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线面”立体教学设计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脚手架”,其包括知识点、设问点、能力点、育人点四个教学要点。教师聚焦这四个教学要点进行课堂设计,巧妙地将同一要点的内容关联起来,对应形成情境线、问题线、素养线、价值线四条教学线索。这四条教学线索之间相互独立又联系密切。教师还将教学、学习、评价三个层面的目标融于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四点四线三面立体育人。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点线面”;教学设计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双减”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研究—以南宁市第三中学为例”(课题编号2021ZJY128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文斌(1983—),男,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中学。
课堂是实现学科育人的主战场。由于课堂组成要素的多样性和课堂组织的复杂性,目前的课堂大多设计比较单一化、机械化,往往只关注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学。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应该从“点”的设计入手,按照教学、学习、评价三个层面合理布局,从而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如图1所示)。
优质的课堂应紧密结合知识点与情境线,使知识点情境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摩擦力”的教学为例。学生最先要理解的知识点是摩擦力形成的条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接触面粗糙”这个条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而不是生硬地给出结论。将情境问题化,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教师可以创设“筷子夹光滑玻璃球”的情境,设置“为什么玻璃球很难夹起来?”和“怎样更容易夹起玻璃球?”这两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摩擦力形成的条件。教师通过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此外,在“筷子夹光滑玻璃球”的情境中,学生还可以形成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精神。
一、情境线:衔接知识点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物理知识点,创设具有典型性、针对性的物理情境,可以是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也可以是模拟的实验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情境中的物理现象,思考相关问题,并鼓励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避免直接给出答案。此外,教师还要结合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的教学为例。笔者精心设计三个紧密相连的真实情境。情境一:通过速度计测量轿车的v-t图像引入课题,衔接“速度与时间的图像”的知识点;情境二:师生合作利用手机中的加速度传感器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是不变的,衔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的知识点;情境三:利用DIS传感器对沿光滑斜面运动的滑块往返的v-t图像进行测量,衔接“速度与时间关系的适用范围”的知识点。这三个情境均源于真实世界,彼此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一条清晰的情境线。
这些情境不仅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还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论证,学生得以亲身体验理论的严谨性和实验的趣味性,培养寻找证据和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方式。
二、问题线:把握设问点
(一)教师对教材的准确理解是精准设问的前提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的准确理解是精准设问的前提,也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内容,有助于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以下是“电场强度”导入部分的问题设置(如图2所示)。
(二)设问的时机要恰到好处
在课堂中,教师把握设问的时机至关重要。首先,教师应在课堂开始阶段设问,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继续听课的兴趣。其次,在课堂高潮阶段,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设问,这既能承前启后,串联整节课的内容,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观点和规律。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设问点的数量,以维持学生的关注度。最后,在课堂结尾阶段,教师可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使课堂的影响力得以延续。
总之,教师在适宜的时间设问,可以使课堂的重点更突出、层次更分明、逻辑更严谨,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设问的视角从封闭到开放
教师设问的视角应当是开放且多元的,这能让学生的思考更具深度和广度,并启发学生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相反,封闭的设问视角会限制学生的思考,阻碍学生深入理解问题。此外,教师设问的视角还应当跨越学科的界限,借助不同学科的知识拓宽学生的思路。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跳出传统的框架,寻找更加全面和创新的问题解决方案。
以“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的教学为例。教师通常采用极光现象作为导入。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何存在极光现象?”这个问题虽然开放,但涉及的范围较广,指向性不明确。第二个问题是“粒子为何向两极偏转?”这个问题未能有效联系现象,局限于从物理角度审视问题,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第三个问题是“为何极光仅存在于南北极?”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融合了地理和物理学科。
(四)设问的视角从浅层到深度
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不能仅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观察,还应深入探索现象的内在规律。教师可以将一个复杂的问题细化为多个小问题,采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提问方式,设计具有梯度和深度的问题线,引导学生连贯系统地思考和研究,帮助学生建立逻辑严密的思维链条,从而让学生逐步揭示物理的规律和本质。
以“电场强度”这个抽象概念的教学为例。笔者精心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形成问题线(如表1所示),使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电场强度”,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素养线: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
教师可以通过知识情景化、情景问题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等关键能力,进而促使学生提升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层级如表2所示。
矢量运算贯穿高中物理教学,是高中物理的核心运算法则。因此,矢量运算法则的学习和应用至关重要。下面以“矢量运算法则”的教学为例,展示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如表3所示)。
2.电场强度的合成与分解;
3.磁感应强度的合成与分解 通过认识矢量运算法则在运动学、力学、电场、磁场等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逐步深化对矢量运算法则的认识 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水平3:能举一反三地应用矢量运算法则解决问题
四、价值线:深挖教学育人点
(一)深挖教材育人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育人点,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宇宙航行”的教学为例。笔者深入挖掘我国航天事业的育人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宇宙航行”的教学评价标准如表4所示。
(二)深挖物理知识的育人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师深挖物理知識的育人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学,能赋予物理课程深刻的文化内涵。以“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为例。我国古代的《墨经》也有关于力的描述,如“力:重之谓。下与重,奋也”。教师引入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智慧,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结语
在新时代的课堂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一体化地设计教、学、评活动,真正实现课堂的育人价值,推动“教、学、评”的全方位、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茂群,童有彩.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3(33):119-121.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中英语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