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琛, 刘雅雯
(1.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582; 2.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 习近平指出: “十年来, 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基本方略, 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 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经受住了来自政治、 经济、 意识形态、 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 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发生历史性变革, 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而在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理应深刻剖析毛泽东思想的宽广视野。 当前, 系统审视毛泽东思想的宽广视野, 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在普遍性规律的制约下, 不断向更高级形态发展。 我国社会发展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又符合体现我国具体国情的特殊性规律。 我国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既没有脱离人类社会发展一般性规律, 是我国社会形态向更高级发展的必由之路, 又受近代社会发展特殊性规律的必然制约,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历史博弈中开辟的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科学道路。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开展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科学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既在顺应和引领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握现实, 也在把握和引导现实发展过程中关照历史, 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辩证联结。
毛泽东高度重视我国历史, 将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为我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毛泽东多次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总揽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肯定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 对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具有高度的历史自信。 早在青年时期, 毛泽东就非常重视历史, 要求从历史发展的高度认识和处理问题。 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 毛泽东要求全党加强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 在总结历史的过程中增强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拓宽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实践路径。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毛泽东指出: “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 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2]1480对我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 是确保革命事业以正确方法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他也曾指出: “工、 农、 商、 学、 兵、 政、 党这七个方面的工作, 都应当好好地总结经验。”[3]304毛泽东这些重要论述着眼历史、 立足现实、 指向未来, 蕴含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 同时集中体现了贯通历史、 现实和未来的理论视野和实践视野, 对于我们把握我国革命和建设规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一, 联系历史发展实际, 深入阐发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必然性, 坚定我国开展革命和建设的战略定力。 毛泽东指出: “如果要看前途, 一定要看历史。”[4]534毛泽东善于从历史中把握未来, 从中揭示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由来和未来趋势。 毛泽东指出: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5]23这就告诉我们, 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基础, 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继承历史的过程中开辟的伟大事业。 它顺应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符合我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现实需要, 奠定了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应有基础。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 开创和推进了我国革命和建设道路, 推动我国实现了站起来的历史飞跃, 展现了我国从被殖民压迫到独立发展的历史逻辑。 而这样的历史飞跃之所以能够从可行成为现实, 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这是历史已经证明的不容否认的事实, 也是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理应遵循的根本原则。 可以说, 如果在当时犯了历史虚无主义错误, 不重视我国的历史, 以反封建等“旗号” 盲目淡化我国的历史, 将会割断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历史命脉。
第二, 立足我国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国情, 有力论证我国开展革命和建设的特殊性, 探索出符合我国未来发展趋势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历史比较中, 现实地选择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而不是教条地照搬其他国家的革命和建设模式, 决定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在我国的创造性发展, 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结合。 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之所以能够成功, 是因为它在立足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继承性发展, 因而在契合我国历史中展现出了强大现实活力。 毛泽东指出:“对于中国这个客观世界, 我们自己在很长时间内都认识不清楚, 何况外国同志呢?”[6]826我国这个客观世界是由历史发展着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客观因素构成, 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既有区别于历史的纵向区分, 也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横向差异。这就集中体现了我国这个客观世界的特殊性。 我国这个客观世界的特殊性, 决定了革命和建设实际的特殊性, 成为我们在革命和建设的具体道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根本原因。 有学者认为: “全面深入地调查和研究中国国情, 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探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初步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又一重要条件。”[7]9对国情的判断既包含着对历史的尊重, 也彰显着对现实的关怀, 更体现着对未来的预见。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全面了解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走出的这条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互衔接。 这主要体现在这条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制度、 物质和经验等方面的基础,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是对这条道路的延续和发展。 因此, 我们理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我国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批判性延续。
