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嵩 由婧涵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明清时期小说中的人文主义情怀。论文分析了元末至明前期小说人文意识发生的阶段,揭示了明清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与市民文学的兴起的关系。通过对比明清市民文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潮与《西游记》中的自由意识,揭示了明清小说中人文意识的发展第二个阶段及其代表作《金瓶梅》的重要性。接着,论文探讨了晚明时代重情反理思潮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然后,论文分析了晚清小说中人文主义思潮所反映的社会冲突,包括自由人格与封建专制主义的冲突反映、反传统人生观与功名富贵冲突的表达、对理性与欲望冲突的反思以及等级观念与平等意识的冲突。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通过对明清小说中人文主义情怀的研究,本论文对于理解明清时期文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明清小说;人文意识;发展演进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24)01-0139-04
[收稿日期]2023-11-15
[基金项目]绥化学院教改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实践路径研究”(JZ2022002)
[作者简介]王嵩,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由婧涵,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引言
人文思想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而又优秀的传统,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希腊文明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希伯来、印度佛教等传统注重人与天的关系,中国的传统则侧重于人与社会的关系、人际关系与个人品德的培养等方面。庞朴在他的《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论纲)》中指出:“纵观全球,以希腊、印度和中国三大古代文明为例,就会发现中国的文化,以道德和政治为轴心,不太注重自然,也没有太多的宗教信仰,反而更具人文关怀”。[1](P36-37)
明清时期,人类文化意识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小说逐渐占据了文坛的主导位置,并逐渐替代了诗歌和散文的正统地位。在明清时期的优秀小说中,我们能感到洋溢着一种具有启迪意义的人文主义的理念,具体体现为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张扬人的个性,尊重人的感情,肯定人的欲望,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强加于人的心灵桎梏,这就是明清小说的思想价值与感染力。明清时期的人学观念在明清小说中的发展演变历程,同时也是其人文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入。
一、元末至明前期小说是人文意识发生阶段
从元代晚期到明代初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人文主义思想形成的最初时期。在此时期,人文主义的启蒙思想虽然还没有完全成型,但却已有了萌芽的迹象,尤其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更是初露锋芒。
《三国演义》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宣扬“以民为本”的文化理念上。在《三国演义》中,人们的心理倾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刘备自称“做大事业要以仁为本”,所以他“深得民心,深得民心。”刘备担任新野牧时,新野“民同民欢,朝政一新”,新野“民丰足”,诸葛亮“安贫乐道,无事不扰”,“老少齐颂”,正是《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天下大同”,体现了作家对“明君”与“贤相施恩”的“德政”的渴望。而诸葛亮的奇智无双、关羽义若泰山的性格,正是作家对自己理想的一种追寻。[2]
《水浒传》所塑造的主人公均表现出一种舒张、自在的人性特征。《水浒传》中的李逵和鲁智深等角色都是“随心所向”,被金圣叹称为“一种天真”。《水浒传》赞扬人的天性,批判道教的虚假造作,对梁山好汉的尘世欲念与尘世人生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将其视为一种“快活”的人生。梁山英雄有一种“行侠仗义,虽死犹可惧”的侠义情怀,表现出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情怀。《水浒传》从一开始就体现出了一种空前的“平等”观念,这种观念在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了一种新的“自觉”观念。[3] 二、明清小说中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与市民文学的兴起 明代中期到清代万历年间,是中国古代文学人文主义思想快速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在此期间,商品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都市的繁荣,市民阶级的成长,使得社会风气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也催生出新的价值观,从而催生出带有公民反抗精神的人文主义。以话本小说为主要表现的民间文艺,如戏曲、民歌等,其产生与发展,正是都市经济发展与人文主义思潮兴起的结果。[4]
