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吴海燕(1988-),女,河北邢台人,研究方向:企业筹融资风险管理。
【摘 要】企业要想顺利开展各项业务、购置必要的生产资料、扩大经营版图,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后盾。而筹融资是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的重要途径,能够为企业带来所需资金,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风险,如流动性风险、控制权稀释风险、资金周转风险。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中流砥柱,其筹融资活动不仅关系到自身命运,更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必须做好筹融资风险管理工作。因此,论文深入探讨国有企业筹融资的方式与常见风险,并针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管理对策,以期提升国有企业筹融资风险管理能力。
【关键词】国有企业;筹融资;风险管理;风险应对
【中图分类号】F275;F27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4)01-0121-03
1 引言
市場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大,其筹融资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频繁,与之相伴的风险因素也随之增多。如果在筹融资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未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可能会导致资金运作上出现困难,进而引发现金流不足、债务违约等问题,甚至造成资金链的断裂。因此,在借助筹融资获取资金时,国有企业要时刻保持警惕,关注每一项风险影响因素,结合风险的成因,采取针对性的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从而规避风险损失,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
2 国有企业筹融资的主要方式与常见风险
2.1 国有企业筹融资的主要方式
2.1.1 内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自身内部资金的调配和利用来满足资金需求,主要的形式有:盈利留存、资产处置、内部借贷和资本公积金等。例如,企业拥有存款、有价证券等闲置的金融资产,将其变现获得资金[1]。内源融资不需要支付利息或分红,可以减少融资成本,而且不需要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或资本市场,无需受到外部融资条件和监管限制的影响,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融资风险相对较小。
2.1.2 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是企业的一种常见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主要是通过向投资者出售或以其他方式转让一部分股权,引进新的股东获取所需资金。常见做法有股权质押、股权转让、股权增资扩股以及股权私募等[2]。通过股权融资方式,企业获得大量资金的同时还无须还本付息,可以有效减轻财务压力。而且引入战略或机构投资者也有利于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2.1.3 债务融资
债务融资主要是通过出售债券、票据或向金融机构借贷筹集资金,并按照约定的条件和时间偿还本金。常见形式有: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和发行债券。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2022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截至2022年底,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339.5万亿元,负债总额为218.6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为94.7万亿元。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国有企业负债率达到了64.6%,这意味着其资金筹集主要通过债务融资。相较其他融资方式,债务融资程序简单,资金到位时间较短,可以很好地满足短期资金需求,并且债务利息通常能够在税前扣除,适当的债务融资还能提高企业的资产收益率,为股东带来更高的回报。
2.2 国有企业筹融资的常见风险
2.2.1 因内源融资引起的流动性风险
虽然内源融资有着很多优势,但如果融资金额较大,企业频繁使用原本用于日常运营的流动资产(如库存、应收账款)来支持投资活动,在面临突发的现金需求时,就可能会没有足够的流动资产可用,进而造成资金无法及时到位或关键项目资金不足,引发流动性风险。短期来看,内源融资可以有效促进企业财务杠杆作用的发挥,降低债务的风险和利息成本;长期来看,并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需要谨慎选择,合理控制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的占比。
2.2.2 因股权融资引起的控制权稀释风险
在企业治理结构中,董事会是决策的核心机构,负责制定企业战略方向、审批重大决策等重要职责[3]。股东有权选举董事会成员,而股权投资方作为股东之一,可以推荐自己的代表进入董事会,从而在企业的决策层中拥有一定发言权,对企业战略发展及经营决策产生影响。因此,股权融资可能导致股权结构发生变化,引发原有股东控制权被稀释的风险,进而降低企业决策效率或导致意见分歧。而且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若引入新的投资者导致国家或政府的持股比例下降,造成国有资产的外流,还会引起不良的社会舆论,损害国有企业的声誉和形象。
