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农村教师培养机制及其优化

2024-04-15 06:25董守生孙晓清孙晓东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师范生优质机制

董守生 孙晓清 孙晓东

摘       要   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的关键在于教师。农村地区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分析了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培养的三重机制,即基于国家政策扶持的再生机制、基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内生机制、基于教师城乡流动的共生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政策调节的教师结构性优化、基于教师流动的教师共同体构建、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自我提升的三种优化策略。

关  键  词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农村教师

引用格式    董守生,孙晓清,孙晓东.基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农村教师培养机制及其优化[J].教学与管理,2024(09):45-48.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1]我国义务教育的工作重点转向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直接影响到农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现。本文探讨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培养机制以及如何优化该问题,以期为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借鉴。

一、教师是实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

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新的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成就,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用十年左右时间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下一步要在实现基本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期盼,到2035年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教育部印发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中,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衡量县域義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指标,即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其中资源配置评估共七项指标,这七项指标中关于教师配置水平的评估标准就有三条,分别是: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小学达到4.2人以上、初中达到5.3人以上;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小学、初中均达到1人以上;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小学、初中均达到0.9人以上[2]。可见,教师配置的数量和质量是否达标,是衡量义务教育能否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指标。教师配置的数量可从师生比来衡量,不同学段有不同指标,上述三条指标分别对小学、初中的生师比作了规定;教师质量通过教师的职称、学历、称号、荣誉等指标来衡量,《办法》中也做出了规定。2021年,我国已实现义务教育县域基本均衡发展,但距离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还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未破解,其中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师资结构不合理,音体美以及信息技术和科学等专任教师配备不足;二是教师待遇低,工作条件差,教师职业归属感低;三是教师轮岗交流机制不完善。由此看来,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形成有效的农村教师培养机制,是解决农村教师队伍问题,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培养的三重机制

1.基于国家政策扶持的再生机制

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再生机制,是指对农村偏远或落后地区师资数量短缺或结构性缺失进行的基于国家政策扶持,从教师数量、素质结构、人员流动等方面提供的优惠政策,从而补足师资短缺情况。

(1)推进乡村教育振兴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制定了有关乡村教育振兴的文件,围绕打通县域基础教育、市域职业教育和省域高等教育,形成大中小学加职业教育一体化,形成体现教育特色、发挥教育优势的乡村教育振兴的工作方法。完善“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引导师范毕业生向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完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优化中小学教师编制,完善中小学教师岗位设置,优化中小学高级岗位结构比例,进一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和交流轮岗制度,完善“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

(2)实行“公费师范生”制度

自2018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颁布以来,经过几年时间,“公费师范生”政策由最初的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逐步扩展到众多地方师范院校,这是国家培养高质量农村教师的重大举措。2020年,教育部制定了《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中对于公费师范生和教育类研究生由高校自己进行教育教学能力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免考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部分或者全部科目[3] 。这项政策为吸引师范生到乡村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对公费师范生的招生、就业等方面的各项改革,促进公费师范生以更积极和更热情的工作态度投入到义务教育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义务教育工作中去。

(3)落实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经过5年左右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师德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师培养培训的内容与方式,教师的专业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计划》从师德教育新要求和增强师德教育时效性,加强教育基础保障和提高培养层次,以卓越教师培养为目标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五项重点任务[4]。并根据五大任务提出了十大行动,如推动师德养成教育、教师教育质量改善、教师培养规格提升、教师教育基地建设、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等。振兴计划中的这些规定和行动计划对于推动乡村教师队伍数量的稳定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一系列的策略和举措,为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基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内生机制

农村教师的内生机制,是指在现有数量和规模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自身专业学习和自我发展提升,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以及跨学科教学和研究能力,从教师内部优化结构和提升素质的机制。

