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殷斌
【摘 要】在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传承与创新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特别是在音乐教育领域,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入现代理念与技术,成为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探讨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着眼于师资队伍多样性、课程设置地域特色、课程内容系统性,以及信息化传承等方面的问题,力求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对现行教学模式的剖析,提出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文化传承视域 民族音乐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1-0117-06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不仅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历史的见证和人类情感的表达。其中,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承载着民族文化、历史和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意义。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交融,高校音乐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往往注重技巧传授,但在文化传承的视域下,人们需要思考如何在培养学生音乐技能的同时,传承音乐的精神内涵、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高校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技术娴熟的音乐从业者,更应该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的音乐人才。通过对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的文化基因,还可以培养更多具有民族音乐传统与现代音乐理念相结合的优秀音乐人才。
一、文化传承视域基本概念
文化传承视域是指以文化传承为核心,关注文化传统的传承、弘扬和发展,通过教育和其他手段促进文化价值观念传承和弘扬的一种理论观点。文化传承视域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强调了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教育等方式传承、弘扬和发展文化的价值。在当前教育领域,特别是在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挑战的背景下,文化传承一直都是一个重要议题。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文化传承视域不仅关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还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当代再创造和创新。例如,在文学方面,中国的古典文学如诗词、散文等被视为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学校教育和文化活动等途径得到传承和弘扬;在传统工艺方面,如中国的书法、绘画、剪纸等,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传承和发展,通过非遗保护和创新设计等方式,传统文化在当代得以继续发展。此外,中国的节庆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也都是文化传承视域中重要的内容,通过民族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这些文化得以在当代继续传承,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二、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内涵和价值
(一)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内涵
在文化傳承视域下,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与中国的民族音乐传统有着密切联系。
首先,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例如,中国的京剧音乐、蒙古族长调、藏族嘹亮的吟唱等,都是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音乐形式,代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独特音乐传统。通过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深入挖掘与传承,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各个民族音乐的起源、发展历程、表现形式等,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在文化传承视域下注重对民族音乐传统的传承与发展。这不仅包括对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还包括对现代民族音乐创新的探索和推动。例如,中国的古琴、二胡等传统乐器,以及京剧、黄梅戏等传统戏曲音乐,这些都是需要在高校进行传承和弘扬的重要音乐形式。同时,现代民族音乐创作也是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传统音乐,并结合当代音乐语言和创作手法,创作出具有现代审美价值的民族音乐作品,促进了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高校民族音乐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认知和审美能力。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丰富的民族音乐知识,还可以通过欣赏、演奏、创作等方式,提升自己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与自信,培养他们成为民族音乐的传承者和推动者。
(二)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价值
1.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在文化传承视域下具有重要价值,其中之一便是其对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贡献。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各个民族的音乐传统,高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音乐学习资源。举例而言,中国拥有着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形式,如:京剧、粤剧、藏族民歌、蒙古族长调等。通过对这些音乐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比如,京剧强调咏唱、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表现,而藏族民歌则展现了高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宗教信仰的表达方式。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些民族音乐形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了解,而且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从而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因此,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在文化传承视域下的价值体现在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上。
2.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民族音乐教学在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音乐传统和文化背景,从而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举例而言,学习藏族、蒙古族等具有地域性的民族音乐作品,不仅是对音乐艺术的欣赏,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一次深入体验。通过民族音乐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藏族和蒙古族独特的音乐风格、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对自然的崇敬之情,从而深刻认识到自己所属民族的文化底蕴。这种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觉性,进而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此外,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学生还可以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共同点,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和民族认同感。因此,民族音乐教学在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培养具有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性的优秀后备人才奠定了基础。