第三, 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辩证转化, 提出关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新思想。 自进入近代社会以来,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以高度的历史担当和历史自觉推翻“三座大山”,推动我国历史发展取得了根本性突破。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毛泽东明确指出: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8]630在这里, 毛泽东实际说明了我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 我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明确了我国开展革命和建设的主要任务, 是对这个时期我国基本国情的具体判断。 在适应和解决我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顺应并引领我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变化规律, 下大力气解决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与中华民族、 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积极应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面临的现实障碍, 围绕解决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建立和发展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道路以及前途等内容在内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在三年经济恢复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着力解决了这个矛盾, 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阶段性质变。 为此, 毛泽东指出: “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 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9]202于是,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有序开展和平稳完成,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也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和发展。 之后, 党的八大对我国基本国情进行了实际把握, 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化, 系统提出了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想。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初始阶段的标志, 是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阶段, 呈现出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辩证特征, 孕育了一系列关于在我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创性正确思想。
第四, 着眼未来明确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将为人民谋幸福、 为民族谋复兴作为毕生追求。 毛泽东指出: “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 他们完全不谋私利, 而是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 ”[10]47可以说, 这样的历史使命将个人与民族利益相结合,与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内在贯通, 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和民族担当。 毛泽东回首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蒙受的耻辱、 人民同胞遭受的苦难, 理性应对民族和人民利益实现面临的国内外矛盾, 精辟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主体地位的自觉认知和坚定尊重。 毛泽东以深邃的眼光立足我国历史发展状况, 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对我国革命和建设进行了具有民本意蕴的战略部署。 这一系列战略部署使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具有了具体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指向, 为我国从 “倒下去” 实现 “站起来” 提供了战略航向。 可以说, 毛泽东将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当作人民的事业, 把人民作为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 强调通过人民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 是我国革命和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坚强保证和重要历史经验。
可见, 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是一个从历史深处走来, 体现历史发展规律的现实过程。 这个过程是在革命和建设环境下, 逐步走向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在毛泽东思想的根本指导下有序递进。 以贯通古今的视野认知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 有助于我们在历史中把握现实, 在现实中开辟未来。 这是我们分析和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宽广视野得出的一个很重要的启迪。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 我国在帝国主义的入侵下与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 毛泽东始终坚持正确的开放观, 将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与国际发展形势接轨, 在构建国际交往关系的过程中推进我国革命与建设。 一方面, 以国内为基础开展革命和建设, 最大限度地聚合国内积极因素, 实现革命和建设独立发展。 另一方面, 积极融入世界, 开起门来干革命、 搞建设, 推动世界各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
在近代, 我国的国内外局势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从国际发展形势看, 由于帝国主义的过度对外扩张, 爆发了两次催生社会主义革命的世界大战,使世界发展格局呈现出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根本转向。 从国内看, 我国自近代以来社会形态向高级形态曲折演进,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过渡社会形态带来了一系列突出问题, 凸显出我国革命和建设面临的阶段性和深层性矛盾。 可以说, 国内外新形势新发展, 对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迫切需要做出符合我国历史与现实的理性认识和正确应对。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毛泽东就指出: “我们不是也不能是闭关主义者, 中国早已不能闭关。”[11]633这段话通过反思历史教训, 间接论述了将国内与国际相贯通的深刻思想, 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过程中的宽广革命视野和世界担当情怀。 既然我国革命与世界发展紧密相关,我国革命需要世界的支持, 就必须站在世界发展的高度推进我国革命事业。 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毛泽东进一步强调: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12]92这就告诉我们,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坚持国内与国际相贯通的思想, 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胸怀和宏大眼界, 从一个很重要的侧面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宽广视野。