2.2.3 因债务融资引起的资金周转风险
尽管债务融资可以在短期内有效解决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但由此而产生的利息成本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影响资金的周转。若企业经营状态不佳,现金流入不足以覆盖债务的还本付息需求,将导致企业面临到期债务的偿付困难。为应对这种情况,企业可能不得不削减对长期投资项目或非核心业务的投资,这将限制企业增长潜力。更严重的是,若企业无法按时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将会引发信用危机,导致信用评级和融资能力下降,甚至可能被迫启动破产清算程序。
3 国有企业筹融资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3.1 风险意识淡薄
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多处于优势地位,没有经历过太多的市场竞争和风险挑战,而且其资金来源也相对稳定[4]。因此,国有企业往往缺乏风险意识,对筹融资风险考虑不足,认为筹融资只是一种简单的资金获取行为。在筹融资过程中,只关注融资目标的实现,忽视其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既没有做好风险评估,也没有做好风险预警,对风险的敏感性严重不足,风险隐患难以被及时发现。
3.2 筹融资规模控制不当
根据企業的发展战略、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状况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对企业未来的筹融资需求进行估算,并制定相应计划,合理控制筹融资规模,更好地安排资金使用,便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筹融资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然而,部分国有企业筹融资前的调研不充分,未全面掌握市场利率、政策变化、融资渠道等相关信息,对筹融资需求预测不准确。倘若过量融资可能会导致资金结余,给企业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融资不足则会出现资金缺口,导致资金供应不稳定,无法满足企业的运营和投资需求。
3.3 筹融资渠道较为单一
国有企业目前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过度依赖于银行贷款,对新型融资方式缺乏了解和应用。银行贷款虽然拥有筹资速度快、筹资弹性大、资本成本低等优势,但也有着诸多限制,易受政策变动、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近些年国家货币政策紧缩,银行放贷门槛提高,国有企业即使有较高的主体信用,也可能面临严格的贷款条件,增加了国有企业融资的不确定性,易遭受融资中断风险。
3.4 筹融资项目审核不够严谨
要想有效防范筹融资风险,需要做好筹融资项目审核工作,全面掌握筹融资期限及风险点。因此,项目审核是筹融资过程的重要环节,其严谨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风险和利益。但一些国有企业随意简化审批程序,对筹融资项目的审核不够严谨,既没有将审核内容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匹配,也没有准确识别并掌握项目的风险点,非常容易作出错误的筹融资决策,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风险损失。
3.5 缺少相关专业人才
筹融资风险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专业性,要求管理人员对财务、金融、经济等领域的知识有深入理解,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并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筹融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价。然而,国有企业普遍缺乏具备风险管理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才,相关工作多交由普通财务人员负责。这些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且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岗位胜任力不足,在面对复杂的筹融资环境时,无法有效地识别、评估和管理风险。
4 国有企业筹融资风险管理与防范的措施
4.1 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国有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筹融资风险的存在,树立筹融资风险防范的意识,对相关风险进行评估和预警,以便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控制风险的负面影响[5]。
首先,国有企业要通过内部审计、外部咨询等方式,综合财务与非财务影响因素,进行风险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对企业筹融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筹融资风险进行识别,了解每种风险的影响程度和发生概率,从而为风险防控提供依据。
其次,国有企业要对已识别出的风险进行排序和评级,确定风险的等级和优先级,并建立相应的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设定配套的风险预警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量比率等指标。而且要定期监测和分析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某项指标超出了预设范围,就要及时发出风险预警信号,迅速采取相应风险管理措施,防止筹融资风险的扩大与扩散。
