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骑, 孙 雨
(同济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92)
语言国情是国情的一部分,是一个国家的语言生活状况,主要包括:语言使用情况,语言功能定位,语言本体特征,语言关系状况,语言功能的演变趋势等。(1)戴庆厦.论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国情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戴庆厦,袁梦.新时代语言国情研究的四大热点[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语言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又是各族人民交流思想与联络感情的重要媒介,同时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也离不开语言的助力。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语言文字事业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语言国情是国家语言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与依据。目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针对中国的语言状况深入开展语言国情研究既是我国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务,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要建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指示,这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新方向。(2)李宝贵,刘家宁,李慧.“三大体系”研究的论域、进路和展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3,(3).中国语言国情知识体系的形成是通过对大量语言学研究、社会学调查、语言政策以及语言规划实践的综合分析和整理得出的。这个知识体系包括了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以系统地研究和探索中国语言的特点、规律和应用。中国语言国情研究具有自身的特点,它将语言国情作为主体和客体进行研究,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强调中国特色和中国立场,并注重实践应用。这些特点驱动着中国语言国情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近16年来,语言国情研究作为新兴领域逐渐吸引了国内学者的注意,并取得了一些丰硕的成果,展现了良好的发展潜力。国内语言国情研究路径可分为以下3个方面。第一,基于我国语言国情的语言国情概念建构,例如,戴庆厦(3)戴庆厦,李春风.再论语言国情调查的理论与方法——以绿春哈尼族语言生活个案为例[J].中国社会语言学,2012,(2);戴庆厦.中国的语言国情及语言政策[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2);戴庆厦.语言国情调查的再认识[J].语言文字应用,2020,(2).从语言国情调查的概念、价值及历史发展等几方面论述了我国新时期少数民族语言国情调查的重要性,分析了新时期民族语言国情的新特点,归纳了新时期民族语言国情调查的主要内容,还为新时期如何做好民族语言国情调查指明了方向。李宇明(4)李宇明.语言生活与语言生活研究[J].语言战略研究,2016,(3);李宇明.语言生活研究与中国语言学的历史使命[J].昆明学院学报,2023,(1).认为中国正在形成“语言生活派”,且语言国情对于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使用现状、语言需求和语言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制定相关语言政策提供有力支持。岳朋雪、赵小兵(5)岳朋雪,赵小兵.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国情地图数据库构建及国情分析(1949~2017)[J].语言文字应用,2020,(2).梳理了1949~2017年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国情调查文献和数据,从宏观方面指出我国语言国情研究现状。第二,语言国情与政策规划互动研究。例如,陈兵(6)陈兵.影响柬埔寨语言国情的外来语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1).通过对不同时期柬埔寨语言国情的梳理,并基于个案研究,调查了3种外语对不同时期柬埔寨语言政策的影响。尹枝萍(7)尹枝萍.西南民族地区复杂语言国情与外语教育问题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1).立足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国情,在分析语言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或冲突后,探讨了外语教育规划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姚志华(8)姚志华.关于当前我国语言国情与语言规划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8,(12).梳理了我国语言国情发展,并为我国新时期语言规划现状提出建设性意见。余光武等(9)余光武,张森,宋思琪.“一带一路”沿线阿拉伯国家语言国情及相关建议[J].语言战略研究,2021,(1).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13个阿拉伯国家的标准阿拉伯语、阿拉伯语方言及外语的使用情况,以及阿拉伯国家语言教育情况和汉语教育概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面向这些国家的语言对策与提升语言服务能力的建议。第三,语言国情研究的国际比较。王革和张平(10)王革,张平.语言国情视域下中英与多语教育政策研究[J].英语研究,2018,(2).比较中英两国不同历史文化传统、移民模式和人口构成形成了不同的人口特征、社会形态和治理模式等语言国情,并对我国语言国情研究提出建设性思考。总体而言,现有研究缺乏整体和系统把握语言国情的概念内涵,对于我国多民族语言使用状况关注不足,缺乏微观实际调查研究,对于语言国情研究学科建构关注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语言国情研究框架,融合多学科知识推进语言国情研究发展,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语言国情研究学科体系。