第一, 科学判断国际发展形势, 正确把握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新机遇, 顺势利用机遇, 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 帝国主义产生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 使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朝着反帝国主义方向转化。 一方面, 帝国主义通过军事手段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侵略。 另一方面,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格局也呈现出新变化。 世界范围内的革命和建设运动开始蓬勃兴起, 帝国主义的统治基础亦趋于瓦解, 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开始明确表现为社会主义。 毛泽东指出: “因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 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 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13]7这就为我国抓住国际机遇, 通过开展革命和建设来建立、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毛泽东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 有效预见国际形势的阶段性发展趋势, 不断根据国际形势变化适时制定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使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在适应国际发展形势的持续推进中取得了影响深远的历史性成就。
第二, 重视向兄弟国家学习, 在开展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加强国际合作。 通过总结世界历史发展史就可以发现, 世界各国的发展绝不是绝对独立的过程, 而是彼此之间共同形成世界历史发展的合力。 国家交往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本质。 处于与世界隔绝状态的国家, 必将因与世界脱轨而面临被动的局面。 只有重视国家交往, 才能推动国家的正向发展。 可以说, 重视向兄弟国家学习, 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需要, 也有助于世界历史进步。 我国革命与建设受益于重视向兄弟国家学习, 在与兄弟国家交往的过程中获取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毛泽东多次从国内与国际的统一中论述如何推进我国革命与建设, 如何有效向兄弟国家学习。 毛泽东指出: “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影响是时常存在的。 ”[14]303毛泽东在这里以高度的开放性思维, 简明而深刻地阐述了在革命斗争环境下加强国家交往的必要性。此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毛泽东也从国家建设的角度出发, 强调要加强与不同国家人民的交往。 他指出: “我们的方针是, 一切民族、 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 政治、 经济、 科学、 技术、 文学、 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15]236这就告诉我们, 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虽有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特殊性, 但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统一性。 在立足本国的基础上坚持独立自主, 防止成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的“翻版” “再版” 等的同时, 理性地加强国际合作, 批判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 不仅体现了革命和建设自信, 也以实际行动促进和带动了世界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第三, 高举反帝反霸旗帜, 把我国命运与世界命运紧密结合, 积极推动世界格局变革。 世界各国在反帝反霸的过程中不是相互孤立的, 而是互相支援的。 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等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 需要各国结成反帝反霸的统一战线来应对。 毛泽东指出: “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13]5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具体地讲, 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 而世界革命是中国革命所处的整体。 中国革命会以组成部分的形式对世界革命产生对应的影响, 世界革命会以整体的形式对中国革命产生相应的作用。 因此, 新民主主义革命既决定着我国的历史走向, 也直接影响世界发展进程。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为我国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了历史铺垫, 也大大增强了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力量, 从而在推动世界格局变革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毛泽东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的号召, 呼吁世界各国在反帝反霸的斗争中联合起来, 共同应对反帝反霸斗争的挑战。 事实雄辩地证明, 我国在当时的历史发展阶段, 着眼于世界历史的根本发展方向, 以无畏的革命精神高举反帝反霸旗帜, 将自身的发展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视域当中, 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着力反对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范式, 积极支援需要帮助的国家和民族, 是改变世界发展格局的重要推动力量。
可见, 毛泽东既强调立足国内实际的独立思维, 强调在尊重本国具体现实的基础上, 激发本国发展的内生动力, 又倡导放眼世界的开放思维, 以积极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发展, 展现我国的国际担当, 有力地展现了毛泽东思想坚持国内与国际相贯通的宽广视野。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将理论与实际辩证联结, 是毛泽东一贯坚持的基本方法论。 以我国革命和建设实际为基点对待马克思主义, 使之与我国革命和建设形成良性互动, 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原因。
自近代以来, 国内外实际发生千年未有之变革, 我国社会形态更替在前进性、 顺序性中呈现出曲折性、 跨越性, 理论与实际的辩证联结也具有了新内涵、 新特征。 为适应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要求, 毛泽东与时俱进地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个基本方法论, 在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持续进行理论创造, 豪迈推进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向前发展。 毛泽东指出: “我们欢迎这个理论, 丝毫不存什么 ‘先哲’ 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16]4这句话深刻体现了毛泽东在实际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产生、 思想主旨以及基本特征等各方面, 从一个很重要的视角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宽广视野。
第一,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阐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阶段性特征, 指明其阶段性历史任务, 通过理论创造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实现时代性发展。 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出发点。 有学者认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是什么关系呢? 这两个概念都出自于毛泽东。”[17]5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主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第一个相结合”。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指导下把握我国革命和建设实际, 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一般规律出发, 从我国革命建设和世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关系上, 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演进、 现实体现以及未来走向等进行了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阐释,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革命和建设语境中的中国化发展。 在此基础上,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基本内涵、 主要特征、具体目标、 现实任务以及未来走向等进行了科学的判断, 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方位进行了系统界定。 可以说,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既因历史发展的非连续性有特定的差异性, 又在历史发展的连续性的规定下存在相当程度的相通性, 都是对我国历史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 都是对我国特定阶段具体实际的抽象化界定, 都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依据所在。