3.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高校民族音乐教学还能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通过学习不同民族的音乐形式,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增进对其他民族的了解和尊重。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作品,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美妙与深邃,而且能窥探到少数民族的生活情感与文化内涵。这种跨文化的音乐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还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包容性。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国家,民族音乐教学可以促进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进民族间的和谐与团结。通过共同学习和演奏民族音乐,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彼此的文化魅力,增进彼此理解与友谊,进而为社会的多元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作出贡献。因此,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在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构建一个多元、和谐的社会。
三、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现状
(一)师资队伍多元化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主要接受主流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传授能力相对不足。从一些大学的数据调查来看,当前高校音乐教师普遍受西方音乐教育的影响较深,而专业的民族音乐教育背景的教师比例较低,这导致教学内容相对单一;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忽略了民族音乐的重要性,由于教师缺乏对民族音乐的深入了解,许多学生在课堂上难以真正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这也反映了传统音乐教育中以西方音乐为主导的倾向,导致民族音乐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够突出,导致教学内容的单一化和局限性,无法全面挖掘和传承各民族音乐的丰富文化内涵。由于缺乏对民族音乐的深入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传达民族音乐的精髓和特色,使得学生难以真正领略民族音乐的魅力。此外,传统音乐教育中普遍存在以西方音乐为主导的倾向,也加剧了师资队伍多样性不足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缺乏地域特色
随着音乐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时代需求的变化,高校音乐教学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系统性并进的趋势。传统的音乐课程体系逐渐朝着多元化发展,涵盖音乐理论、音乐技能、音乐史等多个方面,以及对跨学科知识的需求。音乐理论课程不仅仅关注乐理知识的传授,还包括音乐分析、作曲技巧等内容,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的本质和内涵。音乐技能课程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除了传统的乐器演奏技能外,还包括声乐、编曲、音乐制作等方面的内容,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音乐史课程也越来越注重对全球音乐文化的了解和研究,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发展的探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这一趋势下,传统的音乐课程体系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乐理知识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地域特色的融入。然而,尽管整体趋势向多元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课程设置缺乏地域特色的问题。虽然音乐理论课程涵盖音乐分析、作曲技巧等内容,但地域特色的民族音乐理论体系往往被忽视。例如,对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独特音乐体系、东北地区民歌的传承、西北地区古老乐器的演奏技艺等内容缺乏系统的专门课程设置。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深入了解和体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意味着许多音乐课程过于普遍化,忽视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獨特音乐传统和特点。
(三)课程体系系统化有待提高
在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中,当前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挖掘,难以全面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首先,许多课程内容过于零散,缺乏组织和结构性,无法形成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缺乏系统性的课程安排和学习路径,使得学生难以建立起对民族音乐的系统性认知和理解。其次,当前的教学资源和教材多为零散片段或简单介绍,缺乏深度挖掘和全面解读,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深入探索民族音乐的内涵和历史,无法真正领悟其文化意蕴。最后,缺乏长期的机制和策略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学校和教育机构需要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包括拓展师资队伍、丰富教学资源、建立专业研究机构等方面,以确保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不断深化和延续。
(四)信息化教学有待提高
尽管高校音乐教学呈现出多元化和系统性发展的趋势,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并且根深蒂固。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以传授技能和知识为主,注重学生对乐器演奏技巧和乐理知识的掌握。在传统模式下,教师通常扮演着权威性角色,学生主要通过听讲、模仿和练习来掌握知识和技能。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包括课堂授课、书面材料、实地演奏等,这些方法难以满足当代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现代音乐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更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跨学科能力等综合素养。首先,传统的教学手段存在局限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相比之下,当今学生更习惯于通过多媒体、互动式学习等方式获取知识,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在这方面显得有些单一和落后。其次,传统的教学资源有限,无法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例如,民族音乐的传统演奏形式和场景往往无法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真实还原,学生难以获得直观的学习体验。最后,传统教学手段也无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例如,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等进行远程教学、在线学习、虚拟演奏等,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但是目前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还比较有限。
四、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对策
(一)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
高校应当具有民族音乐传承意识,将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作为教学重点,为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高校可以通过招聘具有深厚民族音乐传统的音乐家或民族音乐专家来丰富师资队伍。这些传统音乐家不仅能够传授民族音乐的技艺和传统知识,还能够向学生传递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其次,高校可以加强对现代音乐教育理念和技术的培训,吸纳新生代音乐教育工作者加入师资队伍。这些新生代教师具备现代音乐教育理念和专业技术,能够将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教育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或研修活动,提升现有教师对民族音乐传承的认识和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音乐学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音乐学院在构建音乐教师队伍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首先,他们以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为抓手,开展了“科研团队”和“双百”行动计划建设。其次,他们加大了“双师双能”型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再次,他们聘请了多家单位的优秀艺术家为特聘教授和兼职教授,全面指导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工作。他们还不定期邀请民族音乐领域的专家到校举办讲座和研讨会,扩大音乐教师的学术视野,优化音乐教学方法。最后,他们不定期组织优秀音乐教师的个人独唱、独奏音乐会,激励音乐教师主动加强民族音乐知识与文化的学习,提升教师的音乐素养。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发挥音乐教育的积极作用,提升音乐教师队伍水平。他们坚持并弘扬“明德、尚学、创新、和谐”的教学思路,坚定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以学生为本,突出内涵建设,不断创新音乐教学模式,积极开展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构建优质音乐教师队伍,积极传承传统民族文化,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相融合。