中国语言国情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既需要认真思考中国语言的本体特征、历史渊源和社会文化背景,也需要审视研究者的认识观念和方法论,思考如何在中国语言国情研究中运用适合的认识方法,同时还需要思考如何制定符合学术规范的研究方法,并结合中国语言国情的特点进行创新。对此,学术界的探讨还不够充分、展开还不够深入。鉴于此,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2008~2023年语言国情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于2008年率先创设“语言国情研究”专栏,因此本文将文献检索时间限定为2008~2023年)。数据检索时,以“语言国情研究”专栏创栏介绍中“语言国情”“语言政策”“语言规划”“语言安全”“语言资源”“少数民族语言”等作为关键词,检索到2494篇相关文献,着重探讨国内语言国情研究的前沿动态并挖掘其未来发展趋势,为未来中国语言国情知识体系建构提供有益借鉴。
中国语言国情研究的发展需要学术力量的组织引领,这里的学术组织不仅包括学术平台的支持,也包括国家政策导向和科研项目的支持。栏目设置凸显学术期刊的顶层设计和有组织科研的特征。通过研究语言国情研究栏目中发文期刊的分布情况,我们发现自《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设“语言国情研究”栏目以来,共办98期,发表文章284篇,《语言战略研究》《中国语言战略研究》等期刊发表与语言国情研究相关的研究文章也紧随其后,且《语言战略研究》关注的一些主题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语言国情研究”专栏形成良好的互动。这些研究主题广泛,既包括语言文字本体研究,如:古文字研究、语言结构特点等;也包括语言在国家建设发展中的应用,如:语言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语言与国家安全的关系,语言保护和语言服务,语言交叉学科的形成及发展,中文的地位及传播,濒危语言的现状及保护,等等。这些内容涉及我国语言研究微观方面的分析、描写,又包括宏观语言规划以及语言演变趋势的估量和展望,系统地展示了我国语言国情研究的发展全貌,是深入了解我国语言国情研究现状的重要渠道。
此外,科研项目基金资助文献反映了研究人员在特定研究领域中的资金来源和支持情况。(11)朱尖,苗威.中国边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通过对基金资助文献研究,可以发现政府、企业和学术机构对某些领域的研究关注度和资助方向;可以了解到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帮助研究者了解研究前沿,指导科研人员选定研究方向。语言国情研究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比例为65.56%,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这一研究符合国家意志和政策引导方向,也说明国家对中国特色的语言国情研究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加,这对于推动构建中国语言国情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和传播语言国情学术话语有积极意义。
2008~2014年是语言国情研究萌芽阶段,发文量稳步增长;2015~2018年发文量略有下降,2019~2020年发文量达到顶峰145篇;2021~2023年发文量虽有所下降但呈现平稳趋势。
首先,2014年之前可称为语言国情研究的萌芽阶段,2008年处于语言国情研究新创阶段,发文相对较少。戴庆厦(12)戴庆厦.论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国情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梳理了语言国情研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探讨了语言国情研究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重要成果和学术争议,并展望了语言国情研究未来的发展前景,探讨了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需要克服的问题。这些可能涉及技术进步对研究方法的影响、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研究的应用价值等方面的思考,为语言国情的发展和未来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陈章太(13)陈章太.语言资源与语言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开创性地提出了语言研究的资源范式,并对“语言问题”与“语言安全”相关问题作出界定。李宇明(14)李宇明.当今人类三大语言话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论述了人类发展过程的三大语言问题,并提出了进行21世纪语言普查、语言功能规划以及当今国家语委的职责等问题,对语言国情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戴庆厦(15)戴庆厦.“濒危语言热”二十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回顾了近20年濒危语言研究,为濒危语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提供了指导。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国内学者对语言国情研究的关注程度较低。
发表有关语言国情的论文最多的是2014年。此阶段发文主题较为分散,主要关注少数民族语言以及语言文字标准的相关问题,同时结合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研究奥运中的语言问题。虽然未形成稳定的研究热点,但是国内学者对语言国情研究的关注度明显提升。论文数量大幅增加,反映出语言国情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持续深化。蔡基刚、鲁子问(16)蔡基刚,廖雷朝.国家外语能力需求与大学外语教育规划[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鲁子问.我国当前外语教育改革要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等学者探讨了国家外语能力与外语规划的前沿问题,刁晏斌(17)刁晏斌,邹贞.基于计算的海峡两岸女性译名性别义溢出情况对比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李行健,仇志群.一语两话:现代汉语通用语的共时状态[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苏金智.两岸四地词汇相互吸收趋势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等学者对海峡两岸的共同语进行了研究,文秋芳、马晓雷等(18)文秋芳.美国语言研究的基本特征: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以马里兰大学高级语言研究中心为中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马晓雷,周广艺,张宗波,等.