第二, 紧扣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个历史主题, 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观点, 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实现了基础性发展。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有两千多年, 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 彻底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 虽然在明朝已经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但封建统治阶级为巩固封建统治, 极力遏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到了近代,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压迫下艰难地畸形发展。 而且, 帝国主义为对我国实行殖民化, 并不允许我国独立地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 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18]9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的可能性, 封建主义的统治又没有延续的现实性, 我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我们逐步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道路。 围绕如何推进使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历史课题, 毛泽东以长远而开阔的眼光统筹革命和建设大局, 在党、 政、 军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观点。 比如,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开展 “三大改造”、 开展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以及实行“两步走” 的发展战略等。 毛泽东思想是对这一系列正确观点的系统化概括和科学化总结。 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条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条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套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中国式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中国式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涵盖国内、 国际发展的各个方面, 以古今融合的大历史视野科学地回答了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为之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 立足世界发展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顺应和引领世界历史发展规律过程中积极应对人类面对的普遍性问题。 在领导力量、 指导思想以及发展前途等方面因素的规定下, 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部分的形式存在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这个整体当中, 在革命对象等方面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具有相当程度上的一致性。 毛泽东指出: “而以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为最大的压迫, 因而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8]633将整个帝国主义势力作为首要的敌人, 这就恰好说明了他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 帝国主义的扩张性使我国在近代与世界各国的联系程度加深, 共同反对帝国主义成为世界各国的应有使命。 同时, 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反动联盟也使我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历史境遇。 世界发展形势的普遍变化, 要求我们从理论上作出实际的回答。 因而, 将理论与世界的实际结合起来, 就构成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这有力彰显了毛泽东在领导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宽广视界和全球意识。 毋庸置疑, 向外国学习是全方位的, 也必然涉及到理论创新方面。 他一再强调将理论创新对接世界发展需要, 指明了我国更进一步融入世界的必然道路,彰显了具体应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正确思想的宏大世界视野。
第四, 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使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发展和理论特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 创立和发展了20 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19 世纪的欧洲这个时空节点产生,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理论飞跃。 在20 世纪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推动下, 社会主义又经历了从理想到现实的实践突破。 而且,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成功建立和探索性发展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可借鉴性经验, 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与我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成功结合, 有力推动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正确转向, 集中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改变我国的历史命运和世界发展格局的强大真理力量。 而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用以解决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新课题, 也有力展现了20 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活力。 总之, 毛泽东思想围绕如何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 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
综上所述, 把历史与现实相联结、 国内与国际相贯通、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深刻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宽广视野。 这是体现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体现了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广阔视界和博大胸襟。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形成的理论创造经验, 为当时和之后推进理论创造提供了方法论遵循, 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理论建设的很重要的条件,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理论建设规律的深化认识和聚力践行。 当前,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必须坚持这一宽广视界, 并以此为出发点从全新的视角进一步深化对毛泽东思想的系统把握, 进而不断推动毛泽东思想在新时代实现守正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