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劳动点亮生命,用生物开启智慧

2024-04-14 18:00黄慈恩
知识文库 2024年6期
关键词:劳动生物课堂教学

黄慈恩

劳动教育是新课改强调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大力提升其教育占比,帮助学生培养理论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劳动习惯。并且教师要着重以学生为主体,以劳动教育为手段,遵循全新的教学理念,优化课程设计、改善课程结构,努力围绕生物课堂教学主题加强实践情境的创设,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劳动积极性,最终使生物课堂教学实现提质增效。基于此,本文着重探索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具体教学策略。

为进一步增强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应将其与劳动教育融合,切实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多样性的、灵活化的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帮助学生获得劳动体验,收获劳动成果,产生持续性的学习兴趣,进而帮助学生实现生物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初中生物教学课程目标为核心,营造活跃的高质量课堂教学氛围。

1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1.1 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劳动教育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也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并且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接触更多的先进科学技术,为学生的生活带来改变,帮助学生接触更多的学习资源,塑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观念。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劳动教育更多的是指一种能够促使学生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的学习形式,这种学习形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还能够消除其思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以及铺张浪费等错误观念,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以降低社会矛盾的产生概率。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能够塑造出良好的劳动风气,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劳动教育中,进一步营造积极向上的劳动环境,最终使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

1.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其他素质养成的基础和前提。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素质教育相融合,使学生在完整的教育体系下,获得技能的提升和良好品格的养成。因此,劳动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获得以学科素养为核心的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促使学生从主观意识上愿意参加劳动,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劳动兴趣,感受劳动成果所带来的乐趣。并且,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还能够帮助学生立足于学科文化知识,加强对生物知识的直接感知能力,体会到劳动教育的魅力,在劳动过程中付出努力,从而起到强身健体、增强责任心、收获自信心的作用,最终借助劳动教育,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习、生活、劳动融为一体。

1.3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不平衡的时期,虽然身体发育完全,但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存在矛盾。而劳动教育则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提升对于劳动的接受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劳动教育可以逐步转变学生过于具象化的思维模式,使其获得独立思维能力,对一些学科知识和社会现象能够加强认知,找到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实现心理的成熟转变。另外,学生还能在劳动教育中累积社会经验,抵御社会不良风气和错误观念的侵袭,学会分辨是非,做到知行合一。在初中阶段,学生参与劳动还能够逐步磨炼自身意志,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和劳动态度,形成尊重劳动成果、关爱劳动者的正确意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劳动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打下坚实的意识基础。由此可见,劳动教育与生物教学的融合,能够使初中階段的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检验生物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升,发挥出1+1>2的教学效果。

2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问题

2.1 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不强

学生能否加强学习投入能力,是影响其学习知识实现劳动实践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初中学生对生物课程学习和劳动参与的兴趣不强。究其原因,一方面,生物教师无法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缺少了课程结构的优化和课程项目的设置,忽视了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开发意识,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实践行为,从而使生物教学与劳动教育背道而驰。再加上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还有待挖掘,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技能,最终使劳动教育流于表面。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受身心发展水平限制,无法有意识地进行劳动活动,再加上理论认知不充分,因此,一旦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就很难凭借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对劳动教育造成极大阻力。此外,从学生的自主意识来说,部分学生受社会中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缺乏对劳动价值观的全面理解和认知,无法塑造出正确的劳动观念,并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在生物课堂学习中无法完成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的转化。

2.2 劳动教育缺乏多种要素

首先,初中阶段的生物课堂教学的劳动教育缺乏具体的课程目标。模糊化的课程目标无法有效帮助学生提升日常生活技能,再加上缺少具体的劳动实践,进一步导致学生获取劳动成果困难,致使劳动教育无法发挥一对一和个性化的教学效果,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其次,劳动教育缺乏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即劳动教育在与生物教学融合时,教学内容不够细化,从而形成枯燥的、僵化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降低了劳动教育的可操作性。并且生活化课程资源缺失也进一步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和生活中的劳动内容相融合,降低了学生的生活劳动能力。另外,劳动教育只局限于教材内容,忽视了生活即劳动的特点,最终导致初中生物教学的劳动教育缺乏生活内容作依据和支撑,使劳动课程与学科教学之间产生壁垒,降低了劳动技能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