五十年来美国军事语言研究的发展与启示——基于美国国防部国防科技情报中心数据库[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学者通过对美国语言国情的研究,对我国国防语言能力提供了建设性建议。黄行等(19)黄行.汉藏语系语言区域性特点形成机制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戴庆厦.汉语的特点究竟是什么[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学者对汉藏语系的特点与形成机制进行深层研究,王宁等(20)王宁.再论《通用规范汉字表》发布的背景和制定的意义——兼论汉字规范保持稳定的重要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卜师霞.《通用规范汉字表》关于异体字的整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张蒙蒙.从《通用规范汉字表》和《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看两岸字用字形差异[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学者通过对《通用语规范汉字表》研究,谈论了汉字规范保持稳定的重要性。徐大明等(21)徐大明.母语平等政策的政治经济效益[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李海英,方小兵,葛燕红.论母语与母语规划[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学者介绍了母语政策规划的政治经济效益,并从考察国内外语情入手,提出母语视角语言规划的条件和背景,进一步通过观照现有语言规划体系,论证母语规划的理论价值,并结合国家语言文字发展目标,以“中学语文教育调查”实例尝试说明母语规划的实践意义。刘国辉、张卫国等(22)刘国辉,张卫国.从“产业倡议”到“语言红利”:加拿大的语言产业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李艳,陆洁.产品供给视角下的美国语言教育培训行业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结合我国语言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为促进我国语言产业加速发展应确定产业基本规模,合理进行语言产品的供给,制定语言产品质量评价等相应规定,并建立语言产品的对外输出通道。赵世举等(23)赵世举.从语言的功能看公民个人语言能力的地位和作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学者研究了语言能力与国家发展的互动关系。周庆生(24)周庆生.少数民族语言在社会转型中的挑战与机遇[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探讨了制约少数民族语言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展望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势,并为民族语言能力评价及其标准化提出可操作性标准。
自2015年以来,语言国情研究开始关注国家重要战略,例如:赵世举、魏晖、张日培和沈骑等(25)赵世举.“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及服务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魏晖.“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张日培.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语言规划构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沈骑.“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的战略转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学者开展面向“一带一路”倡议的语言需求、语言服务、语言规划和语言能力研究。刁晏斌等学者通过对两岸四地的语言使用情况对比,揭示了民族共同语地位变化的特点、规律及其成因。2016年,陆俭明、吴应辉(26)陆俭明.汉语国际传播中一些导向性的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吴应辉.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则注意到了国际中文传播存在的问题,并对国际中文教育、传播提出建设性意见。文秋芳(27)文秋芳.国家语言能力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开始关注国家语言能力的发展与建构问题。2017年,语言国情研究开始关注人文社科领域内学术语言使用问题,揭示了学术语言选择背后的深层语言地位问题,同时也关注少数民族语言以及方言中的语言使用问题。2018年,相关研究开始关注语言服务、语言安全、语言经济以及家庭社区语言规划等与社会现实需求紧密结合的语言问题,如面向老年人的语言规划(28)沈骑,顾均仪.信息无障碍社会建设中的老年友好语言规划研究[J].外语研究,2023,(6).。2019年,新出现的热点“语言扶贫”与国家脱贫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语言国情研究开始呈现个人关怀,高一虹等(29)徐继菊,高一虹.死亡态度主题叙事的话语特征——基于西南地区15位老人的访谈[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李芳.医患交流坏消息告知研究:回顾与展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孟玲.坏消息告知的交际策略及其有效性个案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学者通过对死亡话语的研究体现了语言研究的人文关怀。2020年,语言治理与生态语言学等热点致力于国家发展过程中的语言问题。2021年,国家话语能力建设专题呼应了中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升国际话语权的现实需求。2022年的语言国际传播以及语言与共同富裕等专题的设立,彰显了国际传播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好中国国际形象的必要性。2023年的国际中文研究专题反映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以及全球范围内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浓厚兴趣。
总体而言,自2014年以来,语言国情研究的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其主题包括语言安全、生态语言学、国际组织语言政策、家庭语言规划等热点话题,语言国情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两方面都有较大突破。