(一)明清市民文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潮与《西游记》中的自由意识
在明清时期的市民文学中,人文主义思潮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游记》中的自由意识形成了对比。虽然《西游记》是一个以神怪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但它却通过真实而深入的描写展现了人间百态。孙悟空这一角色的命名选择与李贽的“童心说”有着密切关系。在《西游记》开篇,须菩提老祖对从石头里钻出来的孙悟空说:“猴儿去掉了兽,就是它的儿子,儿子的儿子,我就叫你孙好了。”这种将孙悟空视为儿童的观念与李贽提出的“一念之始”的儿童思想是一致的。
与明清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相比,《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蔑视权威、热爱自由、追求平等、反抗束缚的人格特质更加突出。尽管他在花果山上成为了猴王,但他并没有呼来喝去,反而与其他猴子和谐相处,彼此关怀,“合契同情”,“日日欢会”。他既不受麒麟之制,也不受凤制之约束,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孙悟空所展现出的鲜明主观能动性和竞争性观念,恰恰是明代中期人文主义启蒙思想在其中的具体体現。
在明清市民文学中,人文主义思潮的表现更加复杂且多样化。明清时期的市民文学主要集中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情感和社会现象,呈现出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关注。这些作品常常揭示了社会等级制度下的人们面临的压力、痛苦和追求自由的愿望。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塑造和情节设计往往强调个体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以及对人类本性的探索。通过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描写,这些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追求自由、平等和幸福的愿望。
相比之下,《西游记》作为一部神怪故事,它虽然以神话传说为背景,但却通过独特的幽默风格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自由意识的追求。这种自由意识主要体现在孙悟空个人的反叛精神和对束缚的抵抗上。他不仅要战胜各种神怪的困扰,还要面对天界和地府的权威压制。孙悟空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最终实现了自由的追求,并成为取经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综上所述,明清市民文学中的人文主義思潮和《西游记》中的自由意识虽然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但在表现形式和背景设定上存在差异。明清市民文学更加注重对人性、社会现象和个体心理的描绘,而《西游记》则通过神怪故事的形式,展现了孙悟空为代表的自由意识形象,突出了对权威的抵抗和追求自由的主题[6]。
(二)明清小说人文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及其代表作——《金瓶梅》
《金瓶梅》从帝王将相、神魔鬼怪等题材拓展到了家庭的日常生活,在人性的揭露方面比前作有了很大的突破,其对人类欲望的看法也是非常复杂和细致的。他认为,人类对金钱和两性的欲望,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理智,不可能被阻止,这一点,与李贽的“好色好货”的人性论是一致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类的欲望若不加以合理约束,对金钱与美色的追逐甚至放纵,势必使人的本性变坏,造成社会动荡,问题就出在怎样看待“人欲”这一问题上,从而避开“禁欲”与“纵欲”这两个方面的对立。[7]作者能在那时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足见其对人类本性的思索之深刻。
(三)晚明时代的重情反理思潮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明代后期,社会上形成了一种以情为本、以理为纲的先进思想,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一潮流以徐渭为典型,以《西游记》和《金瓶梅》为典型,以“情感”为主要内容,以“情感”为核心,以自然流露的“情感”反对“理性”,也就是现存的道德规范。冯梦龙在其《情史序》中以“情痴”自居,主张“六书之理”,并写了一首偈语:“世间本无情,万物不能有。万物皆是无情的,不可循环。不死不休。这四道都是虚幻的,唯有感情是真实的。亲近的人,疏远的人,有情和有情之间,是无法估量的。我要建立一个慈悲的教派,教导所有的生灵。”在此,冯梦龙将“情感”描绘为世间一切生灵的生死之钥,起着决定一切、支配一切的重要功能,在那个时代极具典型意义。[8](P144-151)冯梦龙所撰“三言”及凌濛初的“二拍”中的婚恋主题在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工商艺人成了婚恋的主体,年轻的男女追求恋爱的自由、选择自己的伴侣的行动被热烈地赞美,人们的情感和欲望被集中表现出来,传统的门第观念、贞操观念等性别关系的封建意识被打破,平等意识、自由意识、人格尊严意识被彰显,而明朝的仿话本婚恋故事呈现出新的内涵和特征,明显地受了时代人文思想的深刻影响。[9]