(二)打造民族音乐特色课程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高校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传统和特色,打造具有地域性特点的民族音乐课程。首先,高校可以通过深入调研和了解,确定各地区的民族音乐特色和代表性曲目,并将其纳入课程设置中。其次,高校可以邀请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艺术家或专家担任课程教师,向学生介绍当地的民族音乐传统、历史和文化,分享其音乐创作和演奏经验。同时,课程内容还应当结合当地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通过讲授民族音乐的背景故事、演奏技巧和乐器特色,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最后,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当地的民族音乐活动和演出,亲身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和韵味,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通过打造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民族音乐课程,高校可以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为培养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音乐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民族音乐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夯实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基础,高校应当着重完善民族音乐的课程体系。首先,课程设置应当覆盖从基础到专业的各个层次,包括民族音乐的理论、技能和实践等方面。基础课程可以涵盖民族音乐的基本概念、音乐理论基础和乐器演奏技巧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民族音乐的基本认识和理解。专业课程则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包括民族音乐的历史演变、曲目分析、创作技巧等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课程内容还应当注重对民族音乐的历史、传统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学习民族音乐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演变过程,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民族音乐的发展脉络和特色,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同时,高校还可以邀请专业学者和艺术家来开设专题讲座或工作坊,分享其对民族音乐的研究和体验,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通过完善民族音乐课程体系,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音乐教育,夯实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基础,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音乐人才。
(四)促进信息化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拓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途径。首先,可以建设在线音乐教育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课程和资源,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学习民族音乐知识和技能。其次,可以开设网络课程,通过网络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将优秀的民族音乐课程送到更多学生和爱好者手中,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提高民族音乐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最后,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和在线社区平台,组织线上音乐比赛、分享会和讨论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数字化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建立民族音乐数字图书馆、音频视频库等资源平台,保存和传播民族音乐的珍贵文化遗产,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高校可以将民族音乐教育推向新的高度,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例如浙江音乐学院在信息化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在音乐教育领域展现出了独特的成就。通过“学在浙音”数字化系统应用建设,学院在拓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途径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一是学院建立了多个数字化特色应用场景,例如“浙音成长”系统通过数字预警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状态,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业和生活;“浙音学堂”则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提供丰富的音乐课程和实践环节,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民族音乐的机会。二是学院积极助力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通过数字音乐教育资源和线上教学服务,将优质音乐资源传递给山区乡村,推动民族音乐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三是学院将数字化应用贯穿音乐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和创作表演活动的有机结合,提高了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拓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途径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为推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结语
在当前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以文化传承视域为出发点,探讨了该视域下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内涵和价值。通过对民族音乐教学现状与问题,以及具体策略与案例分析等方面的深入探讨,揭示了高校音乐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使命和责任。同时,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数字化的教学手段,以及地域特色的课程设置等措施,可以有效拓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途径,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新能力,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黄倩.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19):188-190.
[2]闫昱.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中国民族音乐教学改革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3(01):13-17.
[3]黄韵.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音乐教学的方向转变及实践路径[N].中国艺术报,2022-01-07(008).
[4]孙艳梅.教学改革视域下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合[J].戏剧之家,2021(28):95-96.
[5]崔雪花,金学洙.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探究[J].文艺争鸣,2020(02):203-208.
[6]付馨.文化传承视域下的高校音乐课程改革分析[J].北方音乐,2015(18):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