中国语言国情研究的学科范畴可以通过该学科的高被引文献体现。这些高被引文献可能包括对特定国家或地区语言使用、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的深入分析,涉及语言的演变、变体、社会地位、教育以及文化影响等方面。这些文献为该领域提供了重要且有影响力的见解,有助于推动语言国情研究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学术界对这些研究成果的认可和重视。其中,赵世举和沈骑2015年的两篇文献引用频次最高,分别为246和222次,(30)赵世举.“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及服务对策[J/OL].http://ynsf.chinajournal.net.cn.查询时间:2023-12-31;沈骑.“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的战略转型[J/OL].http://ynsf.chinajournal.net.cn.查询时间:2023-12-31.凸显出面向“一带一路”建设语言规划研究的重要意义,也为中国语言国情研究指明新的研究方向。
对于特定语言的历史演变,我们可聚焦于特定语言的历史演变,深入研究其变迁过程和在不同地域或社会群体中的变体呈现。通过历史文献、语料库和口头传承的综合分析,着重揭示该语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变化进程。同时,重点考察特定语言在社会层面的地位和影响力,包括其在政府、教育、媒体、商业等领域中的应用情况,以及与其他语言的关系。这一系列研究涵盖官方语言政策、语言多样性以及使用者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深入探讨。
对于语言教育体系的分析,焦点将集中在教学方法、教材以及语言政策对教育的影响。同时,致力于探究语言对文化认同、价值观念、文学艺术及传统习俗的塑造与传承作用。研究将深入剖析语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涉及语言反映的社会结构、身份认同、社会互动以及权力关系等角度。重点也会放在特定社会群体中方言、俚语或非正式语言使用背后的社会意义。
此外,通过对中国语言国情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究语言使用、社会地位及文化影响等方面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以期从中获取新的启示和深入理解。这些研究方向可以通过调查研究、语料库分析、田野调查、社会学调查以及跨学科研究等方法展开,以丰富中国语言国情研究的学科广度和深度。
在现有语言国情研究中,高频关键词的出现频率通常反映了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及其发展趋势。通过对语言国情研究关键词的研究,我们发现中国语言国情研究呈现以下趋势:
首先是语言多样性与地区差异的研究,包括中国境内不同地区、民族之间语言使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这种研究涵盖了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地方特色语言等方面。随着社会发展,这些语言的使用和传承面临许多挑战,研究者关注如何保护、传承这些语言文化。
其次是语言与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研究,研究关注语言如何反映社会变迁,包括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教育制度变革等对语言使用和传承的影响。这种研究通常包括语言政策、教育改革、媒体传播等方面,探讨社会变革对语言演变和语言生态的影响。
再次是语言技术与应用的发展研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语言技术在翻译、语音识别、智能客服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中国语言国情研究也在探索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语言文化,同时也面临着技术与人文的结合,以及技术发展对语言本身影响的挑战。
语言国情研究是一个动态的领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演变。科技的不断发展也在改变语言的使用和传播方式。社交媒体、通信应用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语言的影响是研究的重要方向,这些新技术如何塑造语言交流模式和传播方式值得深入探讨。同时,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融合和跨国交流也在影响语言国情。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导致语言的借鉴和融合,这种跨文化交流对语言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语言国情研究的热点发生变化,需要持续关注和不断调整研究方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
中国语言国情知识体系强调语言国情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注重从实践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同时,研究方法多样,涵盖了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的方法和理论。通过对语言国情文献的计量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语言国情知识体系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第一,国内语言国情研究呈现阶段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涉及各个领域的巨大变化。民族语言反映社会的变化最敏感、最迅速,必然也会跟随社会的巨大变化,发生前所未有的新变化。这种变化包括语言功能和语言结构两个领域,涉及语言地位、语言功能、语言使用等几个方面。在2008~2010年间,语言国情研究开始形成初步的理论框架。学者们开始关注语言政策与规划同语言使用情况间的联系,并尝试建立相关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2014年之后,语言国情研究者开始更多关注语言国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语言结构、语言演变、语言地位、语言政策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构建了更为全面的研究视角,语言国情研究进入相对成熟阶段的标志。
第二,国内语言国情研究呈现跨学科特点。相关研究与社会学、符号学、心理学、民族学、经济学等学科交融发展。进入新时期,由于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大发展,社会对语言统一性的要求提高了,因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功能也随之提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需要结合不同学科对我国多民族语言使用状况进行研究,多学科的融合发展给语言国情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开辟我国语言国情研究的新路径。