明代中晚期小说中所呈现的人文关怀,正是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公民意识在其中的集中反映,是一种新的、有意义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状态的变化。但中、晚明小说在对“情”与“欲”的合理性予以确认后,却存在着过度张扬人性本性,从而导致人性向粗鄙的恶性趋向,其消极作用同样令人关切与担忧。[10](P139-140) 三、明清小说的人文主义思潮及其反映的社会冲突 从康熙到道光间,明清小说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第三个阶段,同时也是人文精神得到了升华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清末小说过度重视人的非理性一面,其笔墨多有污言秽语,这在明清时代的大转型中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在明清转型之时和清代前期,部分作者极力矫正明代小说中的恶习,但也有过犹不及之嫌,其中不乏讲究“劝善惩恶”,以情理相统一,用“理”与“礼”调和“情”与“欲”的文章,一度占据主导地位。清朝贵族进入中原以后,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在明朝中后期形成的一种颇有影响的人文主义思想曾被阻碍,最终走上了人生的谷底。然而,已涌现出来的人文主义潮流却难以完全遏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冲突的加剧,具有启蒙意义的人文主义思想再度复苏,而且还在向着更好的方面发展,初级民主的倾向日益明显,其主要体现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镜花缘》等一系列经典作品。
(一)晚清小说中的自由人格与封建专制主义的冲突反映
晚清小说中的自由人格与封建专制主义的冲突反映,主要体现在个性的“任情”和“封建专制”之间的矛盾。晚清小说中的一些角色如杜少卿和贾宝玉,具有疯狂、愚蠢、放纵等性格特点,以及他们的越轨言行,实际上表达了对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渴望。
杜少卿在《儒林外史》中是一个个性鲜明的角色。他在喝醉后,手持金樽,与妻子一同游览清凉山,却被人取笑、谩骂。这种情节展示了他内心的冲突,也反映了他对于传统封建社会束缚的不满。杜少卿的行为被认为违背了社会规范,但他却坚持自己的想法,表达了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同样,贾宝玉在《红楼梦》中也展现了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反抗。他拒绝参与官场的权谋勾心斗角,对于功名富贵并不感兴趣。他厌恶官场上的虚伪和贪婪,更看重自己内心的纯净和真实。贾宝玉通过对艺术、情感生活的追求,表达了对个性解放和自由人格的向往。
这些角色的存在和行为方式,与封建专制主义的价值观相冲突。他们在晚清小说中扮演了反传统的角色,通过表达自己的个性和追求,彰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束缚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
(二)晚清小说中的反传统人生观与功名富贵冲突的表达
晚清小说中反传统人生观与功名富贵冲突的表达,体现了对科举制度和功利主义的鄙夷态度,以及对固有的生命价值观念的颠覆。
《聊斋志异》中的风流诗表达了对功名富贵的不屑一顾:“吾有佳儿,莫羡慕高士;我有个好老婆,却不羡慕她。”这句诗反映了主人公对名利的鄙夷态度。他认为自己拥有美好的家庭和幸福的生活,远胜于那些奔波于功名场的士人。
在《儒林外史》中,杜少卿对科举考试和官场生活持有反对态度。他最恨人家当着他的面议论钱财,因此他不愿意去考取功名。为了逃避参加科举考试,他甚至假装生病。这表明他对于功名富贵并不感兴趣,更看重个人的精神追求和自由。
贾宝玉在《红楼梦》中也是一个对传统人生观持有批判态度的角色。他厌恶官场上的虚伪和功利,追求真实的人生体验和内心的纯净。他坚持追求艺术、情感和自我实现,而非功名富贵。贾宝玉对传统制度和功利主义的抵制,体现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深思。
晚清小說中反传统人生观与功名富贵冲突的表达,展示了对科举制度和功利主义的批判,以及对固有生命价值观念的颠覆。主人公们通过表达个性追求和对内心真实的坚持,彰显了对传统人生观的质疑和对自我实现的追求。
(三)晚清小说中对理性与欲望冲突的反思及对正当生存欲望的肯定
晚清小说中对理性与欲望冲突的反思,以及对正当生存欲望的肯定,体现了在理性和欲望的矛盾中,对人类合理存在的愿望的肯定和提倡。
晚清小说中的一些故事和角色展示了对欲望的追求和理性的思考之间的冲突。《镜花缘》等作品表现了明代后期淫荡、淫靡的风气。这种风气背离了传统的道德规范,但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欲望和享乐的追求。这种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正当生存欲望的肯定。
在《红楼梦》和《镜花缘》中,少女们追求恋爱和婚姻的情节经常出现,这体现了对男女关系和正常人类欲望的认可。贾宝玉在《红楼梦》中提倡“世法平等”,反对以阶级来看待人,他还表达了对妇女的尊敬,认为“天下之灵气,唯我之女”。《镜花缘》中的女性角色活跃于社会生活中,通过科举、入仕等方式,追求与男性相同的权益和地位。这些情节和观点都体现了对男性和女性平等的推崇和支持。
晚清小说中对理性与欲望冲突的反思及对正当生存欲望的肯定,表明了对人类合理存在的愿望的认可。尽管欲望与理性之间有时产生矛盾,但通过对个体追求和社会关系的描写,晚清小说强调了正当的欲望和人类合理存在的重要性。
(四)等级观念与平等意识的冲突在晚清小说中的反映
晚清小说中等级观念与平等意识的冲突反映,主要体现在阶级与公平的矛盾上。晚清小说中的一些情节和角色展示了阶级观念与平等意识之间的冲突。