4.2 做好筹融资需求预测分析
首先,为准确预测筹融资的需求,确保筹融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国有企业应当组建专业的调研团队,由其负责全面收集当前的市场利率水平、政策环境变化以及各种融资渠道特点和要求等相关信息,进行专门的事前调研;其次,国有企业应结合长期发展战略和短期业务目标,以及未来的资金需求和投资计划,计算筹融资所需的资金量、筹资的时间点和筹资的方式等,并以此来合理控制筹融资的规模,避免发生过量融资和融资不足的情况;最后,在选择筹融资方式时,不仅要综合前期调研和预测的结果,还应考虑到现有资本结构,科学确定筹资目标、条件、方式、期限和成本,平衡好债务和权益的比例,从而将筹融资风险降至最低。
4.3 进一步丰富筹融资渠道
国有企业应采取多元化的筹融资策略,削弱对单一渠道的依赖,利用不同筹融资渠道来分散风险[6]。可以尝试在股票市场上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或增发股票,以获得更多资金支持。虽然发行股票的门槛较高,但能够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同时还可以增加企业股本,有利于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另外,还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的方式进行债券融资,相较传统借贷融资而言,债券融资具有更长期限、更低利率和更大弹性的优势,不仅可以为国有企业提供更长期的资金支持,还可以减轻企业承担的债务压力。
此外,应与信誉良好、服务专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此拓宽融资渠道,获取更多融资机会。互联网筹融资更加便捷、快速,是未来筹融资的发展趋势,国有企业应加强应用,以获得更好的融资效果。
4.4 加强筹融资项目的审核
首先,国有企业应当建立严谨的项目审核机制,制定详细且明确的审核流程和标准。审核过程中需要从可行性、风险性、收益性以及可行性等多个角度,对所有的筹融资项目进行全面、严格的审核,确保审核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匹配。
其次,国有企业应将筹融资活动纳入内部审计范围,对筹融资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审计,检查筹融资的合规性和效果,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按照既定计划顺利推进。
最后,国有企业应综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风险控制、项目质量、项目完成度等因素,对筹融资项目进行绩效评估,总结分析项目的成果和不足,为未来的筹融资决策提供借鉴。同时,国有企业还要借助评价结果,持续改进筹融资活动的管理流程,从而封堵筹融资管理的漏洞,提升企业风险应对的能力。
4.5 培养筹融资风险管理人才
国有企业应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建设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团队,确保能够准确识别和评估各种潜在风险,并制定出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
在人才引进方面,国有企业应结合筹融资活动特点,确定风险管理工作所需的特定技能、经验和资格,如对金融行业的深入理解、熟悉风险管理框架(COSO或ISO31000)等,并基于此制定清晰的人才引进计划,优化企业的人才结构。而且在具体招聘过程中,应打破固有思维模式,除了利用传统招聘渠道外,还要与金融机构、咨询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建立合作,帮助企业接触到更多的潜在人才,解決企业人才匮乏问题。
在人才培养方面,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工作坊、研讨会、在线课程等方式,围绕风险管理理论、金融市场与工具、法律法规知识、经济分析与预测、风险监控与预警等内容,定期组织风险管理培训课程,以此来完善现有人员的知识体系,使其掌握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能够更好地应对融资过程中出现的风险。
5 结语
筹融资是国有企业经营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但不论是内源融资、股权融资,还是债务融资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但是一部分国有企业的风险意识淡薄,筹融资预测不准确、筹融资渠道较为单一、项目审核不够严谨,筹融资风险管理的现状并不乐观。国有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筹融资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增强风险意识,提升预测准确性,同时还要丰富筹融资渠道、加强项目审核、建设专业化风险管理队伍,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筹融资风险管理的水平,保障企业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曲佳宁.集团企业加强筹融资风险管理的措施探讨[J].投资与创业,2023,34(18):16-18.
【2】罗艳华.企业筹融资途径与融资风险防控的方法分析[J].产业创新研究,2023(16):150-153.
【3】李玮.集团企业加强筹融资风险管理的对策探讨[J].金融文坛,2023(04):50-52.
【4】吴家东.国有企业债券融资现状及风险防控措施分析[J].财讯,2023(17):89-91.
【5】陈晶.集团企业加强筹融资风险管理的对策探讨[J].财经界,2022(25):54-56.
【6】葛平.对企业筹融资途径与融资风险防范的方法分析[J].财经界,2021(36):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