第三,国内语言国情知识体系学理外延不足。这体现在高度引用的文献相对较少,而具有影响力的论文数量有限。文献间的引用率较为稀疏,其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达到246次,主要集中在探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语言政策研究。这表明国内学者在对语言使用状况的关注和讨论相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不利于中国语言国情知识体系在理论视野和学术理论延展方面的发展。
第四,国内语言国情研究的主题不够聚焦。除了某些综述性研究外,研究焦点主要围绕在语言规划、语言服务、语言政策以及语言资源等方面。然而,通过联系强度的分析可观察到学者对语言国情的关注度仍显不足,这导致研究主题的较大分散性。在新时期,民族语言国情快速变化的特点决定了语言国情调查必须集中关注我国实际语言使用状况。通过聚焦研究的焦点,国家各级政府如果可以及时掌握现时民族语言的国情,就对我国民族语言的现状有系统全面的认识,进而对民族语言的使用和发展提出正确的、科学的对策。
构建中国语言国情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有清晰的学术定位以及充分的学理支撑。这意味着研究者应该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理论建构、实证研究和理论验证。通过科学文献计量法对中国语言国情知识体系发展总体特征进行把握,我们可以更加准确、科学地描述和解释中国语言国情的特点、演变和影响,为中国的语言规划与教育等领域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推动中国语言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中国语言国情知识体系是中国学者在对中国语言国情进行全面、科学认知基础上构建的一种独特知识框架。这种知识体系反映了中国学者学术研究的个体能动性以及创新性表达。它通过对中国语言国情的研究和总结,旨在形成一种学理化、系统化的一般性知识体系。通过对国内语言国情研究的文献分析,我们发现国内语言国情知识体系建构需在以下3个方面提升。
一是丰富理论体系。目前语言国情的研究涉及多种理论视角,如语言政策、语言规划、语言治理、社会学构建原则、语言经济与语言产业的相关语言理论,但目前国内语言国情的实证研究不足,缺少理论对实证研究的支撑,尚未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国情理论体系,因此需要国内语言国情研究者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构建中国自主语言国情理论体系,指导语言国情研究进一步发展。
二是拓展研究广度和深度。中国有着多种方言和地方语言,这些方言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使用和影响。研究这些方言的演变、使用情况以及它们对当地文化、社会和人际交流的影响,可以为语言国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语言的使用和演变也在不断变化。数智时代对语言使用的影响,以及新技术对语言传播和沟通方式的改变,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语言国情的发展趋势。这要求收集丰富的语言数据进行系统论证,以揭示语言变化的特点、规律以及其成因。此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语言使用变化的差异,区分出不同的层次,寻找造成这些层次差异的原因,从而深入了解国家语言使用的政策机制以及国家战略的影响。
三是优化研究方法。以数据驱动的方式进行语言国情研究,不仅提供了语言数据的支持,还为研究者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其能够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度加工,更有效地揭示语言规律并解决语言问题。数字化时代为语言国情研究提供了广泛的发展可能性。研究者不仅可以根据其研究目的,从宏观、中观、微观的研究视角入手,探讨不同民族的语言使用状况、语言的接触与融合,以及我国少数民族在使用国家通用语方面的语言政策、民族意识、社会身份和权利等社会文化价值。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特定用途或特定时期的语言资源研究,以扩展并丰富我国语言国情的深度研究。这有助于建构中国语言国情的知识体系,从而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牢固性。
建构中国语言国情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兼顾吸收借鉴其他国家语言国情研究成果和坚守中国立场的原则,这意味着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不盲目照搬西方理论,在批判地吸收借鉴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我们应该关注实际问题,解决现实中的语言难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中,为中国语言发展和语言政策提供有益建议。同时,我们也要密切关注语言变化和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语言变革的需求,加快形成重点明确、层次清晰、结构协调、互为支撑的体系。(31)崔希亮,丁安琪,冯丽萍,等.“国际中文教育三大体系建设”多人谈[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3,(3).
建构中国语言国情知识体系旨在系统地理解和阐释中国语言生活的特征和规律,体现中国学者的主体性和创新性,以推动中国语言学学科的发展,并为中国语言生活和语言治理研究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本研究聚焦语言国情,旨在探索中国语言国情研究的演进历程、学术组织、研究内容与学科范畴,系统地呈现语言国情研究的最新进展。此外,研究还探索语言国情知识体系构建的特征与发展规律,借助过去16年研究的热点,试图揭示未来值得深入挖掘的研究课题和发展方向。
数智时代的来临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语言数据资源,同时也对语言国情研究的发展和创新提出了重大挑战。探索数智时代语言国情研究的范式转变与方法创新,有助于拓展我国语言国情研究的多维度,推动语言国情研究范式的创新,对于促进中国语言国情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此外,语言国情研究具有鲜明的跨学科和跨领域特征,研究者可以根据其研究目标,从多个维度探讨不同民族的语言使用情况、语言接触与融合等情况,从而推进构建中国语言国情知识体系,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