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农机推广站 罗来群
水稻作为铜仁市主要粮食作物,其常年种植面积在155 万亩左右,年产稻谷56.41 万吨左右,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51%以上。近年来,随着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新技术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水稻钵体穴盘育苗机械化移栽技术得到较快推广应用,水稻栽插机具的使用范围也从坝区逐步扩展到丘陵梯田。
与传统种植相比,推广山地水稻钵苗机械化生产有着十分明显的技术优势,水稻增产潜力巨大。以2022年为例,铜仁市机种水稻试验示范面积2.5 万亩,占全市水稻种植总面积1.60%。当年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点水稻亩均590.81 公斤,对照传统水稻种植亩均增产80.02 公斤,亩均增幅达15.84%。其中玉屏县供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实施的水稻钵苗机械化种植亩均产量597.46 公斤,对照亩均增产111.03 公斤,增产幅度达22.82%。2023年,贵州省农业农村厅下达全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任务9.0 万亩,其中钵苗机械化移栽3.0万亩,1000 亩以上省级核心示范区7 个。铜仁市结合山区水稻种植生产实际情况,探索制定山地水稻钵苗机械化技术实施方案,根据各地海拔差异,分区域、分品种、分时段科学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水稻钵苗机械化技术包括机育秧、机移栽、机防治、机收等环节,其目标是通过各环节机械化作业实现水稻稳产高产、省工省时、节本增效。其中机育秧、机移栽环节是山区水稻钵苗机械化的重点和难点。在技术实践探索过程中,山地水稻钵苗机械化基本流程如右图所示(参见图1)。
1.钵苗机械化育秧技术要点。
(1)苗床营养土配备。苗床所需营养土应该于冬末初春提前准备好。取土宜选择耕作熟化的旱地土、秋耕冬翻的稻田土、菜园土等,不宜选择杂草丛生的荒坡土以及当季喷施过除草剂的土质。经碎土拌肥过筛后,营养土宜2—3 毫米的颗粒,用手捏成团后,自由落地能分散开为宜。营养土中可以加入“旱育保姆”“草根拌土剂”类的壮秧类药肥或者调节剂。配制后的床土PH 在4.5—5.5 之间最为适宜,如差距过大则有必要进行调酸处理。
(2)育秧苗床准备。可采用大棚旱育苗床或水田小拱棚苗床育秧。首先,要做好苗床选址。选择地块平整、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交通便利、土质肥沃的地块作为集中育秧田。一般情况下,秧田与大田按照1:80 的比例进行育秧配置。水稻在育秧前,要提前10 天上水整地,并且要沉实2—3 天后作畦,要求畦面平整,畦宽 1.5—1.6 米,沟宽0.35—0.40 米,沟深 0.2 米。每块育秧田面积不宜超过2.0 亩,超过2 亩的大田要根据地势合理分隔成相对独立的育秧单元,以保障苗床间水的排灌通畅便于日常管理。
(3)种子选择及处理。在海拔相对较高的水稻种植地域宜选择中早熟品种,如香早优2017、T 香优557、泰优390 等;在中低海拔水稻种植地域宜选择中晚熟品种,如宜香优2115、渝香203、泰优808 等。一般亩需备足精选粳稻种子3 公斤,或杂交稻种1—3 公斤。晒种时间以3 小时左右为宜,并且稻种不能放在太阳底下暴晒,更不能放在水泥地面晒,以免将种子里面的胚芽晒伤。脱芒就是去掉稻种芒尖、枝梗等,以提高稻种机播精度。精选的稻种,千粒重一般要达到25 克以上,种子发芽率一般要达到95%以上。在播种前三天必须对种子进行拌种消毒处理。各地要结合当地海拔、气温变化、茬口衔接、机播能力等实际情况,分批浸种,分批播种。浸种前密切关注当地15 日以上天气预报,如果近期有三天以上持续性低温天气要暂缓浸种。