(1)教师培训、进修与学历提升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组织乡村教师参加“国培”“省培”以及“校培”等一系列活动,对教师进行“全员、全程、全态”的专业化培训,“将乡村教师入职培训、职后定期培训列为常规培训过程,通过开展多样化乡村教师培训,持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5]。乡村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乡村教育特点和师资需求情况、以及教育资源等条件对培训或进修的教师数量、培训目标与要求等进行提前设计和规划;实施乡村教师的学历层次提升计划,尤其对边远地区乡村教师实行本科以上学历层次教育,并对学历提升与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统筹协调,对到乡村工作的公费师范毕业生以合同形式规定毕业后的服务年限。

(2)建立农村教师学习共同体

建立同级学校联盟,如地缘上距离较近的几所乡村学校基于共同的实践需要和目标自发组织形成“非官方”的乡村教师发展联盟。“通过集体备课、公开课展示、协同教研、互听互评、结对子等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并且通过音体美及信息技术等方面师资共享,来解决不能开齐开足课程等问题。”[6]乡村教师还可以通过观摩城市学校的小班化教学、学科教学、课程整合与开发等工作过程,与城市教师进行讨论,通过多种方式,如集中学习、交流轮岗等学习城市学校的先进经验,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高校专业指导与合作

高校尤其是师范大学中具有研究教育教学和行动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和专业技能,可以根据乡村教师的具体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或者联合开展行动研究。乡村学校教师有丰富的教学与班级管理实践经验,也可以走进高校课堂,为师范生特别是公费师范生进行中小学课程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指导。而乡村学校的实际工作经验与教训,也可以丰富师范院校相关研究内容,提高研究实效性。

3.基于教师城乡流动的共生机制

农村教师城乡流动的共生机制是指通过教师流动,使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尤其是优质师资。通过流动尤其是城市优质师资向乡村薄弱学校流动,进行支教,带动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升;乡村学校教师到城市学校执教,进行现场学习,也把自己和本校的特色介绍给城市学校,实现城市与乡村学校的共享共融共生。

(1)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

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各地要对义务教育学校合理定编,科学设岗,完善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推动城乡教师之间的合理流动,鼓励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为促进城乡、校际之间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各地均制定了鼓励和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交流的有关政策,在评优、职称和职位评定中预留或增加交流教师的专属名额比例,通过对评优、职称和职位评定进行“优先考虑”和“政策倾斜”,提高教师们参与交流的积极性。

(2)优化教师引进机制

为了解决乡村学校缺编问题,尤其是主要学科的师资短缺问题,各地应适当增加教师编制的设置,根据这些学校的师资需求状况,招考和录用热爱基础教育事业又专业过硬的优秀教师;对于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科学等缺编严重的专任教师适当放宽招录标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当地中小学的师资数量和学科专业进行统筹安排和优化调整,保证师资专业结构的合理性;学校通过加强文化建设,从打造舒适教学环境、凝练办学理念与特色、构建文明校园等途径吸引和留住教师。通过不断优化教师引进机制,保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促进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7]。

(3)完善教师支援系统

为吸引优秀师资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促进乡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中对轮岗交流,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与管理,对口支援乡村教育发展等也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8]。为均衡城乡教育资源,鼓励城市学校支援乡村学校,城市优质师资支援农村教育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地方政府从城镇学校选派热心教育事业、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到农村支教,适当延长城镇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的期限,组织当地高校师范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等。通过建立形式多样且稳固的教师支援系统,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够优质的状况。

三、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培养机制的优化方略

乡村教师的培养,如果只靠国家政策扶持的临时补充机制,如公费师范生、乡村教师政策倾斜,只能是权宜之计,政策的时效性和调节性会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的稳步提升;基于教师流动的共生机制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如物质条件、教师个人态度等;基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和自我提升的内生机制是更加合理也更加有效的机制,应该以乡村教师自我发展和专业提升的内生机制为核心,国家政策和教师流动作为辅助或调节,从而构建起乡村教师培养机制的良好生态。