在《儒林外史》中,高翰林曾经怒斥杜少卿:“和尚道士,工匠,化缘,无一善者。”这句话体现了时代阶级观念和平等意识之间的矛盾。高翰林将和尚、道士、工匠等低层社会的人群贬低为没有好人。这种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观念的强烈存在,以及对社会底层人士的歧视。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则提倡“世法平等”,反对用阶级来看待人。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对待,拒绝将人划分为上下等级。他还表达了对妇女的尊敬,认为男女在社会地位上应该平等。这种观点挑战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强调了个体平等的重要性。
《镜花缘》一书中,女性角色活跃于社会生活中,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等方式,追求与男性相同的权益和地位。这种描写打破了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挑战了传统的等级观念,提倡了两性平等。
晚清小说中等级观念与平等意识的冲突反映,展示了社会阶级观念对于平等的制约和对平等的追求。主人公们通过对社会等级观念的抵制和对平等意识的宣扬,呼吁社会关注个体的平等和尊重。
四、结 语
明清时期的小说在人文主义情怀方面有着显著的特点和发展。这种情怀在明清小说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得到深入和充实。虽然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意识有所区别,但其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体现了对人性的关注和尊重。明清小说中的人文主义情怀通过不同的表现阶段,逐渐向现代人文精神靠拢,同时也蕴含着初始民主的气息。
在元末至明前期,小说人文意识的发展逐渐酝酿。在这个阶段,小说作品开始关注人性的多样性和个体的命运。《水浒传》等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展现了他们的真实感情和追求自由的愿望,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初步萌芽。
随着明清市民文学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潮在小说中得到更为明确的表达。《西游记》中的自由意识与明清市民文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潮相契合,体现了人性的自由追求和对社会束缚的反抗。与此相对比,《金瓶梅》则展现了市民阶层的人性复杂和欲望的多样性,呈现了一种更为细腻和真实的人文主义情怀。
晚明时代的小说表现了重情反理的思潮。在这个阶段,小说作品开始关注个体情感和家庭伦理,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晚明小说中的人文主义情怀通过对传统人生观、封建专制主义以及理性与欲望冲突等问题的反思和表达,展示了对自由、平等和正当生存欲望的肯定。
晚清时期的小说则进一步反映了社会冲突和人文主义情怀。小说中对等级观念和平等意识的冲突进行了深入的揭示。作品中描绘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困境和反抗意识,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出了质疑。这种情怀预示着一个新的文明时期的来临。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的小说中呈现出人文主义情怀的发展演进过程。从初期的酝酿到市民文学的兴起,再到晚明时期的重情反理思潮和晚清时期的社会冲突反映,人文主义情怀逐渐丰富和深入,并向现代人文精神靠拢。这种情怀体现了对人性的关注和尊重,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初始民主的气息。明清小说中的人文主义情怀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这一时期的文化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红丽. 浅析明清小说中的风俗描写及人文意蕴的研究[J]. 青年文学家,2021(18).
[2]梁壮. 叙事、符号与知识[D].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1.
[3]张俊福. 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民俗性研究[D].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2.
[4]邓珍珍. 明清小说传播的成就与启示——评《明清小说与历史叙事》[J]. 新闻爱好者,2020(5).
[5]王凡. 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0.
[6]马平平. 明清小说与英国近代小说海洋意象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
[7]张旭. 北京与南京:明清通俗小说双城书写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
[8]吴金梅. 鲁迅作品中的明清小说资源[J].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7,22(2).
[9]石松. 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10]陈岩春. 明清世情小说“女性”审美考究反观现代汉语课程“人文”性[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