最后,生物课堂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缺乏常态化的课程实施。劳动教育本身是一种独立性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中还包含着明确的规章制度和一系列的课程保障。因此,要想使劳动教育与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相融合,培养学生生物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就要将课程教学实现持久化和常态化。但事实恰恰相反,很多学校缺少对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融合教学的教学质量检查行为,致使融合后的教学课堂缺乏监督和管理,削弱了劳动教育的常态化,从而无法保证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和生命力。

2.3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思路

首先,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以教授生物学科知识为目标,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劳动形式,提升学生参与劳动的质量和数量,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更多具有趣味性和灵活化的劳动形式,帮助学生利用学科知识参与劳动,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学习的兴趣,使其能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取得劳动成果,获得劳动体验。

其次,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劳动类型,设置出以生物学科为核心的劳动项目,并为学生提供集中性的劳动场地,给予学生更多实践和探索的机会,促使学生快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劳动行为。

最后,教师个人要更多地挖掘生物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将其充分融合到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并丰富劳动评价形式,转变单一僵化的纸质评价内容,更多地以劳动项目进行评价,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凸显评价的过程性、引导性和针对性。在此期间,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参与劳动的种类和形式,确保学生在进行学科学习和劳动教育后,思维水平和行为表现趋于一致,实现生物课堂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完美融合。

3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具体策略

3.1 参考项目学习方法,立足学情,优化主题、实践、评价结构

首先,初中阶段的生物教材中有较为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因此,教师要找准这些素材,确定好教学主题,充分渗透劳动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劳动学习的兴趣度。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为例,教师可以以“植被的一生”为教学主题,设置出生产型的劳动活动,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种子的播种场地,使学生在校园中就能够有独属于自己的耕种园区。随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教学要求,让学生自己栽培一种常见的植物种子,并做好种子生长的观察和记录。从种植、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这几个流程出发,在劳动教育中,不断掌握劳动技术,获得劳动体验,从而形成先导性的劳动意识。此外,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劳动素养,考虑到不同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职能,帮助学生具备基础性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操作能力。在教学主题确定后,教师要调查学生在劳动活动中是否具备独立学习能力,若是能力还有待提升,则需要考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劳动。接着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明晰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系统性的思维能力,并立足于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强烈的动手能力,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使劳动内容能够凸显出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

其次,教师要在确定教学主题和分析学生学情后,立足于生物学科的知识目标和课堂教学实际,帮助学生明确被子植物在一生中需要经过的生长周期,学会划分植物的生长阶段,并在概念掌握的前提下了解植物在不同阶段的生长特性。具体来说,一是在劳动认知目标设定上,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劳动项目去进行探索学习,并运用生物学知识去指导劳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懂得植物生长阶段的特性,明晰植被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定位。二是在劳动能力目标的设定上,教师则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劳动过程,不断提出与植物生长有关的劳动问题,帮助学生在劳动项目中能够以问题为实践指导,发挥出教学问题的驱动性和引导性作用。并且在此期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合适的劳动工具去进行实践活动,不断通过经验积累丰富劳动技能,最终能够顺利地解决劳动项目中的问题。三是在劳动精神目标的设定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增强劳动感受,感知植被种植的辛苦,认识到劳动的实际价值,不断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节俭,从而强化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四是在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的目标设定上,教师要确保学生在进行劳动活动后能够加强技能的内化和迁移,将课堂上的劳动内容逐步转移到家庭、校园和日常生活当中去,养成独立劳动和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并能够立足于生物学科的生命本质,形成正确的学科观念,从而获得生物学科素养的根本提升。