1.基于政策调节的教师结构性优化

“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公费师范生制度”以及“教师教育振兴计划”等国家层面的政策为了缓解乡村教师供应不足以及城乡教师结构性差距的宏观计划和政策导向,具有调节性和时效性,从宏观上对农村教师队伍问题进行平衡调节,各地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时施策。当然,任何政策的落实落地见效,都需要各方面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有力配合,国家政策若没有各级政府的支持、配合和坚决执行(或变通式执行),其落实成效就会大打折扣或走偏走样。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师资问题的有关政策落实也存在走样或走过场等现象,因此,要保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相关政策的落实,还要建立相关监督机制,一旦国家政策没有有效执行或执行中走偏,就要啟动监督机制,对相关部门或个人进行督促甚至问责,这样才能促使各级政府不折不扣地执行或落实。从而使教师数量、素质结构、人员流动等相关政策有效落实,促进优化乡村教师结构,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献身乡村教育事业。

2.基于教师流动的教师共同体构建

如果说国家政策是从宏观角度对优秀乡村教师生成的全局掌控,那地方政府就是宏观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其重点是对乡村教师的编制设置、岗位设置、引进措施、激励机制、人事管理制度及教师交流制度的具体操作。对于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来说,一方面要对政策的内涵有全面、准确的把握;另一方面要对乡村义务教育发展规律和特点等有深刻的认识。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借鉴其他地区对教师流动制度的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要对本地乡村义务教育师资力量现状及问题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既有效执行国家已有的相关促进乡村教师成长的政策,又能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政策。

3.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自我提升

实际上各级地方政府及所辖乡村学校都很重视对教师职前培养及职后培训工作,当前各种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不是太少而是太多,除学历教育是乡村教师遵从自身意愿主动参与之外,其他各类培训的开展常常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开展,往往缺少有针对性的需求调研,导致教师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他们常常是为了应付上级布置的任务而参加培训。所以,若要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充分了解乡村教师的真正需要,另一方面要激发乡村教师参与培训的动机。

(1)将乡土课程融入乡村生活,树立正确的乡村教育观

对那些城市出身又愿意从事乡村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可以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增加反映乡村社会、乡村生活以及地方乡土知识的课程,增强学生对乡村生活和乡村教育的认知。对于乡村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活动、联谊会、乡村事务讨论会等方式,拉近与农民农村的距离。同时,高校组织学生到乡村学校进行见习实习,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到农村学校了解乡村学校的教师现状,对农村生活状况,农民的精神面貌,教育需求等深入了解,增强他们对乡村教育的认知,同时学校和老师加强教育,尤其是加强乡村教育情怀的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对乡村教育的正确认知,增强对乡村教师职业的情感认同,树立正确的乡村教育观,为将来从事乡村教育打下基础。

(2)激发乡村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激发乡村教师培训动机,需要满足他们的专业发展需求。激发乡村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在于了解乡村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什么,迫切的需要是什么,而了解乡村教师的需要要通过深入的研究工作才能完成。所以,与其急于对乡村教师开展培训工作,不如先对乡村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切实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有的放矢的培训,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乡村教师参与培训的动力,真正使教师在培训中学有所获。

总之,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关键一环,通过优化乡村教师的培养机制,弥补教师队伍的结构性不足,为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EB/OL].(2012-09-05)[2020-04-01] .https://baike.so.com/doc/6902818-7123522.html.

[2] 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EB/OL].(2017-04-26)[2018-03-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1/moe_1789/201705/t20170512_304462.htm.

[3] 教育部關于印发《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EB/OL].(2020-09-04)[2020-09-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2009/t20200907_486052.html.

[4]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 [EB/OL].(2018-03-22)[2018-07-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803/t20180323_331063.html.

[5] 龙冠丞.乡村教师资源配置优化策略研究[D].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21.

[6] 尹雪娇,宋维玉,秦玉友.村小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6(02):88.

[7] 张鸿翼,李森.西部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现状调查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107.

[8]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EB/OL].(2015-06-01)[2016-05-22].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06/t20150612_190354.html.

[作者:董守生(1970-),男,山东临朐人,潍坊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孙晓清(1977-),女,山东邹平人,潍坊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硕士;孙晓东(1976-),男,山东昌邑人,潍坊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王泽华】

*该文为山东省2019年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生成机制研究”(19CJYJ23)、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教师培养一体化的‘五融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2022169)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师范生优质机制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