(4)播种。钵内营养底土厚度稳定在2/3 孔深,钵穴内常规稻种稳定在每穴播种4—6 粒(确保每穴3—5 苗),或杂交稻种稳定在每穴播种3—4 粒(确保每穴2 苗以上),覆土厚度不超过盘面,以不见芽谷为宜。
(5)铺网摆盘拱膜。摆盘之前,应提前铺好一层无纺布作为“切根网”,以阻止秧根向下生长。秧盘摆好之后,要洇足底水,并且及时将多余的水量排掉,蓄水至秧盘底部苗床以下,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对于大棚旱育苗床,应防止种子出芽后受强烈阳光照射出现“白化”现象。对于水田小拱棚苗床,中、低海拔区域使用无纺布,能有效保温并保持透气,可最大限度避免“烧苗”现象。对于海拔高于700 米的山区,通常使用塑料薄膜覆盖小拱棚,以确保保温效果。
(6)暗化出芽立针揭膜。当气温稳定在15℃左右,种子积温达到100 ℃ 时开始出芽。一般情况下,可选择在水稻播种后5—7 天,片叶完全展开前(呈针状,约2 厘米左右)揭膜。阴雨天选择在上午揭膜,晴天宜在傍晚前揭膜,揭膜后要及时补充揭膜水。
(7)加强苗期管理。种子出芽立针后,进入秧苗绿化期。此期要特别注意加强苗床水肥管理、温度管理,适时揭膜炼苗。在这一时期,受到丘陵山区特有地理气候因素的影响,往往出现低温寡照,气温忽高忽低、忽冷忽热的极端现象,对当地大面积小拱棚苗床秧苗生长极其不利,应注意控制温度,白天20℃—25 ℃,夜晚15℃—20 ℃。
2.水稻钵苗机械化移栽技术实践要点。
(1)移栽前的准备。一是及时上水整田。要求大田平整、田面整洁、上细下粗、上烂下实、沉淀良好、水层适中,水深1—2 厘米,耕深16—20 厘米,泥脚深度15—30 厘米,保证机插作业时不陷机、不壅泥。二是保证秧苗质量。秧苗移栽前,要做好秧苗插前“三带”(带土、带肥、带药),保证苗壮、茎粗、叶色深绿,秧龄18—25 天,苗高12—20 厘米,苗叶龄3.0—4.5 叶。
(2)机械移栽。水稻钵苗机移栽技术的要求为“浅、平、净、适、匀、直”。浅,即稻田机移栽作业时水要浅,水量过多过深会导致“漂秧”现象;平,即稻田一定要耙平整,防止移栽苗深浅不一;净,即稻田要保持相对干净,否则易造成秧苗移栽后“着床”不稳,甚至缺棵;适,即要求移栽密度适中(根据杂交水稻品种的不同,稳定在1.2—1.7万穴/亩之间);匀,即移栽苗行穴距规整,每穴苗数均匀;直,即移栽作业时往复结合线要准,转弯起落要整齐。
(3)大田管理。秧苗移栽后,要及时做好大田管理,施追肥,除杂草,防病害。一要及时上护苗水,确保秧苗活棵早。水量要保证既不能淹苗,也不能干旱,即通常说的“薄皮水”。二要及时上药除草,施用稻田小苗除草剂,确保无杂草。可于秧苗移栽7—8 天活棵后,亩用尿素5 千克加丁草胺等小苗除草剂复配撒施,注意水不能淹没心叶。三要合理追施分蘖肥。分两次追施分蘖肥,首次追肥后7 天追第2 次分蘖肥,亩用尿素5—8 千克撒施。四是有效控制分蘖。由于钵苗移栽后返青活棵早,返青后分蘖强势,可于秧苗移栽后35—45 天,达到预计穗数的70%—80%左右自然断水落干,分次轻搁田,以抑制无效的小分蘖,提高根系活力。后期可增施钾肥,进一步提高水稻的成穗率。五要做好统防统治。根据苗情长势,同时结合当地植保信息发布情况,采取植保无人飞防作业进行水稻病虫害统一防治,将水稻区域病虫害损失风险降到最低。
总之,山地水稻钵苗机械化技术实践过程中,应结合丘陵山区水稻种植的基本特点,因地、因时、因品种进行科学谋划。综合分析技术重点,合力解决实施难点,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每一个环节有序实施,前后衔接。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之上,总结出可供复制和推广的山地水稻全程机械化经验和技术实施方案,让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落地生根,惠及丘陵山区广大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