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秋明 吴 燕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高级中学,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第一初级中学)
2017 年5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港北高中”)作为科学家黄大年的母校,讲好黄大年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以科学家精神培根铸魂,是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港北高中把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精神品质和公民素养,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
2019 年6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掘和利用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
港北高中黄大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构建了基于黄大年科学家精神的“一核三化六联动”育人模式(见图1)。其中:“一核”即融合黄大年科学家精神的核心素养;“三化”即课程教学与黄大年科学家精神融合化,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六联动”即“听、说、读、写、做、评”。基地以“三化”为路径,以“六联动”为方法,建立“学做评”一体化综合评价系统,形成立体化沉浸式育人场域,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研学育人效果,培育黄大年式青少年,为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图1 基于黄大年科学家精神的“一核三化六联动”育人模式
科学家精神的内核是科技报国。基地开发了科学家精神研学课程,开展以“爱国+科普”为主题的“德才并育”的研学活动。基地以黄大年纪念馆和黄大年地学科普馆为研学主要场所,为广大学生搭建一个集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实践平台。2022 年,基地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而且是唯一设在中小学校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基地开发了12 门科学家精神研学课程。课程从教师面授、自主阅读、视频观影、交流讨论、访谈采访、绘画写作、演出表演、实践体验、自评互评等九个维度建构,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做、评”“六联动”学习课程、开展活动,多层面感悟修炼,培育理想信念价值观,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基地以“爱国+科普”为主题,开展黄大年科学家精神研学活动。学生通过听讲解员介绍,了解黄大年事迹和地球科学知识;学生通过阅读《“时代楷模”黄大年》,交流和分享黄大年的感人故事;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表达对黄大年的敬仰之情;学生通过参与重温誓言、唱红色歌曲、模仿表演话剧及电影情节等,沉浸式体验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求实创新、立己达人的精神。基地的研学活动丰富多彩,贴合学生需求,评价引导得当,“德才并育”的效果显著。
基地以“传承科学家精神、争做时代追梦人”为主线,创立“黄大年先锋党建”品牌。基地实施“五先锋六联动”工程,围绕学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开展党员教师“导师先锋、文艺先锋、研学先锋、五育先锋、清廉先锋”活动,采用“听、说、读、写、做、评”“六联动”的方式,推动党员教师积极参与到科学家精神研学活动、“1+N”科学家精神研学课堂教学模式创建中来,夯实党建基础,激活党建引擎,形成党建特色和党建文化,给予研学学生更多的文化熏陶,厚植其爱党爱国情怀。
基地将地域特点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素养培育,坚定科学家“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提出了格物致知、胸怀大局的“格局教育”办学理念,形成了以科学家精神为特色的基地文化。“育黄大年式青少年”成为基地的育人目标,“做黄大年那样的人,干黄大年那样的事”成为师生的共同追求。
黄大年科学家精神研学课程包含国家课程和基地研学课程。其中,根据“六精神十二目标”的育人目标,学校开发了4 类12 门研学课程。学校通过这些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对科学家精神从情感认同上升到价值认同,形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增强“德才并育”的效果。
一是开发科学家事迹教育课程。利用黄大年纪念馆、《黄大年》电影和《少年黄大年》话剧3 个资源,开发了“学大年,树理想”“爱科学,强信念”“传精神,献青春”“‘大地之子’打开‘地球之门’”“明明德,济天下”“演话剧,学党史”6门课程。课程在目标、内容及流程的设计中融入黄大年科学家精神,突出沉浸式教育的特点。
二是开发地学科普课程。地学科普课程分为三类:体验类实验,包括古生物化石精细修复、陨石肉眼和显微镜鉴定等;设计类实验,包括龙卷风和水龙卷模拟实验、钟乳石模拟生长实验等;创新性实验,包括晶体生长实验、矿物染料作画实验等。学校通过这些课程,引导学生在科普实践活动中践行科学家精神。
三是开发“地学+无人机”“地学+北斗科技”课程。这两类课程设计突出了当下热门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运用,通过对无人机和北斗科技的跨学科实践学习,让学生的知识情景“活”起来。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感悟爱国情怀,培养创新能力,体验团结协作,明确立己达人的价值。
基地将科学家精神的“1”与德育、科学教育的“N”有机融合,形成“1+N”科学家精神研学课堂教学模式,科学家精神通过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融入课堂的各环节之中。同时,基地根据研学活动的教学特点和规律,探究研学课程融合科学家精神的最佳时机和方式,将学生的思想情感与教学内容、方法相结合,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基地在科学类课程中,凝练出科学教育融入科学家精神后的三大核心育人目标: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求实创新及科学思维、团结协作与立己达人。
此外,基地还总结出4 种教学策略:一是以科学家故事引领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二是运用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培育学生的求实创新精神;三是强化学法指导,促进学生的思维进阶发展;四是创设合作探究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基地联合广西艺术学院打造原创话剧《少年黄大年》。该剧以黄大年的高中学习生活和地质队工作经历为素材,从德智体美劳5 个方面讲述故事,再现了一位怀揣建设祖国梦想的少年,通过努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科学家报效国家的不凡事迹。该剧以“话剧+”模式多元化传播爱党强国信念,实现话剧与学风建设相结合,落实“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开启了“高中+高校”协同育人新模式。该剧作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21 年度学风建设资助计划。受此鼓舞,基地教师带领学生社团独立创编了《星火》《雷雨》《觉醒年代》等舞台剧,既提高了师生的艺术素养,也为来基地研学的学生作出示范引领。
基地建立了以增值评价为导向的“学做评”一体化综合评价机制,将科学家精神素养细分为相关的评价指标,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了“记实+赋分”全面多层次的评价模式,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父母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等。基地还针对各个研学实践活动设置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及时反馈信息,促进德才并育效果的提升,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坚实的保障。
“记实+赋分”的混合考评方式着重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获得成就感;着重测评学生在学习黄大年科学家精神课程后,在思想道德修养、理想信念、学习态度和能力方面的提升情况;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积极参与服务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比赛活动。
基地实现了“爱国+科普教育”全覆盖。基地成立黄大年纪念馆解说团、情韵曲剧社等应景的学生社团,培养了236 名学生讲解员。研学学生在基地内聆听科普讲座,到纪念馆、科普馆等平台开展实践活动,阅读科学家传记、科普读物,研学后参与“六联动”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研学,科学家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港北高中采用“基地+高校+社会”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研学实践教育专兼职人才,通过任务驱动式、评价促进式,推动课程开发人员及研学导师队伍建设。基地成立以来,港北高中获批省级科研课题立项3 个,编写校本教材1 部,创设科学家精神研学课程12 门,获得市级以上优秀科技辅导员奖63 人次。育人模式强化党建统领、科研引领和团队建设,推动港北高中青蓝工程、导师工程等黄大年式优秀教师团队建设,项目主持人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础教育名校长领航工程培训对象。
基地成立以来,影响力不断提高,先后接待了400 多家单位到校参观、学习和交流。港北高中还与贵港市港北区大圩一中组成项目研究共同体,引领该校将其科技教育的办学特色提升到“德才并育”的新高度,辐射引领更多学校高质量发展。
总之,港北高中在构建科学家精神基地育人模式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如育人模式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学生、课程建设永远在路上、育人模式的关键在执行力、科学家精神育人要与信息化有效融合、育人模式要强化分享意识等。我们相信,通过科学家精神在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能够为同类基地提供一种立德树人的育人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