微闭着双眼,涂着鲜亮的艳粉色口红,我一下子认出来,这不是那个看孩子奶奶嘛。
很多法国人的打扮让我叹为观止,很简单,就那么几样东西。法国人对于比例的精确度更高,更合身,色彩更轻淡,而且不过分,很轻松,不一定贵,但一定是经过思考的。
有次走在路上,我看见两个女孩边走边聊天,其中一个黑人女孩穿着橙色外套抹着亮橙色口红,特别漂亮,神采飞扬,走近一听,是法语。果然啊,我在柏林见到的黑人一个个都很严肃,看起来可没有这么开心的。真疗愈,一下子我就精神了,想起了以后要搬到巴黎生活的梦想。
法国的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丹纳在《艺术与哲学》里写道,“巴黎是目前世界上最喜欢谈天和读书的城市,最喜欢鉴别艺术,体会各种不同的美;外国人觉得巴黎的生活最有趣、最有变化、最令人愉快。”他又写道,“对于日耳曼人,感觉与表情之间的交通似乎受着阻碍”。看到这里我心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