最后,教师要完善评价设计,以劳动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融合生物学科内容,探索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这两种评价模式。从总结性评价来说,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劳动表现,让学生采用自我记录和教学评价表等方式进行过程记录。而从形成性评价来说,这一评价形式更注重评价的过程性,主要以评价量表进行展示,量表需要教师在劳动活动开始前就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劳动项目的具体评价事项和评价要求,从而明晰自身在此次劳动活动中的注意事项和应该达成的目标。在《被子植物的一生》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劳动背景、劳动前提以及需要的劳动资源和具体的劳动流程,使学生能够在生物课堂上条理清晰地完成劳动学习。

3.2 解读教材内容,挖掘劳动素材,以情境促使学生获得劳动体验

一方面,为了进一步加强生物课堂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师要探索“教”与“学”的融合策略,让自身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帮助学生接触更多的生物学科知识,利用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劳动素质。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时,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阅读小短文,向学生介绍科学故事,即施莱登、施旺与细胞学说,向学生讲解细胞学说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以及细胞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大影响,从而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离不开奋斗精神和劳动意识,只有以开拓进取的精神进行劳动才能够获得成功。随后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课外探究能力,为学生提供显微镜等设备,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有意识地、合理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品,通过一系列处理进行显微观察,并在实践中写出影响观察的因素,探究哪些因素可以提高细胞的观察效率。这样的劳动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强化自主探究能力,增加劳动智慧以及提高劳动学习能力,从而实现知识的进一步巩固,最终使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增加劳动体验。由于生物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实现从课本学习到劳动实践的顺利过渡,从而使学生将生物知识正确应用到劳动活动当中,借此提升知识的理解效率。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为例,讲解到光合作用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以图片、视频等多种展示途径,打造出动态教学模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植物光合作用的魅力,继而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实验步骤,体会生物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的开拓精神和进取意识,从而立足于劳动精神,实现思想意识的转变。再比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时,教师可以收集影响人体健康的疾病资料,分层次地向学生介绍疾病预防技术发展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人类和传染疾病的斗争过程,知道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事,明白《本草纲目》撰写的艰辛,以及其中包含的困难重重的劳动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健康发展实际,理论学习转化为劳动实践,为自己制定一个有科学依据的健康计划,鼓励学生将制定好的计划带到课堂中,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由此可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但能够深化学生对于劳动的认知,理解劳动成果的不易,还能够自己创造劳动成果,享受劳动带来的喜悦和价值,最终获得更加丰富的劳动体验。

3.3 以史实为依据,以实验为纽带,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生物学科的发展道路漫长而曲折,一路上有数不清的科学家在不断开拓和进取,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科态度和劳动精神,进一步以丰富的生物学历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劳动潜能。初中阶段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时要立足于教材中的发展历史,更多地让学生了解到课程的发展背景,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时,教师要说明细胞研究在生物学中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为学生介绍哺乳动物的细胞克隆技术以及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让学生明白一项技术的发展需要一个团队长时间地打磨和验证,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进一步感受到生物学历史发展中蕴含的劳动精神。此外,教师还要加强生物实验设计,立足于初中生物教材的研究性实验内容,让学生发挥劳动的创造能力,在实践中改善实验方案,完成探究活动,从而发挥劳动教育培养创造能力的作用。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进行导入,例如玉米和豆类的发芽,为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思考影响种子萌发的相关因素,并对可能出现的因素进行大胆假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討论,从而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劳动方案,并在课程结束后,将方案付诸实际。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验证,还能够感受到劳动探究的整体过程,从而养成科学严谨的劳动精神。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要想使生物课堂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教师要发挥出教学引导作用,设计出具有实践性和探究性的教学环节,并确定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劳动教育主题,丰富生物学科特色,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以真实的教学情境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展开教学,进一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劳动技能,使其能够自觉参与各项劳动活动,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南沙麒麟中学)

猜你喜欢
劳动生物课堂教学
生物多样性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第12话 完美生物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